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聊这些事情,王多鱼他们三人又聊了大概半个多小时,直到门口传来敲门声,这个时候王多鱼才看到墙壁上挂着的大钟,已经指向十点二十五分了。
半个上午的时间,就这么过去了。
门口进来的是林德洪,他要找王多鱼聊天。
既然这样,王多鱼只能先离开了。
跟林德洪一起回到数学系教学楼的办公室,王多鱼刚坐下来,茶水都还没泡呢,林德洪就准备要离开了。
后者来找他,总共两件事,一是关于三峡水电站的几点建议,二是关于五马赫战斗机项目的事情。
第一件事儿很好说,王多鱼直接从书架里抽出一份笔记本,从上面撕下来几页纸。
这些都是他之前在看书过程中随手记录的一些文字,就是针对三峡水电站的一些不成熟建议。
说是不成熟建议,还真是如此。
因为王多鱼的书架里,有很多书籍,他翻阅资料的时候,就会针对他自己喜欢的一些内容,深入展开来了解。
而三峡水电站项目关系重大,他当然也很感兴趣。
为什么?
原因也很简单,现在我们国家很缺电,电力输送技术也很落后。
在雕牌公司生产出来的电动自行车,在国外能够有很好的销量,但是国内却远远不如国外,这其中就是电力方面的原因导致的。
如果不帮忙推动解决这个问题,往后哈工大研发出来的产品,也很难在国内有较好的销量。
国内人口众多,这是一个很大的基本盘。
如果这个基本盘能够发展起来,有充足的购买力,那么即便未来丢失了国外市场,王多鱼也不会太过担心。
这就是所谓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吧。
第二件事就更简单了,五马赫战斗机项目已经立项,上面的资金还没到账,但是哈工大这边已经推行了起来。
很多资金都是哈工大先行垫付。
因为眼下就是毕业季,哈工大肯定要各种抢人啊,否则的话,新成立的这么多项目,没人怎么能行呢?
战斗机当中最为关键的发动机装置,其材料就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所以哈工大材料系承担了最多最重的任务。
各种新材料研发项目,比如碳复合材料、新型超高强度钢材料、高温合金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金属间化合物新材料、树脂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等等。
这些材料都是未来航空发动机或其他应用层面可能会用到的材料,总之有备无患。
五马赫战斗机所需要用到的航空发动机材料,对耐高温、耐腐蚀、导电、耐磨、热膨胀系数、阻尼性能、强度等都有非常高的要求。
以金属基复合材料来举例,压气机叶片、涡轮风扇叶片、密封元件等关键部件,都有广泛应用。
盖因为金属基复合材料具备诸多优异特性,比如较高的横向及剪切强度、良好的韧性及疲劳性能等。
所以哈工大材料系,确实承担了非常重要的责任。
仅凭劳远昌他们这些教授专家团队,肯定是没办法在承担着众多科研项目的同时,还能够兼顾教学任务,且能够辅助推动这些新材料的研发。
因此,大量的人才引进是必然的事情。
同时也需要在今年和明年之后的未来时间里,持续性扩大招生规模,由哈工大自己培养顶尖人才。
林德洪来跟王多鱼聊的两件事,很快就解决了,所以他坐下来没一会儿,就起身离开了。
王多鱼见状,也没有挽留对方。
只不过他这大半个上午都过去了,眼下就只能够翻翻书了,算了,还是去看看杨念真他们吧。
今年四月份,《哈工大数学期刊》第七期和第八期都已经发表了,而第九期也在紧锣密鼓地审核当中。
从前年年底,访学交流团来到哈工大之后,到现在已经过去一年半了,这个时候的哈工大,也终于迎来了论文大爆发。
荣光夏他们六人也在憋着大招,只不过,第九期他们是赶不上了,但第十期或者第十一期肯定是没有多大问题的。
下午,安德鲁怀尔斯亲自把他已经审核好的十三篇论文拿到王多鱼办公室。
“王教授,这是这一期我们审核过后的论文,总共十三篇,质量都很高.”
听到对方的话,王多鱼笑着点头。
这真是一件好事儿。
安德鲁怀尔斯担任期刊主编的岗位,一下子就减轻了吴从的工作量,也让这份期刊变得更加正式规范。
所有一切工作都是按照流程来走,这就非常完美。
王多鱼没有耽误时间,他今天下午就翻看这六篇论文,还别说,当他看到马克西姆、让布尔盖恩等人的论文时,还是挺吃惊的。
马克西姆投递了一篇论文,质量非常高,可以说是这十三篇论文当中最高的了。
让布尔盖恩这个人也同样提交了一篇论文,其质量看起来也是非常赞。
最让王多鱼吃惊的是泽尔曼诺夫,此人目前在北极熊帝国的数学研究所担任教授一职,按理说不应该给《哈工大数学期刊》投稿才对。
毕竟北极熊帝国那边也有自己的期刊,没必要投到哈工大这边。
况且现在的国际背景,说实话,很复杂。
连马克西姆来到哈工大这边都是带着特殊任务的。
但现在看来,只怕泽尔曼诺夫之所以这么干,是有难言之隐。
不管怎样,对方敢投稿,王多鱼当然会接受。
“或许可以尝试着劝说对方来哈工大任职?”
