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低氧环境严重限制发动机功率,飞行员在弹射出击后往往仅有10分钟的安全作战窗口。
这种独特的空战形态,迫使战斗机飞行员必须在出击前就精确计算好攻击航线。
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一波流”式的火力投送后迅速返航。
若要展开真正的空中格斗,交战双方的战机必须快速将高度降至10000米以下,才能获得足够的机动时间。
此刻,女王之剑号虽然开启了最先进的巨型晶体管火控雷达,但在三万米的高空作战高度,其有效水平探测半径也不过区区50公里。
这个距离在现代空战中几乎等同于“近在咫尺”,但向上探测的能力却随着高度增加而急剧衰减。
每提升一百米高度,雷达的有效探测距离就会以指数级下降,最终在三万七千米的高度几乎失去探测能力。
但如果向下探测的话,情况则截然不同,雷达性能几乎不会随高度降低而衰减。
从三万米高空俯视大地时,女王之剑号的雷达波束可以不受阻碍地覆盖更广阔的区域,两万米高度的空域有效探测半径可达200公里以上。
就算升高至四万米高空,对地探测半径依然能保持在150公里左右。
这正是高空飞艇作战的最大优势所在。
当敌方地面雷达还在艰难地尝试捕捉高空目标时,飞艇的火控系统早已将地面的一切动向尽收眼底。
不过在当前临时联合政府与亚美利加联邦的空军序列中。
也就只有女王之剑号,在不计成本的情况下安装了一套作为“技术验证型号”的晶体管火控雷达系统。
这套系统代表着最前沿的军事科技突破,其研发成本之高足以建造三艘飞鲨级重型战斗飞艇。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他作战单位仍在沿用老旧的真空管火控雷达。
这些笨重的设备不仅能耗惊人,在极高空域的性能表现更是差强人意。
毕竟晶体管技术突破也就才五年时间。
而亚美利加联邦军队能在如此短时间内启动全军换装计划,已经创造了军事装备更新史上的奇迹。
若非晶体管技术在性能指标和长期使用成本上都形成对真空管的碾压性优势探测距离提升150%,能耗降低70%,维护成本缩减80%。
以国会一贯锱铢必较的作风,是绝不可能批准如此大规模的装备更新提案的。
晶体管技术革命带来的性能飞跃,让即便是国会最保守的议员都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
虽然他们仍不愿承认真空管技术已经走到尽头,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
若继续坚持使用真空管系统的军队与装备晶体管系统的敌军交战,无异于让手持燧发枪的士兵去对抗自动步枪。
而此刻独立航空师的对手就是这么个情况。
布里塔尼亚皇家空军引以为傲的超巨型真空管雷,在三万米的恶劣高空环境下,水平探测半径甚至不足20公里。
也只能依靠侦察机在三万米高空,十分钟内约80~120公里的安全飞行半径来进行侦察。
但配置了火控雷达的女王之剑号装备的两门203毫米三联装舰炮拥有28公里的有效射程。
这意味着独立航空师不仅能在敌军雷达盲区外率先发现目标,更能从容地在敌方探测范围之外发起致命打击!
而根据参谋们的分析,现在更加可能的情况是敌军的六艘飞艇都处于大概15000米的高度,这种情况下就真是“高打低,打傻逼”了。
不然侦察机也没有足够的安全飞行时间去侦察地面目标。
事实正如他们推测那样,六艘布里塔尼亚皇家空军飞艇就这么堂而皇之在12000米的高空全速飞行。
这个高度不仅能够让飞艇速度保持在最高,而且也能飞机肆意的飞完极限航程再返回母艇。
因为这些布里塔尼亚军官们,根本就不觉得露西亚联合政府能有什么像样的空军力量。
旗舰“橡木荣耀号”的指挥大厅内,几名身着笔挺制服的军官正围坐在橡木制成的战术桌前。
为首的舰队指挥官温斯顿少将叼着烟斗,悠闲地吐出一个烟圈:“诸位,看看这些挪瑞芬人可怜的迁徙队伍,简直就像一群待宰的羔羊。”
情报官指着刚冲洗出来的航拍照片说道:“根据侦察机传回的照片,并未发现露西亚军队的踪迹,而迁徙队伍连像样的防空武器都看不到。
我敢打赌,这些难民甚至不知道我们正在他们头顶飞行。”
一名看着年轻些的作战参谋忍不住笑出了声:“长官,我们是不是太小题大做了?出动六艘飞艇对付这种原始部落般的难民?”
