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野心家 第222节

  鲁阳公实在没办法,只好问道:“难道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适笑道:“你还是不要幻想了。如果您真有别的办法,觉得可以野战对垒战胜晋郑,又何必非要请墨家入鲁阳呢?”

  “墨家的精锐不可能参与这次守城,这些兵器也都是防御性的,不可能参与野战对垒。”

  “在来之前,巨子与我们论天下局势,便说过。您想要战胜晋郑,就只能守卫城池,您的精锐等待晋郑锐气丧失之后,再与之交战,或可平解。”

  “城若守不住,晋郑一攻而下,士气大盛,您又怎么可能获胜呢?”

  鲁阳公无奈,适又道:“若您同意,那么这件事我们墨者可以为您做好,保证民众可以效死一战。若您不同意,我们也就没有办法了。”

  这种事鲁阳公也不擅长,但是墨家多贤才,似乎正可以交由墨家去做。

  他又不太清楚墨家的手段,也没想着把这样的机会让给墨家,到底得益最多的是谁。

  可是适都已经说出另请高明这样的话,思虑之后,也只好道:“既如此,敢不从命?”

  答允了这件事,适才嬉笑晏晏的和鲁阳公说起了别的守卫之事。

  ……

  数日之间,鲁阳公叫人准备那些契简,只是交到墨家手中,跟随来的四十多名墨者中也有一部分正是宣义部的成员,适便决定做点事。

  这几日也和鲁阳公等人交谈了一番晋郑若攻鲁阳的路线。

  夜里,孟胜、胡非子二人与适坐在一起,点燃灯烛,并未谈论毁契市恩的事,而是谈起这一次战争的准备。

  鲁阳城的位置很特殊,西边有片湖,北方是一串山峦,晋郑联军想要攻下鲁阳,只有一条路可走。

  这年月行军必然是要走大路的,不可能翻山越岭,于此时的组织力而言翻山越岭就是一场灾难。

  鲁阳紧挨着古滍水,《水经注》说滍水出南阳鲁阳县西尧山,从伏牛山发源,经过鲁阳,流向平顶山应城一带。

  晋郑联军想要攻击楚长城,要渡过滍水,鲁阳就是西线的必经之路。否则就得走叶城方城一线,那里难度太大。

  而要攻打鲁阳,就必须过牛阑,沿大路前进,经过一些鲁阳附属的小城邑,并无其余的路可走。

  后世的汝州如今已经有不少的大聚落,如狐阳、注城、赫人聚等一些小邑,这些作为楚韩边境的城邑,基本没有什么抵抗力。

  唯独在鲁阳东北的牛阑城,似乎可以作为一处防御的据点。

  死守鲁阳,并不是墨家守城的手段,墨家守城讲究的是如果能主动进攻打破敌人围城为上策、节节抵抗迟滞敌人进攻组织反击为中策,最后死守城邑拖延时间到对方粮食不足撤军为下策。

  既然上策行不通,也因为鲁阳地形的缘故,孟胜等墨子教授出来的弟子几乎一眼就看中了鲁阳北边的牛阑邑。

  这里位置关键,是晋郑联军进攻鲁阳的必经之路,绕不开。

  卡在这里,晋郑联军要么分出兵力围城,主力南下决战;要么就得攻下这座城,否则很可能被切断补给线。

  如果鲁阳公能够在鲁阳组织兵力,牛阑邑可以顶住晋郑联军的进攻,最终进攻方疲惫的时候鲁阳方向出兵反击决战,或许还有一丝战胜的可能。

  适对楚国没有什么感情,巴不得楚国乱成一团,但是要乱决不能是南阳方向乱掉,而是想办法让楚国失去东线的一大片土地,这才最有利于在沛县的墨家根基和方便墨家渗透楚国。

  既说要临机决断,想办法让墨家再次诸侯侧目,这一仗就必须要拿出一些真本事。

  墨家的守城技术的确超出时代,适从墨子那里学了一阵,融会贯通之下,发觉墨子可能是系统提出“交叉火力马面墙”概念的第一人。

  《备城门》、《备梯》、《备高临》几册守城专著中,提过许多次“行墙”的概念,也就是后世所谓的马面墙,或者说算是“无火药时代星堡概念”。

  依靠突出正面城墙的马面墙,让攻城一方受到三面抛射武器的攻击,这是最佳的选择。

  适不是那种蠢笨到不知变通的人,他也知道火药时代棱堡搞成那个样子的原因,按照墨家分析本源解决问题的方式,这种“行墙”和后世“星堡”的防御模式便可以拿到现在使用。

  棱堡后世搞成那个样子,主要就是两点。

  要防住攻城方的炮击。

  要发挥守城方的火力。

  问题在于,如今的进攻方是没有炮的。

  那么再死板地按照棱堡模式弄得那么低矮、斜坡、厚重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了。

  甚至于本身自己这边火器质量低劣的情况下,修成那样就是给攻城方更好的攻击机会,低矮的城墙更容易逾越,火力不足的情况下也不能靠火力压制敌人,还是要靠城墙本身给敌人制造一定的困难。