想到这里,王多鱼二话不说,直接就提笔写信了。
泽尔曼诺夫是一九五五年出生的,仅仅只是比王多鱼大一岁罢了。
对方能够在这样的年龄段,便已经是北极熊帝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教授,足以说明其天赋很不错。
但想要拿到菲尔兹奖,却依然非常困难。
以对方的年龄,那么他其实可以在八六年、九零年和九四年这三个时间点内,有可能拿到菲尔兹奖,除此之外,别无可能。
八二年就算了,泽尔曼诺夫根本竞争不过王多鱼、阿兰孔涅、丘成桐等人,八六年也未必能够成功。
目前全球数学界的共识,那就是八六年的菲尔兹奖,很有可能会被王多鱼及其门下弟子给包圆。
虽然听着很离谱,但鬼知道呢?
反正约翰米尔诺、丘成桐、威廉瑟斯顿他们这些人的举动就已经非常耐人寻味了。
九零年的话,那就太远了,鬼知道会不会节外生枝?
如果蹉跎到了九四年,那么泽尔曼诺夫就要背水一战了,到时候他也已经三十大几了,未必还有这样的身体状态。
所以最好的办法,那就是提前准备。
“泽尔曼诺夫教授阁下,你好.”
只见王多鱼在信纸上面写道,他跟对方见过面,是在一九七九年的北大报告会上面,对方在提问环节有提过问题。
虽然只是一面之缘,但也已经足够了。
除了泽尔曼诺夫之外,其余几位数学博士的论文,王多鱼看了一圈,最终还是减掉了其中两篇质量稍次的论文。
总共留下十一篇论文,那么可以分两期发表。
换句话说,第九期和第十期的论文都已经准备好了。
如果还是这么高产的话,那么《哈工大数学期刊》还有真可能变成月度期刊了。
不过,这也十分正常。
因为伴随着哈工大这边聚集越来越多的顶级数学家,《哈工大数学期刊》肯定也会成为很多数学家、数学博士们发表论文的首选。
毕竟谁不想跟世界顶尖数学家们‘同台竞技’呢?
处理完这些工作之后,王多鱼这才开始他自己的工作。
六月份已经是本学期期末的时间了,距离期末考试已经不远了。
在王多鱼回归哈工大之后,他就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当中,而刘晓俪也顺利留在了他家里。
时间过去了半个月左右,王美荷跟王美丽两姐妹突然在这一天提出了要搬出去住的要求,把她们九哥给弄蒙圈了。
好好的,怎么突然要搬出去住呢?
难不成是刘晓俪要过河拆桥?
第209章 ,101项目
一九八二年七月五日,北极熊帝国科学院数学所,两名克格勃特工的到来,顿时让泽尔曼诺夫变得紧张了起来。
但是很快,他松了一口气。
因为克格勃并不是来找他的。
其实这个时间点,莫斯科并不会非常关注这些,相反,他们更加关注莫斯科本身。
否则的话,马克西姆留在哈工大这件事,铁定早就闹得沸沸扬扬了。
目送两名克格勃特工离开之后,泽尔曼诺夫这才拿出《哈工大数学期刊》这份杂志,仔细地阅读了起来。
这是最新一期的期刊,上面总共有六篇论文。
尽管这份期刊目前只是发表到了第九期,但是每一期的论文质量都非常高,特别是那些特刊,简直就是王炸一样的存在。
当然,截至目前,也就王多鱼的论文能够以特刊的形式发表。
谁让他写出来的论文,质量太高,论文页数太多了呢?
泽尔曼诺夫看到了他自己的论文,不过他只是瞥了一眼目录,然后就没继续关注自己的论文了。
相反,他在盯着其他人的论文,仔细阅读。
中国有句话叫知己知己百战不殆。
虽然他是比王多鱼大一岁,相比丘成桐他们这些人,年龄优势很大。
但菲尔兹奖并不仅仅只是讲年龄这个优势,如果没有足够强大的数学天赋、运气和实力等因素的叠加,那么跟这菲尔兹奖枚数学界的诺贝尔奖将会失之交臂。
当然,也有那些视金钱名利如粪土的顶级数学家们,对这些菲尔兹奖什么的,完全没有想法。
可泽尔曼诺夫并不是这样的人啊,所以他才会如此关注《哈工大数学期刊》。
“这五篇论文质量都非常高啊,不比我的群论和非结合代数论文差.”
等他花了几天时间,将这五篇论文都看完之后,顿时表情凝重地说道:
“看来我真的要提前准备,赶紧前往哈工大了,马克西姆他”
泽尔曼诺夫当然听说过马克西姆这个人,当初克格勃之所以选择后者,而没有选择他,并不仅仅只是因为马克西姆更适合学习费马猜想,也是因为马克西姆更加年轻。
要知道,马克西姆前往哈工大的时候,还仅仅只是刚进入莫斯科大学读大一罢了。
然而现在这样一位大一新生,居然都能够在《哈工大数学期刊》发表论文了,且对方的论文质量,竟然隐隐略高他一筹。
同样是数学天才,泽尔曼诺夫当然不甘心认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