我父刘玄德 第113节

  之前已经说了,袁术此时其实是焦头烂额的,不但身陷刘繇和刘表的东西夹击之中,北边还有郭贡、曹操等宿敌,再加上他对徐州的野心也引起了刘备的忌惮和敌意,可谓是四面楚歌。

  因此,袁术急于改变自身处境是显而易见的事情。

  北边的曹操暂时被吕布拖住,不用去管,刘繇因为扬州和袁术激战正酣,除非袁术让出扬州,否则也很难妥协。

  刘备的徐州更是袁术发展的方向,也不可能化敌为友。

  那么思考下来,唯有荆州刘表,是袁术最能达成合约的方向了。

  而且一旦和刘表罢兵,那么袁术就没了后顾之忧,可以全力对付刘繇,然后北上争夺徐州了。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袁术先前会在庐江的问题上,对孙策食言而肥了。

  庐江的位置极为重要,毗邻长江,是同刘表一方的江上第一防线。

  而孙策和刘表、黄祖可是有杀父之仇的。

  如果把孙策放在庐江,袁术还怎么调整和刘表之间的关系?

  不扩大战争规模就得谢天谢地了,遑论议和。

  所以袁术宁可食言而肥,也没有让孙策担任庐江太守,最后选用的刘勋也是一个勋贵子弟,与曹操、袁术、袁绍、刘表、黄祖等人尽皆有旧,昔日都为好友。

  这样一个人呆在第一线,显然能够立竿见影的缓和双方的关系。

  诸葛玄来了之后,袁术极为敏锐的意识到他的价值。

  和刘表为至交好友的诸葛玄,如果能够出任豫章太守,这就和庐江的刘勋一起铸造了一道防火墙,完全割裂开了袁术本部和刘表本部,使得双方有了达成合约的现实基础。

  事实也正是如此发展,当袁术利用手中马日的符节,在豫章太守周术死后,立刻表奏诸葛玄署豫章太守。

  这里的署字是代理的意思,暂任官职,属于临时顶替。

  而马日的符节则起到了让豫章人接受诸葛玄的作用。

  很快,刘表的回应来了。

  初,豫章太守周术病卒,刘表上诸葛玄为豫章太守,治南昌。

  刘表不但赞同了袁术的意见,而且还正式表奏诸葛玄为豫章太守,去掉了署字。

  诸葛玄的豫章太守,很可能是袁术和刘表齐心协力的结果,而事实上诸葛玄就任豫章太守之后,刘表和袁术确是罢兵议和,不再互相敌对,各自忙各自的事情去了。

  如果这样继续下去,诸葛玄说不定能在豫章经营出一片天地,也进化成小军阀都说不定。

  可惜的是,李、郭汜此时深恨袁术,拒绝承认袁术和刘表的表奏,反而直接拜除了汉末名将,大司农朱的儿子朱皓为豫章太守。

  有了正式朝廷的背书,朱皓直接把诸葛玄一家子从南昌驱离到了西城。

  后来不论是诸葛玄死在了西城,为江西人民所杀,献头刘繇,还是逃回荆州,病死在襄阳,都不再重要了。

  此时诸葛氏族地中,一个面孔狭长纤瘦的青年走了出来。

  看见外面站着的十四岁弟弟,青年缓缓摇了摇头。

  这面容狭长的青年,正是年二十一的诸葛长子诸葛瑾,而他对面的十四岁少年,则正是将来名满天下,美名铭刻于整个华夏民族脊梁之上的季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

  “大兄,从父还是不允吗?”

  诸葛亮身材高大,长相刚毅,一双明目炯炯有神,神采飞扬。

  他的兄长诸葛瑾却是神情深后,沉着坚毅。

  “从父久欲南下,前往荆州。去岁先是兵火,入冬之后,道路南行,才拖延至今。眼下琅琊已平,南下之路畅通无阻,从父已离刘使君年余,自然想要早日回返。”

  诸葛瑾口中所说的刘使君可不是刘备,而是八骏之一的荆州刘表刘景升。

  诸葛玄乃是刘景升的旧友故吏,之前在荆州时,就是刘表的老部下,后奉刘表之命入朝觐见。

  得知兄弟诸葛死后,赶忙告假于刘表,得到刘表支持后,先入朝廷,再绕行泰山,接了跟随父亲就职泰山的诸葛瑾、诸葛亮等人,返回阳都。

  回了阳都之后,立刻迎来了曹操的两征徐州。

  兵荒马乱,到处都是盗匪乱兵,诸葛玄哪怕有家兵保护,也不敢在这个时候南下。

  不得已困居阳都,等待南下的时机。

  现在终于战事平复,诸葛玄自然是不想继续等下去了,就准备带着诸葛亮等人启程。而诸葛瑾因为已经自立门户,诸葛玄只能劝他一起南下,而不是强硬带上。

  “兄长,近日来,似有人针对我诸葛氏,在外散播我诸葛氏将携大量财货南下的消息。”

