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个短视频让老祖宗破防了 第68节

  【不过历史学家对《新唐书》的记载并不太认同,毕竟这个故事简直太弱智了,先不说武惠妃和太子三人八竿子打不着,随随便便就能请到太子三人】

  【就说三人可都是皇子,就这么弱智的理由,三人竟然相信了,还带兵进宫,这不是傻子嘛】

  【再者,三人带兵进宫的时候,侍卫都不拦着点儿】

  【最后,即便三人被抓,和武惠妃一对峙,武惠妃不就暴露了嘛,难道说李隆基已经昏庸到事事都挺听武惠妃的一面之词,连亲儿子都杀了吗?】

  【总之,我个人觉得《新唐书》中的记载太过儿戏,也太弱智了】

  “我感觉一定是武惠妃设计陷害的太子三人,人家都是太子了,干嘛要造反啊!”

  “首先排除《新唐书》的记载,太弱智了,简直比《水浒传》中林冲带刀进白虎堂还弱智一百倍。”

  “唐玄宗也是个人才,对亲儿子痛下杀手,对干儿子安禄山百般爱护,最后养虎为患。”

  “杀儿子,抢儿媳妇,李隆基简直禽兽不如!”

  “十王宅了解一下,他把儿子像猪一样圈养!”

  “科普:李隆基害怕儿子造反,于是效仿武则天在京城建立了个十王宅,后来改成十六王宅。”

  “李隆基小时候就是这么过来的,他住的地方叫五王宅。十余年不出庭院是李隆基的真实写照。”

  “好好好,自己吃过的苦,必须让儿子们也亲身体会一下是吧。”

  “不是,监禁儿子,唐玄宗他是变态吧!”

  “呵呵,大唐王朝父不慈子不孝,兄不友弟不恭。”

  “其他朝代,要么分封给儿子一块儿属地去当藩王;次一点的让儿子驻扎全国各地,还顺便让儿子收一点儿税收,给儿子点儿钱花;最次也是在京城给每个儿子建立个王府,至少足够自由富裕。”

  “可是李隆基却像养猪一样把所有儿子都软禁在宫中或十王宅,根本没有自由可言。”

  “唐玄宗时期,稍微小一点儿的儿子留在宫里养,等长大了就送去京城的十王宅,所有儿子都住在一个大宅子里,时刻受到监管,根本没有自由,跟养猪一样。”

  “后来长大成人的儿子又生了孙子,李隆基便在十王宅旁边建立了个百孙院,和十王宅一样把孙子们都关在百孙院里。”

  “奈何本人没文化,一句卧槽行天下!”

  “NB,除了北齐皇帝能震撼我如此多次的只有唐玄宗了。”

  “枉我还以为唐玄宗即便算不上千古一帝,也算是明君,现在一看,是个屁!”

  “长见识了,长见识了!”

  汉朝。

  看完弹幕对十王宅的介绍,汉武帝的下巴都快被震惊掉了。

  汉武帝实在不能理解,到底是多变态的皇帝竟然害怕自己儿子造反,然后把所有儿子都监禁起来。

  “他连自己亲儿子都不相信,难道还能相信外人不成?”

  “就算儿子有野心,想造反,大不了把皇位让给他嘛。”

  “怎么会有皇帝贪恋皇权到如此地步,连自己儿子都不肯让位!”

  不光汉武帝感到吃惊,观看天幕的文武百官也都不理解。

  “世间竟然会有如此皇帝,真难以想象!”

  “这种人还能开创盛世,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此人登基之初还算励精图治,可惜后面的所作所为简直非常人所能理解!”

  “任用佞臣当宰相,过度宠溺妃子,轻易废除皇后,意图废除太子,听信谗言杀害儿子,如此昏庸之人前半生竟然是个励精图治的好皇帝,简直让人难以置信。”

  唐朝。

  看到十王宅,李世民瞬间急火攻心,站在台上差点儿摔倒在地,还是旁边太监眼疾手快扶了一把才没让李世民摔倒。

  等周围太监手忙脚乱的将李世民扶坐在龙椅上许久,李世民才稍微回过神来。

  “混账东西!混账东西!混账东西啊!”

  李世民用力的拍打着龙椅,仿佛打的是李隆基一般。

  此刻李世民心中十分痛恨。

  他既痛恨李隆基昏庸无能,如此对待自己的孩子;又痛恨武则天建立五王宅,给李隆基留下难以磨灭的童年噩梦;最后还痛恨自己为什么要杀害兄弟,逼迫父亲,夺取皇位。

  看完十王宅的介绍李世民便明白了,所有事情的根源都是因为自己,都是因为自己以下犯上,夺取了父亲的皇位,这才导致了武则天也好,李隆基也好都对自己儿子严加防范。

  明朝。

  朝堂之上所有人都被十王宅惊得目瞪口呆,一时间竟然鸦雀无声,一片寂静。

  过了一会儿,朱元璋才自言自语道。

  “没想到大唐竟然是这样的大唐,唐玄宗竟然是这样的唐玄宗。”

  朱元璋对亲情的看重可不是一般皇帝能比的。

  所以当朱元璋听到十王宅的时候,他怎么也无法想象,到底是多么狠心的父亲才会将儿子们、孙子们囚禁在一个大院子里长达十几年,甚至更久。

  朱元璋想到这一幕,忍不住打了个寒颤。

  “咱宁可小时候苦点累点,即便是天天饿肚子,咱至少还能自在的放牛,被关在一个大院子里,那还不如死了算了。”

