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野心家 第345节

  这种熟悉的话语,源于墨家这些年的传播,但凡用这样的道理讲话的人,哪怕操着赵语与越语,也能够在听懂之后立刻觉得对方亲近。

  卫让便问道:“若是这样,恐怕你们还要从军啊。你家里的女人会同意吗?我刚才听你说……好像……”

  葵苦笑道:“现在是民众众义为制,我可以说我不想去。可以前呢?以前我不想去,是要被抓起来也要去的。这以前能去,如今怎么为了自己的利,反而不去了?”

  “这要是不去,将来不是连不想去的权力都没了?我可不想再回以前的日子啦。”

  说到这,葵倒是有点埋怨,嘟囔道:“倒是你们这些贤人。我这几日在市井间听闻,有人说只要贵族承认都城的变革,那么贵族的封地就不动,只要认可公子峦就好。这都是些谁选出来的贤人?”

  “就算说为了利己,这也不对啊。啥叫贤人啊?至少也得必庶农看的远吧?我这庶农都看出来了,若是这样,都城也安稳不得。这贤人怎么就看不出来呢?”

  卫让心想,你已经看的比别人远了,你在义师学的那些东西,和旧时代格格不入,这些东西原本都是贵族的不传之秘,现在墨家却想要“人人为士”,自然便觉得有些不对。

  况且如今城内派系纷纷,各自不同,各人有各人的利,各人有各人背后阶层的利,许多事哪里是那么容易解决的?

  墨家想要让费国作为一场预演和经验,这一切也都必须要经历,否则的话不能够“以史为鉴”,将来还要重新流血才能够明白过来这些道理。

  卫让也有些苦闷,这几日商讨的那些事太多、太远、太大,充满了不同的说辞,吸引着不同的民众。

  孟胜从宫室离开宣布劝告无果的那一刻,只是让民众失去了对国君的幻想。

  而现在,民众依旧还持有对贵族互不侵犯的幻想:都城有都城的政策、封地有封地的政策、各行其政互不干涉,那么贵族便不会反对。

  这种想法是幼稚的,墨家这些年的宣扬不是没有效果,诸如葵这样的人从原本的幼稚学会了本能的斗争和仇视,可却不是多数。

  卫让便道:“我既然是你们选出的贤人,这些天你也听到了许多说法。我是坚持要把政策推广到费国全境的,可也有些人不支持,甚至反对。”

  “今日你说的这些事,其实这几日也有人借此说起:庶农工商,不懂政,不能治国。一邑尚且不能治,若要治国怕是天下大乱,不可行。”

  葵撇嘴道:“难说了。墨家的适,是鞋匠。我们以前的旅帅,在楚国与人佣耕。我们以前的连长,他爹是个流佣。曾治理彭城的公造冶,以前是铸客……这都是我听说的。”

  “墨家不是说,天鬼知天志,临死之前将天志汇入天下人头脑之中。其实每个人的脑中都有学识,只不过像是被锁住了,而学习就是开启锁的钥匙。”

  “我在义师的时候,连代表说过,贵族之所以能够治理,不是因为他们的血统,只是因为他们有机会学习。我们连饭都吃不饱,又怎么谈学习呢?所以,他们隐藏了真相,却告诉天下人这是因为血统,这难道不是可笑的吗?”

  葵起身,忽然行了一个义师的军礼道:“请您们这些贤人,一定要做好啊!怎么也要为庶农工商争口气,告诉那些贵族,庶农工商选出的贤人也能执政治国。你们要做不好,他们就会说:你看,这就是道理,以验为先,这样治国执政是不行的……”

  卫让赶忙起身,还了一个士人之礼,脸色郑重地点头道:“是这样的道理,您是可以启发我的人啊。贵族们之所以会执政,不是因为他们的身份高贵自带的,而是他们学习的缘故啊。”

  ……

  数百里之外的彭城,一间宽敞的大屋之内,七八十个人聚集在一起,讲台之上站着的正是忙里抽空来讲学的适,他也恰好在说这番话。

  “贵族之所以能够治理,不是因为他们的血统,只是因为他们有机会学习。庶民连饭都吃不饱,又怎么谈学习呢?”

  只是在说完这些话之后的转折,适却没说什么这是可笑的之类的结论,而是说道:“所以,费国现在的事,对我们也是一个经验。”

  “如果,墨家可以出仕执政,能够治理一城一邑的,有多少人?能够管辖的井井有条的,又有多少人?能够知道一座成邑,每天需要多少柴、多少米、多少盐、怎么稳定物价、怎么不伤农又不伤商贾的,又有多少人?”

