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金盆洗手,我又不是龙头大佬 第190节

  “在内地建厂,投资不小,还学人做慈善,叫人放心!所以,经过组织上的研究决定,你来当港岛的意见领袖最合适。”

  “深城会在你的服装厂旁边修一条大路,直接跟深圳港国道联系在一起,省府会对你的电子厂特批税收优惠,祝你在内地大展宏图,生意做的开心!”

  “现在,你有没有兴趣站出来?”

  要想富先修路,送一条马路,是送一场富贵。

  在更高级的舞台上,做生意不用跟着规划走,城市发展建设图纸上的那把量尺,可以为你移一移。

  尹照棠叼起香烟,目露思索,下午的阳光在背后射来,屋檐的阴影落在他脸庞。面前的梁社长却一脸笑容灿烂,置身在阳光当中。

  他缓缓伸出手道:“合作愉快,梁社长!”

第296章 政坛红棍

  梁漫平用力握住他手,重重点头,开心的道:“合作愉快,尹生!”

  尹照棠道:“梁生,我一直是完全支持内地的,不管讲国语,粤语,英语,身上乜颜色的皮,照镜子要认得清。”

  “老忠上下都是这个态度。”

  梁漫平大加赞许:“很好,尹生果然是少年英杰,年青俊彦,港岛的未来有望。”

  肥猫、高佬森两个老人在旁喝茶,并未参与问题讨论。

  这个话题过度危险,是中西对抗的一个着力点,稍不留神,粉身碎骨。

  年轻人有冲劲,敢打敢拼,老骨头不管赞不赞同,已经失去话语权。兴许,正是在三山封帅后,尹照棠在字头未来发展路线上,已有绝对话语权,梁副社长才会亲自登门。

  尹照棠饮着热茶,出声问道:“梁生,有什么事,需要我尽快去办吗?”

  梁漫平道:“其实很简单,帮忙向社会传达一个声音,港岛问题不需要三角凳,只需要两脚!”

  这是老家在历史上的坚定立场:港岛问题只跟英方谈,不允许港岛所谓的民意代表参与。

  钟圣元称之为“盲婚哑嫁”,获得一批LF议员、市政议员、行政议员的支持。

  其实当民意受到控制的情况下,民意便已变得不再重要。让港岛参与谈判,等于赋予港岛个人法权。

  因为,新华社是官方喉舌,发表的时政论据,并不会被港人乐于所接受。所以,需要一个能代表本港市民自己人。

  有些话,外人说是用的,一定要有港人站出来!

  尹照棠挺支持“两脚”理论,点头说道:“好,我会叫91杂志发表时政,吹吹风,再联系几个议员出来站台。”

  “还有其它需要吗?”

  梁漫平乐道:“尹生,我们是系朋友,不是上下级,有事我肯定会开口,但不用太严肃啦。”

  不是上下级,便没有业绩考核。

  意见领袖的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硬性指标。

  但造没造出声势,做没做出成绩,是可以从社会舆论,影响力和调查报告上看出来的。

  梁漫平的言下之意是不用急,可以慢慢做,总之,调子先起,戏慢慢唱。

  “我知道了,梁生,留个电话号码,经常联系。”尹照棠接过钢笔,手写下号码,递给面前的梁漫平。

  梁漫平拿出名片,温言道:“得闲一起饮茶,遇上困难,也记得打电话给我。”

  “一定!”尹照棠接过名片,塞入西装口袋。

  梁漫平笑道:“阿棠,大家都是自己人,往后叫我平哥好了。”

  尹照棠道:“问题,平哥!”

  高佬森,肥猫俩人见梁漫平起身告辞,都跟着将贵客送出山门。下午的宝琳路依旧人头攒动,只是没中午那么喧闹,得到晚上又会再度锣鼓喧天。

  回到后堂,三人在二郎真君庙殿前的一张茶桌坐好。高佬森举杯饮茶,侃侃而谈:“真是买定离手咯。”

  “后生仔,早早站队不见得是好事啊。”

  尹照棠倒着茶叶,重冲一泡,心中头也不想,在八十年代把港英得罪的太彻底。县官不如现管,兄弟们还在鬼佬治下讨饭吃呢。

  虽然,他在内地的工厂运转起来,也能保自己一世不愁。但社团兄弟帮忙,他算个屁?

  没两三年,内地的工厂都要换老板!

  可明知道谁能赢的情况下,不可能拒绝下注。今年下注和明年下注,赔率可不一样。

  肥猫倒是深明大义,出声道:“祖师爷已经教过我们,吃江湖饭的人,可亏小节,不可失大义。”

  “港岛三合会有饭吃,说白了,都有内地的一份功劳。梁社长主动来我们,我们要是拒绝,连江湖饭都不配食,更脸话自己是洪门!”

  “不过,老家人还是有情有义的,逼我们去打生打死,干点吹风造势的工作,我相信阿棠能搞定。”

  尹照棠点头:“是呀,老家人对我们老忠有温度,不知打生打死的活儿谁去干。”

  高佬森道:“人家有大兵的,不差你几个打手。”

  尹照棠暗道声不见得,嘴上却笑道:“我无所谓,天塌了,高佬来顶!老忠的坐馆还是阿公,真出乜事,我一定会安排船送阿公去国外跟家人团员。”

  高佬森先是一愣,旋即肥猫面色呆滞。

  “王八蛋!”

  “臭小子!”

  俩人齐声骂道。

  晚上,热闹的醮会暂时落幕。

  回到屋企,左手口中咬着支雪茄,把烟灰缸放在阳台柜子上,带着喜色道:“大佬,一条直达港口的国道喔,将来服装厂附近地价肯定涨,或许能搞个工业园出来。”

  蒋豪心似明镜,叹道:“无功不受禄,人家白白给你修路啊?那什么社长,早不来,晚不来,今天棠哥身挂三山帅印,人倒是来了。哼,小心点吧!”