  诸葛亮此时身高已经接近诸葛瑾,超过了这个年代的平均值。

  此时他的脸上满是忧虑,对着诸葛瑾劝说道:“此事不得不防,如今盗匪横行,乱兵聚团,若是财货的消息引来他们的注意,那此时上路,何异于小儿持金过闹市?”

  “若是这谣言当真是有人蓄意而为,弟深恐对方还有后招,不发则已,一发之下,我诸葛氏恐有倾覆之危啊。”

  诸葛瑾不但没有呵斥弟弟杞人忧天,反而也是忧虑的点了点头:“我弟之言甚为有理,为兄也素忧之。最近的传闻我也有所听闻,却也查不出从何而来,或是真有人在针对我家。只是我诸葛氏在阳都一向与人为善,长辈为官也颇有声望,不曾树敌,当真想不到是何人想要陷害我家。”

  诸葛亮摇头叹息:“奈何叔父不肯相信,”

  他很是忧虑,对方放出这样的信息,显然对诸葛氏存有恶意,想要借助盗匪乱兵之力,行不轨之事。

  可他虽然看到了这一点,却不能警示从父,哪怕请出了兄长都不行,这让他有种无力感。

  尤其是从父执意要去荆州投奔刘表,这让诸葛亮很是不能理解。

  在他看来,刘备起义兵南下,驰援数百里,来救徐州,逼退曹操,此可谓大仁大义。

  须知刘备此举,并没有任何好处,反而会损耗自己的兵力。

  毕竟在他来之前,就是刘备本人也想不到会有拿到徐州的一天。

  因此,诸葛亮与其兄诸葛瑾,对刘备的好感都很高,反而诸葛玄对刘备不怎么看的入眼,在他看来,单骑入荆州,得蔡、蒯之助,诛除宗贼首领,收编宗贼,安定地方,北逐袁术的刘表,方为真英雄也。

  诸葛瑾看出自家弟弟的忧虑,深思片刻后,安慰道:“二弟且莫惊慌,为兄听闻陈元龙即将北上接任太守之职,以他的能为,当能平定沿途盗匪乱兵。”

  诸葛亮无奈点头,他已尽力劝谏,可无奈诸葛玄不听。

  更为糟糕的是,这次诸葛玄南下荆州,是打算避开中原战火。

  因此他大肆发卖自家土地、商铺、宅邸等不动产,换取财货,准备带去荆州置办田产。

  故而这次南下,当真是有大量财货随行的,想瞒都瞒不住。

  这样一来,觊觎住诸葛家车队的盗匪乱兵不在少数,若是有人在中间窜连,即便随行有百余名族兵,却也未必能够护卫得了周全。

  以诸葛玄的想法,四月初就可以动身了。

  之所以能够拖到现在,已经是诸葛亮暗中筹谋,让兄弟姐妹四个轮流装病,以拖延时间。

  可现在这小伎俩已经为叔父所察觉,不好再用。

  虽然他很反对不思努力,寄希望于外情,可现在这个局面,诸葛亮也只能希望如兄长所说的那样了。

  *************

  诸葛兄弟的忧虑,某个始作俑者并不知晓,他此时正在校场之上,跟随着弓马老师太史慈学习射箭。

  刘封在涿州时,确实有跟着族学习过经纶,虽然成绩不怎么好,但仗着过目不忘的天赋,却也说的过去。

  至于武艺一道,刘封只能算是试学者。

  除了会些许骑术外,一窍不通,不过胜在身体素质够好,也跟着徐盛所部训练过,有些底子。

  “心眼一线,神随意动。”

  太史慈随手一张弓,一箭离弦而出,正中靶心。

  “公子请看,我刚才这一箭看似轻松,实是千锤百炼,而基础就是方才所说的八个字。”

  随后,太史慈又指导着刘封的站姿,让他换上轻弓,练习张弓。

  “张弓时要用腰部发力,切忌手臂发力。”