  下面几十个人拿出鹅毛笔,劈开的羽柄沾着墨汁,在纸上迅速地记下来这些内容。

  时不时有人抬起头,看看还在那宣讲的适,微微点头,亦或是有走神的将目光投向写满了字的木板上面的横幅——城邑执政培训班。

  讲台上开讲的,许多都是墨家的大人物,林林总总什么都讲。

  从农夫的期待、想要修沟渠如何发动民众、物价的控制、人口户口的计算、律令的推行,一直到颇为轮廓的城邑管理、执政经验等等,都会宣讲。

  适、公造冶、巫马博、高孙子、曾不受待见的告子、甚至于某个乡里治理的比较好的年轻墨者,都会每隔几日出现在这个讲台上。

  泗上的民众制法大会仍旧在进行,但是每天都有休息,今日费国的一些消息传来,适只是在讲讲关于城邑执政的问题,学员们都是年轻人,都是学校系统里成长起来的第一批可以从政的、或可堪大用的、新体系下的年轻人。

  十年前,墨家就算得到了整个泗上淮北,也难以执政,因为干部不足。

  这十年,墨家一直在偷偷或者说明着培养足够可以填充泗上的基层亦或是中层干部。

  这也是墨家这几年宣扬的口风日益强硬、激烈的底气之一,若不然……赶走贵族还得请贵族来执政,换汤不换药。墨家开创的新的文化、新的体系,至少此时若只论淮北泗上江口,可以完全抛开旧贵族了。

  适正在讲着的时候,一个年轻人从门外悄然进来,腋下夹着一个牛皮包裹的记事本,走到适的耳边小声道:“有急会。楚王遣使来,求请咱们与楚师合力破陈事。赵侯薨,赵国那边有些事,具体我不能够知晓。魏侯遣使,质问吴起过泗上之事。越王也遣人来,说是要南迁回吴……都赶在一起了。巨子叫您速速回去商议。”

第八十章 大局

  这样的局面,适很高兴,如果能够抓住这一次天下大乱的机会,至少又能给墨家争取五年的发展时间。

  这几年墨家的外交工作做得不错,手中有钱,甚至周天子都派人与墨家的人有过接触,借一些钱花渡过艰难的日子。

  如今周天子虽然算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可是权威已经逐渐消散。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之后,周天子威望日低,等到这一任周天子驾崩的时候,齐国因为吊唁的事和周王朝发生了矛盾,田氏已经可以直接骂周王室成员“你妈婢也”。

  不过现在偶尔墨家也会通过在洛阳的商人,以金行钱庄的名义给周天子一些贷款已让周天子可以维持,只是为了别让周天子借机生事:对诸侯不利的时候,周天的话没人听,就怕周天子抗出礼法规矩的大旗来打压日益激进的墨家。

  周天子混吃等死,就没人举起大旗,主要现在有资格举礼法规矩大旗的诸侯不多,没有天子牵头很难。总归三晋与田氏不能啪啪地打自己的脸。

  列国纷争之下,为墨家的下一步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机遇。

  适觉得自己已经抓住了这种机遇,并且扩大了机遇,只要不出问题、不过于激进太早与天下决裂,这天下巨变很快就会到来。

  带着这种愉快的心情去参加了同义会,众人的心情看起来也都不错,禽滑厘看到适进来,便拿着一封信递到适的手中,嘴角含着笑意道:“你看看楚国人的信,有些意思。”