“谨慎总是没错的,小子!”温斯顿敲了敲烟斗,“不过你说得也对”
他转身对着通讯官下令:“通知各舰,保持现有高度继续全速前进,让小伙子们放松警戒,就当是场郊游演习。”
整个指挥大厅顿时响起轻松的笑声,军官们纷纷解开领口的风纪扣。
却没有人注意到,在更高处的云层中,死神已经张开了獠牙。
两个编组呈楔形队列飞行的六艘飞艇上空,独立航空师的三艘钢铁巨兽正静静潜伏在三万五千米高度的云层中。
双方的空间位置从水平距离来看,两个编队仅相隔13公里。
而从垂直高度来看,独立航空师比敌军整整高出23公里。
这种独特的空间关系,就像一群盘旋在低空飞鸟上方的苍鹰,随时准备俯冲而下。
两艘飞鲨级重型战斗飞艇的蒸汽轮机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巨大的螺旋桨在空气稀薄的高空疯狂旋转。
艇身两侧的排气管喷吐出炽热的蒸汽,整艘飞艇都在为最后的冲刺而颤抖。
它们正以极限速度向敌舰编队逼近,试图将距离缩短至真空管火控雷达那可怜的15公里有效射程之内。
与此同时,女王之剑号的两门三联装203毫米主炮缓缓调整着射击角度,迅速完成最后的瞄准调整。
火控室内,晶体管计算机的示波器上闪烁着精确的弹道轨迹,炮术长紧盯着显示屏,手指悬停在发射按钮上方。
轰
六门203毫米主炮同时爆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在真空管雷达的有效射程之外就发出了这致命一击。
炽热的炮口焰在稀薄的高空大气中延伸出数十米长的火舌,冲击波形成的环形气浪在云层中扩散开来,将周围的云雾瞬间蒸发。
六颗重达120公斤的乘波体炮弹以每秒900米的初速呼啸而出,特殊设计的弹体在稀薄空气中几乎不产生任何阻力。
这些致命的金属造物正享受着重力加速度的恩赐从三万五千米高空俯冲而下时,每下降一千米速度就增加约9米/秒!
当炮弹穿过20000米高度时,速度已经飙升至每秒1100米,弹体与空气摩擦产生的炽热尾迹在碧空中划出六道死亡轨迹。
而此时,下方12000米高度的六艘布里塔尼亚飞艇上,真空管雷达的示波器突然出现了微弱的脉冲信号。
经验丰富的雷达操作员们立刻认出了这种特殊的波形特征那是高速俯冲的炮弹产生的多普勒回波!
老兵们脸色瞬间煞白,他们太清楚这种信号意味着什么了。
“炮击来袭!”
看着这些代表着死亡的光点正以不可思议的速度逼近,老练的操作员嘶吼着拍下警报按钮,但为时已晚。
过时的真空管计算机需要整整15秒才能完成弹道解算,可炮弹从被发现到命中只需要8秒,雷达系统已经来不及计算出准确的弹道轨迹了。
警报声刚在舰桥响起,六道炽热的弹痕已经撕裂云层。
旗舰“橡木荣耀号”的舰长甚至来不及从指挥椅上站起来,第一发203毫米乘波体炮弹就以近乎垂直的角度贯穿了飞艇顶部的装甲带。
第一发贯穿顶舱后在动力舱爆炸,瞬间引发连锁反应高压蒸汽管道爆裂的白色气浪如同死神的镰刀,将整个轮机舱的机组人员撕成碎片。
第二发炮弹击中舰桥后部,在指挥室内炸开的冲击波将温斯顿少将连同橡木战术桌一起掀飞,镶金边的舷窗玻璃在千分之一秒内化为齑粉。
第三发命中气囊中段,氢气囊体被炽热的弹片引燃,顿时在飞艇左舷撕开长达三十米的燃烧裂口。
最致命的是第四发炮弹,它直接贯穿了弹药库的装甲隔层。
堆积如山的燃烧高爆弹在延迟0.3秒后相继殉爆。
整艘飞艇像被巨人撕扯的纸船般从内部膨胀、扭曲,最终在惊天动地的爆炸中解体成无数燃烧的碎片。
剩余两发炮弹穿过漫天火雨,将正在崩溃的艇身残骸进一步撕碎。
铝制骨架在高温中熔化扭曲,燃烧的氢气将夜空染成诡异的蓝白色。
曾经威风凛凛的皇家空军旗舰,此刻化作万米高空绽放的一朵死亡焰火,连完整的残骸都没能坠向大地,就在狂风中散作万千火星。
其余五艘飞艇的指挥舱内顿时乱作一团,各舰指挥官几乎同时从座位上弹起,声嘶力竭地吼出“敌袭“的警报。
训练有素的舵手们本能的猛拉操纵杆,三千吨级的钢铁巨兽在刺耳的金属摩擦声中开始紧急机动。
第551章 《高打低,打傻逼》
“全速俯冲!散开阵型!”
