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1950 第145节

“首先是在工业发展的方面,我们不能走专注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忽视轻工业和民用工业的老路。既然国家的家安全可以得到确保,那么改善人民的生活就是我们的第一要务。”主席在政治局的讨论会上严肃地说道,“人民群众跟着我们闹革命,是因为旧社会让人活不下去了。我们的革命胜利,不仅要让人民活得下去,还要让人民活得更好,否则的话我们就对不起人民群众。”

建国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上涨缓慢乃至于开倒车的原因有很多,主要的几点就是人口无限制暴涨、执政党幼稚思想导致的“左倾”或“右倾”、科学技术基础差发展慢,而辽宁省穿越之后,这些问题都有了明确的解决办法。

中央在经过讨论之后,初步确定了未来将要建设的国家经济的形式,大体上和后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差不多,但是施加了许多的限制条件。相比原先的政策而言,最明显的改变当属允许私营经济的继续存在,但是对私营经济的规模作出了很大的限制。另一方面,政策将会保证国企对国民经济的命脉产业进行全面的把控,在某些行业禁止私营经济的存在,同时在同行业的国有企业中制造竞争局面,以避免国企垄断导致的僵化。国企将不再作为同时负责生产和生活的“小社会”,必要的公共服务由专门的部门负责。

农村向城市的流通渠道必须扩大,不能限于每年只有一点点的人才招工和征兵,同时要保证农村的收入水平不被城市拉开太远。辽宁省生产的工业产品将以解放军的武力作为后盾对外征收帝国主义国家的“剥削债”,用于对内补贴以人民负担得起的价格进行销售,尽量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而在社会建设的方面,主席也对辽宁省提供的基本政策进行调整,主要是在打破社会阶层固化这一方面。由于最根本的人性使然,在制度不够严厉的情况下绝大多数人总是会为自己的后代谋取更多的利益,哪怕是非法利益。在这件事情上从古至今都没什么好办法,只能以强制手段规定某些高收入岗位或者政府部门的工作者的后代在应聘同单位岗位的时候作延后考虑或者是直接禁止。

为了使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在得到基本的满足之后能有一定的文化娱乐,新的政策也保证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必须得到保护。在网络时代到来之前,农村生活的枯燥只能依靠几个重大节日和层出不穷的民间艺术得以缓解,如果人为破坏这一类传统文化,不仅仅会造成当代人的生活变得枯燥,还会使后代子孙的文化生活由于传承断代容易受到其他文化体系的入侵。

总而言之,在新中国已经拥有了强大的对外威慑能力的情况下,保证中华民族的生存已经不是我党的当务之急,现在的新中国必须一切以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为中心。在政治体系、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上的基本国策都结合当前新中国的国情以及未来世界提供的经验教训进行了修正和完善,力求在犯最少的错误的情况下达到尽量大的发展成果,为全体人民争取尽量多的福利。

“我们现在在经济制度建设上是学生,在未来也将一直是学生。我们有社会主义的理想,但是从未有人直到如何去建设社会主义,我们要做的就是探出一条路来,证明社会主义这条路走得通。”主席在讨论会的最后如是说道。

而在中央政治局讨论经济和社会建设的过程当中,有那么一个社会问题贯穿始终,几乎所有其他社会问题都与之有极大的渊源。如果不能先解决这一问题,那么一个隐形炸弹就会被埋下,终究会在十几年或二十几年后将辽宁省穿越带来的优势消耗殆尽。

新中国在1951年的人口总数大约为五亿六千万人。

-------------------- 第165章 折断马尔萨斯的镰刀 --------------------

事实上,和大多数人印象不同的是,我党早在1952年开始就已经注意了人口问题,并在1956年的人大会议上就提出了计划生育的政策。以毛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当时是比较重视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的,但是由于新中国建国伊始,国内产业百废待兴,国外霸权蠢蠢欲动,计划生育的政策就这么被搁置下来,并未得到后续的重视和有效执行。

