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个短视频让老祖宗破防了 第61节

  “可惜,内阁确实能让皇帝轻松许多,但是稍不注意就会让内阁权力过大。”

  听天幕讲到这里,魏征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样。

  “这不就是宰相嘛,不过换了个名字而已。”

  魏征说的没错,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就是宰相,甚至比宰相的权力还要大。

  明朝。

  听到这里,朱棣脸上表情终于有了变化。

  朱棣紧皱眉头,最终叹了口气。

  “唉!看来朕还是高估后代子孙了!”

  朱棣明白,直到首辅的出现,内阁终于成为了制约皇权,甚至凌驾皇权至上的存在。

  当然,首辅的出现并不代表明朝皇帝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傀儡。

  因为内阁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内阁只是文臣机构。

  没有兵权,文臣只是文臣。

  【等朱厚照继位之后,内阁做的更加过分,甚至开始限制皇帝的自由】

  【到这里,皇帝终于意识到内阁出问题了,威胁到皇帝了】

  【于是,明朝第一次皇帝与文臣之间的剧烈冲突爆发了】

  【朱厚照用自己的一生想和文官集团,想和内阁掰掰手腕】

  【可惜朱厚照势单力孤,最后无奈败下阵来,身体倍儿棒的小伙子落了一次水就死了】

  【死的不明不白,疑窦丛生】

  【而将这一切看在眼里的嘉靖皇帝选择了另一种更加聪明的办法】

  【嘉靖皇帝明白,靠外部力量已经很难打压这些顽固的文官集团了,甚至可能让本来互相不服气的内阁大学士团结在一起一致对外】

  【于是,嘉靖选择搞内部分化】

  

第102章 明亡于万历

  【嘉靖皇帝这一手操作确实起到了一定效果】

  【随着内阁首辅的权利越来越大,此辅和阁员一个个都成了孙子】

  【而首辅呢,却仍然需要皇帝的认命,一旦皇帝不痛快,即便你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首辅,该还也就是皇帝一句话的事儿】

  【所以,到这里事情便陷入了僵局】

  【一来,嘉靖想改变内阁,朝中大臣不同意,内阁阁员、内阁首辅更不同意】

  【二来,嘉靖也不敢改变内阁,削弱了内阁的权利,或者撤掉了内阁,谁给皇帝干活啊?】

  【所以嘉靖皇帝明白,他只需要把内阁首辅的任免权攥在手里,那下面那帮人就逃不出自己的五指山】

  【即便朝堂争的你死我活,到头来顶天也就是个内阁首辅的位置】

  【可是,嘉靖皇帝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确实有能力有手腕,实现了帝王的制衡之术,可是他的后代能做到吗】

  【嘉靖皇帝不上朝,一切事物交给内阁管理,自己做个甩手掌柜,大明朝还能平稳发展】

  【嘉靖皇帝这辈子是轻松了,可是他的儿孙后代却被他害惨了】

  “后代一代不如一代,迟早被首辅架空!”

  “嘉靖爽了,万历可就惨了!”

  “没错,几十年的时间足够让内阁慢慢架空皇帝,尤其是经历了两次皇权更迭。”

  汉朝。

  汉武帝脸上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

  内阁制确实是一项非常优秀的制度,但是它并不适合封建社会。

  汉武帝感叹道。

  “虽然内阁制威胁到了皇权,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内阁的存在能让一个国家平稳发展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足见内阁这确实有其长处。”

  宋朝。

  与汉唐两朝不同,此刻赵匡胤正在思考如何改良内阁制并应用于宋朝。

  由于种种原因,赵匡胤不得不给后世子孙留一个强有力的助力,而内阁恰恰符合赵匡胤的需求。

  首先,内阁由文臣组成,恰巧与宋朝的扬文抑武不谋而合。

  再者,即便赵匡胤再不想承认也不得不承认,宋朝的皇帝真是一个比一个窝囊。

  现在有一个独立于朝廷体制之外,不需要皇帝依旧能稳定运转的机构,对宋朝来说简直是顶梁柱、强心针一般的存在。

  赵匡胤一咬牙,决定尝试组建宋朝自己的内阁。

  “先尝试组建内阁,如果朕什么都不做,我大宋绝对会步入天幕的后尘。”

  其实赵匡胤迟迟不敢下定决心组建内阁是因为宋朝的文臣集团实在太庞大了。

  庞大到赵匡胤害怕不出两代皇帝,皇权就会被内阁架空。

  “必须做出改变!只要后世子孙手握兵权,区区文官,何足畏惧!”

  【嘉靖皇帝死后,隆庆皇帝短命贪玩,万历皇帝年幼无能】

  【等万历皇帝想要有一番作为的时候,结果发现内阁已经成为一个庞然大物,完全垄断了整个朝堂的运转】

  【而朝堂之间从来不是单打独斗,从古至今都是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博弈】

  【如今,内阁成型,万历皇帝再想要随随便便更换内阁首辅,那整个朝堂就能给你上演一个古代版裁员裁到大动脉的场景】

  【直到这时候,万历皇帝才发现,内阁已经成了铁桶一块,内阁首辅成功超越了唐宋时期的宰相,拥有了无上权柄】

  【特别是在万历前十年,张居正已经成为比肩霍光、王莽一个级别的存在了,这大明与其说是姓朱,不如说是姓张】

  【张居正自己票拟撰写文件,然后找好哥们司礼监掌印冯保盖章,一套流程下来皇帝连文件的影儿都没见到。简直比皇上还皇上】

  “张居正虽然权力大,但他没想着造反啊!”