  适接过信扫了一眼,自己也笑了出来。

  现在魏国算是中原霸主,墨家在泗上的活动最不愿意遇到的情况就是魏国干涉。

  为了提防这一次机遇期的魏国干涉,墨家众人从四个方向给魏国添加了麻烦。

  赵国继承权之争、楚国并陈蔡统一之战、与中山国复国集团接触、送吴起入秦。

  楚国解决王子定当年分裂入陈之事,正是这一次让魏国四面受敌的一个主要方向。

  楚人算是和墨家打交道最多的,之前魏楚争霸墨家左右跳反,俘获过楚王,又帮着楚国守鲁阳,最后又帮着楚王变革编练新军取洞庭苍梧。

  这种交道,从楚国给墨家的书信上就能看出来。

  按说王子定是楚王的弟弟,这也算是楚国的内政,楚王高举的大义应该是“一楚无二王”这种。

  可是楚国给墨家的书信上,却一句不提这种大义,而是按照墨家的“义”,去诉说王子定的“不义”。

  至少在书面外交上,楚王不得不承认墨家的义,而不能举过往的义,这一点虽然只是嘴上说说,却也难能可贵。

  这一次楚国为了能够平定陈蔡等地的叛乱、顺便清理一下因为变法而投靠魏国的一些贵族,也算是利用了天下的大势。

  郑国那边乱的厉害,负黍城一日三反,今日亲楚明日叛韩,楚国就在背后挑唆,让韩国的精力都放在郑国那边。

  陈地方向楚王集中了新军,想要获胜并无问题,但前提是魏国不能干涉,必须要速战速决,在魏国反应过来之前解决掉王子定。

  所以楚王想要请墨家征讨按照墨家定义的义而言“不义”的王子定,而不是用王子定僭越叛乱的不义来请墨家出兵——毕竟墨子当年对白公胜之乱中楚公子宁死不从白公当傀儡的行为大加嘲讽,墨家可不管什么嫡庶礼法,有能你就上。

  楚王倒是没有希望墨家出动太多人,而是希望墨家能够提供可以挖掘坑道城墙的工兵和一部分专业的炮兵帮帮忙就行。

  而信的后面也很有意思。楚王说自己平定陈蔡之后,一定要变革那里的制度以利百姓。

  这听起来其实就像是一场交易:墨家以利天下为宝,所以楚王借兵,给予的报酬是以利百姓。

  不过不能说的这么难听,终究陈蔡那里是楚国的土地,他这个楚王不能像是拿着自己本国百姓得利这种事来和墨家做交易,终究太难听。

  至于出兵的费用,楚王也会以铜、黄金还有在下邳和越国附近的几座小城邑来交换。

  谁也没有前后眼,楚王不能判断魏国的霸权还能持续多久,纵然吴起走了可是魏国的底蕴孩子。西河在手,上郡开发,中原取大梁,齐国尊魏,又扶持了王子定这个傀儡政权。

  楚国现在面临的压力仍旧很大,一旦在中原的局面打不开,那么楚国就会失去东线有主动权的机会:南阳一带将会成为主战场,陈蔡方向不能够出击支援的话,一旦长城攻破,楚国就无险可守。

  而若是陈蔡榆关等地在手,南阳守则榆关攻、榆关守则南阳攻,局面就会好看的多。

  因而楚王急需迅速解决王子定的事,不想拖延下去导致魏国出兵干涉,这就需要墨家的工兵和炮兵予以支援。

  论天下守城和攻城的能力,终究墨家这边还是首屈一指。

  看过内容后,禽滑厘问道:“适,你怎么看?”

  适盘算了一下楚王大约还能活多久,摇头笑道:“王公贵族,都不可靠,信不过他们。当年的事,在楚王绝境之前,他便反悔了弭兵之约,后来吴起破了大梁城这才急冲冲来求咱们。”

  “楚王现在说的‘深明大义’,一旦权势稳固国内平定,他转手就要对付我们。”

  “不过总归来说,若以大义而论,迅速破城也能让民众少受兵戈之苦,咱们自己的义师是要以利天下为先的,讲究的是墨家的全部大义。而费、薛等国的义师则终究现在只讲非攻。所以咱们的人去,也不是不行。”

  禽滑厘点头道:“我正是这样想的。正是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若是楚王权势日高,他也会想着驱逐墨者。毕竟在楚国的墨者只知有巨子、不知有楚王,即便出仕墨家的规矩也大于楚国的国法。”

  墨家在楚国谋划了多年,从在南阳开始开办冶铁、帮着楚王进行变革、提供贷款之类算起,这些年墨家在楚国渗透的已经很深,但想要搞大事还需要一个契机。

  这个契机在墨家高层之中算是有一致的看法,那就是……楚王的死。

  楚王若是能够早死,这一次墨家便可以大规模援助楚国,将楚王和贵族的矛盾激烈化。

  楚王若是还能活个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那么就不能帮楚王太多,否则楚王握紧了权力收拾了贵族,转身就要来对付墨家,这都是明摆着的事。

