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战术后仰,陈影跌坐在地上,凝神一看,是一条黑色的蛇躯。
他虽然不太懂蛇,但也能一眼分辨出这是一条白头蝰。
但白头蝰通常栖息于山区有洞穴的岩石地带,在城市附近的话,也常到路边、稻田、草丛及住宅区域活动。
看重点,它是活动于地面上的蛇,刚才是准备飞起来给他一尾巴?
陈影警惕的左右看了下,终于看到了罪魁祸首。
一只藏身在树枝间的鸟!
这鸟在对上他的视线后,咻了一声,低头叼起一根长条,展翅飞走了。
等陈影低头再看,刚才那一条差点跟他来个法式亲密互动的黑色长蛇已经不见了踪迹。
白头蝰的攻击性本来就不高,加上差点就进了蛇雕的肚子,估计冰冷的血都快沸腾了。落地之后第一时间就找地方躲起来了。
被吓了一跳的陈影平复了下心情,正打算起身继续走,就听到头顶上方的树枝上有动静。
他第一时间把帽子扣在头上,再轻轻抬头,结果发现一头白色金丝猴正抱着一只小猴子好奇的看着他。
说是纯白也不完全,陈影更倾向于这头猴子有点倾向于白化病症状,但是它的颈项和胸前的毛还是能看出有淡淡的金色,只不过整体比其他猴儿白很多,隔远了看,就是一只白色猴子。
陈影不确定其他人看到的是不是这只“白猴”,但他还是准备引对方下来,采集毛发和其他生物标本回去检验看看。
白猴很机敏,其他猴子跟人类还偶尔有互动,但它一直跟人类保持足够的距离。
今天能这么靠近陈影,也是从他身上嗅到了好闻的气味。
试探的往下走了两步,停下来又看了会儿,正打算跟陈影接触一下,对方身上突然传出说话声。
白猴吓得一个激灵,抱着小猴子翻身爬向高处,不顾陈影的挽留,转瞬就看不到影子了。
叹口气,拿出对讲机,是大王找他,说他们接到消息,老龙潭观测站那边发现了白猴的踪迹,领队打算安排人提前进去,问陈影他们要不要跟随先头部队一起,还是说再等等,跟后面大部队一起进去。
陈影看了一眼白猴离开的方向,“那我跟你们一起进去。”
“好的,老师让我们明天早上直接开车到老龙潭那边。那里外围有个停车场,车子可以放那里,然后要徒步进去。”
陈影表示自己这边没问题,问他今晚是继续在这里还是先回客栈。
“我们俩打算再守一晚上,反正回去了也没事儿,这里除了晚上有点冷以外,其他都挺好。”
这边气候比甲木沟好,更不用说河源了。
夜里最低温度也有十二三度,厚睡袋加暖宝宝,再加防风抗冻的帐篷,野外过夜妥妥暖和。
而且这里条件比河源那边好的是,卡式炉就能满足烧水煮饭的需求。
把对讲机塞回包里,陈影爬上树,仔细查找那只白猴坐的地方,希望能找到它掉落的毛发。
可惜,这猴子估计没啥压力,都不掉毛的。
爬了一个多小时,终于到达猴群过夜的地方。
这里有很多猴子留下的生物样本,可惜他分辨不出来其中差距,只能勉强拍个照,留下定位点。
往回走到之前遇到白猴的地方,等了一会儿,没看到白猴回来,有点遗憾的跳过小溪往对面山上爬去。
“大王他们要在那边过夜,我们也明天早上再走吗?”
“嗯,刚才我在那边看到了一只白猴,但不敢肯定是不是有记载的白色金丝猴,因为它的毛发其实不能算纯白,在颈项部位还是能看出淡金色。”
这点很有可能,比如说个体出现了黑色素无法完全合成的症状,还有就是生病或者年纪到了一定阶段,有可能出现这种毛色的金丝猴。
他们不是专业研究的,不能断定对方就是白色动物。只能等回去客栈后,发在群里,让老师们辨别了。
到晚上,群猴回到栖息地,老猴母猴和小猴栖息在树冠的高处,亚成年和成年后则散开在外围,把需要保护的猴子牢牢护卫在中心安全地带。
等到太阳都快落山了,陈影还是没有发现那只白猴的踪迹,难道它晚上没有跟猴群一起休息?
