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士无双从哈工大开始 第54节

  “我当初就应该猜到了这一点,难怪冰城哈工大那边居然有人能够写出这样的论文.”

  此话一出,霍英东顿时惊喜地追问,丘成桐没有隐瞒,当即便将这件事给坦白了。

  “丘生,你的意思是说,哈工大有人给《数学年刊》投稿了一篇论文,并且这篇论文已经发表了,对么?”

  霍英东很激动,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

  尽管他不懂数学,但他投资了丘成桐,加上上次杨宗礼主动提出收集国外数学期刊的要求,他就主动去关注数学相关消息。

  何况,从一九四九到现在的一九七八,大陆那边是什么情况,霍英东岂能不知道?

  现如今,从杨宗礼等人的口中,霍英东也大概了解到,对岸那边要开放了。

  并且十月初的时候,北大校长周培源已经去了一趟斯坦福大学和伯克利分校访问。

  种种迹象已经说明了很多问题,霍英东自然十分清楚,所以现在需要的是在国际上能够发出声音,增加更多的影响力。

  哈工大那边有人给美国《数学年刊》投稿,并且还顺利发表了论文,这件事的意义当然不一样。

  丘成桐是联合审稿员之一,这件事的真实性已经毋庸置疑,并且霍英东还听对方说,《数学年刊》主编还亲自给卡特詹姆斯打电话确认过了。

  既然如此,这件事当然特事特办了。

  就因为一篇论文,《数学年刊》还特意安排了特刊,排面直接拉满。

  更让霍英东高兴的是,这篇论文在数学界的地位很高,非要举个例子作为参考的话,那么十二年前拿到菲尔兹奖的斯梅尔教授就是最好的例子了。

  霍英东是行外人,当然不懂什么叫四维庞加莱猜想,但丘成桐稍微普及一下菲尔兹奖的地位,以及斯梅尔教授的身份,前者也就明白了。

  当天晚上,送走陈省身师徒之后,霍英东马上就给杨宗礼打电话了。

  后者接到电话之后,激动到浑身颤抖,然后马上前往霍府取走那本《数学年刊》特刊。

  一本特刊全都是英文,只有作者名字能够让杨宗礼感觉到熟:Duo-Yu Wang!

  “王多余?”

  杨宗礼自语地念叨了一下,脸上欣喜之色简直不要太明显。

  两天之后,这本漂洋过海的《数学年刊》特刊出现在了中科大数学所,华罗庚所长办公室内。

  一周前,华罗庚、苏步青、陈景润、吴文俊、陶方起等人经过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终于将王多鱼那篇论文审阅完毕了。

  审阅完毕之后,《中国科学数学》发表了这篇论文。

  原因也很简单,《四维球体的紧致四维流形在拓扑上实际等同于这个四维球体》这篇论文太长了,其他论文根本没办法跟它一起发表,所以直接以特刊形式发表即可。

  发表之后,苏步青就提出了要翻译成英文,在国外也发表一下。

  但这件事还在讨论当中,因为需要征得上面同意才行,更何况,不管是《中国科学数学》还是《数学学报》,目前都没有英文版,更别说有订阅用户了。

  万万没想到,上面还没回复,却是收到了从美国寄过来的《数学年刊》特刊,这特么是什么情况?

  谁将论文翻译的呀?怎么就被《数学年刊》给发表了呢?

第113章 ,猛兽总是独行,美国不按常理出牌,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港岛记者

  一九七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周一,今天不是艳阳天,也不是多云天气,而是下了一场大雪。

