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之血染长空 第449节

杜剑南还真是,‘我无所谓’。

看着杜剑南的这副牛气哄哄的‘叼’样,毛邦初心里就直冒火。

他忍着火气,继续说道:“下面就是9大队的事情,35中队扩充为10机编制,36中队6机编制,sb-2现在重点配备给1,2大队,6,8大队还在等;——不过马丁-139wc你要不要。”

杜剑南的心里一跳,有些诧异的望着毛邦初。

在1936年底,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本部,就制定了1937年度的《国防作战计划》,该计划分为甲、乙两案。

在两个方案中,都对空军提出了轰炸东洋本土的要求。

而想要完成这个计划,最需要的是能够从中国大陆飞抵东洋本土的远程轰炸机。

抗战爆发前夕,中国空军能够执行这一个任务的战机。

只有6架(买了8架,2架当做配件)德国的he-111a轰炸机,6架马丁-139wc轰炸机,6架萨伏亚s-72轰炸机。

到了37年底,只有一架he-111a轰炸机幸存。

轰炸根本就无从说起。

在37年10月底,中国接收了苏军的6架图波列夫tb-3重型远程轰炸机,这让中国看到了空袭东洋的希望。

结果37年11月30号,航委高层的脑子发神经,居然派出5架tb-3从兰州飞到南昌青云谱训练。

结果在12月13号,日军第13航空队空袭南昌青云谱,5架轰炸机都没来得及升空逃逸。

当场炸毁3架,2架报废。

和那架德国的he-111a一样,成了一个硕果仅存的独苗,用作运输机。

于是,航委轰炸东洋本土的梦想,再次成为黄粱美梦。

时间匆匆走到38年。

自抗战爆发以来,美、英、法、荷等国的多名冒险家、志愿者先后来投效中国空军。

经过考核,有7名飞行员、4名机械员签定了合同。

后以他们为核心,在1937年10月在汉口组织了‘外员队’。

1938年1月,第二批马丁-139wc到货4架,在陈纳德的建议下,交给了这些洋人驾驶。

而由于原中国空军2大队14中队飞机损失殆尽,遂改‘外员队’为第14飞行中队。

下辖马丁-139wc轰炸机4架,伏尔梯v-11轻轰炸机7架,洛斯诺普2e轻轰炸机5架。

16架轰炸机。

而这支飞行中队,自从37年夏天成立,因为隶属陈纳德直管,航委无权调派,总共就出过2次轰炸任务。

没有任何的斩获。

完全成了浪费中国宝贵外币和战机的废物。

整天放任自流无所事事,仗着一张老外脸孔,在中国当高高在上的大爷。

只会满嘴叫嚷着‘远涉重洋支持中国的抗战’,吃喝玩乐。

在38年初,随着大量苏军战机到达中国,中国的空军力量开始大幅增长。

于是,在老蒋的示意下,航委希望第14中队进行远征日本的轰炸。

但是外籍队员称这一任务有去无回的可能性最大,所以要高价报酬,以至航委无法接受。

当时能够担负这一任务的飞机,惟有美国马丁-139wc。

可这些飞机还在14队外籍飞行员的控制下,要想无条件调出使用,并非易事。

第265章 徐焕升的那封信

就在航委一筹莫展的时候,委员长侍从室的专机飞行员徐焕升上尉。

自告奋勇的提出,由他负责重新组建远征队的具体事宜,并设计从洋人手中夺回飞机。

在3月16号,中方制造了一次假空袭警报,命外籍飞行员将4架马丁-139wc飞四川成都。

到达以后,徐焕升便立即布置地勤人员抽除飞机上所有余油,派出卫兵站岗,任何人不得接近。

用计强行收回了这4架马丁-139wc。

在对峙最激烈的时候,这些‘外国友人’甚至掏枪指着徐焕升。

之后,徐焕升写了一封信。

致马丁飞行员们:

你们将搭乘欧亚航空公司的飞机,于两天后顺利返回汉口,那里还有别的任务等着你们,而马丁轰炸机则由本人负责接管。

这个命令已由汉口的航委会下达,原本今天下午我正准备到你们的住处告知此一命令,但你们却以粗暴的态度对待我,甚至想要揍我!因此我无法向你们言明此事。

希望你们能够心平气和下来,我个人非常钦佩诸位,因为你们协助我国从事抗战,但希望你们不要掏手枪动粗,因为那有违你们善良的本意。

现在诸位在此的任务已告完成,其他的工作则在汉口,所以希望各位在那儿工作愉快,并祝幸运!

中队长徐上尉

1938年3月17日。

然后,在航委中间人的协调之下,向这些‘外国友人’保证,每月数百大洋的薪金照领。

这些洋人才无奈返回武汉,现在在南湖机场继续整天无所事事。

吃中国这个大户,冤大头。

在谋夺到本来就是中国自己花钱买的4架马丁-139wc以后。

首节上一节449/1173下一节尾节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