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心家 第53节

说来,褚韶华这性子,她生来爱打听事,爱掺和事,也爱管事,当然,她自身也有这个本事,故而,别看嫁老陈家才一年有余,陈家这些个交往的人家,以及十里八乡的一些个八卦事,褚韶华都挺清楚。

这李大户吧,有钱是真有钱,家里田地也多,光田地不下千亩,是何家庄最大的地主。别看陈家魏家都是做生意的人家,家里也算小有家资,可要论及田地,没哪家能比得上李大户的。只是,李大户家虽有田有粮有钱,偏生是个极抠门的人家,据说,家里粮食满仓,可李家人每餐吃饭却是定量,要用升子量着做饭的。而且,这样的大户,有钱人家,平时都舍不得吃白面,除了李大户一人,其余人等都是吃粗粮的,便是粗粮,也是按人头定量的。倘是饭量大的,还有可能吃不饱。

而且,李家自李大户到家里老小,衣裳就没一件新的,都是旧衣。

李家吃饭的事,褚韶华没亲见过,都是听魏太太说的,至于穿衣的事,褚韶华真见过,虽说见李大户的时候不多,可哪回见,李大户身上都是件灰扑扑的旧袍子,不知是这袍子一式多件,还是从不换洗。当然,从不换洗不大可能,褚韶华更倾向于是一样的袍子做了多件。

只是,在褚韶华看来,纵是过日子得节俭,节俭到李大户家的这样的境界,也有些过了。

褚韶华心热嘴快,见三大娘特特过来打听,当下就把自己知道的同三大娘说了,又怕这些消息是以讹传讹,不大准确,误了桃儿的终身。褚韶华还特意带着三大娘去了陈大姑家里,同陈大姑打听来着。陈大姑是三乡五里有名的媒人,认识的人多,知道的事也多。

陈大姑一向对褚韶华评价颇高,认为褚韶华陈大顺是她媒人生涯中最成功的模范小夫妻,虽则俩人的亲事是陈老爷跟去了的褚太爷提的,可后来俩人定亲成亲这些事,都是陈大姑张罗的啊。再加上褚韶华会做人,每年年下都会送点心给陈大姑,陈大姑家里日子也过得,并不缺这一包点心,就是瞧着小夫妻俩会做人,心里欢喜。见褚韶华带着三大娘过来,陈大姑先不知什么事,张罗着倒了热茶,摆上果子,听褚韶华把事情说了。陈大姑毕竟多活了几十年,先把屋里的孩子们打发出去,低头从烧着花开富贵的新式搪瓷干果碟里抓了把花生,递给褚韶华三大娘剥着吃,她先叹了口气,又露出为难来,道,“要不是大顺媳妇实在不是外人,这话我真不当讲。我做媒的人,只有成人美事,没有说人不是的理。”

自褚韶华这里听了些李大户家的事,三大娘心里对闺女这亲事已是提溜起来,这会儿更是着急,却也知陈大姑有自己的顾虑,连忙道,“这也不算说人的不是,嫂子也知道咱们做娘的人,家里闺女说亲,没有不打听的。嫂子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您指点我一二,就是我们闺女亲事上的恩人。”

陈大姑是认识三大娘的,当初褚韶华的亲事,三大娘是帮着管事的,陈大姑知道三大娘也是褚家村的村长太太,见三大娘说的极是恳切,笑道,“她大娘这话也过誉了。”就把知道的一些李大户家的情况说了,陈大姑道,“要说李家,的确殷实人家,他家的上等肥田就有八百亩,剩下两百多亩是中等田,下等薄田几乎没有。别看李大户穿的寻常,乍一看还以为他家日子也寻常哪,实际上颇是有钱。只是叫我说,日子也着实精细了些。他家老大的亲事就是我给做成的,有一回在他家留饭,只我碗里是两个白馒头,李太太她们碗里都是窝头,倒叫我不好意思。后来有一回赶上他家吃饭,才知道他家素来如此。可见,大家大业都是靠一代代人的精打细算,不然也不能有如今的家业。”