  【可能是武惠妃坏事做尽,遭了报应】

  【太子三人死后,武惠妃便经常头痛,做噩梦】

  【最终在同年12月,病死。不久,李隆基立三儿子忠王李为太子,武惠妃想立儿子为太子的愿望也落空了】

  【武惠妃死后,李隆基整日郁郁寡欢,后宫妃嫔都无法引起李隆基的兴趣】

  【直到有一天,高力士把武惠妃的儿子李瑁的媳妇杨玉环带入宫中】

  【从此以后,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因为李隆基专宠儿媳妇杨贵妃,即便杨家人既无军功也无政绩,却也能一个个平步青云,位居高位】

  【尤其是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靠着杨贵妃的关系,在朝中结党营私,打压异己】

  【凡是中央公卿不出其杨门的,或被处死或被罢免】

  【不久前还辉煌务必的大唐盛世,如今已经成了昨日黄花】

  

第114章 安禄山的传奇之路

  “接下来该安禄山登场了吧。”

  “我实在想不通唐玄宗得昏庸到什么样才会让安禄山造反成功。”

  “唐玄宗把安禄山当干儿子,结果人家把你当傻子,还专门捅你腰子。”

  【此刻,大唐虽然表面上依旧是繁荣盛世,但内在却暗潮汹涌】

  【其中对大唐打击最大的莫过于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由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安禄山此人的一生也充满了传奇色彩】

  【安禄山从小到大一共经历过四次生死危机】

  【他的第一难发生在他刚出生的时候】

  【安禄山出生于公元703年,他没有姓氏,原名轧荦山,母亲是突厥族的一名巫师,父亲是中亚的粟特人】

  【据史料记载,安禄山刚出生的时候,一道月光照射在安禄山的产房上,几公里内的野兽兴奋嘶鸣】

  【当地节度使认为此事古怪,恐有不幸的事情发生,于是果断率军杀向了安禄山所在的营帐】

  【安禄山的母亲抱着刚出生的安禄山逃亡别处,躲了起来才让安禄山捡回一条命】

  “怎么越听越魔幻了,开始编故事了?”

  “据历史记载,那得是多野的野史啊,和黄月英是司马懿假扮的,目的就是为了榨干诸葛亮这个野史有的一拼。”

  “楼上的,细说司马懿和诸葛亮,我感觉这一对儿CP很合我胃口!”

  “楼上魔怔了,什么CP你都嗑。”

  “安禄山的老妈是巫师嘛,编故事的能力还不是上嘴唇碰下嘴唇的事儿嘛。”

  “在当时来说,安禄山就是个串串儿、杂种,可能他老妈为了不让自己儿子受欺负才编了个这个故事。”

  “有道理,可能恰巧碰到节度使围剿,所以故意编造了个故事,好让人觉得自己儿子出身不凡,不让自己儿子因为身世而受到排挤。”

  【没过几年,安禄山人生的第二场灾难就来了】

  【安禄山的父亲去世了,别说在塞外胡人的地盘,就是放在大唐,放在现在,孤儿寡母也很难生存下去】

  【不过安禄山的生活很快就迎来了转机,他的母亲改嫁给了一位突厥将军】

  【安禄山跟随继父学习了一身武艺,骑马射箭完全不在话下】

  【在觐见李隆基的时候,安禄山曾经毫不谦虚的说自己能左右开弓,左右开弓这个成语也来自于此】

  【而且安禄山本人非常聪明,经常来往于大唐边界,自学了6门外语,给汇聚在大唐边界的商人做翻译】

  【公元732年,已经29岁的安禄第三难来了】

  【这一年,安禄山因为偷羊差点儿北当时的节度使张守乱棍打死】

  【安禄山也是有魄力的人,见性命不保,连忙高声喊叫说:“大夫难道不想消灭两个蕃族啊?为什么要打死我!”】

  【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安禄山说自己能弯弓能骑马,还精通6门外语,熟悉各地部落的习俗,可以帮忙打探情报】

  【张守思索一番,最终还是免了他的死罪,让他留在军中当一名捉生将】

  【所谓捉生将就是深入地方,活捉俘虏,打探情报,在军中也属于高危工种】

  “安禄山他妈一个二婚,还能嫁给突厥的将军?”

  “人家老妈可是巫师,知道巫师当时在突厥等外族的含金量吗?就相当于圣女。”

  “没想到安禄山竟然会6门外语,如果安心做个节度使该多好,可惜狼子野心。”

  “尼玛,安禄山当了三地的节度使,而且深受唐玄宗和杨玉环的喜爱,如果忠心于大唐,也能落个美名。”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唐朝。

  听到安禄山进入军中,李世民便明白,安禄山崛起的机会来了。

  作为大唐开拓者,大唐可能没有一位皇帝比李世民更明白军功对一个人的帮助有多大。

  寒窗十年可能不如军中一年,金榜题名不如立下军功。

  “这就是安禄山的崛起之路吗?”

  “一个外族,竟然能做三地节度使,简直荒唐,这是把大唐的安危交于异族之手啊!”

  此刻李世民都有一种另立太子的冲动了。

  不过还好,理智告诉他,现在没了武媚娘,后世应该会被改变。

首节上一节68/8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