  适知道历史上楚王病死吴起的临死反击之计,可能会有些变动,但至少楚王不太可能在五年之内死,所以还需要再等等。

  至少……也要等到楚王传出得病之类的消息后,才能考虑在楚国的行动。

  既禽滑厘和适都决定部分出兵,众人也都同意,大方向就算是定了下来,具体细节如何打、出多少力,那就是之后要再完善的。

  禽滑厘既然先说了楚国的事,可见楚国这边被他认为是牵制魏国的最重要的力量。

  公造冶也这样想,便道:“如今费国的事,可以确定楚国不会出兵干涉,甚至不会发表什么不当的言论。至少在陈蔡平定之前不会这样。”

  适点头道:“这便是借势。当年吴起破大梁,借用了我们的火药破城之术,直接导致了王子定入陈。当年铺下的势,现在便可以借。”

  “以数百工兵和炮兵,换来楚国的绝对不干涉,这数百人相当于五个师的力量,否则王子定不入陈,十年前不曾谋划,今日便要准备五个师来防备楚国。”

  公造冶颇为佩服地点点头,十余年前适开始做的谋划,现在才显出效果。

  十余年前在巴蜀如今挡住了秦国南下汉中、十余年前在吴地的活动如今迫使越王不得不想着尽快离开淮北退回江南、而当年修大梁城的图纸暗暗送给吴起导致的陈蔡之地比历史上反叛楚国局面更加严重现在可以借势获得一个盟友。

  佩服之余,公造冶道:“如今,楚人不会干涉、秦人有求于我们,现在就要看三晋和齐了。赵侯已死,赵国必会大乱,我只怕楚国这边攻的太急、吴起入秦等事,导致魏击不干涉赵国选择和解,继续维持三晋同盟。”

  适摇头道:“没有这种可能。魏国想和解,赵国想吗?想和解继续保持三晋同盟,魏国需要作出一个姿态,最起码在中原之地的扩张,不能防备赵国,这样才能让赵国放心。”

  “赵国有飞地在顿丘。紧挨着卫国濮阳。东临齐国,又在中原。魏国想要维持三晋同盟,可以,但要允许赵国在中原扩张,亲兄弟明算账,在中原的扩张三家平分,这怎么可能?”

  “魏国会允许赵国插手中原吗?不会的话,凭什么魏楚打仗,赵国出兵?帮着魏国打了半天,分利益的时候一脚把赵国踢开。楚国和魏国打,总不能绕过魏国去打赵国吧?所以说,魏赵之间,和不了。”

  “吴起入秦、楚国击陈……你想的或许魏击会放下三晋矛盾,维持霸权。可问题在于赵国在中原难以立足,对魏国来说最好的选择,是……干涉赵国内政,扶植亲魏政权,以确保北部安平无事,才能抽调力量对抗楚国、秦国。”

  “所以呀,楚国击陈、吴起入秦,我觉得不会让三晋和好,只会让魏击心急干涉赵国内政。”

第八十一章 谋划

  适说完自己的判断,又道:“设身处地的去想,魏击看似继承了文侯的霸业,但却四面有火。事有轻重缓急,所以赵国事为第一、援陈蔡为第二、防西秦为第三,可能第四才能轮到泗上这边。”

  “魏国要有进攻的力量,才会想着泗上。这时候四面失火,他自保尚难,哪有心思琢磨泗上之事?”

  公造冶考虑了一下,问道:“如你所言,那么魏国这边也可以无视了?”

  适笑道:“费国之变,只要在可控的范围之内,就不会激起太大的反应。所以我们才可以将费国作为一场预演,冷眼旁观,等待机会再介入,也让天下人以史为鉴,将来明白该怎么做。”

  禽滑厘嗯了一声,手指拍了拍桌面道:“这样的话,只有齐国可能干涉。”

  适考虑之后回道:“这几乎是必然的。今年田氏刚刚将姜齐迁走,田氏内乱已经结束,现在正需要一场大胜来集聚人心。”

  “当年伐鲁,被我们阻挡,齐国在鲁国这边打不开局面,鲁国也一直担忧齐国的入秦。”

  “这一次费国的事,鲁国作为周公之后,又紧挨着费国,必然会极度恐慌。这种时候,齐国只要有借口,鲁国甚至可能会放任齐国入境,退出非攻同盟,来对抗我们。”

  “原来是齐强鲁弱,鲁国可以加入非攻同盟来自守。现在嘛,看样子我们要把鲁侯吓到了,免不得就要跳反。”

  听到适说要把鲁侯吓到,众人都笑。想想也是,费国怎么说也是当年鲁国三桓季孙氏分出去的,鲁国紧邻,这要是不紧张那是不可能的。

首节上一节345/69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