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说要离开山区作战就怂了?
难道因为敌人装备精良,你们就要缴械投降吗?!
记住!
战争胜负从来都不是靠几个指挥官就能决定的事情,而是需要每个战士都动脑子!
这次演习,你们要扮演利沃夫起义军,对抗露西亚派来的一支镇压部队。
利沃夫根据地的五万村民将作为‘群众演员’扮演根据地的平民。
而你们的任务是,坚守半个月时间!
有没有信心完成任务?”
官兵们虽然面露迟疑,却仍齐声应道:“有信心!”
林恩顿时皱眉道:“声音这么小?是都没吃饭吗?”
战士们这才挺直腰板,用尽全身力气吼道:“保证完成任务!”
林恩这才满意的宣布散会。
在另一处广场上,国防军各级军官再次集结。
与上次会议仅限团级以上的高级军官不同,这次连营级指挥官也全部列席。
整个会场鸦雀无声,所有军官都低垂着头,承受着斯林齐毫不留情的训斥。
“看看人家高尔加索的战士!
仅仅经过一个月的锤炼,就从一群新兵蛋子蜕变成了能打硬仗的精锐之师!
而你们呢?
特别是步二师
在进攻受挫后,竟然机械式的执行推进战术,完全放弃了思考!
若这是真实战场,你们这种消极避战、放弃胜利的行为,就是渎职!
足够把你们全都送上军事法庭!”
会场的空气仿佛凝固了,连呼吸声都变得清晰可闻。
军官们的额头渗出细密汗珠,制服后背早已被冷汗浸透。
斯林齐的每一句话都像鞭子般抽打着他们的职业尊严,更让他们意识到:这次演习暴露的问题,远比想象中严重得多。
“我全程跟踪观摩了高尔加索根据地部队的两场演习的表现。
第一场演习,他们给我的感觉就是一群稚嫩的新兵蛋子,却展现出令人震撼的韧性。
即便在最后几天处于绝境的情况下,每个士兵却依然保持着旺盛的斗志,直到最后一刻仍在绞尽脑汁寻找翻盘的机会。
这种永不言弃的战斗精神,正是军人最宝贵的品质!
“而第二场演习,他们的进步幅度之大令人震惊。
这已经不仅仅是个人战斗技能的提升,而是全军上下都学会了该怎么打仗,在战术执行层面对步二师形成了碾压性的优势。”
“这支部队从最高层的指挥官到基层的普通士兵,所有人都具备着清晰的战略认知。
在执行任务前,各级军官都会耐心的向基层士兵详细说明他们每个人的行动可能对全局所产生的影响。
比如‘你负责的这个火力点将会影响整个主攻部队的推进速度’,‘你这次的侦察行动将影响全连的战术选择’......
这种教育方式让每个普通战士都养成了主动思考的习惯他们不仅清楚行动的具体步骤,更能理解每次行动背后的战略意义。
当士兵们真正明白‘为什么这么做’时,就会自发的去思考‘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基础上,我还能为全局胜利额外做些什么’。
高尔加索战士们展现出的这种主观能动性,正是当前国防军体系中最缺乏的宝贵品质。
这是什么,这才是真正的实现了‘战略-战术垂直贯通’!
这种贯通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理论,而是真正落实到每个作战单位的执行力。
当每个士兵都具备战略眼光,都能自主判断如何为全局服务时,整支部队的战斗力就会产生质的飞跃!”
“他们的排级作战单位在捕捉到战机时,仅需要向连长发送简短的行动报备,便可立即展开战术行动。
而反观我们国防军的现行条例:连队要请示团部,团部要报师部研究,最终由师指挥部批准。
这套冗长的决策流程平均耗时超过二十分钟,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这相当于将战术主动权拱手让给敌人!”
“在这次演习之前,我从未想过以灵活、高效而著称的国防军竟然会暴露出如此严重的体制僵化问题!
高尔加索根据地的部队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指挥体系中根深蒂固的顽疾”
“问题不在于个别军官的能力缺陷,而是整个指挥体系的结构性弊端,好像一台生锈的战争机器。
我们的战士不是不够勇敢,而是被迟缓僵化的指挥层给拖累了!
