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科技帝国 第152节

每当踢出一脚好球就会引来一片欢呼和叫好声,而当射门偏出的时候,又会是一片惋惜声。渐渐连看热闹的安徽**军也开始为他们叫好了,很多人忍不住脚痒,也想上去试试身手。

柴东亮在二楼的办公室里码完了一章书稿之后,揉揉干涩的眼睛站在窗口看他们踢球,只见他们踢的人仰马翻,但是技术、战术都乏善可陈。如果不是今天还有五千多字没有码完,真想下去亲自踢两脚,怎么说当年也是校队的主力边后卫。

巴恩斯他们训练士兵的方法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大体上来说就是鼓舞士兵的自尊心和好胜心,而且和士兵同吃同住,营造出家庭般的气氛。巴恩斯、布鲁斯几乎从来没有打骂过士兵,即使他们犯错了也会选择私下的场合悄悄的提出,以防伤害士兵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但是训练的时候,对每个细节都抠的几位仔细,绝不允许敷衍了事。在士兵心理上接收了他们之后,他们就开始拼命的灌输军人的职业道德等理念。

然后又搞出很多的集体对抗项目,连增强士兵的团体观念和荣誉感。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已经初见成效了,士兵身上那股邋遢劲不见了,代之以强烈的争胜之心。

看了一会儿外面的风景,柴东亮感觉眼睛那股干涩感消退了不少,就又继续码字。五千字对于柴东亮来说,也就是一个半小时的工作。

等到晚饭时间,外面的球赛结束,柴东亮也码完了。按了发送键之后,他打开了书友群。

“汤圆大大,您好久都没来了”

“汤圆,我要的龙套呢?”

“汤圆,你最近更新不给力啊”

大家纷纷打了招呼,又对柴东亮的更新速度表示了不满。柴东亮嘻嘻哈哈的和大家吹了几句牛。

“汤圆,你可不行啊,这么长时间了,也没见你爆装备。”书友铁血狂刀郑重的表示了不满。

柴东亮敷衍道:“这就准备爆装备,航母、核弹一起爆。”

铁血狂刀显然对这种回答很不满:“别打马虎眼,你这本书名字叫《辛亥超级电脑》,那就必须是科技流,不能总在政治上打转吧?”

柴东亮哭笑不得,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世界感受绝对不一样,自己刚刚穿越半年多点,建了芜湖工业园,机立窑水泥订单已经达到了将近一百套,单机更是订出了一千多台,合同金额接近五千万,三芯插座卖的也极好。上海光华钢铁公司炼制出了第一炉锰钢,中国的钢铁工业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但是书友却没有这个耐心,况且绝大多数读者压根就不懂制造业,他们以为发展实业和打游戏爆装备那么简单。殊不知,即使在二十一世纪,中国每年还需要大量进口高强度的螺栓和弹簧。日本造的弹簧十万次压缩不影响性能,而很多中国货五千次就完蛋了。倒不是厂家偷工减料,而是以钢铁行业为代表的中国原材料工业,比世界先进水平实在是落后的太远了。

如果不是马小辫给的那份资料,柴东亮就是再舍得花钱,起码也得十年的功夫才能制造出可以用来生产枪炮的特种钢。

书友群里除了马小辫之外,就再也没有人是懂机械和冶金了,可惜这厮最近忙着出国的事情,总是不上线,弄的柴东亮想找他帮忙也找不到。

“汤圆大大,你为什么不造飞机呢?辛亥**的时候,冯如已经回到中国了啊”马小辫暗恋的艾薇儿给柴东亮发了个窗口抖动。

柴东亮一拍脑袋,对啊这个年代的飞机极为简单,制造难度甚至还没有汽车复杂,与其纠结在需要极高冶金工业水平的大炮、机枪上,还不如造飞机来的便利,顶多发动机暂时靠进口罢了

自己虽然不懂飞机,但是没吃过猪肉总见过猪跑,而冯如有设计飞机的经验,结合自己的见识,岂不是可以让中国短时间内在空军领域领跑全世界?

“帮我查查冯如在什么地方。”柴东亮记忆中,冯如似乎是刚回国不久,就在一次飞行表演中失事,当时就牺牲了。

“大大,冯如不是在南京就是在广州???要找他就赶快,八月四号他就要摔死了”铁血狂刀估计是刚刚百度了冯如的资料。

柴东亮暗暗松了口气,还有一个多月,完全来得及

第一百三十八章 天空属于中国

第一百三十八章天空属于中国

一九一二年八月二日

广州燕塘,一栋空旷的仓库被改作生产车间,里面只有一些台虎钳、小型摇臂钻等简陋的工具,一个二十六岁的年轻人正在专心致志的加工零件。 ,他生得四方国字脸庞,浓黑的眉毛轮廓分明的五官,看上去像是北方大汉,只是那一双秀气的眼睛出卖了他,显示出他是地道的南方人。

冯如,祖籍广东恩平。幼年在私塾读了几年书,辍学后在家务农。甲午之战后,清廷割地赔款,国库空虚,民生凋敝。当时年仅十二岁的冯如,虽然不懂国事,但也尝到了家庭窘困的滋味。就在当年,他不得不挥泪告别父母,像很多恩平出身的同乡一样,随亲戚远涉重洋,去美国谋生。