各舰舰长的命令通过传声筒在舱室内回荡。
飞艇的蒸汽轮机发出不堪重负的嘶吼,巨大的螺旋桨疯狂反转试图改变航向。
竟然是以近乎自杀的角度向下倾斜,试图逃离来自头顶的死神之吻。
但所有人都清楚在超过三万米高空发起的恐怖打击面前,这些挣扎不过是延缓死亡时间的徒劳之举。
就在这生死攸关之际,两艘飞鲨级重型战斗飞艇终于进入有效射程,同时向两个不同目标开火。
虽然它们没有女王之剑号那样配备两门三联装主炮的豪华火力,但每艘飞艇的一门三联炮依然足以致命。
更致命的是,五艘皇家空军飞艇为躲避炮火而采取的垂直俯冲姿态,反而将脆弱的腹部完全暴露在炮火之下。
这个本意为寻找山体掩护的战术动作,此刻却成了自寻死路的选择。
六发呼啸而来的穿甲弹精准命中两艘飞艇那薄弱的“肚皮”也就是腹部装甲,如同热刀切黄油般轻易贯穿了这最后的防线。
轰轰轰轰轰
震耳欲聋的殉爆声接连响起,两艘皇家空军飞艇在剧烈的爆炸中分崩离析。
讽刺的是,这次皇家空军的燃烧高爆弹显然带的太多了一点。
燃烧的高爆弹药库引发了连锁反应,炽热的火球在夜空中绽放,将飞艇的铝制骨架熔化成扭曲的金属雨。
这些原本用于攻击的燃烧弹此刻却成了加速毁灭的催化剂,为独立航空师的炮击增添了额外的杀伤效果。
剩余三艘飞艇的舵手们面无血色,紧握操纵杆的双手不住颤抖。
求生的本能与极度的恐惧在他们心中交战,仅存的理智让他们维持着俯冲姿态。
尽管这意味着要继续暴露脆弱的腹部,但此刻若冒然拉升,同样会是敌人的活靶子,而且还会浪费宝贵的俯冲时间。
这个世界特有的飞艇空战中,“高打低,打傻逼”的战术优势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位于低空的飞艇面对来自三万米以上高度的炮火轰击,完全没有任何的反抗能力。
因为现有水平的雷达在高空探测性能的局限性,根本就是连敌人的影子都捕捉不到!
现在,舵手们唯一的希望就是尽快冲入下方连绵的群山之中,借助陡峭的山峰作为天然掩体来阻挡炮弹。
尽管这样的亡命俯冲同样面临着撞山的巨大风险,但比起在空中被当成活靶子打,这已是他们最后的生机。
而这时,剩余三艘飞艇内的三艘幸存飞艇的雷达室内,刺耳的警报声再次响起,操作员都纷纷发出了尖锐的爆鸣声。
“敌机群来袭!数量...数量超过三百架!”
“太多了!这不可能...我们被包围了!”
“妈妈...我想回家...”
就见高空中,三百余架战机组成的庞大机群如同蝗群般撕裂云层,以密集编队俯冲而下。
皇家空军三艘飞艇内部顿时陷入彻底的混乱,此起彼伏的绝望吼叫声在舱室内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