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博梅尔,你在中路负责拦截,别让佩德雷蒂和伯纳迪舒服出球。如果他们长传找莫伦特斯,奥耶尔和布马,你们必须第一时间顶上去,别让他控球。”
奥耶尔和布马交换了一个眼神,示意明白。
“罗本!凯日曼!罗达梅尔!”
希丁克指向锋线三人组,“摩纳哥的两个边后卫喜欢压上助攻,埃弗拉和伊瓦拉速度很快,但他们身后的空当就是我们的机会。”
罗本嘴角微微上扬,他已经开始想象如何用变向甩开伊瓦拉。
“罗本,你走内线还是外线自己判断,但记住如果他们的中卫补过来,凯日曼,你要随时准备接应。”
凯日曼握了握拳,他喜欢这种战术自由度。
“范德沙夫,你的任务是协防罗滕和久利,别让他们在边路轻松传中。”
范德沙夫点头,他知道摩纳哥的边路传中很危险。
“最后”希丁克停顿了一下,眼神变得锐利,“他们的门将罗马有时候会冒失出击,凯日曼,罗本,有机会就果断射门,别犹豫。”
更衣室里安静了几秒,希丁克深吸一口气,提高音量:
“摩纳哥以为他们能轻松过关?那就让他们看看,埃因霍温的防守有多硬!”
球员们齐声怒吼,奋力鼓掌,战意沸腾。
希丁克最后拍了拍朴智星和范博梅尔的肩膀。
“记住,90分钟,全神贯注。让他们尝尝荷兰足球的强度!”
球员们齐声响应,训练课在充满斗志的氛围中结束。
傍晚时分,飞机缓缓降落在跑道上。
机舱门打开,主教练德尚第一个迈出舱门,他身穿笔挺的深色西装,目光沉稳,手里攥着一份战术分析报告。
随后,罗伊戴着耳机,单手插兜,慢悠悠地走下舷梯。
他抬头瞥了一眼阴沉的天色,嘴角微扬,似乎对即将到来的对决充满期待。
莫伦特斯紧随其后,高大的身影显得格外醒目。
他一边走下飞机,一边低声和身旁的久利交谈。久利则戴着墨镜,步伐轻快。
德尚在机场简短接受采访:
“我们尊重埃因霍温,但摩纳哥有自己的目标。明天的比赛,我们会证明自己”
然而,他话音刚落,就发现。
记者们齐刷刷转身,话筒、摄像机全部对准了.罗伊。
罗伊在蒙特卡洛电台的争议言论经法国《队报》报道后,在荷兰足坛引发舆论地震。
罗伊说埃因霍温1988年欧冠决赛一球未进,全程被本菲卡压制,最后在点球大战击败本菲卡夺冠,是因为本菲卡被古特曼诅咒。
长期与埃因霍温对立的阿贾克斯系媒体《共同日报》和费耶诺德喉舌《鹿特丹新闻报》不约而同地转载前者甚至配发了1988年欧冠决赛本菲卡球员掩面哭泣的特写照片,标题赫然写着《“诅咒冠军”?法国神童撕开PSV最骄傲的伤疤》。
这些媒体不约而同地聚焦罗伊最具挑衅性的观点:他将埃因霍温队史唯一的欧冠冠军归因于“古特曼诅咒”的玄学力量,而非竞技层面的真实实力。
更微妙的是,这些转载报道都刻意省略了罗伊后续对埃因霍温现役球员的技战术评价,仅保留其涉及历史争议的部分。
《鹿特丹新闻报》甚至在编者按中阴阳怪气地写道:“或许PSV博物馆该为那座欧冠奖杯添加说明牌‘特别鸣谢:贝拉-古特曼先生的超自然助攻’。”
这种选择性报道进一步激化了埃因霍温球迷的愤怒情绪。
荷兰记者蜂拥而上,尖锐问题直指罗伊:
“你说埃因霍温靠诅咒赢欧冠,是否在侮辱1988年那支传奇球队?”