到旧金山之后,经乡亲介绍,在耶稣教会做童工,白天工作晚上读夜校,生活十分艰苦却也相当的充实。通过学习英语和科技知识以及目睹日新月异的先进机器,看到美国发展的日新月异,令他身为触动。国家富强,必有赖于机器,于是更加发愤学习,专攻机器制造。冯如为了救国,决心去纽约学习机器制造技艺。他打算将来亲手替中国造一艘新式军舰,打败小日本报甲午年的一箭之仇。冯如先后在船厂、电厂和机器制造厂当学徒和工人,历时近七年,备受种族歧视和失业的折磨。终于学会了多种机器制造技能,也增进了机器制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美国莱特兄弟制造出了飞机,圆了人们千百年来飞上天空的梦想,这个消息也令年轻的冯如怦然心动。他心思一转,与其耗费巨额金钱打造海军,还不如造几百架飞机。于是,他四处奔走筹集资金,终于在旧金山的奥克兰租了一所工厂,开始制造飞机。他暗暗发誓,如果造不出飞机,就绝不回国。

一九零九年九月二十一日傍晚,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冯如一号”正式试飞。冯如驾机迎着强风起飞,升至四米五高,环绕一个小山丘飞行,飞行了约八百米,显示了他的飞机具有良好的性能,从而为中国动力载人飞行史谱.写了光辉的第一页。当时中西报刊竞相报道。美国《旧金山考察者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冯如的大照片,赞誉冯如为“东方的莱特”,并惊呼“在航空领域,中国人把白人抛在后面了”

冯如终于实现了他“飞机造不成,誓不回国”的誓言。也赢得了行业内的普通赞誉。

一九一一年二月,冯如带着助手和两架飞机回到中国,在广州燕塘创立了只有三个人的“广东飞行器公司”。此刻的他,正在制造“冯如二号”的改进型,用来参加预订在八月二十五日的飞行表演。

“请问这里是广东飞行器公司吗?鼎三先生在吗?”外面传来一个带着淡淡淮音的官话。

冯如听见外面有人叫自己的表字,随手用破布擦擦手上的机油,冲着外面喊道:“我就是冯如,哪位先生找我?”

只见两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一个生的满脸英气笑容却慵懒无比,另外一个却满脸的阴沉。

“您就是鼎三先生?”满脸英气的年轻人问道。

冯如点头道:“我就是冯如,二位先生有什么指教?”

年轻人拿出一张草图递给了冯如:“我们都督想请鼎三先生,帮我们安徽**军造几架飞机。”

冯如接过来看来几眼,突然激动的身体都颤抖起来。

单翼、机身下有两个硕大的船型浮筒,两个机翼尖部挂着两个小浮筒,船型浮筒实在是太大了,看起来就像是插了两支翅膀的游艇,冯如仔细看了半天后问道:“这架飞机操作是用副翼?船型的浮筒?这是谁设计的?”

年轻人笑道:“我们都督交给我的时候就是这样,我也看不明白。”

冯如疑惑道:“你们是哪里的?受谁的指派?”

年轻人笑着行了个军礼道:“我是安徽**军团长陆凯,这位是安徽**军法务处处长方清雨,我等奉安徽都督柴东亮的命令,迎接先生去芜湖。”

这俩人不是别人,正是陆凯和方清雨。尤其是陆凯,上次和柴东亮聊起过飞机,从此就记挂在心里了,这次听说去广州请一位会造飞机的科学家,马上就自告奋勇来迎接。柴东亮就派了海荣号巡洋舰赶赴广州迎接冯如,以示隆重。

冯如拿着草图如获至宝,看了又看舍不得撒手,只是这张图纸没有具体尺寸和设计说明,很多东西令他也觉得困惑不解。

“用四台活塞发动机?有必要造这么大吗?用这么大的动力,飞机得造多大?”冯如不停的发问。

陆凯只是笑笑道:“这个您说了,我也听不明白,还是请你到芜湖和我们都督谈吧。”

冯如惊喜道:“哦,你们都督是机械工程师?这草图上的飞机就是他设计的?”

方清雨面无表情道:“这我们就不知道了,反正都督就这么交给我,我们又这么交给你???还请鼎三先生收拾一下跟我们走吧,都督特意派了一艘军舰来迎接先生。”

冯如思忖了片刻,遗憾的道:“这个恕我不能从命了,这个月我有一个飞行表演,已经订好了日子,只好等我表演结束,再去芜湖向你们的都督讨教。”

方清雨坚决的道:“还是请先生现在就跟我们走吧。”

冯如再三婉拒,方清雨却步步紧逼,非要让他现在就跟自己去芜湖。冯如的脾气也上来了,怒气冲冲的道:“你们也太无礼了,我就是不去你能把我怎么样”

方清雨一言不发,掏出一把六子转轮手枪拍在桌子上。冯如是吃软不吃硬的脾气,冷笑道:“有本事你就打死我,让我去芜湖,不可能”

首节上一节152/39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