  现在墨家可以提供一部分火器,那么就要在不考虑“对方火炮”存在的前提下,尽可能发挥出己方的火力优势。

  将城邑从一个死守的乌龟,变为一个让攻城方死伤惨重的豪猪。

  这个概念不需要适提出来,墨子已经讲过无数次“行墙”的重要性,以及“为什么要修行墙”的本源。

  交叉火力的概念虽然没有总结成这四个字,但是内涵已经存在。

  孟胜等人一听,也就明白了适的意思。

  鉴于节节抵抗迟滞对方进攻,让鲁阳公集中精锐防守反击的策略已经达成了共识,那么怎么加强牛阑的防卫、怎么让牛阑成为天下诸侯侧目火器的焦点,也就是彼此间讨论的重点。

  内政问题,可以借鲁阳公的承诺,以市恩的方式组织民众,赏罚有度提前宣传也正是宣义部的本职。

  孟胜便道:“这些火器的使用,你是知晓的,我们并不太了解。按你所说,若是攻城方也有炮,牛阑根本是守不住的?”

  牛阑不是商丘那样的大城,真要是攻城方有炮,可以说一轰即破。大炮出现之后,城市的防御体系也必然会发生巨大的变化,火器普及之后,墨子的《备高临》、《备梯》等篇章提出的行墙概念,也必然大放异彩。

  适道:“牛阑想要守住,就要按照巨子守城的手段,加强牛阑的防御,修建新的城墙。以九数几何,计算行墙方位,从而保证攻城一方进攻一处,都有三面或者两面可以攻击,这样他们就无可奈何。”

  适大致地画了一下星堡的形状,解释了一番,孟胜点头道:“这便是要发挥火器之利。只是如你所说,敌人无炮,那么我们就不需要修筑的那么厚重,还是要防住敌人攀附、发挥火器威力为主。”

  适点头道:“这样一来,其实土方量要比防备敌方有炮少得多。”

  换而言之,就是放弃棱堡地方炮击的优势,因为此时完全无用。

  但是发挥交叉火力的优势,同时按照此时主要的攻城手段,将一些城墙修得比后世的棱堡要高,也不要那么厚重,薄一些即可。

  在晋郑联军进攻之前,他们应该还有足够的时间来按照新的规划,修缮一番城墙。

  同时沛县那边还会源源不断地将一些武器运送过来,短期培养一批投射兵种,也可以让更多的精锐弓手加入的鲁阳公的野战队伍之中。

  如果能以一群乌合之众,死守牛阑,想来足以让天下震动,墨家的一些“防御性武器”、“天志九数几何之学”等等东西,也可以引发天下的重视。

  适便道:“既如此,明日我便带几人前往牛阑。依靠九数几何之学,测量牛郎地形,绘制城防图纸。”

  “若能成功,诸侯侧目不说,也助于我墨家‘天志’学问传于天下。既然守城都可以用符合天志道理去加强,那么别的也自然会被人觉得有道理。”

  孟胜问道:“那鲁阳这边呢?”

  适说道:“是这样。既然鲁阳公同意市恩于民,这件事就要掌握在墨家的手中。怎么做,怎么说……宣义部这边会给出一个合理的说辞,既可以让民众应战,又可以传播墨家的道理。”

  “想要民众相信赏罚有度,却难。只怕民众对于贵族多不信任,这里也不是宋国,对于墨家的名声民众知晓的也少,不能只靠‘墨家’这个称号,就能让民众觉得不需怀疑。”

  适想了一下,说道:“鲁阳与牛阑,都可在街市上立一辕木。发布命令,说能从一侧城门抗到另一侧的,便给予金玉奖赏。这样一来,必能轰动。”

  “我们也提前准备一人,要是民众只是观望,不去相信也无人站出,就需要这个人站出来做这件事。若是有民众站出抗走,让鲁阳公准备金子,由我们的手奖赏抗木之民。”

  “如此一来,很多法令就可以被民众相信了。即便我们离开,只怕十年之内,民众依旧会记得墨家之名。”

第三零五章 徙木立信市恩民(三)

