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刘玄德 第36节

  刘封没想到大耳哥居然翻脸不认人,这就想赶人了,他可还有私货没得手呢。

  他赶忙道:“父亲,孩儿还有两件事想要请父亲定夺。”

  刘备瞥了他一眼,没好气道:“那就快说。”

  “父亲,您觉得,我们这次行动,是否需要告知曹建威一声?”

  刘备闻言,眉头一紧。

  他没想到刘封最后扔出这么个烫手山芋。

  刘备倒是没怪刘封多事,这确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如果告知曹豹,并让他参与进来的话,那么这次行动一旦成功,就能够大大促进曹豹对自己的忠心和认可。

  可风险也是挺大的,这可是刘备入徐州以来的第一仗,许多人都在冷眼旁观。

  刘备如果赢的漂亮,那自然是众望所归,大家都是州牧的忠臣。

  可万一有个闪失,相信趁机落井下石,兴风作浪的人也绝不会少。。

  如此重要的事情,叫上曹豹增加风险,值得吗?

  可如果撇开曹豹,会不会让现在的拉拢收服变得前功尽弃,甚至影响到双方联姻。

  刘备也拿不定主意了。

  结果,刘封等了半天,没等到刘备的决断,反而被对方把球给踢了回来。

  “曹建威的事情,不是一直是封儿你在负责吗?此事是什么建议?”

  刘封目瞪口呆,半响没能说出话来。

  刘备也有些不好意思,干咳两声:“此事重大,为父不能独断,也想听听你的建议。”

  好在刘封之前也想过这个问题,眼下只能硬着头皮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我觉得还是可以告诉曹建威的。”

  “哦?”

  刘备追问起来:“封儿可详细说来。”

  刘封索性竹筒倒豆子:“曹建威既然已经答应与我家联姻,相信他是有足够的诚意的。况且那四千部曲也已经在整顿拨出,等着父亲去接收了,可见对方是很有诚意的。

  如果这种时候,我们却不能示之以诚的话,必将动摇曹建威对我们的信任。”

  刘备赞同的点了点头。

  “另外,与曹建威通气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拉他一起出兵。

  臧霸等人的兵马,约莫在六七千人,最多不超过八千,还分散在至少五六处据点中。

  听陈功曹所提,他们的军械装备补给困难,前任使君陶公对臧霸也是边用边防,想来对方野战应该不是我军对手。

  可即便如此,我方最好也能动员一万五千人,倍而克之,才更有胜算。

  眼下父亲嫡系部曲有六千,丹阳兵两万,下邳国郡国兵八千,广陵郡郡兵一万,东海郡残存郡兵四千。

  这些军力里,可从下邳国郡兵中抽调四千人,东海郡兵全部征调,这样便有八千郡兵。

  父亲嫡系部曲中,最多抽调四千人,这样就是一万二。

  如果曹建威能再出动数千人,那可用之兵接近两万,已是臧霸等人两倍以上,胜算可就更大了。”

  听了刘封这一通计算,刘备怦然心动了。

  下周周一PK三江,对本书至关重要。

  老大爷在这里承诺,下周一爆更,最少五更万字!

  恳请所有大大在下周一,也就是本月26号那天,追读一下本书的最新章节。

  有月票的读者老爷,也请在那天支持一下老大爷。

  本事只要P赢三江,老大爷承诺上架之后,每天保底八千字,争取日万!

  老大爷感激不尽!

第61章 陈群家书

  两万兵马出动,还能顺便整合一二,郯城县内又有自己两千精锐部曲镇守,可谓是万无一失。

  可想要决断的话到了嘴边,又变成了一句疑问。

  “封儿,可如果曹建威那边走漏了风声,让臧霸提前得到了消息,那麻烦可就大了。”

  刘封赞同的点点头,随后话锋一变:“父亲,但这个险值得冒,一可得曹建威之心,二可得曹建威助力,三可立父亲之信义于州郡。

  况且孩儿还是信得过曹建威的,要说风险,更多的是担心曹建威手下里有人出卖建威,走漏风声。

  那孩儿有个不成熟的想法,父亲看看是否可行。”

  “封儿可速速道来。”

  “父亲,我们可先请曹建威过府一叙,将计划全盘托出,以取信曹建威。然后再嘱咐曹建威不外泄,只是借着交割部曲的由头整理部队。

  可先安排可靠部队先发,而曹建威的部队可挟其他丹阳兵一同出发,这样既能增加前线战力,又可保郯县无虞。

  只是这其中还是会有走漏风声的风险,并非万无一失。”

  刘备听了之后,陷入沉默。

  足足思考了一盏茶的时间,终于做出了决定。

  “封儿所言甚是,此事说则利大,不说则弊大,既如此,那又何惧风险。”

  刘备断然道:“此事还是你来处理,为父准你将计划告知曹建威。”

  “是,父亲。”

  刘备决断已下,又符合刘封的心意,他自然是恭敬从命。

  “为父记得你还有一事,一并说了吧。”

  “额……”

  刘封心虚起来,末了还是压不住内心的渴望:“父亲,此次计划中,采购粮食一事,孩儿想亲自负责。”

  “想负责这事?”