另一方面,就客观现实来看,即使当时中央制定了计划生育政策,并部署基层党政组织执行,也不可能抑制住人口暴增,顶多让增长率稍微放缓一点点罢了。新中国建国之后人口的暴涨是由多方面因素导致的,只归因于政策和宣传显然不是正确的思路。

新中国在短短三十年内人口由五亿翻倍为十亿,在这多出来的五亿人口中,贡献最多的自然是人口基数最大的农村地区。在粮食勉强够吃,孩子勉强养得活的情况下,农村地区甚至在长时间内有一对夫妻养育十几个孩子的情况存在。而且重男轻女的思想更导致人口失衡的情况出现,农村溺毙女婴的封建行径直到改革开放之后都屡禁不止。

农村人口暴增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由于上百年的战乱和革命,中国的人口被降低到一个足以让大多数人在和平环境中活下来的水平,农民为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劳动力尽量增加全力生孩子。再有是中国农村的传统观念和延续数千年的封建习气没能及时被扭转,农村复杂的社会情况导致农民的观念中认为,家中男丁越多,家族的势力越强,在争夺土地、水源等有限的资源的过程中优势越大,尽管新中国成立之后资源不足的问题有更好的办法能解决,这一观念还是流传下来。另外还有避孕措施不到位和农村人文化娱乐缺失的问题,几千年以来在农村地区,由于照明能力低下和夜间娱乐活动几乎不存在,已经结婚的夫妻在夜晚还有体力而且无法入眠的情况下只有生孩子这一种事情能干,而在避孕套这种廉价避孕措施能得到大规模的量产和普及之前,根本就没什么办法将平行慢跑和养育后代这两件事隔绝开来。

在后世有一些人认为,对中国的人口增长进行限制没什么必要,认为工业化和城市化最终会使人口增长率自然地下降到合理水平。这种想法显然和历史的真实情况完全不同,现实是,新中国由于城市化进程太慢,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在中央甚至还没反应过来的情况下就生出了远超经济发展速度所能承受的新增人口。即使在饮鸩止渴式的计划生育下,中国的人口依旧在二十年内暴涨三亿多,这远远不是城市化的抑制作用能够对抗的程度。

暴涨的人口数量直接或间接地引发了无数的社会问题,由于教育水平跟不上人口的增长速度,新增人口无法有效转化为劳动力,尤其是对抑制人口增长最有效果的从事工业的劳动力。新增的农村人口没能转化为城市人口,结果就是农村人口进一步增加,人口增长加速再加速,最终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

农村人口的增加使得新增的粮食产量被迅速稀释掉,原本可以作为家庭盈余的那部分粮食不得不用来养活新生的孩子,家庭收入因此止步不前,导致越穷越生的情况进一步加剧。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进行的耕地开垦、举步维艰的农业技术改革、全国上下进行的水利建设,这些为了粮食增产进行的努力在人口暴增之后堪称被白费了,人均粮食占有量不增反减。在这个时期内,新中国农村在人口增长这一方面几乎和封建时代没有区别,在生产力得不到革命性发展的情况下,马尔萨斯的恐怖镰刀已经悬挂在中国人的脖子上。亡羊补牢的计划生育政策和先进化肥生产技术的引进使得中国暂时避开了马尔萨斯陷阱,从崩溃和发展停滞的悬崖边缘被挽救回来,但是这一政策的后果也在几十年后以低生育率的形式继续困扰着我党。

城市人口的增加使得新增的工业产业迅速被填满,并产生了严重的劳动力溢出。城市出身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以得到比农村孩子高得多的多的教育资源,在技术力不够发达的年代大多数城市青年都有成为产业工人的能力,但是工业发展带来的新增岗位根本不足以消化越来越多的知识青年。在万般无奈之下,为了避免城市失业人口增加导致社会秩序失去稳定,国家只能把本来可以作为高素质劳动力的知青“放逐”到农村地区,和本就已经接近饱和的农村人口一起劳动。结果在耕地和农业技术有限的情况下,知青下乡也几乎没能起到提高农业产出的效果,反而使得农村的负担在国家对知青的补贴无法发放之后进一步加重,让农村和城市之间产生了矛盾。

