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从亮剑开始的倒爷 第402节

无能狂怒,只剩下无能狂怒。

师团指挥部里已是一片狼藉,大量焚烧的文件燃起滚滚青烟,像是着火了一样。

绝大多数中高层军官转移撤退,参谋长带着小猫三两只,紧锣密鼓的准备城市巷战,以及玉石俱焚计划。

不但物资不能留给敌人,就连城市也要一并摧毁。

“仓库里的手榴弹都发下去,文职人员每人发三枚,枪用不好手榴弹总会用的,总之帝国的军人绝不能向敌人投降。”

参谋长面色严肃的强调,要求宪兵,督战队,做好监督的工作,防止有人投降叛变。

出了安源少佐那一档子事,师团上下对此事格外重视。

尤其现在陷入了糟糕的境地,为了活命,会涌现出平日里根本无从发现的,怯懦胆小之人成为叛徒。

突然,一个拿着电话的军官艰难的说:“长官,长官……北城门失守了。”

“什么?”正在交代事宜的参谋长扭头看向他。

“城门守卫队传来消息,敌人战车部队轰开了城门,北城门失守了,他们打进来了!”

他这一消息犹如晴天霹雳,所有听到的人停下了手里的动作,不约而同的看向了他。

太快了,实在太快了。

正如闪电一般的速度,又一次出乎了他们的意料。

参谋长深吸了一口气,双手用力的搓了搓脸颊,缓解内心中的震动。

这是怎样的一股敌人啊?!

难道就没有什么能阻挡的吗?

第332章 ,战争的哲理

“都已经打进城去了,你做得很好,胜利属于我们了。”

得到战车部队攻进曼德勒城内的消息,陈浩非常欣慰,这是他所预料的最好的结果,对带队的龙文章大为赞叹。

陈浩话锋一转道:“不过我要给你两个忠告。”

龙文章恭敬的应道:“团座您说,我听着呢!”

全盘的闪电战战术,都脱胎于陈浩的想法,也离不开他的具体指导。

战争到这个份儿上,龙文章已经彻底被陈浩的指挥战略所征服,团座无论说什么他都会言听计从。

战车部队建立不足半个月,基层训练的都是简单的操作,包括龙文章在内,没有谁正经指挥战车部队打过仗的。

陈浩虽然不是这一专业的,但是耳濡目染要比旁人了解的多。

陈浩语重心长地说:“坦克是一种需要保护的武器,落单的坦克会死的很惨。

主战坦克只有正面很硬,侧后小口径炮都能击穿,攻顶更是一发入魂。

步战车同理,所以安排任务尽可能不使其落单,要着重保护侧后翼的安全,注意来自上方的威胁。”

龙文章听进去了,不假思索地回应到:“我记住了团座,放心,不会让您失望。”

这两点建议恰如及时雨,在后面的战斗中起到了指导意义。

日军不敢正面与步战车相抗衡,往往想方设法堵上道路,迫使战车无法前进,而后从隐蔽的角落里冲出来攻击战车的后方和侧翼。

提早得到命令的战士们,对于类似的状况有所防范。

心中有了想好的应对之策,便不会在手忙脚乱中,出现不必要的伤亡损失。

“团座,曼德勒都拿下了,敌人指挥部已经被摧毁,咱们还用打正面的敌人吗?”孟烦了好奇的问道。

摧毁了敌人重炮后,战车部队迂回绕后去了。

但正面战场并没有停止,于是在火箭炮的轰炸下,一个战车连十三辆步战车的掩护下,三个步兵连仍然在进攻日军的阵地。

在孟烦了看来,现在敌人已经是瓮中之鳖,有必要为他们付出更大的代价吗?

这个问题问的很合适。

陈浩扭头反问他:“现在对于日军来说的确是最糟糕了,他们某种意义上陷入了包围,你觉得他们会投降吗?”

“现在肯定不会。”孟烦了不假思索地回答。

战争的迷雾在无人侦察机面前,已经彻底被掀开。

在正面长达五公里,纵深长达六公里的阵地上,日军部署了一个不满编的步兵联队,大约三千多人。

两个重炮大队,两个野炮大队,加起来大约三千人。

即使在轮番的炮击下损失非同小可,重炮大队的火炮都被摧毁了,敌人现有可以调动的兵力少说有四千五以上。

投降?

以日本人不见棺材不落泪的德行,怎么会?

参谋王云山也有一个疑问:“团座,日军被我们包围于此,其他的不说,

几千人人吃马嚼一天就是个大数字,断掉了后勤他们撑不了几天。

要么饿死,要么投降,要么突围,估计八成选择突围。

那我们大可以摆开架势从容收割他们,自然就省去了硬攻会造成的损失。

毕竟我们兵力较少,暂且不好补充,损失一个少一个,能少损失一些更好。”

如果打仗是做生意买卖,当然要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高的收益。

陈浩用一句反问,解决了他的疑问:

“时间拖得久了,敌人难道不会增援?”

