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刘玄德 第53节

  潘璋和徐盛大为欣喜,带着手底下的人上前挑选。

  潘璋带的人自然是那二十甲士,这些甲士已经被刘备调拨给刘封麾下,依旧由潘璋统带。

  而徐盛则带来了亲族数百人,其中青壮就有百余人。

  他亲自挑选了其中三十人,带上家族库存的武器和皮甲,

  汉代持有甲胄可是重罪,乃是要族诛的。

  这可不仅仅是针对铁制的铠甲、皮甲也在其中的。

  不过东汉毕竟不如西汉,各地的豪族早就敢积蓄甲胄了,只是不敢太过招摇的拿出来穿戴。

  徐家虽然不是名门望族,但也是莒县的豪强,拿出几套,甚至十几套皮甲根本不算什么大事。

  交割部曲的时候,曹豹特地将自己的嫡系军官抽走。

  否则等交到刘备父子的手里,这军官是留还是不留?

  继续留着,那这部队以后到底是听谁的?

  不留赶走,那曹豹岂不是直接就被打了嘴巴,脸都丢光了。

  曹豹可不会干这样的傻事,早早的就把心腹给唤走了。

  空出来这么多军官的位置,幸亏有二十名甲士,以及徐盛亲族填充,不然刘封就可能要动用刘儿营的人手了。

  潘璋和徐盛跟着刘封之后,也有了预先做准备的习惯。

  他们早就安排好了低级军官的岗位,现在一上任,很快就安排好了军官。

  “曹猛是何人?”

  刘封朝着部曲中喊了一声,一个披着皮甲的壮汉赶忙冲了出来,朝着刘封行礼:“回禀少主,我就是曹猛。”

  这个曹猛,是曹豹唯一留下的军官。

  这人也算是曹豹的心腹,特地留下来帮助刘封整训部曲的。

  在曹豹口中,曹猛还算能打敢战,而且也算忠心,想留给刘封做个亲信。

  刘封自然不能拒绝,这怎么都不能回了曹豹的面子啊。

  因此,在征得刘备的同意之后,徐盛的这个部就有了一个调整,下辖三个不满编的曲,而不是满编的两个曲。

  刘封点点头,吩咐道:“去整队吧,第三曲两百人交给你来任守军侯,如果干的好,就给扶正。”

  曹猛一听有机会当上军司马,顿时大喜,当场跪拜谢恩:“谢少主!”

  于是,重新拥有了指挥系统之后,一千部曲重新整队起来。

  刘封站在一旁,眉头有些紧张。

  丹阳兵的素质让他感到很是失望。

  即便有了军官指挥,可列队的速度依然很慢,而且竟然还有士卒跑了好几次才找到自己的位置。

  就这,还是丹阳精兵。

  只能说所谓的丹阳精兵,只能是这些战士敢战,并不意味着这些战士真实战力很强,否则也不至于连败于曹操的兖州郡国兵手里了。

  可这样军纪松弛,又如此缺乏训练的兵士,竟然还能素称精锐。

  只能说,在这个群雄并起的时代里,诸侯们真就是菜鸡互啄,朝廷这边真正懂练兵的,都在洛阳里被杀或者逃跑了。

  等到董太师掌权时,就已经只有他麾下混合了凉州、并州和洛阳中央军的野战军团还有专业军人了。

  而董太师一死,那更是四分五裂。

第89章 立木悬金

  李、郭汜之流,打仗的本事远远大过于练兵。

  徐州丹阳兵这架势,都能算当时徐州最精锐的军队了,东海和下邳国的郡兵比这还要烂的多。

  至少丹阳兵虽然慢了点,但总还能排列成一个比较整齐的队伍。

  这一点,东海和下邳的郡兵可未必能做得到这般整齐。

  不过装备上真是太拉胯了,这也难怪了,丹阳兵被曹操和他手下各种打崩,丢盔弃甲乃是常规操作。

  徐州再是富庶,也经不起丹阳兵这么消耗啊。

  更何况甲胄之类的军械本就是生产繁琐,产量不高,自然来不及补充了。

  刘封无奈叹息一声,道阻且长,慢慢来吧。

  又等了好一会,排列好的队伍总算是安静了下来。

  刘封走到众人的跟前,打量着他手下第一批部曲。

  随后,他朝着旁边招了招手。

  看见刘封招手,几个近侍扛着一截木桩,几袋粟米,几匹绢帛以及一盘铁钱和一块金饼走到他身边,然后将东西放下。

  刘封指着木头,朝着队列中的丹阳兵们喊道:“这根木头,大家都看见了吧?现在只要谁能扛着这木头走到校场大营门外,赏绢帛一匹,粟米一袋。”

  后世只要稍微熟悉一点历史的人都能知道,刘封这是在效仿商鞅的故智立木悬金的典故。

  只可惜在场所有人,包括徐盛、潘璋、曹猛在内,都不明白。

  这也很好理解,这年头的知识可是极其昂贵的,更别说这些典故了。

  这种典故只有在长篇史籍中能有幸看到,而这些长篇史籍动轴数车之重,不是巨富家族,哪有收藏的资本。

  徐盛家里算是莒县豪强了,平时吃肉练武,识文认字,算是有钱了吧?