  这是今年冬天的第一场大雪,天地间都被抹上了一层厚厚的白色妆容,银装素裹的景色让王多鱼特别高兴,因为真的很美。

  即便他上辈子也见惯了风雪天气,但冰城真不愧是冰雪之城,大雪纷飞的景色,绝了。

  欣赏完风景,王多鱼转身开始洗漱,然后准备出门。

  寝室内,袁吉刚他们七人早已经不见了身影。

  从江城回到哈工大之后,王多鱼在当天晚上就开了小课堂,分享了如何写论文的技巧等,然后袁吉刚他们就开始新一轮的内卷了。

  他是十九号回到哈工大的,到今天的二十七号,都已经过去一周的时间了。

  换句话说,祝汉廷他们已经卷了一周,并且没有停歇的迹象。

  过去一周多的时间,他们经常隔三差五地追问王多鱼,关于资料的查阅和选择的问题。

  特别是如何快速翻书,锁定自己想要的资料。

  哈工大图书馆虽然有点冷,但依然阻止不了他们经常在下课之后前往图书馆的决心,并且将它当成第二学习场地。

  如果有问题需要咨询王多鱼,他们都是集中在晚上询问,或者是在食堂偶遇时询问。

  总而言之,他们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提问的机会。

  王多鱼拿着书本,独自一人走在雪地上,快步来到了计算数学系办公室。

  外面太冷了,必须得走快点。

  这些天很冷,特别是昨天夜里下了一场大雪,冰城气温更低了,不适合在外面多待。

  都说猛兽总是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王多鱼很想说,这么冷的天气,他也想有人替自己挡挡风啊,可惜他跟寝室其他七人的作息习惯不一样。

  真没辙!

  计算数学系办公室内,吴从接到了来自京城的电话,他不断地点头,然后表示半个小时之后,肯定会回电。

  电话挂断之后,吴从就看到了刚走进门的王多鱼,顿时惊喜地招手道:

  “多鱼,你快过来,我问你,你是不是给美国《数学年刊》投过一篇论文?是关于四维庞加莱猜想的论文,对么?”

  吴从已经忘记要问责王多鱼,为什么论文写完了,还投稿了都不跟自己说一声呢?

  作为哈工大计算数学系主任,他吴从居然是最后一个知道王多鱼的论文已经发表了。

  太过分了!

  要知道,当初王多鱼提及要搜集过去十多年关于庞加莱猜想的专业期刊论文,是他吴从第一时间应下来,并且找关系托人帮忙给‘买’到这些期刊、著作的。

  刚才,数学所所长华罗庚亲自打电话过来时,吴从还一脸懵,然后还想责怪王多鱼来着。

  但现在看到人了,他却忘记要责骂对方了。

  “主任,不好意思啊,我当时寄出去之后就把这件事给忘记了,没来得及跟你说,真是不好意思.”

  王多鱼却是满脸歉意地说道,因为他确实忘记跟对方说了。

  做了错事要认,挨打要立正,他没有恃宠而骄的想法和行为。

  “这是小事儿”吴从错愕片刻,然后不在意地轻轻揭过,继续追问关于这篇论文的事情。

  “主任,你怎么知道我给国外投稿了呢?我还没收到国外过稿信件呢.”王多鱼狐疑地反问了一句,吴从却是笑呵呵地说道:

  “你估计都有段时间没去过校外的邮政局了吧?反正数学所的华所长给我打电话了,说是他们已经收到了《数学年刊》特刊原本.”

  这份期刊是丘成桐他们师徒带回来的,速度当然很快了。

  “这样啊,那我再等等吧.”

  “嗯,那你现在给华所长打个电话吧,他刚才已经把电话打过来给我了,你呀以后办事可得注意点了,不能这么毛毛躁躁了”

  吴从对王多鱼从来没有说过重话,即便像现在,他也只是用轻松的玩笑话来提醒对方。

  毕竟王多鱼可是他们哈工大计算数学系的宝贝,现在更是了不得,编写的论文居然被美国《数学年刊》特刊发表,这可是非常了不得的事情呀。

  虽然说现在社会风气还没那么开放,但从今年三月份的全国科学大会来看,再到十月初北大校长前往斯坦福大学等学校进行学术访问,以及陆陆续续派出留学生前往欧美世界,足可以看出来,上面的决心。

  对吴从他们来说,只要上面是坚定尊重人才,尊重科学,那就足够了。

  搞不好,这一次王多鱼在《数学年刊》发表的论文,将会成为特例,受到上面的嘉奖呢。

  “是是是,主任你说得对,我下次一定注意。”王多鱼赔着笑脸应道。

  很快,吴从这边就拨通了华所长那边的电话,并且把电话递给了他。

  “喂,是王多鱼同志么?多鱼啊,你跟我说实话,是不是你给美国《数学年刊》那边投稿了?论文是你自己翻译的么?”