罗伊耸肩:“我只是同情本菲卡被诅咒这件事,历史就是历史,我只是陈述事实。”
“罗本说你根本不懂欧冠强度,你怎么回应?”
罗伊:“我确实没踢过欧冠,但如果我欧冠小组赛第四名出局,我不希望别人知道我踢过欧冠这件事。”
“希丁克说你是‘媒体小丑’,你承认吗?”
罗伊微笑:“如果我输了,可以承认。”
停顿半秒,眼神带着狡黠。
“但如果我赢了,不知道希丁克先生到时候还希不希望我承认。”
“韩国媒体要求你为‘兵役言论’道歉!”
罗伊:“我拒绝。”
现场短暂寂静,随后他慢条斯理地补充:
“不过,如果真有人该为这类要求出面,那应该是美国媒体。”
在场记者愣了一秒,随即爆发出一阵压抑的笑声。
2003年9月17日,20:20,距开赛30分钟。
飞利浦球场的灯光渐暗,只剩下环绕顶棚的LED灯带泛着幽蓝的光。
广播里传来低沉的提示音:“女士们先生们,请起立,迎接欧洲冠军联赛。”
随后,熟悉的《Champions League Anthem》响起由伦敦皇家爱乐乐团演奏的恢弘交响乐版本,高亢人声回荡在球场内。
看台上的球迷们停止喧闹,许多人跟着旋律轻声哼唱,手臂随着节奏缓缓摆动。
球场中央,一面巨大的圆形欧冠旗帜(直径5米~8米)正由多名志愿者从中圈缓缓展开。这面深蓝色的旗帜上,印着醒目的欧冠星形LOGO和“CHAMPIONS LEAGUE”字样。
志愿者们身穿统一的黑色工作服,戴着白手套,小心翼翼地控制着旗帜的移动速度,确保它平整地覆盖整个中圈区域。
与此同时,在球员通道内,两队球员已经列队完毕。
埃因霍温的球员站在左侧,身穿传统的红白条纹主场球衣,队长马克-范博梅尔站在最前面,双臂交叉,目光冷峻地盯着前方。在他身后,阿尔扬-罗本嚼着口香糖,偶尔张望摩纳哥的阵容。朴智星和凯日曼低声交谈,而门将沃特鲁斯则靠在墙边,调整着手套的松紧度。
摩纳哥的球员站在右侧,红色客场球衣在通道的灯光下显得格外醒目。队长久利站在首位,神情专注,右手轻轻拍打着大腿。罗伊站在他身后,嘴角带着若有若无的笑意,眼神却锐利地扫过埃因霍温的球员。莫伦特斯和埃弗拉站在稍后的位置,两人正小声讨论着什么。
欧冠官方摄影师蹲在通道出口处,镜头对准两队球员的脸,捕捉“隧道眼神杀”的瞬间。
范博梅尔和久利短暂对视,谁都没有说话,但空气中已经弥漫着无形的火药味。
20:35,欧足联官员示意两队准备出场。
球员们转身,各自牵起一名球童的手。
这些孩子年龄在8到12岁之间,身穿印有“RESPECT”字样的白色T恤,有些紧张地站在球星身旁。
广播里再次响起提示音:“请欢迎今天的参赛球队埃因霍温和摩纳哥!”
