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1950 第70节

忽然间,扩音器再次发出声响,不过并不是他们预料中的人声,而是一首雄壮的乐曲。奥斯汀不认得这一旋律,但是他似乎在哪里听到过,直到多勃雷宁和台下的一些代表唱出声来他才惊讶地发现广播正在播放的是国际歌!

当歌曲终于结束之后,奥斯汀已经觉得冷汗直流了,而这时候扩音器里终于传出了他们之前听到过的那个声音。

“这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广播电台,中国人民政府在此向全世界人民紧急播送以下消息。”

“我国于两天前的1950年11月22日得知,美帝国主义公然违背波茨坦公告中的相关条款,向日本政府提供武器弹药,帮助其重建军队,恢复其侵略能力。并且通过欺骗的手段秘密将两枚原子弹运送到东京地区,准备交给日本政府使用。”

“这一行为是美帝国主义对全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背叛,亵渎了为反法西斯斗争付出生命的各国人民,破坏了全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将无辜的日本和亚洲各国民众置于危险之中。美国政府和日本政府的阴谋诡计是为了他们的一己私欲,置无数生命的安危于不顾,充分暴露了美帝国主义和日本右翼政府的反动本质和反人类倾向。”

“中国政府根据波茨坦公告中关于一旦日本政府有重新恢复其战争能力,战胜国有义务也有权利对日本使用武力,迫使其放弃战争能力的相关条款,决定对日本进行惩罚性打击。我们将对美军存放核武器的地点进行有力打击,彻底消除两枚原子弹的威胁。”

“由于东京市民并未参与到日本政府的阴谋之中,我们将在广播结束之后给与打击目标,即东京XX港口周围半径十五公里的居民十二小时的撤离时间。请这一区域内的所有东京市民立即离开或者进入至少五米深的地下掩体中,逾期未撤离者后果自负。”

“我国对不得不采取这一方式维护地区乃至世界和平深表遗憾,但是这将是对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负责任的行为。我们希望美帝国主义和日本右翼政府能通过此次教训深切反省,停止对世界各国人民的人权侵犯。”

“在广播结束之后,我国将接管全球所有广播频道播放空袭警报,希望这样的警钟能够告诫某些帝国主义分子,不再以这样的卑鄙手段危害全世界人民的利益。”

“倒计时开始!”

-------------------- 第81章 东京十二小时 --------------------

东京港区。

聚集在码头上的士兵们聚精会神的听完了扩音器里的广播,一时间所有人都忘记了手上的工作。士兵们忘记登船,水手们忘记要拔锚起航,每个人都呆呆地站在原地。

终于,当扩音器里的人声结束,刺耳的空袭警报响起的时候,人群里不知道谁喊了一句:“快逃命啊!”

东京港区里等待登船撤离的美军士兵立马就炸开了,在晚上的时候好不容易整顿好的秩序在这一瞬间荡然无存。人们疯狂地冲向码头边停靠着的运输船和军舰,企图抢先登船,而在离港口稍微远一些的地方,美军士兵们掉头就往远处跑去。所有人现在都只剩下一个想法:离开这个鬼地方。

愤怒又恐慌的美军士兵冲击着宪兵组成的人墙,军官们用手枪鸣枪示警但是毫无用处。许多正在有序登船的部队一时间慌了手脚,人们冲上狭窄的舷梯试图尽快挤到船舱里面。辱骂声和哀嚎声在码头上响成一片,人们互相推搡着,不断有人被其他人推倒在地上。

“请有序登船,请有序登船!”站在船舷边上的船员们拿着喇叭大声地喊叫着,但是他们的声音被码头扩音器的空袭警报和人群的声音彻底盖过去了。

“船长,再这样下去我们的船会超载的!”在运输船的舰桥里,船员们警告着舰长,“现在估计已经有比原定人数多五百人登船了,再这样下去的话我们开不到菲律宾的!”

“收起舷梯,我们尽快离开这里!”舰长咬着牙说道,船员们立刻跑出去执行命令。

一条条运输船在士兵们眼前收起舷梯,船员们砍断缆绳,船只在拖船的帮助下离开栈桥旁边。站在栈桥上的美军士兵愤怒地叫骂着,有人立刻就从岸上跳进水里,试图游到运输船上。负责救助落水者的巡逻船疲于奔命,有些不小心被挤到海里的美军士兵已经不幸淹死了。

在栈桥旁边的运输船离开之后,新的运输船靠到岸边来,刚才发生的景象再次重复。由于士兵们的骚乱,登船的效率被大大降低了,各部队完全被打乱编制,人们看到船就往上挤。驱逐舰和巡洋舰原本不计划参与运输,但现在也不得不接纳一部分被巡逻艇救上来的落水者。

混乱才刚刚开始。

远东盟军司令部。

李奇微关上正在发出刺耳的防空警报声音的收音机,瘫坐在自己的椅子上一动不动。周围的美国军官都是一副面如死灰的样子,有些人已经开始失声痛哭了。

“将军,我们的码头已经陷入混乱了,士兵们像昨天晚上一样发动了骚乱。”前来报告码头情况的军官神色慌张地闯进地下指挥室里,发现在场的众人全部噤若寒蝉。

“让海军尽量带走更多人吧,其他部队立即以港区为中心进行疏散,尽量逃到广播里说的安全区里。”亚瑟中将代替李奇微下了命令,军官立马就原路返回了。

其实他们目前身处的地下掩体位于东京湾的东岸,根本就不在中国人的打击范围里面,司令部里面的人都是安全的。但是李奇微对自己的命运已经感到绝望了,原本他做到了自己能做到的一切来为美军挽回损失,但现在他和吉田茂的谈话被公之于众,美国政府肯定要拿他当成替罪羊了。