教育、医疗、住房、运输系统在人口暴增时完全不堪重负,农村的教育水平基本就是扫盲级别,许多在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农村人甚至成了文盲和半文盲。医疗水平止步于每村一个赤脚医生的水平,不是干部和军人的话几乎一辈子没法进正规医院治病,而且人均可用医疗资源的短缺也是新中国刚建国时婴儿夭折率居高难下的原因之一。住房和解放前相比变化不大,有些地区的住房水平还因为老化而下降了。城市基本垄断了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和新建住房,即使这样城市的生活水平也没能得到多少提高。

按照环境承载量理论而言,中国这片土地上,最适宜的人口总数在十亿以下,人口再多的话就会不可避免地面临由此衍生的社会问题。生产力的提高能够使最大承载量上升,但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是人民生活水平的上升而不是为了可以无限制地生孩子。人口暴增同时也是中国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以及自然资源遭到竭泽而渔式开采的原因之一,美好的自然环境这一最普遍的民生福祉,再后来也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进行争取。

“所以说,计划生育进行得越早越好,即使我们现在限于基层控制力的水平以及其他因素,不能在农村地区非常严格地执行计划生育政策,那也得先把计划生育的理念贯彻下去。”吴铭在向主席等人汇报的时候如是说道。

来自辽宁省的相关部门为中央提交了计划生育政策,这一政策从多个社会方面入手,目的在于尽快对社会人口增长形成有效引导。1951年时新中国人口数已经有五亿多人,如果能把这五亿多人培养好的话,完全足以进行全国工业化,但是还不足以形成经济内循环。为了使人口能够以适当的速率增长,在最理想的情况下一个家庭应该生育三或四个孩子,最好不要超过五个。

“计划生育在农村地区面临的阻力是最大的,我们希望先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宣传作用,先把优生优育的理念传播到各地农村,然后辅以政策补贴,生五个以下孩子的家庭可以得到国家补贴,五个以上或两个以下则没有补贴。我们希望农村人民在看到得到补贴的家庭生活情况明显更好的情况下能够克制住生育的欲望,这个过程可能要持续数年,但是早做比晚做要好得多。”吴铭一边汇报一边向几位中央领导展示后世的数据。

除了补贴政策和基层党组织的宣传之外,辽宁省的化工产业也能带来明显的改变,尤其是在节孕措施这一项上,后世拥有多种多样的节孕措施。合成橡胶工厂的首批订单中就包括了大量的避孕套,中央的打算是直接补贴避孕套,免费向农村地区发放。

另外就是文化产业,让人民群众在夜晚有娱乐活动是除了疯狂加班之外最好的限制平行慢跑的手段。中央将会大力推广一些适合基层民情而且成本低廉的群体娱乐方式,这一手段也能同时增加群众生活的幸福感。

“除了推广合适的生育量之外,我们也得同步推动乡村的教育和医疗医,使群众在适量生育的情况下能做到优质养育。如果农村人口得不到完善的教育的话,新增人口就很难成为有素质有能力的劳动者。”

由于辽宁省穿越为新中国带来了几十万本科毕业生和上百万接受过高中和职业教育的知识分子,新中国非常紧缺的教育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缓解。虽然不是每个受过现代教育的人都适合成为中小学教师,但是至少也比本身就认不了太多字的现在的扫盲教师要强得多。即使不能让新增人口都接受21世纪水平的义务教育,完成基本的小学程度教育应该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全民强制性义务教育是中国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也坚决推动的基本国策之一,我党的每一代领导人都十分清楚普惠性教育的重要意义,这也是社会各层面流动的必要通道。现在的新中国财政虽然也远远算不上宽裕,但是普惠性教育同样是晚做不如早做。

医疗方面的困难则更为明显,即使到辽宁省穿越的那一刻,中国的公共医疗水平也远远达不到让所有人都能满意的地步。这其中虽然有不少可以改善的因素,但是总体而言中国公共医疗系统的发展是比较缓慢的。辽宁省能抽出多少医生支援全国是个大问题,因此中央目前只能在赤脚医生政策上稍作改进。

