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你不是结婚了吗?”沈飞对着陈素说道。
“结婚了又能如何呢?我老公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人。”
陈素一边回应着沈飞,一边不仅给沈飞点燃了香烟,也给自己点上了一根女士香烟。
一时之间,整个密室烟雾缭绕,气氛显得有些迷离。
“那你老公知道吗?”沈飞问道。
“他当然不知道。”陈素极为平静地回应道。
“你就没有觉得你对不起你老公吗?”沈飞继续追问。
“当然没有,我只不过是为了这个家而已。”陈素的语气依旧平淡。
沈飞着实没有想到陈素居然能说出如此冠冕堂皇的话。
在沈飞看来,他可不相信这个家没了她就活不下去。
陈素不过是在为自己的出轨行为找一个看似合理的借口罢了。
“你老公是做什么的呀?”沈飞又问。
“他是一个钢琴家。”陈素回答。
“钢琴家?很有名吗?朗朗?”沈飞脑海中浮现出郎朗的身影,记得郎朗的老婆也不是陈素呀。
“没什么名气,他怎么能和郎朗相比呢?所以我们家才过得比较拮据,我才需要出来拍戏挣钱。”陈素感叹了一声,话语中带着一丝无奈和惆怅。
实际上,她的情况与曾离颇为相似,只不过曾离尚未结婚,而她已然步入婚姻殿堂。
她们都是在演艺之路上摸爬滚打了十余年,然而如今却已过气,难以接到优质的角色和剧本,正在经历着女演员的中年危机。
陈素之所以委身于沈飞,正是因为看中了沈飞此次拍摄的《琅琊榜》阵容豪华。
即便她在剧中只是扮演女三号或女四号这样的角色,但依旧有可能凭借沈飞这部剧的热度重新走红,到那时便可以接到更多其他的戏份。
其实,这才是娱乐圈里中年女明星的正常选择,而像曾离那样的做法确实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娱乐圈中,中年女明星们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为了重新获得关注和机会,她们往往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协和选择。
“你老公厉害吗?”沈飞突然开口问道。
“他就只是一般普通人的水准罢了,根本没办法和导演您相比。”
陈素这句话绝非恭维之语,仅仅是在实话实说。
“你没想过离婚吗?”沈飞又问。
“离婚了又能怎样呢?日子还不是差不多。我也不一定能找到更好的,而且他对我还不错。婚姻不就是这样吗?”
陈素不悲不喜地说道,语气中透着一种平淡和无奈。
看来这段婚姻对她而言,并没有太多值得留恋和充满激情的地方,只不过是凑合着过日子罢了。
“我们再来一次,这次你要扮演一个出轨的美艳少妇,来勾引我。”沈飞的语气中带着些许激动。
“台词你自己去想,毕竟你也是个演员,这里应该难不倒你。只要你把我伺候好,别的不说,像长公主这种戏份的角色再给你一个也没有什么大的问题。”
沈飞信誓旦旦地说道,眼神中满是期待。
“真的吗?”陈素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仿佛看到了新的希望。
“我好歹也是娱乐圈的大导演,不会因为这么一个角色来骗你,放心好吧。”沈飞的语气平淡,却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自信。
“那好,导演,我来了。”陈素回应道。
“记得演像一点,你好歹是个演员,不会连这点都做不到吧。”沈飞再次提醒道。
“讨厌,人家肯定会演得很像的。”陈素冲沈飞撒了个娇,然后便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场cosplay中。
她的眼神中闪烁着光芒,仿佛要将这个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以换取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沈飞记得日后陈素签约了壹兴娱乐,被杨天真对外营销为“淑女的品格”的代表人物。
不如改名叫“人妻的品格”。
一个小时悄然过去。
沈飞对陈素的演技进行了评估,认定她的确是个好演员。
或者说,她此次更像是本色出演,毕竟她本身就是一个美艳少妇。
沈飞让陈素演绎的事情,其实与她现在所经历的也有相似之处。
不过,陈素在表演中加入了一些台词,即便是像沈飞这样经验丰富的老油条,听到之后也有些忍俊不禁,那些台词实在是太过污黄。
看来,陈素确实非常需要角色,否则也不会这般超常发挥。
她的表演甚至比之前在外面试戏时还要出色,完全征服了沈飞。
当《琅琊榜》的选角全部完成之后,沈飞也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琅琊榜的前期筹备工作当中。
沈飞计划将所有演员聚集在一起,进行一段时间的古风礼仪培训。
他渴望将《琅琊榜》打造成一部充满古风古韵的电视剧,既要确保拍摄进度能够顺利推进,又不能失去古人的风范,否则就会变成穿着古装的现代人在演戏,失去了作品应有的韵味。
为此,沈飞特意邀请了专门研究古代礼仪的团队来担任礼仪指导。
这个团队的核心人物对于观众来说并不陌生,他就是中央戏剧学院的张晓龙老师,同时也是《甄传》中温太医的饰演者。
而《琅琊榜》则由他的得意弟子李斌从头到尾跟组进行指导。
对于剧中的礼仪细节,李斌也是极其认真,事无巨细地进行把控。
前世在拍摄琅琊榜的时候也邀请了张晓龙老师的团队来教授礼仪。
也正因如此,剧中的一些细节之处受到了观众们的高度夸赞。
把细节做到位,说起来容易,可仔细探究起来便能看出其中的门道。
剧中有一场戏,靖王前往苏府看望梅长苏,黎纲撞见靖王之后,一边躬身行礼一边缓缓后退,这一礼仪处理得极为有章法。
又如言侯爷从郊外的道观归来,其身后跟着两个贴身小,一人提着食盒,一个背着包袱,这一细节在剧中仅仅一闪而过,但细细想来却很有道理。
回想《红楼梦》,老祖宗在自家花园里闲逛都要跟着一帮丫鬟捧着吃喝用的东西跟随其后,而很多古装剧中的公子哥出趟远门却只是带把扇子。