王云山愣了一下,想明白后心悦诚服的点了点头。

在此时整个缅甸,除川军团以外,十万日军放眼望去已经没有像样的对手。 So

英国佬被赶到了印度,华夏远征军有撤回国的,也有被追赶到野人山里,挣扎着往回走的。

川军团没有任何盟友支援。

击败了日军第五十六师团,日军还可以调遣第十八师团,三十三师团,五十五师团。

他们马上便可以调遣更多的兵力,对川军团形成包夹之势。

一个人能打几根钉?

以三千人的团,对抗十万大军。

就算陈浩是张辽,有严密指挥体系的日军也不是孙十万。

好在情况还不是那么糟糕,日军的十万大军分散在缅甸各处,不可能立刻全部集结起来汇聚到曼德勒。

那么便留给了陈浩各个击破的机会。

用川军团强大的战斗力,在局部战场形成战力优势。

日军第五十六师团便是错误的估计了他们的战斗力,所以落得了如此的下场。

对于战争的战略,陈浩总结了一点心得,他有心培养更多能够独当一面的指挥官,便说给车上的众人听。

“记住了,打仗,以强凌弱才是王道,永远以多欺少,永远恃强凌弱才能赢的胜利。

一地一城的损失不算啥,部队都伤亡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作战目标一定要达成。

我们拥有科技的优势,兵贵精,不贵多。要做到能对抗同等数量的五倍敌人。

还有,士兵手中的武器很多情况下只是自卫武器,进攻还是得靠装甲部队、空军和火炮。”

陈浩的几句话直指战争的根本,就如孙子兵法与古典战争一般。

无论是有幸念过大学的孟烦了,还是从黄埔军校毕业的参谋王云山,都还是第一次听闻。

他们沉默不语,在心中默默的品味着这几句话。

自古被人铭记吹嘘的战争,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军人受到的教育也是以弱胜强为荣。

可真的就对吗?

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确实十分优秀,但并不是真正用兵高手。

真正的用兵高手,是每战不出意外,战胜容易战胜的敌人,战胜已经失败的敌人。

用兵高手,所取得胜利都是理所当然的,就像大石头去打小鸡蛋。

因此呢,这样的高手,往往是默默无闻的,无智名,无勇功。

用兵高手,就是以十个打一个的那种人。

用兵高手,关键在于创造出条件:以己方10个人去打对方1个,这样才能每战必胜,这样子才能不出差错。

用兵高手,专门以多欺少,专门以强凌弱,就像石头打鸡蛋,看上去特不像高手。

正应对了团座所说:打仗,以强凌弱才是王道。

此战首要的目标,在于摧毁日军指挥中枢,于是战车部队冒奇险,迂回到正面敌人的身后直接进攻曼德勒。

兵贵精不贵多,利用科技优势,部队以一敌五。

第二三句无疑是最好的总结。

最后一句,视线放在正面战场上便会明白了。

进攻之前,火力连的火箭炮对敌阵地饱和式的打击。

连大地上的土都被翻过一遍,阵地上的防御工事,如铁丝网一类的被摧毁殆尽。

紧接着是步战车打头,利用自身强绝的防护力,将敌人所有的反击挡住迅速的冲上阵地,车上搭载士兵下来沿着壕沟清剿残敌。

后面的步兵则从容的冲上阵地,加入到清剿敌人的战斗中,很快便可以将一块阵地彻底夺走。

验证了进攻需要炮兵和装甲车的话。

如果仅仅是步兵进攻,众人就是没打过,也见过听过,速度慢不说,伤亡绝对小不了。

另外凭借步战车可以两栖作战的优势,以及战场夹在两河之间的特点,川军团将沿河的日军阵地当成了突破口。

一支从正面进攻牵制,一支从江河面上抢滩登陆。

日军此前并没有想到敌人会从江上进攻,所以并未构筑物针对江面上的防御工事。

加上遭到两面的夹击,即使抱着必死的决心坚守,也只能眼睁睁看着装甲车冲上来,步兵端着自动步枪下车干掉他们。

丢掉一个角的阵地,紧邻的阵地就会陷入两面夹击的境地,一条线上的阵地都会动摇。

川军团的打法如抽丝剥茧,一点一点蚕食日军的阵地,并且吃掉阵地上的有生力量。

关键是面对这样的进攻,日军急破了脑袋也毫无办法。

最好的反坦克武器就是坦克本身,然而对于普通步兵来说坦克就是一个无法逾越的梦魇。

炮侦雷达锁定,炮兵快速摧毁,日军的火炮在开炮后一分钟内不转移,必定会被摧毁。

在如此打击下,此前还能打出不小声势的几十门火炮,已经损失了多半,剩下的也不敢频繁露头。

军官们鼓励昭和男儿要做个勇敢的帝国勇士。

首节上一节402/50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