陈大姑虽说的婉转,三大娘却也是老辣之人,更加印证了先前褚韶华对她说的李大户家的情形,眼神一闪,凑近了细打听,“嫂子,既是他家大爷大奶奶亲事是嫂子给做成的,怎么二爷的亲事嫂子倒没帮着张罗,我听华儿说,嫂子可最是热心肠的。”

陈大姑慢慢剥着花生豆,放在嘴里嚼的正香,听三大娘这话,嘴里的炒花生也骤然觉着没滋味起来,惋惜道,“倒不是李大户不想我帮着张罗,实在是他家大爷大奶奶的亲事倒叫我有几分后悔了。他家大奶奶是孔店村的姑娘,说来也是孔店村一等一能干的闺女。当时李家下了八两银子的聘,孔家因有男孩子在县城念书,日子有些紧巴,陪嫁了闺女约摸三两银子的嫁妆。李家为这事很有些不痛快,这几年,大奶奶的日子也不甚好。我倒是帮着言语上劝过几遭,不说别个,乡个人家多是如此,爹娘养闺女一场不容易,这聘钱总要叫娘家赚几个。有几个似华儿当年进门儿似的那样厚实的一份嫁妆。”说到褚韶华的嫁妆,陈大姑就对褚家印象不错,起码舍得给闺女陪嫁,不是那等不心疼闺女的。

当然,陈大姑不知内情,故有此判断,却因此事爱乌及屋,对三大娘也颇多好感,摊开手与三大娘道,“孔家陪嫁的少,大奶奶到了李家,连玉米面这样的粗粮都吃不上,都是吃高梁面。我这人,给人做媒原是为了成两家之好,瞧着小两口都似大顺跟他媳妇似的这样和和美美的过日子才好。我也是有闺女的人,如今陈大奶奶这般,我心里如何过意的去,所以李家二爷的亲事我就寻了个托辞没帮着张罗。不然,咱们这乡下人家,有几个疼闺女能把聘银都给闺女陪嫁了的?还是疼儿子的多。”

三大娘听陈大姑这话,不禁心下暗道一声险,倘不是过来陈家村儿打听,真应了这亲事,叫闺女嫁了李大户家,她家倒不会克扣闺女的聘银,还会多给闺女陪送些。可也舍不得闺女到婆家吃粗粮去,她闺女自小吃惯了白面的,那粗粮如何入口!这般想着,三大娘对陈大姑郑重谢过,言有所指道,“我跟我们当家的这辈子是吃了许多苦的,好容易跟我们当家的攒下如今的家业,可不就是为了让孩子别再吃咱们先时的苦,过些好日子么。”

陈大姑一向做媒的人,倒不想自己竟有拆人姻缘的一日。只是,她回头想想,她也没说李家的不是,原李家就是这个样子的,怪谁去?

三大娘已是对李家心里有数,当然,她是个细致人,除了在褚韶华、陈大姑这里打听,自然也会另寻熟人再打听一二,也免得乡间传言不准,倒误会了李大户家。不过,李大娘想着,褚韶华一向不是乡间那些爱传是非的性子,就是陈大姑,她做媒人的,只要不是与李大户家有什么深仇大恨的不痛快,也不至于故意来说李大户家的不是。三大娘心知李大户家的情形约摸就是褚韶华、陈大姑说的这般了,心下对上门提亲的媒人有些恼怒,想着这媒人委实不厚道,岂不是要坑她家闺女一辈子!又极感激褚韶华、陈大姑,若不是她打听出这些个端倪,纵李大户家再如何的家资丰厚,这般舍不得吃喝,闺女嫁了一样是受苦。