可它能进入猴群的领地,就说明猴群承认它是这个群落的成员,为啥它夜不归家?
带着这个疑问,他俩早早入睡,准备第二天早起再看看。
半夜,陈影听到了点动静,悄悄拉开帐篷门拉链看了下,周围情况正常。
打开夜视仪看了下周围,没有不速之客光临。刚才听到的动静是他睡迷糊了,在梦里听到的?
陈影想了想,关上夜视仪,躺了回去。
在他把手机屏幕按熄的两三分钟后,旁边大石头后面伸出一颗大脑袋。
在蒙蒙月光下,一只身形高大的动物慢慢的从石头后走出。它靠近了帐篷,伏低身体,嗅了一会儿,来到陈影的帐篷旁边。
绕着帐篷转了半圈,发现了没有拉上的帐篷门缝隙,悄悄伸了一只手进去。
陈影没有睡着,就在等藏起来的家伙露出行踪。
但他怎么都没想到,那个家伙居然直接把手伸进了他的帐篷里。
摸索了一会儿,那只手啥都没摸到,又退了出去。
陈影就着月光的清辉看到了帐篷外的高大兽影。
不知道是不是投影有所放大,总觉得这大家伙个头至少得一米八起。
没有摸到东西的大家伙不死心,又在周围找了下,还真被它找到了存放食物的箱子。
其实食物已经没啥,只剩了两颗土豆和三四根胡萝卜,还有一颗娃娃菜。另外还有一个水果罐头和一个肉罐头,以及密封袋装的一点米。
大家伙认真翻找东西的时候,没发现陈影帐篷门缝那里有个摄像头正在工作中。
咬了一口土豆,扔掉,拿起胡萝卜咬一口,甜滋滋,喜欢!
几分钟后,这大家伙抱着胡萝卜和娃娃菜跑了。
陈影又等了下,才打开露营灯。
虽然视频中看不是特别清楚,但还是能分辨出对方到底是个啥东西。
画面里,一只身形高大的猴子背对他们,正在翻找食物箱。
金丝猴的体型不大,通常雄性也才体长70厘米,而这只猴子蹲坐的高度都超过了一米。
陈影看了好一阵,后脑勺一阵发怵。
这大家伙该不是传说里的神农架野人吧?可是官方都已经盖棺定论这里并没有野人。
单从背后看不出什么特征,月光虽然明亮,也没明亮到纤毫毕现的程度。
陈影吁口气,出来检查食物储存箱。
幸好剩余的食材不多,被一通翻找后,胡萝卜一根没剩,啃了一口的土豆还在箱子里。另外装米的密封袋被划破了,米散落在箱底。
水果罐头和肉罐头移动了位置,但那家伙打不开,也随手扔在了箱子里。
幸好是个泡沫箱,罐头瓶没有碎裂。
想了想,陈影把啃了一口的土豆用样本袋装了起来,打算出去找人鉴定一下,看能不能有所发现。
他没有听说过这里有长臂猿,神农架金丝猴就是本地特有的灵长类动物,而那头影像模糊的猴子很可能是异常高大的金丝猴。
人类都能有超级大高个,猴子应该也有特异个体。
说不定那些所谓的“野人”传说里,就有这只高大金丝猴的友情出演。
陈影的动静惊醒了刀美华,两人对着视频分析了半天,除了能确定对方是灵长类外,也分析不出其他内容来。
第二天清晨六点左右,陈影和刀美华观察了对面的猴群,依然一无所获。
两人也没耽搁,收拾好东西,带走了这几天的生活垃圾,赶着回去跟大王他们汇合。
“咦,陈老师你们也拍到了啊。我跟大王也拍到了一张照片,我说是金丝猴的特异个体,大王还说我看错了。”
对方调出那张照片,跟陈影拍的视频一对比,身形上相差不大,但她是黄昏拍的,树林里光线幽暗,只拍到一个背影在林中一闪而过。
连续摄影中的某一张,拍到了它的小半张侧脸,看上去特别像个毛发旺盛的“人”。
第453章 此长毛是彼长毛吗?