  “楼上想什么呢,张居正没想造反是因为他没这个能力,他一个文官,天天在皇帝眼皮底下,怎么造反啊!”

  “确实,先不说张居正有没有异心,至少他没这个机会。”

  “冷知识,明朝为了防止内阁独揽大权,特意设置了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

  “这三方一个帮皇帝画圈儿代表同意,一个帮皇帝盖章代表权威,内阁负责帮皇帝出主意,做到了分权制衡。”

  “分权制衡?分个屁,没看到掌印太监冯保和内阁首辅张居正搞在一起了吗?”

  【随着张居正去世,万历皇帝掌权清算内阁,内阁文臣见被清算者的下场一个个都被吓得屁滚尿流,哆哆嗦嗦的把最终决策权还给了皇帝】

  【可是,最终决策权是要回来了,但内阁也已经变了味儿了】

  【从此以后,内阁变成了少数服从多数的分票制度】

  【大家以为这是好事吗?】

  【看看两党或者多党执政的国家,看看那些国家党派在竞选总统时竞争的多激烈,大家觉得这是好事儿吗?】

  【从此内阁拉帮结派的日子就来到了】

  【直到崇祯皇帝自挂东南枝,明朝灭亡,内阁之间的派系之争依旧闹的热火朝天】

  【讲完内阁,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万历皇帝30年不上朝的奇葩事儿,这时候大家不难发现,在皇帝无能的时候,内阁确实如同顶梁柱一般的存在,支撑起了整个王朝的运转】

  【可是,同样的,内阁也死死的限制住了王朝的发展】

  【毕竟,到万历继位,内阁制度已经平稳运转将近200年了】

  【皇帝已经离不开内阁了,或者说当时的皇帝已经想不出有什么比内阁更好的改革策略了】

  【就如同八股文一样,内阁死死的限制了皇帝的思维】

  【而万历皇帝又是一个摆烂皇帝,有内阁给他兜底,万历皇帝根本不担心大明朝被自己给玩儿坏了】

  【就这样,明朝一直靠内阁苦苦支撑着,这时候大家别忘了,最终决策权已经回到万历手里了】

  【可是,皇帝都不上朝,没有最终决策权的内阁还能维持国家正常运转吗?】

  【于是,朝廷官员摆烂的摆烂,腐败的腐败】

  【仅在万历30年,两京之中光是尚书、侍郎等重要的职位的缺口都多达十余人】

  【各地方的巡抚、布政使的官员缺口更是多达几十人之多】

  【这种情况下,你想想大明朝它能好吗】

  

第103章 明君大盘点第四期

  “等一下,我没听明白,万历年间为什么会缺这么多官员?”

  “内阁又没有任免官员和最终决策权,就算有人上奏要增加官员,内阁也同意了,甚至拟定好了人选,可是找不到皇帝你能咋办!”

  “也就是说,内阁就是个摆钟,太强势了会被皇帝清算,太弱了又屁事不顶,所以没有皇帝配合的内阁根本无法支撑王朝运转对吧?”

  “没错,为什么大家都说明亡于万历?那是因为嘉靖皇帝时期内阁还有决策权,皇帝可以当个甩手掌柜。”

  “而且嘉靖皇帝只是不上朝,但是人家看奏折,处理政务,哪儿像万历啊,直接玩儿起了失踪。”

  明朝

  此刻朱棣也终于意识到了问题所在。

  朱棣皱眉道:“内阁虽然能皇帝处理政务,但是如果皇帝连这点儿政务都不想处理呢?”

  “因为内阁的存在,后世子孙当了皇帝绝对会肆无忌惮的贪图享乐。”

  如果放到其他朝代,皇帝昏庸不堪,连朝都不上,政务也不处理,那不出三五年只会迎来两个结局。

  要么阶级矛盾加剧,农民起义不断,最终王朝覆灭。

  要么权臣当道,皇帝成了傀儡皇帝,最终江山易主。

  可是有内阁存在的明朝却不同。

  因为内阁的存在,即便皇帝不上朝,顶多也就是朝堂混乱,百姓生活质量缓慢下降而已,远远达不到灭国的程度。

  所以,皇帝可以为了一己私欲肆无忌惮的置国事于不顾。

  现在摆在朱棣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趁内阁还未成型,解散内阁;要么限制内阁的权力,让内阁永远停留在皇帝秘书的层面。

  至于如何选择,那就要朱棣自己衡量了。

  【他是华夏历史上最能打的皇帝,仅靠一根棍子闯荡江湖,打遍天下无敌手】

  【他自创的拳法甚至流传至今,使他成为一代武学宗师】

首节上一节61/8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