自然是完全无法和《琅琊榜》相比。
沈飞此前安排人去正午阳光那边挖掘的一批幕后工作人员如今已然全部到位。
唐人那边负责服装、化妆、道具的几位重要人员,刘诗施仍在与之接触。
不过,当时已有两位导演表示想要跳槽过来,他们分别是梁任泉和黄文俊。
前世,他们也是跳槽到了欢瑞,随后帮欢瑞拍摄了一部《古剑奇谭》,成功捧红了包括李某某和陈伟庭在内的一大众明星。
连杨蜜也凭借这部剧,咖位更上一层楼。
他们两人此时前来可谓正合时宜,虽说这两位导演之前拍摄的都是仙侠剧和神话剧,但仙侠剧毕竟与古装剧存在许多共同之处。
他们的到来,也能够为沈飞分担一些压力。
《琅琊榜》的剧情极为丰富,有着五十多集的拍摄规模,沈飞自然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
对于一些不太重要的剧情,便可以让这两位导演去拍摄,同时也借此考验一下他们的能力。
之后再根据他们的表现,决定是否放权给他们,让他们独自拍摄一部戏。
剧中,男子的衣物色彩随着其地位的提升而逐渐加深,这一细节设计严格遵循了汉朝的礼制。
从服饰到道具,无一不体现出对汉代文化的精准还原。
观察男子的冠帽及佩绶,便能清晰地分辨出他们的等级与身份,女子亦是如此。
宫廷之中,以及整部剧集中的服饰,并未像其他古装剧那样采用花哨的颜色搭配。
相反,越是身居高位者,其服饰颜色越是深沉。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皇帝的服饰被设定为纯黑色,这一细节完全符合西汉时期的特点。
此外,皇子和皇帝所佩戴的汉代冠帽,也进一步印证了该剧在服饰设计上严格遵循了西汉时期的礼制。
这样的细节处理,不仅提升了剧集的历史厚重感,也让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汉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剧中人物的佩玉同样蕴含着深厚的讲究:
所有被尊称为士子的人物均佩戴有玉,并且这些玉佩在性质、材质上的区别,能够清晰地反映出佩戴者的职级、场合以及身份的不同。
服装上的精致细节,离不开资深服装设计师茹美琪的匠心独运。
在与沈飞深入沟通并确定了故事背景所处的基本年代后,茹美琪会精心设计出符合该时代特色的服装方案,并且详尽阐述每种穿戴方式的历史依据与文化背景。
至于束发与髻上佩玉的独特设计,则要归功于化妆设计大师苏智勇的巧思。
他在深入研究时代背景后,依据不同阶层、不同年龄角色的身份特征,精心挑选并设计了一系列造型元素,确保每个角色都能以最贴切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
这两位杰出的专业人士都是沈飞从正午阳光费尽心思挖过来的人才,他们以卓越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为作品增添了璀璨的光彩。
为了与《琅琊榜》的正剧风格相得益彰,在拍摄初期,沈飞便明确了影像的古朴韵味作为整体基调。
沈飞认为,在实际操作中,除了宫殿内部场景外,美术设计与服装化妆的用色都力求避免鲜艳,以彰显古朴之美。
灯光设计师孙红良在配合这一主色调时,也采用了更为自然、柔和的用光方式,进一步强化了整体的视觉美感。
在确定了基本的视觉效果后,拍摄工作便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
沈飞导演对拍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强调,镜头不应仅仅停留在对故事的简单图解,而应通过精美的画面将观众深深带入剧情之中,使画面本身具备情感传达的功能。
然而,鉴于电视剧庞大的体量,导演组并未事先制作分镜头剧本,但他们会针对许多关键场次预先设计重点构图方案,并向各部门提供详细提示。
例如,当需要透过门进行拍摄时,他们会要求美术部门提前对门外的环境进行精心修缮,以确保画面的完美呈现。
苏宅并非所有的一草一木都是全新搭建,其基础仍然是借助了影视城的原有框架。
不过,为了符合美术师的设计要求,剧组确实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
梅长苏的主厅几乎是进行了结构性的改造,像竹子、鹅卵石小径都是后期铺设栽种的,投入的经费较多。
在拍摄的时候,原来的场景已经是旧貌难寻了。
各个王府和皇宫的工作量也很大,有的是整体色调发生了变化,有的是在原基础上进行重新分割。
没有一个场景是简单地摆置上道具就进行拍摄的。
美术设计团队也想尽量突出每个场景独特的特点和功能,他们的付出得到了非常出色的效果。
美术团队的精心设计和辛勤付出,为《琅琊榜》的视觉呈现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使得每个场景都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感染力,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代。。
074 《琅琊榜》开机,精彩的讲话,沈飞咖位提升
十月底,《琅琊榜》剧组于横店影视城秦王宫景区隆重举行开机仪式。
沈飞率领着他的导演组团队提前一天入驻剧组,全力以赴为这场备受瞩目的盛事进行细致筹备。
这天清晨,几位已进组的主要演员精心化着精致妆容,身着绚丽华美的戏服,在剧组的悉心安排下,齐聚秦王宫之外。
十月底的横店,天气已然寒冷彻骨,然而沈飞的穿着却较为单薄,仅仅是普通~的毛衣加外套。
众所周知,胖子通常不畏寒冷而惧炎热,沈飞或许亦是如此。
胡哥、王恺、刘韬以及主导演沈飞和其他几位主要配角,在剧组其他人员的簇拥下,站在了人群的第一排,格外引人-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