中国人的广播说得足够清楚了,他们划定的打击区和躲避手段证明了他们将使用核武器来消灭两颗原子弹。他们在地图上以海伦娜号为中心画了一个半径十五公里的圆圈,驻日美军的绝大部分人员此时都集中在这一区域里。再加上当地的日本居民,一共有几十万人被囊括在中国人的核打击范围内。

“我们现在能做什么?”李奇微用极为沉重的语气提问道。

“我们应该尽快疏散当地人,尽量减小损失了。”亚瑟中将回答道,周围的军官们也都点点头表示同意。

“能否将海伦娜号拖到东京外海去,中国人不是已经开放了水道吗?”李奇微看着地图问道,十二个小时的时间足够他们把海伦娜号拖到远离东京的地方了。

“恐怕不行,长官。现在航道上到处都是我们的船,十二个小时的时间不足以让我们划出一片安全区来。况且,我们的所有船只都被士兵们挤满了,所有拖船都在运行中,恐怕也没有哪条军舰愿意执行这种命令。”一名海军的军官给出了令李奇微感到失望的结论。

“将军,我们只需要减小我们的损失,尽快让所有军舰撤退到安全区域就好了。”一名军官非常自然地说道。无论今天发生了什么事情,美军都是要离开这里的,他们没有义务帮助日本人。

李奇微感到非常沮丧,原本他们计划用一天时间就可以让所有人上船离开,但是现在码头的混乱情况让他们的效率大大下降了。中国人的核打击将会彻底摧毁港口,他们不得不前往东京湾的其他港口撤离,这将会浪费很多时间。中国人并没有说他们将延长美军的撤离时间,现在他们还剩下不到三十六个小时的时间将东京湾里面的美军全部撤出。

“好吧,通知码头的部队,能够登船的尽快登船起航。其他人员立刻前往横滨的港口登船。在十二个小时之内必须让所有剩余部队转移到横滨或者千叶市。”李奇微下达了命令,原本已经安静下来的指挥部再次运作起来,军官们开始联络各地的部队改变计划。

“将军,飞机已经准备好了,您想现在离开吗?”负责保卫的军官来到李奇微身边向他提问道,美军高层军官在计划里将是最后一批离开的人,但是现在形势已经变了。

海军打算用水上飞机将指挥部的人都带到外海上,搭乘航母尽快离开。

“不必了,我们在这里是安全的,先等到其他部队离开再说。”李奇微摆摆手说道。

东京千代田区。

日本内阁的大臣们已经集中到首相官邸,讨论如何应对这一紧急情况。

在内阁会议室里,当所有人都到齐后,吉田茂首先首开口说道:“天皇陛下已经离开皇居,乘坐专机前往郊外的避难所。现在我们必须处理这一紧急事态,各位有什么意见尽快开口,不要管那套虚礼了!”

“中国人的核打击范围将是以港区为中心,全部范围将会波及到品川区、涉谷区、千代田区、中央区和江东区。这些地方已经发生了规模甚大的骚乱,民众正在不顾一切地向外逃窜,我们预计必须要撤离至少五十万人。”一名内阁官员将一张东京地图铺到会议桌上,他们根据当年的广岛原子弹毁伤数据在地图上圈定了中国人的核打击可能影响到的区域。

众内阁大臣在看到那张地图后倒吸一口冷气,中国人的打击区里面全是东京的精华所在。尤其是被圈定为“将被彻底毁灭”的港区,那里是东京战后重建的关键,东京的精英人才基本都聚集在那片区域里。

如果中国人在核打击之前不做任何预警的话,日本将会损失大量的精英人才,这会对他们的战后重建工作造成重创。但即使中国人做出了预警,他们也将失去战后这五年里在东京达成的所有成就。

“交通已经崩溃了,美军的车队霸占了离开港区的多数道路,其他路线基本都被汽车堵得水泄不通。”运输大臣大屋晋三焦急地说道,港区的市民拥有大量的汽车,他们在逃离过程中大量挤占道路,而港区周围的人口也在拼命逃离,这直接导致东京的交通运输彻底崩溃。

“我们能不能在十二小时内将市民都转移到安全地带?”吉田茂问道。

“恐怕不能,我们得想一些其他办法,道路交通已经指望不上了。”大屋晋三回答道。

“中国人不是说可以躲到地下五米深的掩体中吗,我们有很多这样的防空洞啊!”林让治提议道。

“没有用,市民们不听我们的话到防空洞躲避,他们都怕防空洞挡不住原子弹。”吉田茂摇摇头说道,广岛和长崎的核爆让许多日本人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阴影,他们都认为地下掩体是挡不住核爆炸的。但事实上地下掩体可以非常有效地在核爆中保护人群,广岛地区正是因为没人及时躲到防空洞里才产生了如此巨大的伤亡。

“能不能请美国人把那条船拖到其他地方去,中国人不是说要打击隐藏原子弹的地方吗?”池田勇人提议道。

“美国人不和我们联系,他们只叫我们维持东京市内的秩序并帮助美军离开港区。”吉田茂再次给众人浇冷水。

“如此一来完全没有可为之事了!”林让治失望地说道。

“你有什么资格说这种话,让美国人帮助重新武装国民不是你的建议吗?”曾原惠吉愤怒地说道。

“什么?当时你也是同意的,这样说来你也有责任吧!”林让治见曾原惠吉尝试甩锅,便毫不犹豫地回敬他。

首节上一节70/22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