把这几天收集到的信息和拍摄的照片跟视频发到团队群里。
陈影打算把为数不多的样本先送回管理局,让还在分析研究的团队小伙伴帮忙处理一下,然后再从管理局去观测站。
“那行,我们两个先过去,路上还要补给一点物资。”
陈影帮他们从管理局带装备过去,他俩的物资补给就交给大王帮忙准备。
一番折腾,等全队在观测站外面的停车场集合完毕,已经下午三点半。
观测站属于金丝猴野外研究基地的一个观测点,离基地还有五六公里。
顺着基地的木制栈道走到头,再从林中穿行半个小时左右就可抵达。
基地这里肩负着宣传的功能,对外开放的,这里常驻有近一百只金丝猴。
而野外观测站最初是为了跟踪观察金丝猴建造的原木房子,跟甲木沟急救站的仓库木屋有点像,还没有仓库木屋那么大。
这次进来一共十二人,三人留守木屋,剩下的人分两个队伍分别进行追踪考察。
陈影选择了去往螺圈套峡谷的队伍,刀美华跟他一个队,只是目标在收集植物样本和鉴定植物种类上。
在小木屋这里过了一夜,第二天,两队人马同时出发。
往螺圈套峡谷的队伍有五个队员,另一支队伍只有四人。
“应博,你这是第几次来螺圈套了?”
“第四次了。”应有棋一边校对设备一边回答大王的话,“我本科来过一次,硕士阶段在这里呆过半年,当时做的研究就是金丝猴相关。然后博一的时候跟导师过来考察过一次,这次是第四次,也是为了我的毕业论文来的。”
陈影在一旁帮忙,闻言抬头,“那应博对金丝猴应该很熟悉了?”
“比较熟吧,不过相对基地的工作人员,我其实也就理论上强一点,他们才是真熟悉,在这里十几年快二十年了,基本上这里的猴子都是他们看着长大的。”
应博放下调校好的设备,抬头看向陈影。
“陈老师是想问你们昨天发的那个照片里的猴子?我跟老师,还有这里的几位老师讨论了下,应该是金丝猴。其实这个高大猴子我们也看到过好几回了,只是它的性格十分机警,从不肯接近人类。”
金丝猴的野外寿命通常在20年到25年之间,老去的金丝猴会在大限到来之前,找个安静的角落静静等待死亡。
正因为金丝猴的寿命较长,所以应博他们都觉得陈影和大王拍到的高大猴子就是他们以前看到过的那只。
“我这次过来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想要寻找那只体型高大的金丝猴,如果能获取到它的生物样本,毕业论文基本上就稳了。”
特异个体虽然是个体,但也有研究的价值。
陈影的目标是白化动物,对金丝猴的特异个体并不感兴趣,除非它的高大是种病,而他正好又能治。
应博熟人熟路,很快就带着队员们靠近了螺圈套大峡谷的外围。
这一次,他们会试探着往里探寻,能走多远走多远,但前提是必须保证安全。
等到了目的地后,应博先安排扎营,然后探索周围环境,确定了下一个安全地点后,再搬移过去。
除他之外,大王和另一个同学也是冲着白化动物来的,他俩研究的是“神农架的白色动物跟白化病是否有关系”这一课题。
而陈影是单纯好奇,刀美华则是搭了个便车来搞她的植物学研究。
她博士论文还是“唐古红景天”相关,但有机会研究下其他珍稀植物,她肯定也不会拒绝。
宿营地搭建好之后,刀美华和另一位同学留下来守着营地,应博则带着大王和陈影来到他以前走过的一条山路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