故而,三大娘客客气气的谢过陈大姑,待回了陈家又与褚韶华说了不少贴心话,如此方告辞了去。

至于桃儿的亲事最后如何,因着要回北京,褚韶华就不大清楚了。

——

褚韶华是回京后才觉出身上有些不对的,就像她与大顺哥说的,女人总是有些感应的。第一个月月信未至时,褚韶华就隐隐觉着应是有了的。只是她为人向来沉得住气,自己悄悄算着日子,想着日子还浅,还是再等一个月,倘能确定,再说出去不迟。

如此过了二月二的龙抬头,又过了三月三的花朝节,褚韶华就有几分把握了,悄悄的让大顺哥请了大夫来,大夫一诊,果然是喜脉。褚韶华有喜,陈家不论陈太太还是陈老爷,都极是欢喜的。就是陈二顺,也高高兴兴的恭喜了大哥大嫂一回,宋苹心下虽有些酸酸的,也不会在此时扫兴,只是心下未免愈发的不如意,想着她与褚韶华同一日进门,她样样不如褚韶华就不提了,怎么这怀身子的事儿也落在了褚韶华后头,想想便是心有不甘。可褚韶华平素极会做人,更兼有几分厉害,宋苹早叫她降伏了的,此时也唯有酸一酸罢了,面儿上仍是一副高高兴兴的模样来恭喜褚韶华。

陈太太以往总有些挑剔褚韶华的人,这会儿竟也张罗着每日多买些肉食来吃,给褚韶华补身子。陈老爷是个细致人,私下同老妻道,“老大媳妇这身子骨儿,也忒细瘦了些,如今这有了身子不同往日,你多顾看着些。”

“我知道,跟苹儿说了,现在老大家的胎还没坐稳,以后买菜的活儿就叫苹儿去干。每天多买肉,吃食上别委屈了。”想到褚韶华嫩柳一样的腰身,陈太太一咬牙,下了决心,“以后每顿再给她煮个鸡蛋。”想到这以后每天要多支出三个鸡蛋,陈太太就心疼的很,嘟囔道,“要不说这娶媳妇,光图好看有什么用,还是得肥壮些,才好生养。”

陈老爷这把年纪,没好意思说老妻,老二家的倒是粗壮,至今没信儿,也没瞧出哪儿好生养来。陈老爷一摆手,不耐烦的打断陈太太这些没理的话,道,“行了,这不都是为了孩子。”

“我知道,我是为了我大孙子。”陈太太原是个没心机的,说着又高兴起来,催着老头子道,“你这眼瞅就要做爷爷的人了,可得提前给孙子想个好名儿。”

陈老爷拈须自得,瞥陈太太一眼,“这无须你说,我早想好的。”

陈太太不爱看丈夫这拿腔作势的样儿,不屑的撇撇嘴。

第60章 孕事

婆婆这又是鸡蛋又是肉的,褚韶华颇有些受宠若惊,她这人并不贪嘴,而且吃东西有限。就是鸡蛋,一天三顿的吃也有些受不了,有时不愿意吃,可难得婆婆这样热切大方,鸡蛋是好东西,褚韶华舍不得拒绝,便都悄悄拿回屋给大顺哥吃。

这是娘给媳妇补身子的,陈大顺哪里会吃,褚韶华逼他吃,“一天一个鸡蛋还罢了,顿顿都吃,有些絮烦。你赶紧吃,我在碗里用热水泡了这些时候,趁热吃。你要不吃,糟蹋就可惜了,这么好的鸡蛋。”

陈大顺一向争不过媳妇的,只得吃了。想着再好的东西每天吃也会吃腻,就想给媳妇买些点心放屋里,偏生褚韶华不爱吃点心零嘴儿,倒是爱吃水果,陈大顺就多买些回家放着给她吃,隔三差五还会悄悄的去天福号买夹酱肉的大火烧回家,给媳妇换口味儿。

褚韶华还怕吃胖,一面跟大顺哥头对头的吃着夹着酱肉的热火烧,一面跟大顺哥担心,“我近来就觉着衣裳紧了,可别吃的太胖,跟前院儿魏婶子似的,你看她脸圆的。”

