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领导,我知道了。”
聊完这件事,林德洪准备离开,都已经走到门口了,他又突然调转头,看向王多鱼说道:
“你赶紧让你们学校印刷厂多印刷几本书,《大国崛起》这么优秀的书,我想拿来送人,回头我让小方给你送钱,你不能不收啊.”
说罢,林德洪这才离开了。
王多鱼咧嘴一笑。
《大国崛起》这本书只不过是他跟他妹妹日常吃饭闲聊时,一时兴起的作品,能够让林德洪如此重视,他当然很高兴。
于是,他便前往书记办公室找刘德本商量一下这事儿。
既然哈工大有自己的印刷厂,而且还有发行渠道,那么直接售卖这本书,完全没有问题。
再说了,王多鱼可是畅销书作家,拿版税应该没有问题吧?
实在不行,王多鱼就自己出钱印刷销售了。
书记办公室内,刘德本正跟吕恭良、韩绝两人开小会呢,得知是王多鱼来了,当即就邀请他进来了。
“多鱼来了,快请坐,喝茶,这次是武夷山大红袍,这茶叶是我从老李那边顺来的,你不知道老李他去了京城之后,那小日子过得叫一个爽啊.”
刘德本笑呵呵地说道,韩绝还没把茶叶泡好,他就已经滔滔不绝地介绍了起来。
去年二月份的时候,刘德本还跟王多鱼介绍过雨前龙井,结果后者却说龙井还没到上市的时候,当时给他气得不行。
现在这一次可是大红袍,这可是好茶叶啊,京城那边的特供,甭说一般人了,就算是京城那边,也没多少人能够喝上这种茶叶。
李瑞去了七机部之后,一直都在大院那边工作,接触的层次极为不同,所以有这样的武夷山大红袍茶叶,太正常了。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因为哈工大争气呀。
整个一九八一年,全国出口产品赚回来的外汇收入,原时空是二十七亿美金,这个时空却是变成了四十亿美金。
其中十五亿就是哈工大挣回来的,占比是百分之三十七点五,那可不要太高啊。
另外的二十五亿当中,军工厂也是发愤图强,出口的产品包括论斤卖的‘发霉武器’,五六枪族全家桶、煤气罐炸弹等,这里面也有王多鱼的功劳。
刘德本并不知道,林德洪之前就已经已经给王多鱼送来了很多高端的特工品,武夷山大红袍只不过是其中最不起眼的东西。
大部分东西,王多鱼都用不了那么多,所以要么送给学生或者是同学,要不然就是带回老家给亲戚了。
此时王多鱼听到刘德本炫耀这东西,他只是笑呵呵地夸了对方几句,没有戳破对方的小心思。
茶叶这东西,没什么稀奇的。
从健康角度来说,喝三十六度左右的凉白开最好。
闲聊两句过后,王多鱼直奔主题,开门见山地将自己的书本递给了他们。
刘德本、吕恭良和韩绝他们三人看到书本的时候,表情有点惊讶。
因为他们还以为是王多鱼要采购什么国外的著作,亦或者是他要发表的论文。
结果都不是,而是他自己写了一本书。
《大国崛起》!
“你这是写了一本历史书?”
“校长,你先看一看嘛,等你们看完之后,我再来跟你们说。”
说罢,王多鱼就先离开了。
他没时间陪他们闲聊,而且他们看样子应该挺忙碌的。
但刘德本却是开口挽留道:“多鱼,你的时间比较宝贵,你就说说吧,你到底要干嘛?是要出版这本书么?”
见状,王多鱼便道:“对,我想用哈工大的渠道帮我出售这本书,不过,我是想赚点小钱,所以这书不能是按照以前的那种固定稿费来发行,我需要稿税.”
目前国内的作家都是按照固定稿费,也就是千字十元左右浮动,还没上调多少。
此前王多鱼写的《雪城完结篇》,稿费单价这才有所突破,达到了千字十五元。
然而即便如此,王多鱼依然是非常亏的,大部分钱还是被京城文艺给赚走了。
要不然,周雁如老太太可不会每次见到他都是催他交稿,毕竟《雪城》系列确实太挣钱了。
“稿税?你不怕吗?”
吕恭良悚然一惊,刘德本和韩绝两人也是惊讶地连忙开口劝说。
尽管现在已经是八二年了,一切都以经济发展为主,作家的稿费收入也在提高,但是稿税依然是不可随意提及的话题。
以前当然也有过稿税,以鲁迅为例子,在一九一二年到一九二六年在京城的十四年间,总共收入四万一千银圆,按照当时两百银圆两千三百斤猪肉的物价,再按照我们现在一斤猪肉十元来计算。
那么鲁迅十四年的收入就是四百七十多万元人民币。
再例如一九五零年第一届全国出版会议规定:稿酬要在兼顾作家、读者以及出版家三方面利益的原则下,与著作家协商决定。
这就是稿税。
但是到了五三年之后,这种‘商量着给’的稿费,就变成了定额支付稿酬所代替,因为收入太高了,当时很多人都害怕。
到了五八年之后,出台了稿费标准:千字四元至十五元。
之后就不说了,反正稿费就这么定额了。
现在是一九八二年,如果是要恢复以前的稿税,那作家就很容易成为脱离人民群众的那一群人了。
高高在上!
