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野心家 第641节

  那么只要有一支兵力在寝地,就可以防御一段时间,为封君们从慌乱中争取缓过神来的时间,从而推选新的楚王,达成一致。

  宋公宣告放弃权利之后,实质上楚国大司马还有另一个选择,回师北上到召陵,连接陈蔡,依靠阳夏地区的防御节节抵抗。

  如今阳夏地区的防御不堪一击,又担心被墨家断了后路,于是决断,即刻退至方城。

  ……

  阳夏以东。

  适移兵正在攻取四个堡垒的第三个,两个堡垒的攻坚战都很容易,炮兵优势和兵力优势之下,楚国的堡垒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但这一次他已经悄然分兵。

  侦骑四出,一方面监视北方的动静,另一方面迅速绕开陈地,靠近楚国大司马手中的那四万兵卒。

  这一次围城,征集了大量的宋国的民夫服役,运送物资和后勤的同时,也为他明着围城暗地里调动部队做了数量上的欺骗。

  他集中了两万步卒、一万骑兵和三千战斗工兵,在一日之前绕到了阳夏以南,在那里按兵不动。

  所有的炮兵都留在了原来的攻城部队中,除了各个师必被的小型的野战炮外,适没有携带一门大口径的、会拖累行军速度的重铜炮。

  一旦楚国大司马的军队离开了寝开始后撤,这三万精锐就要利用速度优势,携带口粮,从陈、召陵之间插过去,突袭楚国大司马的这四万军队。

  一旦将其歼灭,则直奔象禾关,趁着楚人来不及反应之前,偷袭夺关。

  因为现在楚国方城一线的封君们肯定在组织对六指的防御,也就是宛城方向的防御。

  楚国边关都是防备北方的,并不防备南阳地区,因此楚国封君们现在只能抓紧时间重新修筑防御、征集部队。

  而且他估计偷袭楚国大司马的军队根本不需要太多的兵力,一万骑兵外加一万步兵足以,甚至于一万精锐骑兵足以完成。

  在奔袭楚国大司马的同时,如果斥候回报会有机会,他也不惜直接让一万步卒加上战斗工兵去偷袭象禾。

  象禾距离宛城只有百里距离,一旦得手,就可以和六指那边会和。

  和楚国大司马想的不一样,适根本没有关门打狗将楚国封君一网打尽的意思,因为有没有封君都不可能阻碍楚地的执政。

  和楚国大司马预计的三年时间不同,其实最多一年时间楚国江汉地区就可以开始征兵和稳定了,墨家为江汉地区投入的铁器种子和干部数量是积攒了许久了。

  一旦土地分了,莫说楚国封君,就是楚王亲自跑过去说让民众把土地交出来,那都是不可能的。

  而且,他对于楚国大司马所构想的接管楚国防御的想法,一点兴趣都没有。

  真要是按照楚国大司马所想的,从丹阳到鲁阳再到象禾,依靠着楚长城形成一个有效的防御体系,那恐怕还得再多出来五万兵力支援南阳,他是变不出来那么多的。

  处处倍、则处处寡。

  人存地失,人地皆存。

  这两个道理他还是明白的。

  故而从一开始他就没有想要接管楚长城的想法。

  这一次他的目的也根本不是楚国的那些封君,而是为了打通和南阳的交通线,引诱韩国不等诸侯集结就先出兵保护自己。

  这属于一件把希望寄托在韩国自己犯错的事,也就是说打通南阳交通线为六指留下部分骑兵是首要目的;韩国出兵找机会歼灭韩国的野战军团迫使诸侯同盟还未成立就直接瓦解,则是意外之喜。

  南阳如果将来出现了困境,解决的方向不是支援南阳,而是从商丘攻打大梁威胁魏韩的腹心。

  指望着再支援南阳驻楚军团五万生力军,从而完全接管楚长城防线,那是最为愚蠢的选择。

  后勤补给、地形人心都不占优势,有这五万兵力若在泗上,足可以干出攻陷大梁威胁魏韩的大事;可要放在南阳,就会打成愚蠢的分兵守御战。

  一旦夺下大梁,威胁韩国,南阳的危局也就解除了,韩魏岂能坐视自己的腹心被攻击去还将大军去帮着楚国复国?