陈大顺笑望她桃花般细净美丽的脸庞,心中就有说不出的喜欢,安慰她道,“不过是有身子时略丰满些,你再吃也不能跟魏婶子似的。待生了孩子,带孩子辛苦,自然就能瘦下去了。”

说来,魏太太这人,在褚韶华看来,相貌才干都一般,偏生极有运道,嫁了魏东家这么个能干体贴的男人。自魏太太有了身孕,魏东家就打听着寻了个极老实肯干的帮佣,来家里帮着料理些琐事活计,不叫魏太太操半点儿心。魏太太但凡想吃的,花多少钱,魏东家都舍得。魏太太不似其女一般偏爱羊肉,魏太太喜欢吃肘子,魏东家都跟天福号说好了,叫他家每天送一盘子家来,供着魏太太吃,要吃多少有多少。

陈家回北京后听闻这事,陈太太都说,亏得魏老太太不是正经婆婆,不然哪家婆婆容得下儿媳妇这样作耗。

在陈太太眼里,怀了身子每天吃酱肘子就是作耗了。

褚韶华只管听着婆婆私下絮叨,她并不似魏太太那样爱吃酱肘子,不过天福号的酱肘子阖北京都有名儿的,尤其是新打出来的火烧,里头裹了新煮出来的肘子肉,唉哟,那滋味儿,叫褚韶华说,真不怪魏太太每天要吃。她也觉着好吃,可褚韶华毕竟不是魏太太,她吃东西,向来不会没有节制。而且,大顺哥买回的吃食,褚韶华也不会只自己吃,都要跟大顺哥一起吃,她才高兴。

可以说,自有了身孕,就没有不顺遂的事。连后邻交好的周太太,晓得她有了身子,都买了水果点心过来瞧了她一遭。潘太太知她娘家人不在身边,还与她说了些怀孕时的注意事项。潘太太令女佣将褚韶华惯吃的红茶换成白水,道,“茶多是寒凉之物,有身子就不宜再饮了。诶,我这也是惯常的絮叨,你家里定也都叮嘱过你了。”

褚韶华知潘太太是好心,如潘太太的身份,若不是相熟,绝不会说这些话。褚韶华笑,“婆婆倒是与我说过一些,不过,婆婆说的多是些旧时老礼,婶婶你是新派人,新派人讲究科学。我虽对科学还不大明白,也知是极了不起的。婶婶你跟我说的这些,我可是得牢牢记住,以后再有亲戚朋友有了身孕,也说与她们知道。”

潘太太就喜欢褚韶华这份聪明剔透肯学习的心性。褚韶华又问起潘小姐母女的状况,“我算着这孩子这会儿得会爬了。”

“可不是么。”说到外孙女,潘太太的话就多了,眉眼间含着长辈才会有的慈和的笑意,“来信说孩子淘的不行,倒不像个女孩子。现在成天乱爬,床上搭了床围,一不留神还要给她翻出去。阿玉一眼不错的看着,还有两个女佣帮忙,这才勉强看得过来。”

褚韶华如今有了身孕,最爱听人说些孩子的趣事,道,“我们老家有句话说,淘丫头出巧,淘小子出好。就是说,孩子小时候越淘气,以后越聪明。阿玉姐和小东家两人的孩子,以后还不知有多出众。”

“哪里敢这样说。”潘太太谦虚着,脸上却是笑意不断。她听褚韶华说话也高兴,到底不是那等浅薄之人,潘太太道,“孩子虽有天性,以后如何,还是得看父母的教导与学校的教育。世上虽有那等天生通透之人,到底是极少的,大多数人都要仰赖教育。”

说到教育,褚韶华放下手里的水杯道,“我自来了北京,着实大开眼界。原来北京也有新式的女子学堂,以前看报纸,只以为天津才有,不想北京也是有的。如今还只有女子中学、女子大学,不知以后是不是也有小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应是会有的。”