更令人警省的是,这种僵化并非一日之寒。
国防军优越的战场通讯条件反而成了一把双刃剑:配备到班排级的巧工通讯系统,让团乃至师一级的指挥部都能够实时获取前线情报。
这本该提升作战效率的利器,却让参谋部的‘老爷’们养成了过度依赖的恶习”
“两次演习中,无论是装甲一师还是步二师。
我只看见了前线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焦急等待命令时,后方指挥部的参谋们却悠闲的端着红茶,慢条斯理的推演着每一个战术细节。
这种脱离实战的指挥模式,在与高尔加索方面军这支真正会打仗的部队交锋时,立刻就暴露出致命的迟缓性。”
第465章 高粱青纱帐
一群军官被斯林齐给训斥的抬不起头来。
第一场演习可以说是装甲一师轻敌大意,那第二场演习中步二师就是实实在在的暴露出了国防军的很多问题。
会议结束后,国防军高层立即着手筹画新一轮军事改革方案。
这次不是局部调整,而是涉及指挥体系、训练模式、作战条令等全方位的系统性改革。
实战演习本就是为了找出问题的。
既然已经发现了指挥体系僵化、决策效率低下等关键问题,就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改进措施。
不过哪怕萨尔斯国防军只是成立了两年时间,但也必须循序渐进。
首先发动全军官兵参与讨论,从最高指挥官到基层士兵都可以踊跃的提出改进建议,待汇总各方意见后再制定科学稳妥的改革方案。
林恩得知国防军暴露的问题后,不禁暗自叹息。
这支军队的建军理念,是建立在他提供的几部“穿越神书”和安娜斯塔西亚经历过的一个鲜血联盟历史残影的基础之上。
虽然整体方向正确,在萨尔斯境内也确实塑造出了‘人民子弟兵’的雏形,但问题在于
萨尔斯国防军自组建以来发展过于顺利,缺乏血与火的淬炼。
这种温室环境导致他们对林恩前世老家和鲜血联盟的建军经验出现了明显的水土不服。
【团长】那个开挂的家伙不去说他,就说林恩老家的PLA。
从建军之初到建国再到抗美援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高压的逆境之中。
那支最终赢得“最强轻步兵”称号的铁军,是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与牺牲,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不断总结改进才锻造而成的。
而国防军在组建初期,吸纳了大量旧大陆列强军事体系培养的军官,这些军官深受传统军事思想影响,给新军队带来了诸多旧时代的陋习。
比如过分强调军官权威,刻意保持与士兵的距离。
不仅在指挥层级上泾渭分明,就连日常生活也要区分居住区域和饮食标准。
这种陈腐的等级观念,严重阻碍了军事民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而军事民主制又恰恰是影响军队战斗力的核心要素。
林恩清楚地认识到,不仅是国防军,就连高尔加索山区根据地的部队与他印象中的PLA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不过根据地部队的发展已经步入了正轨,至少没有像前世毛子那样胡搞瞎搞把政工干部当成监军来用,真正建立起了军事民主制度。
林恩虽然是在抄作业,但也不是连细节都一起全盘照搬。
他只负责把控“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军事民主制”等基本原则和一些大方向。
具体的战术条例细节则完全交由部队官兵在深入学习《民兵军事手册》和《军地两用人才之友》后,通过集体讨论自主制定。
不然若只是机械的照搬PLA的一切的话,最后也只能是形似而神不似,外强中干而已。
等什么时候根据地的士兵能够做到像他老家的PLA那样。
在战场上,来自不同单位的散兵偶然相遇时,无需上级指令就能自发组成战斗小组,凭借主观能动性制定作战计划继续战斗。
这样的军队才算是真正成熟了。
......
经过五天的休整准备,高尔加索根据地部队的第三场实战演习正式拉开帷幕。
值得注意的是,参演官兵在进入演习区域前还带着些许紧张情绪。
但当他们与利沃夫农村根据地的五万“平民”短暂接触后,这种不安很快就被熟悉的氛围所取代。
实际上,这些所谓的“平民”都是经过严格军事训练的利沃夫地区民兵队成员。
这支民兵队的组织架构完全参照了林恩故乡抗战时期的成熟经验:采用‘区小队-县大队-地区队’三级游击队编制架构。
而林恩将其中“县大队”这一称谓本土化替换成了“镇大队”。
在这次的模拟演习战场中,五万“平民”实际上都是被编入了区小队和镇大队的民兵。
至于更高级别的地区队建制,则会由高尔加索的正规军部队抽调骨干力量组建而成。
在利沃夫根据地,区小队和镇大队作为地方武装力量,主要负责各自辖区的日常训练、防卫工作。
而地区队,则是由正规军各部化整为零分散到部署到各地基层组建的准军事组织。
这些这些经过严格训练的正规军官兵在保持日常战备训练的同时,还承担着多重使命。
既要指导辖区内的区小队和镇大队进行军事训练,又要组织群众开展生产建设、文化教育和基础设施改善等工作。
他们就像播撒在根据地的一颗颗种子,将正规军的战斗素养和组织经验渗透到基层。
使整个根据地既保持着旺盛的生产力,又具备随时应战的军事能力。
《亮剑》中的独立团的运作模式就有些类似真实历史中的根据地地区队建制。
平时独立团下辖各营、连都分散到各个地区,展开军事训练与游击作战。
而攻打平安县城时,那个“俊后生”一声令下,一支支分散在各处的地区队迅速集合。
整个独立团的兵力集中起来后一下子就膨胀到了超过万人的师级规模。
而高尔加索山区同样也是采用的这套民兵游击军事组织制度。
都是同样的军事体系,双方在接触后便迅速的磨合在了一起,几乎看不出任何生疏感。
值得注意的是,训练工作由正规军派遣的军事主官和政工干部负责。
这相当于将主力部队的骨干力量分散配置到各处基层。
这种安排既保证了训练质量与基层群众的组织工作,又能在战时实现快速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