随着欧冠主题曲进入高潮部分,两队球员牵着球童缓步走出通道。
埃因霍温的球员率先踏上草皮,北看台瞬间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红白色的纸屑从看台上洒落。
摩纳哥的球员紧随其后,南看台的200名客队球迷高喊“ALLEZ MONACO!”,但声音很快被主场球迷的声浪淹没。
球员们沿着中圈弧线站定,球童们站在他们身前,面向主看台。
欧冠旗帜此时已经完全展开,覆盖了整个中圈区域。
20:38,裁判组示意两队队长上前。
范博梅尔和久利走到中圈,面对面站立。
两人简短握手,随后交换队旗。
范博梅尔用英语低声说了句:“祝你好运。”
久利微微点头,回应:“彼此彼此。”
交换完成后,两人转身回到各自队伍中。
20:40,欧足联摄影师示意全队合影。
埃因霍温的球员集体指向北看台的巨型马赛克1988年欧冠奖杯和希丁克的肖像。
摩纳哥的球员则双手交叉胸前,这是德尚要求的“铁血姿态”。
合影结束后,球童们小跑离场,球员们散开,进行最后的拉伸和传球练习。
20:44,主裁判弗里斯克召集两队队长,进行最后的规则确认。
“记住,任何争议由裁判组裁决。”他严肃地说。
范博梅尔和久利点头。
20:47,球员们回到各自半场,等待开球。
北看台的球迷开始高唱队歌《Voor Rood-Wit Gezongen》,摩纳哥的球员则围成一圈,德尚最后叮嘱战术细节。
20:50,主裁判吹响哨声比赛正式开始。
当哨声响起时,飞利浦球场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一秒,随后爆发出更猛烈的呐喊。
真正的战斗,此刻才刚刚开始。
比赛开始哨响,凯日曼将球轻轻回敲给中圈后方的范博梅尔。
这位PSV队长稳稳停球,抬头观察着前场的跑位。
北看台的球迷们开始有节奏地高喊“PSV!PSV!”,声浪如同潮水般涌向球场。
范博梅尔不紧不慢地控制着皮球,突然一个斜长传找到了左路高速插上的罗本。
这位年轻的飞翼接球时已经将速度提到极致。
此时的罗本惯用脚是左脚,出现在左边路,也就是此时足坛常见的“顺足边锋”。
而惯用脚与边路相反,则被成为“逆足边锋”。
简而言之。
顺足边锋优势:传中更精准(如贝克汉姆)、突破流畅(如吉格斯)、配合更默契。
逆足边锋优势:内切射门威胁大(如罗本)、创造空间能力强、丰富进攻线路。
顺足适合传中体系,逆足擅长内切进攻,现代足球趋向两者融合(如萨卡兼具传中与内切)。
至于如何选择需根据战术需求:边路传中首选顺足,阵地攻坚优选逆足,顶级球员往往掌握双重技能。
“逆足边锋”的开创者是匈牙利名将柯奇士(左脚踢右路)在1950年代“黄金匈牙利”队中内切射门,1954年世界杯五场比赛打入11球。
当时边锋以顺足下底为主,逆足踢法属于球员个人特点,尚未形成系统战术。
“逆足边锋”明确为体系战术则要等到1997年卡佩罗在AC米兰让萨维切维奇(左脚)固定踢右路,首次明确“内切型边锋”定位。
而真正围绕“逆足边锋”系统开发“内切加射门”的进攻模式的标志性事件,则是2004年穆里尼奥将原本踢左路顺足下底的罗本,固定到右路逆足内切。
这需要一系列的配套体系:首先是优先的开火权;费雷拉或博辛瓦等右边后卫套上提供宽度,让罗本无需下底;而马克莱莱需要补位,抵消内切后的右路空档。
最终造就了那句:“全世界都知道他要内切,但就是防不住。”
面对摩纳哥右后卫吉维特的防守,罗本连续变向后晃过吉维特的防守,带球坚决下底。
吉维特且战且退,始终保持着安全距离,但明显对罗本的速度有所忌惮。
荷兰解说员德克尔激动地喊道:“看这次进攻!范博梅尔精准的长传找到罗本,小伙子带球如风!吉维特在后退,他需要支援!阿比达尔从左侧补防过来了!”
正如解说所言,摩纳哥左中卫阿比达尔迅速横移补位,他强壮的身躯如同一堵墙般封堵住了罗本的传中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