  尹照棠品着雪茄,目光远眺,看着海湾对面的湾仔夜景。其实梁漫平在他挂了三山帅印后,再来登门是明智的举动。

  因为,肥猫已经老了,老忠正在一个过渡期,内地只能会尹照棠谈,也只能跟他谈。

  不等权力彻底被尹照棠掌控,讲再多都是空谈。今天梁漫平来也不是看重忠义群、忠义信两个小字头的态度。纯粹是通过“三山封帅”的举动,看出尹照棠已彻底掌握字头权力,来跟一个当权者谈合作。

  一周后。

  91吃瓜杂志刊登观塘区市政议员胡博超的议政文章《呼吁港人治港》,文章中通篇没表态支持中英哪一方。但将“港人治港”的观点,十分具体,非常成熟形成一套政见,直接打出不小的声势。

  这套政见是尹照棠借鉴后世的成熟路线,贴着一国两制的角度来写。当“港人治港”成为论据后,英国凭什么治港,便成为一个问题。

  继而使得大英用“治权换主权”,续约不平等条约的方案,在舆论上便站不住脚。

  由于方案过于成熟,竟一时间吸引来不少本土派政客的支持。91杂志以胡博超为先锋,迅速打响谈判造势第一枪!

  好的文章如美酒,越陈越香。后世许多评论学家,把胡议员发布文章称为“港人治港”的精神指南。

  胡博超勇做政坛急先锋的行为,召来许多骂声,也获得许多人夸,甚至有人戏称他为老忠门下的“政坛红棍”

  虽然,港人治港是鬼佬先提出的政治口号,目标是安抚港岛内部的华人。

  但不代表不能有华人站出来,详细解释下,什么叫港人治港,怎么样港人治港。

  港人是哪一批人,治港又怎么治!

  这件事爱国华人拥有最高解释权。

第297章 我为“阿公”办事

  每一个能在历史上执行的政策方针,都必有符合一部分群体的诉求。凡是能获得成功的政策,必定顺应时代着时代的发展,符合大部分群体的利益。

  历史上,鬼佬拿港人治港当口号,内地却坚定不移,认真详细的推行着港人治港。

  研讨出一大套政策,切实地进行施政。

  尹照棠有前世的从商经验,在做生意上有点眼光,但在政治上缺乏个人体悟。

  烈火炼不出真金,真正在政坛沉浮过,悟不出一份好政策。

  但幸运的是,口号可以抄,政策可以借鉴嘛。

  毕竟,他不是行政长官,喊出来的口号,不用负责推行。

  杂志周刊本是宣传用,大可以刊载某人政见。

  胡博超还是正牌的市政局议员,天生有议政权力,非常适合做意见领袖。

  尽管只是在造势,都要稳扎稳扎,一步步来。

  尹照棠动用91杂志公司的渠道,已是一个政治表态,无需马上站出来,叫胡博超出来测测风向,试试效果。

  等舆论已成,形势已定,再出来露面也不迟。

  代价则是要把一部分政治功劳,让渡给胡博超。

  胡博超会成为政坛新星。

  可他与胡博超本是政治伙伴,并无多少损失。

  西九龙,弥敦道173号三层,两个单元房门口,挂着“新华通讯社港岛分社”和“港澳工位”的招牌。

  十几名办公人员,来来往往,桌面的红色电话,响个不停。办公场地紧张,贵为副社长的梁漫平,都只在靠窗的位置,有一张独立办公桌。

  一名干事把一份已经折好,画了重点的小报递给副社长,眉飞色舞的道:“领导,91吃瓜的议政文章,有点意思呀。”

  “喔?拿来我看看!”梁漫平抬起头来,扶正眼镜,细细阅览起小报上的文章。

  一千两百余字的豪文,铺满小报的首页,市政议员胡博超的署名,把文章含金量抬高一个层级。

  “言之有理,目光独道啊.”梁漫平沉稳地放下小报,眼神却异常兴奋,作为大新华的副社长,当年也是部司中有名的笔杆子。

  针砭时弊,溜须拍马,年度总结,行测论政。

  全都写的叫一个天花乱坠。

  一篇文章是猪粪,还是真金,细读两遍心中自明。好与坏,关键在于能不能执行下去,契不契合社会大众。

  能获得他一个目光独道的评价,起码代表理论上,切实可行。能否获得港岛市民的广泛支持,还得实践检验。

  在场的干事们见到领导交口称赞,纷纷面露好奇之色,传阅起报章,细细品鉴。

  办公室内,称赞声连连响起。

  “文章写的真好。”

  “港岛政坛亦有能人啊,胡议员是一个爱港爱国的官员。”

  “要是能再精炼精炼,凝结出一个震耳欲聋的口号,宣传效果肯定会更好”干事们都大加赞许。

  梁漫平明白真正出手的不是胡博超,而是91吃瓜的老板尹照棠。

  91吃瓜是一份专门发布时政花边、重点新闻的小报,还有一块版面,学《东方日报》搞“功夫茶”

  请议员和学者评政议政,讨论局势。

  订阅91杂志,附赠吃瓜小报的营销方案,更是潜移默化,培养出一大批读者。

  基本上,91杂志跟91吃瓜的发行量可是一比一,吃瓜小报就夹在杂志背面的塑封里。读者们省了一个报时政报纸的钱,多少都会看上两眼。

  据推测港岛91吃瓜的读者量,已经超过五十万。

  平均六个人里,有一个会看91小报,数据貌似很夸张。但六个人有一个看咸湿杂志,是不是很合理许多了?

首节上一节190/40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