  可他家里的藏书,恐怕连一套完整的经纶都凑不齐,能够有几篇断章就很不错了。

  至于普通人,别说看了,就是见都没见过。

  这也让认识字,读过几卷残篇的徐盛也一无所知。

  校场内的士卒们大眼瞪小眼,他们甚至一度都听不懂刘封到底是什么意思。

  刘封倒是没有不耐烦,而是再一次重复,同时讲的更为细致一些:“谁能把这根木桩子,从我脚底下扛到校场的大门口,我就重重赏他。我脚底下的这匹绢帛和那袋粟米,就是给他的奖励!”

  这一回,丹阳士卒们算是听懂了刘封的意思。

  只可惜,依旧没人主动站出来,大家伙反而看起热闹来了,在下面窃窃私语。

  几乎所有人都不相信会有这等好事。

  这木墩子看起来倒是挺沉的,可这里到校场门口不过数百步,哪里值得这么许多财帛。

  只当是刘封年少玩心重,想要拿他们这些大头兵戏耍着玩。

  刘封倒是丝毫没在乎这些,还用眼神示意徐盛和潘璋不要去阻止,让这些士卒随意议论。

  接着,看见没人出来后,刘封继续抬高了价码:“自现在起,谁能把这木桩子扛到校场大门口,除了刚才的赏赐以外,再额外加上一串贴钱!”

  因为军官们没有制止,丹阳兵们的胆子本就变得越来越大。

  现在刘封又一加码,像是朝着油锅里泼了一勺子凉水,直接炸锅了。

  所有的士卒都在议论纷纷,嗡嗡声越来越响,就连一些军官都参与了进去。

  可即便如此,也依旧没人肯站出来试试。

  站在前面的刘封也能听到一些只言片语。

  主要就是信不过,觉得这么简单的事情,就能得到绢帛、粟米和制钱,这简直是在开玩笑。

  一定是刘封这个州伯公子在耍人玩,想看他们上当。

  校场远处,站着两个披着甲胄的青年,两人背后还站着十几个属下。

  这些人个个健壮彪悍,一看就与校场中的丹阳兵不一样。

  这些人不但见过血,而且手底下都有不少条人命。

  “阿博,你看少主这是在干啥?”

  一个长相敦实的青年问起身边好友。

  “看不懂。”

  被叫阿博的青年也看不懂,只是猜测道:“有可能少主是想找个最听话的人。”

  这两人一个叫夏侯博、一个叫傅士仁,都是刘备嫡系部曲里的心腹军官。

  这些人年富力强,是刘备细心培养的潜在将领苗子,日后一旦扩军,都是要重用提拔的。

  现在,刘备将他们两个人派来帮刘封练兵,显然是担心自己儿子受了委屈,可谓是操碎了心。

  只是这两位有些特殊,一个在刘备三回徐州的时候,已经做到了军中大将,却因为曹军围城,与关羽一起投降了,此后消失在了历史上,再也没有留下半点痕迹。

  至于傅士仁,那可就更有名了,投降东吴,成了背刺二爷的利刃,直接葬送了季汉最大的一次希望。

  从后世的史料来看,傅士仁刚开始是坚守城池,也拒绝见虞翻。

  与其说是真心投降,不如倒说是被虞翻给算计了。

  实际上虞翻在说动傅士仁之后,也十分担心傅士仁会反悔,立刻让吕蒙控制了公安城防,然后挟持傅士仁出城。

  但不管怎么说,傅士仁的背叛是铁证如山,就像他现在为刘备出生入死一样。

  只是这会儿,不论是夏侯博还是傅士仁,都看不懂刘封的操作,只能静观其变。

  事情的后续发展完全在刘封的掌控之中。

  因此,他继续按部就班的再度抬高了赏钱:“还是没有人吗?那从现在开始,赏钱翻倍!谁能做到,两匹绢帛,两袋粟米,两串制钱!”

  这一次,议论声不涨反降,场面居然渐渐地冷下来了。

  这些士卒们竟然有些害怕起来了,觉得刘封别有所图,否则如何会开出这么高的悬赏?

  说不定谁真去扛了,还没走到大门口,就会被埋伏的刀斧手给剁成肉泥了。

  正是这种胡思乱想,让士卒们心里发慌,生怕因为自己太活跃而被刘封主动选中,竟然连讨论都不敢参与了。

  刘封耐心很足,无视了潘璋和徐盛担忧的视线,继续等着。

  其实刘封早在暗中安排了内应,这内应还是那个曹猛亲自部署的。

  脑洞向历史爽文,《我在大明开历史辅导班》,朋友的新书,喜欢这类题材可以看一下

第90章 二愣移木

  从刘封来之前,就已经设计好了一切,也安排妥了演员。

  只是刘封本心还是希望能有人真正的站出来,而不是让一个演员来表演。

  曹猛一直注视着刘封的一举一动,深怕漏过了行动的暗号,可刘封就是迟迟没有反应。

  就在刘封又一次加码,直接把赏金提高到了四匹绢帛,四袋粟米,四串铜钱,再加上一块金饼的时候,终于,有一个身高七尺,体格强壮,面相憨厚的老实汉子站了出来。

  原本刘封还以为对方会跟自己确认一下,可没想到这老实汉子是真老实,站出来后,就直接去搬那段木桩。

  这木桩最少也有五六十斤重,换算成汉代的计量,那是妥妥的超过百斤了,即使是成年人搬起来也是有些吃力的。

首节上一节53/15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