  电话那头的华罗庚,心态平和了下来,但说话的时候,语气还是不自觉地带上了责怪,毕竟王多鱼这样的举动,让他们数学所十分被动。

  《中国科学数学》中文期刊刚发表没多久,按照苏步青的提议,大家都在等着上面的回复呢,可是现在华润公司这边已经将《数学年刊》特刊原本给带回来了。

  这事儿,就闹大了呀。

  万一上面有什么想法,岂不是要遭?

  王多鱼终究还是太年轻太冲动了,都不跟他们这些老家伙商量一下,直接就把论文给寄出去了。

  关键是,邮政局部门居然也不拦着点,就这么把信件给寄出去了?

  “是的,华所长,论文是我自己翻译的,我当时并没有想那么多,本来也以为寄不出去的.”

  听到王多鱼的话,华罗庚眼皮狂跳,但还是压住了怒火。

  木已成舟,现在说什么都是假的,还不如趁此机会看看上面是什么反应呢。

  “行,我知道了,这样,你这段时间随时保持联系,我会跟上面解释清楚,一旦有什么最新情况,我会马上联系你.”

  “好的,谢谢华所长。”

  “中国数学天才证明了四维空间的庞加莱猜想,伯克利分校数学教授斯梅尔称他将会是下一届菲尔兹奖的有力竞争者!”

  “来自中国冰城的数学天才将庞加莱猜想推进了一步,全球数学家们都沸腾了!”

  “这世界太疯狂了,近日美国《数学年刊》特刊突然发布,论文作者竟然来自中国一个不知名的学校?根据本报记者.”

  “困扰全球数学界十七年的世界顶级数学问题居然被一个中国数学天才破解,美国人情何以堪?”

  美国纽约曼哈顿最繁华的街道,准备上班的雷蒙扎克端着一杯可口可乐,手里的汉堡包被他很快消灭殆尽。

  “可口可乐真好喝,百事可乐就是垃圾.嗝!”

  路过小报亭的时候,他本打算只购买一份经济报纸,结果看到了《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等大报纸都纷纷报道了关于中国数学天才这个新闻。

  雷蒙扎克顿时忍不住掏钱购买了一份《纽约时报》,然后又拿了两份他平时必须要购买的报纸,付钱之后便离开了。

  坐上电梯之后,雷蒙扎克就忍不住打开报纸来看了。

  首先就看纽约时报这一份,重点看他刚才关注到中国数学天才,结果打开来一看,顿时眼前一黑。

  “法克,胡编乱造也得有个章法吧?一个十多岁的年轻人怎么可能破解得了世界顶级数学问题?全球那么多数学家研究了十七年,居然还比不过一个十来岁的年轻人?”

  “三岁就开始背诵文章,七岁能够说七门外语,十岁自学高等数学,十二岁开始接触希尔伯特数学问题.上帝,太离谱了!”

  雷蒙扎克根本不相信《纽约时报》的报道,这简直就是胡编乱造的文字。

  作为一名金融从业者,雷蒙扎克天生对数字十分敏感,他就是在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毕业的,岂能不知道数学有多难?

  特别是庞加莱猜想这样的顶级数学问题,普通的博士连读懂问题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更别说要证明四维空间中的庞加莱猜想了。

  这完全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不过,在雷蒙扎克看来是荒诞不可理喻的故事,但在很多《纽约时报》的读者看来,这个故事就非常吸引人。

  反正上面就一个要求,给我拼命吹嘘这位来自中国大陆的数学天才就对了。

  根据《纽约时报》背后老板的消息,所谓的上面要求,应该是来自白宫。

  尽管不清楚白宫那边为什么要这么干,但很明显,这件事《纽约时报》拒绝不了。

  不止是《纽约时报》拒绝不了,《华盛顿邮报》等很多相关报纸也都无法拒绝,所以才会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虽然四维庞加莱猜想的证明论文非常重要,但还不至于在社会层面引起广泛关注,撑死了也就是全球科学界会关注一二,普通人是不会关注也对这件事不感兴趣的。

  然而白宫在后面推波助澜,这件事在普通社会层面就引起了一定的关注。

首节上一节54/42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