  这等借花献佛的本事,适掌握的纯熟。借鲁阳公的利息,播扬墨家的名声。

  鲁阳公现在是不答应也得答应。因为这一次受到威胁的,是他的封地,而非别处。

  若是楚国的其余城邑受到了攻击,鲁阳公自然不会放弃自己的利益,可现在他已无可奈何。

  以墨家之“权”字的解释,这是小害与大害相比,取小害而舍大害便是利。

  至于说徙木立信这样的手段,此时虽无商鞅,但在西河的吴起已经用过类似的手段。

  这是取信于民。

  而这种办法可以取信于民,也侧面证明了此时的贵族在民众眼中信誉全无,矛盾尖锐到了找不到反抗的办法只能心中不满不信任的地步。

  又细说了几句,孟胜与胡非子纷纷赞道:“确是良策。只是要守城,非得我们亲自出手,否则便守不住。”

  适明白孟胜的意思,墨家之前说不会参与这场纷争,是说给天下市井与那些游士们听的。让他们确信,墨家对于两年后的弭兵会终止期限还抱有希望。魏韩等国也是如果墨家直接出面帮助楚人就不参与弭兵会来要挟墨家,或者说想要把天下纷争的帽子扣到墨家头上。

  如果没有墨家的人物在牛阑主持,这座计划中的新式城邑和新式守城法,根本无人可以实行。

  适琢磨了片刻后,说道:“我倒是有个办法,这件事关乎墨家之后的种种,便不得不要有死不旋踵的觉悟。”

  孟胜与胡非子并不畏死,也根本没有把生死当回事,便直接开口询问。

  “只要城不破,我们掩住面容背后操控,就算魏韩知晓是我们墨家出手,却也无可奈何。而且又能彰显我墨家的名声,以备将来。”

  “城不破,那么什么事都没有。”

  “只是,未料生,需先料死。若是一旦城破……你我便只能自毁面容,焚烧残躯,不给魏韩以口实。”

  这种事在春秋常见,很多游侠儿替人复仇的时候,如果是必死之赴,最终为了不连累家人多会这么做。

  欲成大事,就要有献出生命的觉悟,适已经不再是那个籍籍无名之辈,想要在墨家站稳脚跟,即便心中怕死也不能让别人以为怕死。

  不这么做,墨家在楚国就无法有足够的威望让楚王安置,也无法在楚地掌控一县之地,更不可能再次让诸侯侧目。

  孟胜叹了口气道:“死不足以畏,只恐利天下之事不成。”

  适嗯了一声,点头道:“若是同意的话,便书写好这些内容,叫人传递回沛县,报知巨子。”

  胡非子与孟胜也都同意,三人便联名书信,交由可信之人连夜前往沛县将这里的决定传递回去。

  数日后,适等墨者先已来到了牛阑邑。

  鲁阳公将在牛阑的贷契和牛阑的守城璜符交于适,也算是无可奈何的选择,毕竟这关乎到鲁阳公自己的封地,也就足以让他拿出平日不可能拿出的热情。

  牛阑小邑,非是鲁阳那样的大城。

  而且位置相对来说有些偏僻,墨家在这里基本没有什么影响力,而且这里作为贵族的封地又处在边境,无法采用在沛县等地那样的宣传方式。

  这座小邑,正是晋郑联军攻打鲁关的必经之路,除非走叶城方向,否则无论如何都要经过这里。

  而且这一次战争的目的是入王子定,晋郑联军就要考虑后续的后勤和运输问题,无法如同别处一样绕开这里沿着乡野小路直接破城。

  城邑内人口约在七八千户,城墙修筑的也自然不可能如同商丘一般雄壮高大。对于即将到来的战争,这里的人并无消息,一如既往地生活着。

  小城邑背靠一条河,是滍水的支流,不算宽广,也没有洪涝风险,不过想要渡河攻城依旧很难。

  城邑的城墙算是个不太标准的正方形,算是标准制式,但并不和墨子对于守城城墙防御体系的规划。

  适围绕着城墙转了一圈,考虑了一下可以动员的人口,以及大致的土方量,觉得是重新修建一下,完全成为一座适合防守、可以给攻城一方带来巨大杀伤的城邑。

  不需要防备对方的炮击,这就减少了极大的工程量。

  大致绘制了一下图形,盘算了一下,回去还需要仔细用尺规作图,尽可能发挥出远程火器和交叉火力的优势。

  ……

  城内,来到牛阑的墨者拿着鲁阳公的印信符令,完全接管了牛阑的民政和城防。

  清点府库,点数粮食和兵械,整理成册。

  街上的人对于来到牛阑的这些墨者颇为好奇,他们穿着打扮看起来只是庶农,却可以出入府库,而且竟然有车。

  市井间议论纷纷的时候,又传来一条爆炸性的消息,这些自称墨者的家伙在城门附近立了一根辕木,说能从南门扛到北门的,奖赏黄金二十镒。

  消息一出,顿时轰动。

  不少人扶老携幼,前往南门围观。

  适与几人就站在那根辕木旁边,围观的民众虽多,却没有一个站出来的。

  即便那二十镒黄金就摆在了城门下,可不少人觉得这或许就是个玩笑。

首节上一节222/69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