  刘备满不在乎道:“这也容易,不过些许案牍文书罢了,为父准了。”

  刘封额头冷汗直冒,他没想到刘备竟然误会了。

  “不、不是,孩儿是想……”

  刘封把牙一咬:“孩儿是想亲自去开阳收粮。”

  “什么!?”

  刘备瞬间跳了起来:“这如何使得,万万不可!”

  “父亲,且容孩儿细说。”

  “细说也不行,为父不准!”

  “父亲,此事并没有什么危险。开阳臧霸其人虽有割据之心,却无反叛之念。他不过是想盘踞在琅琊,和父亲讨价还价,孩儿即便亲自前往也不会有……”

  “没有也不行!”

  刘备的态度极其坚决,半点商量的余地都没有:“你给为父老老实实的呆在郯县,哪里都不许去!”

  刘封看到刘备如此激动,知道这事暂时是没戏了,只能低头:“是,父亲。”

  看见老爹发怒,刘封知道这时候说啥都是错,于是便脚底抹油,赶紧开溜了。

  陈群此时在家中写信,这信是写给他父亲的。

  当时刘备进入沛国,被陶谦表为豫州刺史时,陈群就投入了刘备的麾下,担任豫州别驾。

  此后,虽然劝说刘备不要入徐未果,可陈群本人还是跟着刘备来了徐州,而他的父亲陈纪则留在了颍川许县老家。

  陈群来了徐州之后,刚开始的时候正如他所料那般,局势非常险峻。

  曹豹、许耽的丹阳兵联合长史曹宏联手自保,疏远刘备,臧霸则根本不服州命,形同割据,南边的广陵郡情况最为糟糕,失去了郡守的同时,开始倾向于袁术。

  如果不是鼎力支持刘备的陈登、糜竺对他很是示好,刘备也一如既往的重视,他恐怕早就生出返乡的心思了。

  只是有些奇怪的是,自从刘备的长子刘封来到徐州之后,事情渐渐开始起了变化。

  最早的变化,是这位很少出门的大公子突然拜访曹豹,只是一次会面,竟说动曹豹割让四千部曲,转交州府辖制。

  其后,刘备又紧跟着宣布屯田,提拔赵云、田豫等将领兼任地方县令,负责屯田的具体事务,陈登等徐州本地士族居然没有阻拦,让这条任命轻易通过。

  再然后,糜家开始源源不断的向郯城输送物资,名义上是借给州伯屯田所用。

  外面风传糜家这是要同州伯联姻了,这一笔财货物资恐有千万之巨。

  在这个关键时间上,刘备突然召陈群独对,竟然是想请他给身在襄阳的荀攸和身在邺城的郭嘉写信,想要征辟他们来徐州任职。

  陈群刚开始是不信的,他一个老乡都不知道荀攸在襄阳,刘备一个河北人怎么可能了解这个。

  可刘备信誓旦旦的跟他说,荀公达向朝廷求取了蜀郡太守的官职后,就想入蜀为官,却为战火所阻,只能停留在了襄阳。

  听了这话,陈群开始有些相信了,于是便答应了下来。

  不过在写信之前,陈群还是跟刘备交底,自己和荀公达虽然见过面,但并非好友。

  至于郭嘉,那更是毫无任何交际,连见都不曾见过,只是在荀、郭图和辛评口中听到过这个人。

  刘备很是通情达理,只是表示希望陈群能够尽量表达他的诚心,最后更希望陈群在信里写明,刘备邀请他们来徐州看看,如果最终还是不想留下,他甚至可以派人护送他们回许县。

  陈群有些惊讶,即便刘备一直都非常重视人才,求贤若渴,但姿态放到这么低,他还是第一次看见。

  荀公达确实有才,少年机敏,辨识人心,十三岁时就能察觉来为自己祖父守孝的故吏有问题。

  可郭嘉这人并无美名,可刘备却将他与荀攸并列,莫非此人的才干,竟不逊色于荀公达?

  陈群压下心里的疑惑,当场就为刘备书信两封。

  刘备阅览过后,非常满意,挽留陈群叙话,并高兴的告诉陈群,徐州的危局已经有所转变。

  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已经与曹豹达成和解。

  只要能够成功合流曹豹,丹阳派其他的人就失去了领头羊,再也不成气候。

  再加上陈登和糜竺肉眼可见的支持,陈群神奇的发现刘备竟然在徐州有了站住脚的迹象了。

  虽然此时依旧危机四伏,刘备实际掌控的其实也就郯城一个县。

  可不论怎么说,一切都在向好的方面转变,这是超出陈群原本计划的。

第62章 鼓动曹豹

  陈群会跟着刘备到徐州,可不仅仅是因为刘备对他礼重,更大的原因是想要在刘备发现站不住脚,心生气馁的时候,再从容劝说对方退回豫州。

  这才是陈群没有离开刘备的根本原因。

  就陈群以及他背后的陈家,还有部分的豫州士族来看,刘备是一个非常好的合作对象。

  作为一个军阀,刘备从没有屠杀过平民,更没有屠城的案例,对士族包容重视,施政尊重士人意见,有着仁厚的美名,同时还相当能打,实在是一个非常完美的合作对象。

首节上一节36/15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