新的基层普惠性医疗政策要求每个村至少能有一到三个接受过辽宁省医疗系统培训的卫生员,专门的妇科接生员另算。辽宁省将像组织培训农技员一样,组织培训乡村卫生员,并为他们配发基本的医疗工具与药物。成吨的抗生素和其他特效药物对这个时代的病菌而言是绝对的杀手锏,受过专业培训的卫生员也会比原历史上的赤脚医生有更强的医疗水平。

“虽说这些大多是长期的政策,但是我认为现在就应该尽快开始办,我们的这些政策越快进行试点和推广就越好。”吴铭讲到最后有些激动,毕竟身为辽宁省的一把手,人口、医疗和教育这些问题每天每夜都在让他头疼,现在终于有机会从根源上解决问题,饶是谁都无法保持平静。

“嗯,我同意吴铭同志的看法,既然生孩子太多这种事情已经被历史证明会对未来造成严重隐患,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消除这样的隐患。”主席点点头说道。

中央自然还需要一点时间对辽宁省相关部门提出的方案进行修改和试点,不过政治局的所有委员一致同意将计划生育列为新中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在现今的这种和平环境下,人口的有序增长无疑会避免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这和环境保护一样,属于共和国的百年大计。

如果计划生育能在这个时代得到有效的执行,那么未来的中国就能拥有世界上平均素质最高的人口和相对健康的人口结构,这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而言也大有助益。

而在另一方面,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事关政府机关的几十个部门的相互配合和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能力,这也是对新中国刚刚架构起来不久的国家机器的一次巨大考验。在执行中央定下的这一系列事关国家基本盘的重大政策的同时,基层党组织和政府部门构建也能得到进一步的改善,新中国一脉相承的强大的基层执行力并不是一朝一夕而成,这一系列运动将使得基层组织的建设大大加速。

中国人必将用更加强健的双手,折断马尔萨斯的镰刀。

-------------------- 第166章 路漫漫其修远兮 --------------------

为了将辽宁省生产出来的工业产品以及工业设备运送到全国各地,全面开启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国家级的物流网络建设势在必行。

中国的政权自从秦代的大一统以来就十分重视道路的建设,毕竟这是维系中央集权大一统国家的必要基础设施,而且是全国经济一体化的重要保证。首都延伸出去的道路能通到哪里,国家极盛时期的影响力就能投放到哪里。而对于新中国而言,道路交通系统不仅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也是维系全国统一的军事工程。更进一步而言,新中国的道路交通系统将关系到中国和中亚乃至欧洲的联系,是复兴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基础。

截止到1951年1月的时候,新中国境内除辽宁省外只有部分省份的主要城市联通了技术水平较低的铁路路线,主要使用的动力装置是蒸汽机车和极少量的内燃机车,电气化铁路完全没影。而在公路方面,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的道路系统一团乱麻,只有极少数主干道有足够的硬化程度通行载货卡车和其他车辆,绝大多数道路只有简单的泥土路面,而且平坦程度一言难尽。穿越而来的辽宁省的解放军部队在南下作战的时候,除了可以乘船的部分,剩下的无一不是体验了国内那糟糕至极的道路状况,使得部队的机械化设备承受了很大的损耗。至于水路运输方面,由于上百年的动乱,主要的内河航道没有经过任何疏浚,运输主力依旧是内河木质船只,拥有内燃机动力的船只极少,而且主要集中在长江下游地区。空中运输通道的情况更加糟糕,全国各地除了在战争时期为美军B29轰炸机修建的少数机场之外均无法起降辽宁省的大型军用运输机和民用客机。

唯一算是有点起色的应该属沿海运输线,辽宁省在穿越过程中获得了大量的商船,从排水量几千吨的短途运输船到几十万吨的RNG运输船应有尽有。全国各座沿海城市的港口虽然远远比不上后世,但是至少不用花时间修建道路。当然,为了增加港口的吞吐能力以提高效率,港口的扩建工程也会很快上马。

“如果我们国家的糟糕的物流交通状况不能得到改善的话,全国一体化的工业建设就是空谈。中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但是深藏在内陆地区的资源必须要能够运到其他地方进行加工,否则的话没有意义。”

