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野心家 第270节

  这些人只要能够杀人,就能够免除奴隶的身份。庶轻王还听说当年勾践灭吴的时候,还有一些人在阵前自杀恐吓吴人,趁着吴人慌乱而君子军一举突破吴人的军阵。

  他也不知道这些人是不是要自杀,但想着恐怕这些人也没什么机会自杀了。

  尖锐的哨子声响,庶轻王喊了最后一遍瞄准的口号后,扣动了扳机。

  铜勾带着火绳,点燃了引火药仓里的细火药,白烟升腾间,庶轻王也顾不得看打死了几个,而是迅速拿起火枪,朝着两侧移动,为第二排的火枪手射击腾出空间。

  第二排的火枪手在他们退走之后,向前两步,保持着和矛手阵列基本平齐的一线,射击之后也从两侧退到后面装填。

  第一排火枪手的装填,不需要撤到火枪队的最后面,而是直接在火枪手的两侧,贴着矛手装填,等待五轮射击完毕后,重新在第一排列队射击。

  鼓声咚咚,笛子的声音暗含节拍,矛兵开始缓慢地向前移动,庶轻王在装填之前最后看了一眼两侧。

  右边有自己旅的两个连队掩护,左边是望不到边的其余连队,接着就听到了一阵细微的、脚下的大地都在颤抖的马蹄声。

  他想,这是骑兵从右侧开始突击了,看来是准备冲击眼前敌人的侧后。

第三七六章 庶卒君子金鼓交(十七)

  等到他装填完毕,和那些久经战阵的老兵一样机械地执行着重新战队的命令后,发现前面第一波冲击的越人已经溃散。

  火枪手的一次轮射,矛兵缓慢接近之后,对面的越人已经心慌。

  而等到骑兵从侧翼出现发动了此时天下的第一波马镫骑兵的冲锋后,这一波越人已经完全没有了抵抗的能力。

  骑兵从侧面绕过去,以长矛突入完全没有抵抗骑兵能力的持戈矛或是短剑的越人农兵,许多人被撞得飞了起来。

  庶轻王看到骑兵在冲散了越人之后。并没有追击,而是迅速整队离开,队伍严整。

  骑兵中的墨者比例更高,也有很多原本就名动一县一邑的游侠儿人物,他们原本没有骑过有鞍子和马镫的马,训练之后却很容易能够保持在马上作战。

  最重要的是这些人很听命令,墨家的信条一直是“死不旋踵”,但死不旋踵之外,还有更重要的“尊巨子之令,进退有度”。

  第一波越人溃散后,这边的鼓声继续,各个连队按照既定的速度,缓慢地向前挪动着。

  既不追击,也不冒进,反正己方有炮有火枪,完全不需要担心对面本就不多的弓手,队形就像是平时训练那样齐整。

  行进到五十步停下重新整队平齐的时候,庶轻王向前看了看,发现从后面出现的骑兵给越人带来的极大的恐慌。

  对面的越人完全没想到这支骑兵的存在,因为战车只能放置在阵前冲击,没有迂回冲击的条件,而这些骑着带有马镫和马鞍的骑兵却可以绕到远处从侧翼突袭。

  看得出对面的越人极为慌乱,旗帜纷纷,正在加强自己的侧翼,应该是没有料到义师会主动进攻,更是担心那支骑兵会直接切到他们的侧后。

  然而那支骑兵冲击了一次后,迅速脱离,只是在侧翼保持和步兵差不多的距离,并没有即刻冲击。

  庶轻王调整了一下脚步,等待着第二次击鼓前进的鼓声响起后,却发现鼓声迟迟未响。

  向后看了一眼,发现那些小炮的炮兵正在整理自己的家伙,好像要跟随步兵向前推进。这些炮很轻便,当然缺点就是威力不大,相对于中军的那些大炮而言威力确实不大,但是比起弓弩还是要大许多,也射的更远。

  “那些炮跟上,先开几炮我们再冲,应该会很容易冲散越人。”

  他想着,心中更加安心,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正应了矛手整天喊的那句话:“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矛手列阵打仗,可不就是这个样子嘛,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