褚韶华不禁心生感慨,不自觉坐直了身子,道,“我真恨不能晚生一百年,说不得,那会儿如我这般的乡下女孩子也能打小念书了。”

潘太太知她性情十分上进,每月总要从她家借几本书去读的。便是在潘太太看来,褚韶华这样的心性,可惜就可惜出身乡下人家,纵认得字,却是自小没有接受过正统的现代学校教育,不然依褚韶华的资质,当不止于此。这是个前辈喜欢点拨后辈,提携后辈的年代,也是女权刚刚兴起的年代,潘太太提倡的并非女权,而是平权,可见到褚韶华这样的女子,仍是忍不住的提点她一二,潘太太笑看向她,“其实,现在所谓的新式女子,很多也出身于旧家庭。像如今在总统府就职的吕小姐,当年就在大公报便以文采卓著闻名,吕小姐是有名的女权家,也是教育家,曾在天津兴办北洋女子公学,后得大总统赏识,入总统府为机要秘书。说到吕小姐,她家也是出身书香人家,少时父亲过逝,因家中没有兄弟,只有母亲姊妹,在那样的旧家族中,便因她家没有男丁,家产险被族中人掠夺。当时吕小姐年纪尚小,写信给父亲的旧交、学生,几番周旋,才护住家产。”

“这位小姐当真本事不凡。”褚韶华忍不住赞许。

暮春的暖风吹拂过窗外的迎春,送来春天特有的芬芳,潘太太慢呷一口手里的茶,不吝赞许,“你有见识,方会这样说。可当时吕小姐的未婚夫家则觉着她性子过于厉害,小小年纪就有此呼风唤雨的手段,不是安分之人,执意退了亲。”

褚韶华听到此处,先是悚然而惊,继而冷笑,一手按于长几上,绷直了身子道,“真个蠢才,倒不分好坏了。这样的人家,我看这家人也配不上吕小姐的人品。”

“何尝不是,如今吕小姐闻名政文两界,心悦她之人不知凡几,谁又知那一家人姓谁名谁!”潘太太缓缓道,“如今的社会风气,早非先前能比。前清陛下逊位,大总统理事,虽国家多难,常为其他强国所侮,可如我们这样有着几千年历史积淀的民族,是不会一直孱弱下去的。正因世道混乱,方有英才辈出。观以往数千年,权力世界始终是男人的世界,如今却是不同,社会上已有如吕小姐这样才华出众的女子出来做事,而且这些有识女子已开始着手建立女学,在国外,女子学校更是屡见不鲜。可见,以后的世界,女人虽则在许多机会上仍不比男子,可也不会逊于男人太多。男人可以做官,女人一样可以做官。男人可以经商,女人一样可以经商。男人能做的行业,应一样向女人开放。纵离男女平等仍还有些距离,但在法律与教育上,会承认,男女平等。”

褚韶华一时都听入了神,不禁问向潘太太,“真能这样?”

潘太太笑,“我小时候,可是从没见过有女性能于政府做官的,如今不是有了。社会是会进步的,可社会不会无端的进步,我虽非有吕小姐这样的才干之人,可也会定期给北京的女学捐一些钱,支持她们运作下去。我想,这多少也是一种推动。”

褚韶华具有天生的冷静,她并没有沉浸在潘太太所渲染的男女平等的美好愿景中,而是皱眉问,“潘婶婶,那你说,这种对男女平等的推动,要靠什么人来推动呢?像吕小姐、潘婶婶你们这样的人吗?”

潘太太想了想,摇头道,“社会的改变,必是一种大多数人在风气上、认知上的改变,纵报纸上那些有着生花妙笔、文才不凡的人士,想一人两人改变社会也是妄想。这需要的不是一两个人的推动,而是需要所有人的努力,几代人或是数代人的教育,才能完成的事。”

首节上一节53/32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