  故而从一开始墨家的襄阳两分战略的本质,就是以攻代守,只要泗上不丢,那么就等同于一根刺插在了魏、韩、齐之间。

  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可以放弃高柳云中、可以放弃南郑,甚至已经开始将宛城的冶铁工匠向南迁徙到了鄂邑。

  其目的就是在摧毁了楚国水师之后,凭借水军优势,收缩防御,把襄阳作为一个绞肉机,诱骗魏韩秦进军襄樊。

  一旦进军襄樊,战线拉长,东线一旦有点动静,诸侯联军就要瓦解。

  到时候秦国纵然能打,也独木难支。

  所谓天下九塞,其实对此时的墨家而言,唯一有用的就是荆阮要塞群。

  那是楚国在丹水、汉水之间修筑的一个大型要塞群,阮者,圆也。

  因为这些要塞都是圆形的,所以等到汉代琵琶传入中原后,汉人一看这琵琶的模样,就给起了一个“阮”的名字,因为和楚国的要塞长得很像。

  这是墨家襄阳防线很重要的要塞区,因为正在襄樊的上游,扼制着汉水和丹水,秦国的后勤补给只能依靠丹水。

  要打襄樊,必要得荆阮。

  欲得荆阮,必要有水军。

  而秦国的水军……

  故而其实和楚国大司马与其谋士们想的完全不是一回事。

  墨家楚地的防御,是要依托汉水、桐柏山的,而不是要依托伏牛山和楚要塞的。

  南阳盆地本身就是要放弃的。

  之所以适出兵,也不是为了关门打狗,而是在攻取象禾之后作出威胁韩国的态势,逼着韩国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出兵。

  若是不出兵,那就留给六指部分骑兵,剩余兵力退走的同时,对调一部分步卒。

  在申息的两个师,北上平舆,加强平舆、陈地的防御,为东线将来的决战掩护侧翼。

  他对楚国封君毫无兴趣,或者说楚国封君现在还没明白泗上的执政靠的是官僚体系而非是血缘贵族,那些封君是否存在是否全部被抓住,没有丝毫影响。

第二百一十一章 月夜破上蔡(上)

  将来西线的局面看似危机重重,兵力不足,实质上只要有了放弃南阳战略收缩的想法,局面就大为改观。

  如果魏韩不出兵,秦国没有力量攻取南阳,这是地形决定的,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六指足以在丹阳组织防御。

  如果魏韩出兵,那么东线的压力就倍减,以东线的进攻作为支援西线防御的手段。

  东线如果决战,就放弃商丘等地,诱使敌军深入露出破绽,从而歼灭之。

  东线如果不决战,那么就兵出大梁,因为适确定齐国没有能力在短时间内拿下泗上,一旦进入泗上就会知道什么叫处处皆兵。

  实质上东线也不可能不决战。

  秦、魏、韩不可能让齐国和赵国坐视,自己却在南阳流血。

  诸侯之间互相提防。

  齐国要么出兵洛阳朝见天子,从伊、洛出兵南阳配合韩、秦作战;要么就必须出兵泗上,在东线进攻,否则这个盟约就不可能达成。

  不是秦国不同意,而是魏韩就不会同意,而魏韩不同意秦国也就不会同意。

  魏韩自己流血,本身就已经被墨家和秦国放了二十年的血了,已经是岌岌可危撑不住了,这时候再留一个坐视安稳的齐国在身旁?

  若是南阳得胜,墨家实力受损,齐国压力倍减,齐国会在没有泗上压力的时候不选择西进?尤其是假使齐国没有损失的前提下?

  齐国若不主动进攻,韩国最多也就打到鲁阳、方城一线,维持自己的防御就不会再进军了。

  这不是信不信得过齐国会不会背刺的事,就算齐国不背刺,齐国不出兵进攻,墨家是有能力夺取大梁威胁魏韩腹心的,到时候魏韩主力深入南阳,再跑回来来得及吗?

  故而如果说齐国不主动进攻,那么等同于这个盟约无效。

  到时候秦国傻呵呵的在丹阳和墨家决战会出全力吗?打死打活,最后西河刚刚得胜的那点优势在丹阳都打没了,恼了墨家,南郑、丹阳都可以直通秦国腹心,到时候魏韩心里只怕会松口气。

  诸侯迟迟不出兵的原因很多,很多地方若达不成一致互相配合,哪怕墨家的威胁这么大,野心昭然若揭,那他们之间也只能互相掣肘不敢轻动。

  列国纷争,大争之世,诸侯之间谁也输不起一场大战。

  齐墨一战,齐国老实了十余年,十余年的时间无力战争。

  楚墨之争,大梁城一战,打的楚国缩回去舔了二十年伤口。

  十年二十年,若在春秋之世,无非一时,尚可卧薪尝胆再战。

  而如今,风起云涌之际,二十年足以灭国绝祀,拉开差距。

  墨家固然可恶,问题是假使齐攻下了韩、赵攻下了魏,就不绝祀吗?