  中军。

  相对于右翼的主动进攻,中军要做的就是守住,撑住,所有的压力要靠右翼去吸引分担,而这边撑住才是之后不需要那么拼命撑的唯一可行办法。

  九门大炮给越人带来了许多恐慌,但其实杀伤并不算大,越人的弓手向前和这边的火枪大炮进行了三轮对射。

  弓手在百步距离只能选择抛射,火枪在百步距离也只是全凭天意,想要达成君子军冲阵的效果,那就需要弓手抵近以重箭怒射,把结阵的义师步兵射出缺口,才方便君子军的冲击。

  双方对射,根本看不出各自军队的士气和勇武,就算是纸捏的废物军队,在百步之内互射也能射一阵,真正的纪律和士气还是要看冲锋的那时候。

  中军的火枪手和右翼的阵型完全不同,中军也似乎根本没有任何进攻的想法,火枪手只在阵前,一旦敌人冲近就撤到后面连续的矛手之后,并不是交叉夹在的进攻阵型。

  在右翼已经击溃了越人的第一波攻击部队后,中军才刚刚开始接战,火枪手射完后,在越人距离还有三十步的时候撤回到了矛手的后方。

  第一波冲击的越人被打的稀稀落落,和矛手接战后,根本无法冲开密集的矛阵,看得出这也不是精锐,应该还是消耗品,用来掩护越人精锐冲锋的一批人。

  适在高处观望着战场的局势,现在中军还算安稳,右翼正在进攻,走的很慢,拉开的斜线空间也有连队填充,并无问题。

  ……

  左翼,靠近中军的地方。

  这是越王翳这一次选择的突破点,精锐的车兵和君子军会在这个方向猛冲,从而达成他的计划,将义师分割成两半,逼一半退逃堡垒,另一半围歼在河岸。

  义师的左翼有十一门小炮,还有一个装备了许多老式的、十五六斤重的火枪的火枪手。

  左翼的最左边,是一个旅级方阵,火枪手在四角死守,完全放弃了机动性。

  最外侧的旅级方阵微微靠后,缩短了和堡垒之间的距离,用以防备越人以步兵突袭侧翼。

  不管是后世的罗克鲁瓦战役还是浑河血战,都证明在对方倘若没有大炮的前提下,很难围歼结阵的步兵密集方阵。

  越人没有骑兵,这就决定了方阵配合火枪手和火炮死守,再加上特定的地形和以后面的堡垒为支撑点,越人完全没有从左翼包抄的可能。

  《孙膑兵法》言,凡阵有十:有方阵,有圆阵,有疏阵,有数阵,有锥行之阵,有雁行之阵,有钩行之阵,有玄襄之阵,有火阵,有水阵。

  如今适摆出的,看上去属于是“数阵”,数阵是防御用的,各部之间不能随意追击,适合死守。缺点是一点若是纪律性不足有部队出击冲击,会导致整个阵线全都乱掉,摆数阵的要点是“阵整而久”。

  而细分一下从火枪和矛手的搭配上,又属于是玄襄之阵,兵种夹杂各自配合。

  单纯从左翼那个旅级方阵稍微靠后的情形来看,又是钩行之阵,步兵成大方阵稍微靠后配置,防止敌人包抄突袭。

  但最终想要围歼越人,实际上就要从数阵变为单翼的雁形阵,另一翼就是潡水。

  而且是要让越王误以为这个单翼的雁形阵的一翼,是靠近潡水的。

  实际上却是要靠骑兵和步兵的行军队列机动性,冒险从后面迂回到左翼,雁形阵的单翼是在左侧而非潡水。

  古代军师动辄变阵,基本也就是这个意思,并不是什么做法请神或者说阵法一摆就无敌相克之类。而是通过军队士卒的机动,完成战术构想的不断变动。

  左翼的钩行之阵,也是为了迷惑越人,或者说让越王明白侧翼迂回无用,从而自觉地缩短自己的阵线。

  阵线缩短,也就意味着同等距离内的越人士卒更多,冲击力更强,突破点上的威胁也就越大。

  但相应的,义师可以发挥全部火力的优势,而对射阶段双方阵线等长那么投射对射在同等兵器下效果也是差不多的。

  而义师的火器较多,这也算是一种发挥自己的长处。

  只不过,最危险的战车配合君子军的冲击,若是撑不住,越王翳的战术构想也就实现了,会把义师分割成两半。

  战车冲锋,不像是骑兵一样可以包抄迂回,战车需要后面的徒卒保护,也需要徒卒扩大战果,战车的作用就是冲开军阵,为步兵的厮杀创造条件。

  百二十辆战车冲击的场面是很吓人的,不过战车冲锋左翼的指挥官公造冶见的多了,并不惊慌。

  只不过前面的步卒还是会担心,会恐慌。

  好在炮兵的第一次齐射,就干掉了七八辆战车,提振了一下士气,终于让步卒们确信自己可以守得住。

  矛手们一个个手心出汗,火枪手也顾不得擦眼前即将落到眼睛中的汗水,听着战车隆隆的响声,静静的等待着。

  每一辆战车都是一个重型的复合骑兵。

  战车的速度,质量,可以轻而易举地撞飞徒卒。

  车左持弓,用以在战车靠近后,以重箭射散军阵。

  车后持戈或戟,可以从射开的缺口处冲击割取步卒的性命。

  御手当然不会选择直接驾车冲进步兵方阵之中,而是会选择在靠近步兵战阵的时候转向,让车右有足够的施展空间。

  每辆战车的后面跟随不等的步兵,楚国是一百五十名徒卒,而越国的数量稍微稍微少些,君子军要在战车造成混乱后持短剑和盾列阵杀入阵中。

  公造冶知道车战的战法,也知道战车突击的方向一般就是越人想要打开缺口的方向,而且战车一次冲击不成,还可以迅速退后重整队伍,再次冲击。

  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战车如果发现敌阵岿然不动,不会选择硬冲,而是会选择暂且退回,重整队伍。