在中南海的一间会议室内,吴铭等人正在向中央政治局介绍由政务院交通部和辽宁省的交通运输部门联合制定的新中国道路交通建设计划。由于新中国的各类交通并非一张白纸,过去列强的侵略殖民导致中国境内的各种交通设施标准不一,无法与辽宁省的标准兼容,因此交通部门在经过很长时间的讨论之后才决定,为了方便既有的路线规划可以奏效,新中国的道路交通建设标准就依照辽宁省带回来的各种设施设定。

“我国交通运输的现状比较复杂,总体呈现出沿海地区发达,越往内陆地区越落后的情况。因此在未来几年的建设当中,向内陆延伸的干道交通是关键所在,其中铁路运输是重中之重。”吴铭将自己平板里的各种地图投屏到会议室的大屏幕上进行展示。

辽宁省的工程师们暂时只能标记铁路线的大体路径,因为建国之后的几十年中,全国各地的铁路是在不同时期建成的,各地的地质条件和地形可能在勘测的时候和刚建国时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变,照搬设计图和路线图肯定会出问题,具体的设计还要等到勘探队把信息采集回来才能完成。

原历史上的新中国铁路建设很大程度上学习了苏联等国的先进经验,大多数地区的铁路建设以纯粹的人力完成。尽管没有足够的机械化设备,我党依旧动员起了广大人民群众和众多的铁道兵,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新中国第一条完全靠自己建成的铁路线成渝铁路。而在后来的十几年时间中,新中国的铁路建设者们又以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将铁路线延伸到全国各地,并在此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无数铁道兵和铁路工人牺牲在荒野当中。

为了尽快建成国内各个资源产地、人口聚居区和边境地区之间的铁路线,交通运输部门上报的规划中采取了多线并进的建设方式。从已经能承接大量物资的沿海大城市开始,向内陆逐步延伸建成横向路线,优先使内陆地区的资源能够向沿海地区运输。而纵向铁路线的建设则要面临黄河长江的阻拦,跨江大桥的建设工作将会同步进行,尽快淘汰铁路轮渡的过江方式。

“至于铁路的技术水平,我们认为应该尽早进行全国铁路的电气化建设,在这个过程中也配套进行全国的电力电网建设。”吴铭同时把另一张图展示出来,那是之前存放在资料库中的中国电厂分布图和电网建设地图。

星罗棋布的发电厂和密密麻麻的输电网络使在场的政治局委员们都感到十分震惊,要知道现在中国全国除辽宁省外的发电设备容量也只不过一百八十多万千瓦,还比不上辽宁省红沿河核电站的八分之一,整个辽宁省的发电量已经达到美国的一半之多。而在电力部门上报的建设计划当中,新中国将在十年之内成为全世界发电量最多的国家,估计也会是人均发电量最多的国家。

“要建设这么长的铁路线,我们需要多少铁路工人啊?”在吴铭喝水休息的时候,朱总司令向他提问道。

“嗯,我们的打算是,让解放军承担一部分的建设任务,也就是铁道兵部队。建设铁路的工作需要施工者能识字算数,有强健的身体和极强的纪律性,解放军部队是最好的选择。”吴铭向政治局解释了后来的铁道兵部队发展史。

在新中国的铁路建设当中,几十万的铁道兵部队功不可没,他们徒步翻山越岭,将铁路一路铺到了黄沙漫漫的新疆边境和云雾茫茫的大西南。由于辽宁省能够提供的机械化筑路设备有限而且需要时间生产,要想尽快开启铁路建设运动,改编解放军作为铁道兵部队参与路基路面的建设是最好的办法。

现在全国各地都有解放军的驻军存在,将一部分部队整体改编为有轻度武装的铁道兵也正好迎合中央军委制定的军改计划。有了辽宁省提供的部分机械化设备以及充足的原材料,新中国的早期铁路建设必将有更加顺利得多进展。不过电气化建设的过程并不是可以交由现在的部队负责的,辽宁省的铁路建设团队将尽快培养出相应人才。

首节上一节145/22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