  太史慈继续指点:“若是手臂发力,射不了几箭就会力尽,甚至肩膀酸痛难忍。可腰部发力,却能保持力气充足,源源不断。”

  “另外,人要站直,挺胸直背,以弓弦越鼻,力从腰发,带动臂膀张弓,随后轻放。”

  经过太史慈的一番讲解指导,刘封短短一旬时间,竟已经能射中二十步的箭靶。

  太史慈这段时间也很是辛苦,上午要去校场训练士卒,下午则来教导刘封骑术和射术,忙的是不可开交。

  他所带来的四百余青州壮士被刘备全数编入太史慈麾下,同时还另外抽调了泰山军和丹阳兵,给太史慈凑齐了一千人马,并配齐了长短刀兵等军械物资。

  最为珍贵的,便是两百套皮甲,大大增强了太史慈所部的战力。

  经过刘封的求恳,太史慈特地挑选了四十名能善射能骑的勇士,调拨给他。

  刘封用着四十名青州豪士为弟子,再加上牛二愣、王贵等丹阳精锐,以及从昌降卒中选拔出来的部分勇士,凑足了两百人,编为一别部,号为如山营,取不动如山之意。

  这一屯如山营虽然只有两百人,却装备了整整两百套甲胄,其中半数为铁制扎甲,做到了其中重装步兵人手一套铁质扎甲的配置。

  为了凑足这么许多的铁甲,刘封不但软磨硬泡,黑下了从昌那里缴获的十几套铁甲没还,还凑上了徐盛家族所积攒的几套,以及周泰、蒋钦带来的几套。

  周泰、蒋钦因为负责水军,水上作战,一般不着铁甲,而使用防御力较好的皮甲。

  因此,看见刘封有意求购后,他们两人商量了一下,索性就将那四五套铁甲一并赠送给了刘封。

  最后的大头,则是糜家运来的那七十八套,没有这一大笔铁甲进账,估计刘封现在也只能用皮甲凑数了。

  除了甲胄以外,如山营还配有整整十二匹战马,再加上六十把强弓劲弩,长短兵器,破甲小瓜锤,可谓武装到了牙齿。

  所选士兵也俱是勇武敢战,经验丰富,忠心耿耿的老兵,可谓是刘封手中战斗力最为爆表,价值最高的一个别部。

  至于这别部司马的位置,刘封思索再三,决定让潘璋亲自统带。

  不过在下发命令之前,刘封把潘璋找来好好谈了谈,再三强调了军纪的重要,严禁掳掠百姓,杀良冒功。

  潘璋自然无有不从,他可是刘封亲手提拔起来的,刘封就是他的主公,刘封的耳提面命他如何能不听?

  刘封对太史慈、周泰、蒋钦等人自然也十分照顾。

  不但掏出自己的私房钱,给他们购置皮甲,衣物,还直接赠给了大量的财货,帮助他们安定下来。

  这些花钱的地方着实也不少,虽然太史慈是青州豪强,周泰、蒋钦是大江水匪,都有着许多财货积蓄。

  不过来自少主的资助补贴毕竟不一样,让他们和刘封的关系一下子就拉近了许多。

  就在太史慈辅导了刘封半天,太阳西斜,准备休息的时候。

  周泰、蒋钦带着一个水匪老兄弟出现在了校场外。

  “幼平、公奕,你们怎么有空来了。”

  看见周泰、蒋钦,刘封很是高兴。

  太史慈虽然刚来郯城,但因为刘封的关系,和周泰、蒋钦也结识了,关系处的还算不错。

  周泰、蒋钦脸上带着笑容,神色之间,隐隐藏有些许激动,上前抱拳道:“公子,都尉,泰今日休息时与老兄弟闲聊,得知了一个消息,感觉对公子和明公可能有用,因此特地来报。”

  “哦。”

  刘封听了顿时来了兴趣,周泰和蒋钦两个人,性格沉稳刚毅,不喜轻佻。

  他们嘴里说出来的话,必然是有几分根据的。

  看了看周泰、蒋钦身后那两个水匪,对方也正好奇的打量着自己。和刘封对上目光后,先是讨好的笑了笑,紧跟着就低下了头。

  “走,天色已晚,这里也不是说话的地方,你们跟我回去,一并用饭。”

  刘封招呼了周泰、蒋钦,和太史慈一块带着三人回府,一同用膳。

  刘封吃的自然是要比士兵餐好的多了,因为周泰、蒋钦等人的到来,所以特特定叮嘱了厨房再加好肉好酒。

首节上一节113/15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