总之现在是不适合谈这个。
王多鱼闻言,却是摇头道,“书记,校长,现在不是可以成立私人企业了么?我这不过是跟哈工大合作而已”
在今年,也就是一九八二年,宪法第十一条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只不过更具体的个体经济,也就是私人企业,其实是在八八年的宪法修正案里。
成立私人企业来跟哈工大下属印刷厂合作,王多鱼所代表的‘个体经济’给出的产品就是《大国崛起》这本书,借助印刷厂帮忙印制,再借助哈工大的渠道来销售。
完全合法合规,谁也说挑不出理儿来。
听到王多鱼的‘诡辩’,刘德本他们目瞪口呆。
好像确实可以这样啊。
当然,个体经济不怎么稳妥,还得是集体经济才行,比如借助旺旺集团就可以了。
毕竟集体所有制可是一直都没变过的,旺旺集团其实就类似集体经济团体。
总而言之,完全是可以规避掉来自法律层面的压力就可以了。
这事儿就这么定了下来。
但吕恭良还是说了,必须得给‘于望’这个作家支付稿酬才算合理合法。
王多鱼无奈,这不是纯属多此一举嘛。
毕竟在一九八零年九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里,稿酬个税起征点是800元。
按照王多鱼的稿费收入,其实他需要缴纳的税会更多一些。
不管那么多了,总之收入是合法的就可以了。
重要的是《大国崛起》这本书能够顺顺利利地出版发行。
聊完这件事之后,王多鱼便离开了书记办公室。
等他回到办公室,却见到了过来找他的妹妹,“九哥,你那个丈母娘给你打电话了,我已经跟她说好了,让你晚上七点再给她电话.”
“好,我知道了。”
“九哥,你就不能跟我说说,你跟嫂子到底怎么了吗?”
“老十二,我说你怎么这么八卦呢?作业都写完了么?一天到晚就知道乱跑,我可告诉你,如果你没学好的话,三年之后,我可不会让你到国外挣钱的.给我读书去.”
王美丽闻言,顿时苦着脸,可怜巴巴地离开了。
想要偷个懒都不行,真是的!
“难道我嫂子就是因为他太严肃了,所以才跟他离婚的?”
坐在办公室的王多鱼,可不知道自己妹妹在背后编排自己。
在办公室坐了一会儿,看了会儿书,也就差不多到晚饭时间了。
回到家吃晚饭,七点左右,王多鱼准时打给了京城老朱家。
跟前丈母娘聊了一会儿,主要是跟对方说明他三月份会到京城的事情,这可把方贞给高兴坏了。
电话挂断之后,方贞立马就换了一副面孔,对坐在一旁的女儿说道:
“你说说你啊,这么好的男人,你怎么就弄丢了呢?人家可是正教授,你爸也才副教授而已”
坐在另一旁沙发上看书的老朱,无辜躺枪,表情无奈。
副教授怎么了?全国能有几个副教授?
不过他媳妇接下来的话,让他把注意力重新拉回到书本当中,因为惹不起。
“教授就算了,我听说哈工大还有什么访学交流团,那么多老外都是因为王多鱼才跑来哈工大的”
“哈工大以前可没有数学系,就因为有了王多鱼,所以才有了数学系,北大够牛逼吧?但我听说也是经常羡慕哈工大”
“你说你要去追求什么自己的职业,什么自由,都是狗屁不通!”
“你自己看看人家王多鱼,你再看看你自己.”
方贞是恨铁不成钢,骂了好一会儿,可她女儿似乎已经心死了一样。
从去年十二月跟王多鱼离婚之后,她再也没有见过他们父子俩,似乎王多鱼和王君宏父子俩跟她没有任何关系一样。
如今她父母逼迫她,要她跟王多鱼复婚,并且辞掉现在的工作,回归家庭。
有了丈夫和儿子,这样的人生,还不满足,要怎么样才能满足?
做人不要太贪心!
见朱启正还在看书,也不帮忙劝一劝女儿,方贞顿时更生气了。
“朱启正,你在干什么?女儿又不是我一个人的,你不帮忙劝一下吗?”
“亏你还是一个副教授呢,平时看那么多书,你就是这样教育你女儿的么?”
“我嫁到你们老朱家,我真是受够了老的不管事,小的要闹事,你们姓朱的怎么就这么不让人省心呢?”
朱启正:“.”
明明前面不是这样说的啊,她不是说要她自己来说服女儿么?
咋地现在他坐在一旁,就又变成不作为了?
女人啊!
惹不起,躲不起,朱启正只能够听话照做了。
老朱家闹得鸡飞狗跳的时候,哈工大这边,王多鱼家里也同样如此。
王多鱼的弟弟王多石从京城回来了,虽然还没有彻底养好身体,但已经可以出院了。
伤筋动骨一百天,现在已经过去四十多天了,王多石当然能够出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