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之血染长空 第847节

“嗡——”

9360在离开东京上空以后,因为王远横,庄灭寇受伤见血,战机随即压飞到15空层。

先是西南飞行110千米,然后变向正南飞行90千米。

从南伊豆町半岛上空高速掠过,进入太平洋海面。

之后,战机在15空层,继续以300千米/小时的航速,呈西南30度角,在海面上空平行着东洋列岛的的南部海岸线,飞向850千米处的大隅海峡。

此时,时间为凌晨1点35分。

在岛屿上空飞行的途中,110千米飞行的时候,杜剑南,杨梦青,游中击忙着用一块备用木板,在狂风中累得半死,才堵住了机头玻璃罩顶部那一处破玻璃洞。

王璐璐则是用酒精,纱布,药膏,镊子,处理包扎庄灭寇脸上,身上的玻璃划伤。

然后由杨梦青暂时驾驶9360,飞行富士山-南伊豆町半岛。

这一段90千米的航程。

王璐璐给满脸血口子的王远横,处理伤口和包扎。

说实话,王璐璐的护理水平不是一般的低,带最后只能满脸歉意的把伤得更严重的王远横的一个脑袋,全部小心翼翼的胡乱抹上药膏,用纱布整个包起来。

只留下眼睛和鼻孔,连嘴巴都给包扎住。

笑得杨梦青,庄灭寇,游中击,都直不了腰。

然后,被封了嘴巴的王远横,一脸的郁闷把满脸贱笑的杨梦青赶出驾驶座位,继续驾驭战机回航。

庄灭寇则是用无线电,和9361取得了联系。

9361回电,‘战机一切平安,已经离开了岛屿,正在平行于列岛线的海面上空飞行,燃油足够返航,’

而且武汉航委来了电报询问,不过张顺谷他们没有回电搭理。

杜剑南的回电是,‘注意油耗和发动机超负荷问题,控制航速,必须在4点30之前通过大隅海峡则可;对于航委的电报,保持沉默。’

这个时候,因为战斗后的大喜悦,还有战机现在只要平行着西北的列岛线飞行,根本无需使用无线定向仪。

所以9360,9361里面的机组9人,都是忙着感叹,吹牛比,根本就没有心情和武汉航委废话,更没有心情操纵无线定向仪。

“杜老大,这一趟真是太过瘾了,哪天再来搞一搞?”

杨梦青望着杜剑南嚷着:“下次带上机枪和子弹,地上,海里的炸,空中的咱一样搞!”

“别想了,战机部件,尤其是发动机的寿命是有限的,这次这么超负荷的长时间运转,能平安飞回去,就算是不错的了。”

说道这里,杜剑南心里不禁有些后怕和担忧,之前自己只是脑子发热,一心要飞过来,可就在刚才的东京上空,差点就连累了王璐璐。

在杜剑南看来,自己和杨梦青几人既然当了空军,飞上蓝天,就要有战死的觉悟。

万一战机坠毁,死了也就死了。

可是却不应该把王璐璐处于这种险地。

还有就是,从这里返航宁波栎社机场,杜剑南既不怕燃油不够(因为已经够了),也不怕鬼子的飞机能够奇迹般的拦截。

就怕发动机连续进行长时间高负荷运转,引起故障,尤其是越到后来,出现故障的几率会越大。

那才是真正要命的事情。

杜剑南强行压下心里的恐惧,继续说道:“等到飞回去以后,96陆攻交给苏军换装备,马丁-139w还给航委,9大队统一用有崭新配件替换的sb-2轰炸机;还有,这次轰炸以后,东海机场,宁波机场,一定会遭到日军的破坏性轰炸。别想了,专心国内的空战吧。”

第五百一十九章 雪花满天

随着杜剑南的声音落下,9360里面陷入了压抑的寂静之中,即使刚刚打完了一场了不起的大胜仗胜,也丝毫冲淡不了里面的沉重。

一句话,‘国家太弱,只能仰人鼻息,没办法!’

1935年,为了抵御日益进逼的东洋侵略,发展国防工业,航委和意大利的菲亚特,卡坡尼亚,布瑞达和萨伏亚四家航空公司签订合同,成立‘南昌飞机制造厂’。

工厂37年2月建成,有8座主厂房和1座办公大楼。

其中,飞机总装配厂房面积最大;机械加工厂房有欧美制造的最新式机床,热处理和钳工厂房有大尺寸的热处理炉子。

有200多意大利籍员工在工厂工作,在设备和规模上名列远东第一。

不但远超小打小闹的上海虹桥航空工厂,杭州飞机制造公司,而且就是相较于东洋的飞机制造厂,也毫不逊色。

按计划,工厂首先制造布瑞达25式教练机20架,萨伏亚s-81式双发动机轰炸机6架。

并且在开工第一年,‘南昌飞机制造厂’制造的部件,占每架飞机总价值的20%,以后每年递增20%,其余部件由意大利国内制成后运至南昌装配。

至第五年,飞机所有部件,将全部在南昌制造。

结果先有中意交恶,接着又爆发了日军侵华战争,意大利乘机撤回所有人员,并且单方面撕毁签订的合同,停止对中国技术支持和部件输出。

使得中国只来得及装配出3架,萨伏亚s-81式双发动机轰炸机。

这次飞机梦,也无疾而终。

现在这架96陆攻,仗着才从日军手缴获,而b-10,也是年初3月才从越南中转进入中国装配。

杜剑南,包括航委,才敢飞这次东洋轰炸。

然而到现在为止,偌大的中国只有3架b-10,1架96陆攻,1架亨克尔-111a,1架tb-3,总计6架可以正常起飞的中轰和重轰。

这些轰炸机没有持续的原配件提供,以及有效的正确保养,早晚都是坠毁的下场。

尤其是今年3月16号,用被炸损,炸毁的5架tb-3组装的一架当做运输机,在兰州上空坠毁。

25名苏军援华人员中,2人幸存,其余23人遇难,航委高级翻译李仲武、南京无线电台台长张培泽,——

造成了中国航空史上,迄今最大的空难。

究其原因,也就是劣质组装惹下的祸端。

首节上一节847/1173下一节尾节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