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之少年战将 第60节

张锐起飞十分钟以后,陈团长立刻下令,用团里的两门迫击炮对敌人阵地的前沿进行轰击。

轰轰轰,迫击炮发出了轻快地钢音,在鬼子前沿阵地上炸出爆裂的电光,震耳欲聋的爆响。

将二十几发炮弹全部轰出去,然后,机枪步枪一起朝鬼子射击。

张锐喜欢的延伸出去的新前沿阵地上,一个排的士兵,后面的前沿阵地上,一个连的士兵,二线阵地上,两个连的士兵,其余士兵,没有战斗,也躲避在阵地上防炮洞里,准备随时增援和突击。

射击几分钟以后,最前沿的那个排士兵发出一声怒吼,从前沿阵地出发突击。

这是佯攻,必须将戏剧演得更充分一些。

张锐带领特战队员顺利地飞过两军对峙线的河谷低地,将滑翔伞拉起来,飞上鬼子的阵地,从前沿阵地上空飞过。

夜间滑翔伞飞行,是极其危险的。

不过,一切都在张锐的掌握之中。

因为,这几天天气一直很好,稍微有点儿风,也是东南风,今天晚上,稍微有些东风。

无动力滑翔伞要拉起来是困难的。除非你有特别的技巧。

因为如此,有几个队员在黑暗中落到了鬼子前沿阵地之前。

这些人是失败者,但是没有灰心,因为大部队正面突击是迟早的事情。

他们按照约定,规规矩矩地匍匐在地上,滑翔伞的蒙布被靛蓝染成灰色,在拂晓之前,可以遮盖和保护他们。

落地以后,他们赶紧用匕首在地上挖掘单兵坑,速度快的,尽量将坑挖得深一些,避免被鬼子发现,机枪扫射,打成筛子。

鬼子阵地上,有灯光。

一些从民间搜刮的马灯,悬挂在阵地的木杆上,鬼子的探照灯,也不时闪烁,朝这边探照。

鬼探照的时间规律是十分钟探照一次。

探照的时候,是瞄准中间的地面,绝不胡来。

还有,那边二十几个我军俘虏被鬼子吊着,为了架起那个恐吓效果,鬼子在木杆上也点燃悬挂了灯火,这样,成为张锐部队绝佳的灯塔指示。

无声无息地,部队飞过了鬼子头顶,潜入到后面位置。

很快,他们落地,在鬼子前沿阵地之后二三百米的地方降落。

降落以后,马上用匕首割断腰上的绳索,朝向预订的地点集中。

第54章 暗夜凶猛

怎样预订地点?在黑咕隆咚的敌人阵地上?

有一个技巧。

在张锐部队全部起飞以后五分钟,陈团长马上命令士兵在这边山岗上树立的高杆上升起几盏灯笼,红色的灯笼几乎和北面那个囚禁二十多名俘虏的鬼子木架那边的灯火对应,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张锐的队员,不许使用暗号,唯恐惊扰了鬼子,只许看南面的灯火,往北面集中就可以了。

他们身上,穿着黑色的衣服,用黑色的衣物包裹脑袋,一声漆黑,在黑暗中,尽量保密。

部队正在集结,南面陈团长的部队开始攻击。枪声炮声响成一片,随即传来士兵们的呼喊声,好像大规模的全面突击开始了。

鬼子从睡梦中惊醒,纷纷朝前沿阵地上冲去。“快,快,敌人进攻了,敌人偷袭!”

张锐等人迅速集中起来,完全聚集到一起的只有二十几个。

时不我待,张锐不再等待其他人。

特种部队的行动,风险很大,失败率很高,匆匆组建的所谓特种部队,实际上是一群乌合之众,靠着强制力和升官发财的诱惑聚集起来的,能够到达地点二十余人,在张锐看来,是巨大的成功。

他们没有动手,而是匍匐观察。

鬼子从后面纷纷朝前面增援,手忙脚乱,军官不断地痛骂士兵愚蠢,迟缓,士兵屁滚尿流。

几分钟时间,张锐等人亲眼看到这边的鬼子跑过去至少一百多人。

夜幕黑暗,只有依靠南面的炮火闪烁的光芒来判断,能见度不高,这样都能看见这么多鬼子,可以想象,还有多少鬼子从多少个交通壕和渠道,去前沿增援了。

张锐稍微观察,马上带领大家去那个熟悉的指挥所。

一个少佐的指挥所。

就是那次谈判的地方,那一次,张锐所谓的觐见鬼子加藤联队长,实际上就是确认人家的指挥所。

他也没有想到能见着人家的加藤大佐,直接圈定人家的联队司令部,而是能捞一个就是一个。

带领人员,匆匆走上了那个指挥所,却赫然发现,那个指挥所没有了!

糟了,鬼子他么也挺聪明的,居然知道指挥所暴露,主动更换地点了。

既然如此,张锐就改变了注意,决定进行一项实战行动,鱼目混珠,冷血暗杀!

这是效费比最高的一种战斗模式,混杂在鬼子人中,披着羊皮的狼,一头就可以将整圈子的几百只羊全部咬死!

一个特种士兵,混在敌人人群中,可以轻松干掉几个,几十个敌人!

张锐两手准备,第一,干掉敌人指挥所,瘫痪敌人的指挥系统,第二,直接背后袭击鬼子战斗部队,用几十号士兵,暗杀掉敌人上百,几百个鬼子精锐的战斗兵!

大家拿出匕首和驳壳枪,按照战斗小组,三人一组,自行组建,分头行动了。

正朝那边冲呢,张锐突然发现几个鬼子从这边的半地下掩体里冲出来,嘴里大声喊着:“嗨,嗨!”

我的娘,小鬼子的指挥所迁移到这里了!

张锐向两个手下战士咳嗽一声,立刻冲过去。

几个鬼子走了,张锐三个到了那里,从门进入掩体中。

几个鬼子正在打电话,发电报,利用油灯在桌子上的地图上指指戳戳分析着,还有一个鬼子军官在朝南的窗口上用望远镜观察。

灯光暗淡!

首节上一节60/817下一节尾节目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