  在贵族们交战的年代,在步兵还没有成为战场主角的年代,车战的每一次冲击并不会带来太大的伤亡,大部分都是击溃战。

  如城濮之战,在楚军的左右翼都暴露且被击破的情况下,竟然可以逃出大半。

  如两棠之战,打到晋人溃退的时候,楚人还不忘彬彬有礼地告诉晋人把车厢板摘下来放在泥塘里垫上以逃走。

  但现在,平民已经登上了战争的舞台并且逐渐开始成为主角,这种贵族间的游戏也就不再那么文质彬彬。

  正如之前越人致师挑战的时候,适在想贵族的时代该过去了。而现在公造冶想的,也是靠这一战,告诉义师步卒一样可以战胜战车,彻底在物质上宣告天下:车战贵族并无存在的必要了。

  早在发觉到越人战车的主攻方向后不久,适立刻就让最精锐的墨家的那个旅向左机动,等于是刚刚开战都调动的预备队,这也是没有办法,一旦被战车突破,全军就会陷入苦战。

  如今墨家的那个最精锐的步卒旅尚且在后面,还未在一线部署,也部署不开,只能等到哪里出问题的立刻顶上去。

  公造冶静下心,命令炮兵换上碎石和碎铁球,等到战车冲到五十步的时候再射一次,便退到步卒的身后。

  战车也不会上来就全速冲击,需要等后面的徒卒跟上,在一百步左右的时候开始加速,冲到阵前的时候正好是极限速度。

  当战车距离义师还有一百步左右,刚刚要加速的时候,公造冶命令火枪手开始射击。

  这些火枪手大部分都装备的重火枪,进攻能力很弱,这边的步卒矛兵阵线也更厚,火枪手只是防御用。

  公造冶确信适说的,只要侧翼没有骑兵,矛阵足以撑住正面战车的攻击,而越人本来也没有骑兵。

  前排的重火枪手早已经有些紧张,毕竟面对的是战车的冲击,虽然平时也有过训练,可是真正上了战场哪能不慌张?

  第一轮炮声响起的时候,紧张的情绪被压制了许多,然而现在战车的声响越来越近,很多人已经忍不住想要开枪。

  要不是各个连队的墨者高声呼喝制止,恐怕已经引起了连锁的混乱。

  盼望中,终于等到了公造冶下达了开火的命令,前排的重火枪手用汗津津的手指扣动了铜勾,在烟雾中擦了擦汗,迅速向后退去装填。

第三七七章 庶卒君子金鼓交(十八)

  乘车而战者,皆君子。

  列阵持矛者,尽庶卒。

  自小脱产训练的君子们,有着远胜于这些庶卒的搏斗技巧。御射之术,都是武士贵族安身立命的本事。

  战车冲击起来后的阵势是很吓人的。

  那些终于等到了命令可以开枪的火枪手,几乎是颤抖着打完了第一枪,就退到了后面去装填。

  比起没有弓手、战车压制的右翼,左翼的火枪手承受的压力更大,很多人在装填的时候无法静心,时不时抬头观察那些战车的冲击状况,担心这些战车冲破己方的军阵。

  后排的火枪手补替了前排的位置,终于看清楚了第一次齐射之后战车的情况。

  沉重的、十五斤的重火枪,一两重的铅弹,形成的弹幕让越人损失了二十辆战车,可后续的战车已经无法转向,只能继续向前冲。

  转眼冲击到六七十步距离后,战车的速度已经冲到最大,一些战车上的“车左”善射之士,依靠自小脱产训练出的射术,以弓怒射前排的义师。

  义师前排虽穿革甲,但是五六十步的距离加上这些自小训练的武士的技术,还是有三四十人中箭。

  中箭之人倒下,后排的矛手即刻向前,补替了前排的空缺,听着己方的鼓声,用有些颤抖的双手吃握住长矛,半蹲在地上用大地撑住矛杆,以求抵御战车的冲击。

  十一门已经准备完毕的小炮也对准了战车,这是他们在这一次战车冲击中所能施放的最后一轮炮火。

  碎石和小铁丸组成的炮弹在一个宽大的扇面射出,那些飞驰起来的骏马被集中后,轰然倒地,几个人被高速飞驰的战车甩了出来。

  可仍旧有七十多辆战车冲到了步卒的身前,原本还能再射一次的火枪手承受不住这样的冲击,纷纷选择后退,只有一些墨者或是老兵选择最后射了一次,然后才向后退却。

  这一次冲击,越人损失了将近半数的战车,但也还算不上强弩之末,一旦这些战车撕开了步卒的防线,那么引起的就是连锁的崩溃。

首节上一节270/69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