  是以,适很确定,西线的进攻必然是要晚于齐国出兵的,在齐国没有出兵会和魏韩赵之前,西线不可能进攻。

  西线进攻的前提是韩军经伏牛山攻取南阳方向迫使六指分兵,秦国才有可能突破防御。

  韩军经伏牛山攻取南阳方向的前提,是齐、赵为主力,会和魏韩东线剩余力量,在大梁方向进攻泗上,从而保证韩国后方的安全。

  齐国出兵,能也只能集结兵力于大梁,会和赵、韩、魏之军,以进攻作为防御,可以使得韩国大胆出兵南阳,否则魏韩不会同意会盟反墨。

  反过来,如果适诱骗了韩国,使之提早南下并将其野战军团歼灭,那么秦国就不可能进攻丹阳,而是会想办法夺取南郑,或者和墨家维持友好夺取西河。

  秦国不出兵,西线安全,齐国也就不可能去打泗上,因为齐国这时候再去打泗上,就等同于用自己的血,去保护韩国和魏国,甚至可能会流干自己的血去保护韩国魏国。

  是以这场可能的诸侯会盟反墨之战,韩魏论能打,赵、秦、齐一个都打不过,但偏偏没有他参与,这场诸侯会盟的联合作战又联合不起来。

  韩国是中轴。或者说韩国的那支野战军团是连接诸侯会盟的中轴。

  本来这个中轴的核心是魏国,魏国二十年前是有这个实力的,但是经过二十年的放血和消磨,魏国已经无力撑起这个核心,墨家先楚后天下的战略确定一来一直对魏摩擦动手的目的也正在于此。

  这一次诸侯想要会盟成功,就必须要彼此信得过。

  韩魏要相信齐赵会在大梁方向进攻泗上宋地,拼死掩护自己脆弱的腹心;秦国要相信自己进攻丹阳的时候,韩国一定会兵出鲁阳方城;齐国要相信自己在东边集结野战的时候,韩国会拼尽全力而不是选择在南阳出兵后避战;赵国要相信自己与中山媾和出兵而高柳云中愤怒的那一刻,齐、秦、韩、魏会打到底而不是打到一半选择媾和先溜了,坑了自己夺取中山的最佳时机不说,还导致国内人心不稳。

  从礼崩乐坏的时候起,诸侯纷争,尔虞我诈。

  会盟的话当放屁、血誓的密谋都不过夜就能去举报、两家合力出兵打到一半忽然跑了、三家合力灭绝一家半夜两家反水先把盟友做了、亲密无间的盟友君主一死立刻出兵搞继承权干涉战争不惜想让盟友一分为二……

  这种事出的多了,彼此间的信任真的很难。

  泗上参谋部做的最坏的打算,实际上也是最不太可能的打算。

  适诱骗韩国出兵的打算,实质上是最好的估计,但就是不知道韩国能不能上当了。

  ……

  五日后,楚地阳城之北二十里。

  这阳城便是原本历史上和墨家兴衰关系密切的阳城,在后世的周口和漯河之间的一座城邑。

  这座城邑很有名,不只是因为历史上上演了孟胜为小义而死之事,更是出过那个高喊出正版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人物。

  适舍弃了炮兵和部分步兵的军团已经抵达了这里,斥候回报说楚大司马的四万军队就在南面四十里处。

  这里四周都是楚城,一片平坦,楚国大司马只想着快速退兵,在己方控制的范围之内也就没有派出足够的斥候侦察,而且行军的速度过快导致了整个队伍被拉的很长。

  马车附近,一个简易的临时指挥所内,军团内旅以上的军官正在等待部署任务。

  楚国大司马至今还没有发现适已经从阳夏跑到了这里,从斥候侦察的情况来看,楚大司马的这次撤退极为仓促,加之认为这里是楚之腹地,因而连基本的斥候都没有派出。

  适做的判断就是楚大司马是真的着急了,而不是有什么计谋。

  正所谓,四两拨千斤的前提,是四两之人首先要有千斤之力,用于两军征战是一样的道理。

  很明显,楚国大司马手里面的那点兵不足以抵挡适率领的军团,所以也就不存在什么诱敌深入的可能,只能是他自己因为着急后撤还没有注意到危险。

  因为诱敌深入得需要有能力歼灭深入之敌,否则的话那就是放开身躯等着敌人来蹂躏。

  部署任务的时候,适着重提了两座城邑。

  这里几乎没有山丘,一片平原,这两座城邑在阳城之西、隐阳之南,是可以补给的地方,那里有墨家的组织在活动。

首节上一节641/69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