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林从捡到猞猁妹子开始 第656节

  除了濒危的伊比利亚猞猁外,还有比利牛斯岩羚羊和西班牙帝雕。

  他们上次选择的地方位于山脉终端,这里地形复杂,森林茂密,可以为猞猁提供隐蔽的栖息地。并且附近有世界遗产“比利牛斯山脉-佩尔迪多山”,生态保护十分严格,可以最大限度的杜绝人类活动对伊比利亚猞猁的干扰。

  而且这里的海拔梯度显著,从一千米到三千米,可以监测到伊比利亚猞猁对不同气候带的适应性。

  总而言之,这里是他们为马蒂尔精挑细选的生活区,但不知道为什么,马蒂尔居然不太喜欢这里。

  上次发现它脱落的定位项圈的位置在西比利牛斯山脉的边缘,这里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猎物丰富,兼顾了低海拔森林和山地环境,也是猞猁比较喜欢的生活环境。

  而在之前几年,他们曾经在这里放归过两头雄性猞猁,可惜其中一头在放归后的半年内因病死于野外,而另一只在跟其他动物的打斗中受伤,并且项圈也随之脱落,众人猜测它估计也无法活下来。

  比利牛斯山脉的监测点位于国家公园内的高山草甸和森林的过渡带附近,环境美得像一幅画,如果是退休后在这里生活还挺不错的,前提是不能长期在这里呆着。

  陈影不是一个人过来的,跟他一起前来的是三人小队。

  监测点的小木屋是那种典型的原木风,欧洲最常见的两层带阁楼的类型。

  阁楼有两间独立的卧室,陈影和团队的一位博士大哥一人一间,同队的另一位女性动物学博士则住进了一楼西侧的小房间,房间带独立的卫浴,虽然小,但这环境下有就很不错了。

  大一点的房间用可移动的家具分成了两个部分,是原本留在这里的观测员的卧室。在东侧还有一个公共的浴室卫生间,四个男生轮流使用并清理卫生。

  “这里就是我们发现项圈的地方,附近没有任何的打斗痕迹,也没发现其他猫科猛兽的痕迹。”原先的监测员搓了一把脸,“我们俩已经排查了这周围十二公里范围,除了几只西班牙帝雕外,还生活着一头棕熊。其他的常见动物数量也不少,这片山脉的保护还是很严格的。”

  陈影仔细查看了地图,决定去实地看看再说。

  他对这里的山地情况不是特别熟悉,由一位老监测员陪他一起,另外两位男士需要去之前放归马蒂尔的地方查看,希望它回到以前的地方生活了。

  这时,女博士安娜突然出声,“在靠近西比利牛斯山脉范围内还生活着数量稀少的欧亚猞猁,你们过去的时候要注意下它们的突然袭击。”

  陈影比了个手势表示明白,之后跟老监测员背上设备前往五公里外的停车场,他们需要开车前往西比利牛斯山脉,然后徒步进入其中。

  到时候会有其他人负责把车送回监测站,他俩则需要步行往回走,希望能在回程途中找到马蒂尔的下落。

  车停在森林边缘,这里也有个监测站,主要任务是监测环境的变化。

  在这里挤了一晚上后,次日清晨,陈影和老监测员进入森林,寻找猞猁的踪迹。

  他俩没注意到的是,在他们斜后方的一处裸石山崖处,一只毛发颜色和岩石相差不大的猞猁在紧盯着他俩的背影。

  (没见我这么帅的雕?)

  (以及“糊才是我的保护色”的大猞猁)

第536章 南边的朋友,北边的朋友,你们好呀

  “十九世纪前,这里也生活着欧亚猞猁,虽然在二十世纪中后期,并没有再观察到野生欧亚猞猁的存在,但也不能肯定说欧亚猞猁就真的在这个区域灭绝了。”

  陈影一边走一边跟同伴聊天,顺便普及了下关于猞猁的区别。

  “比利牛斯山脉更靠近伊比利亚猞猁的生活区域,而欧亚猞猁更多出现在阿尔卑斯山脉,所以我们选择这里作为伊比利亚猞猁的放归点,是希望它们能获得更广阔的生活环境,改善以前因为领地碎片化而被困一隅的境地。”

  其实关于设定这个放归点,研究圈还闹过一阵。有学者担心把不属于比利牛斯山脉的伊比利亚猞猁放到这里,是否会影响欧亚猞猁的种群扩张。

  另外,比利牛斯山脉属于欧亚猞猁的历史分布区,虽然现在没有发现野外种群活动,但架不住万一哪头猞猁想要跨境旅个游呢。一旦欧亚猞猁和伊比利亚猞猁狭路相逢,你说它们是来个联姻好,还是你死我活强?

  这两者都不是学者想要看到的结果。

  现在世界各国都在重视生态,动物种群恢复也是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欧洲的几个的国家也在尝试猞猁种群。或许再过几十年就能在这座山脉里看到野生的欧亚猞猁种群了。

  还有个原因是比利牛斯山中段的自然保护虽然干得不错,但这里的环境却不太适合伊比利亚猞猁生活,毕竟这种皮毛颜色黄褐带黑色斑点,体重不超过十八公斤的猫科动物可能无法适应高山寒冷的气候。

  它们常待的环境是在半岛的灌木丛林和地中海森林里,以欧洲野兔为主食。

  而欧亚猞猁体型更大,最重的能到三十公斤,毛色以灰棕为主,更适应寒冷的森林环境。像比利牛斯中段的高山森林就很适合它们呆了。

  跋涉了近四个小时后,陈影和同伴找了个地方歇脚,顺便解决午餐。今晚得在野外过夜,需要早一点找到过夜点,夜里的比利牛斯山会展露它冷酷的一面。

  天气寒冷的早上,河谷上空水雾弥漫,陡峭的石灰岩壁上还带着古冰川侵蚀的痕迹。河谷低处两边是地中海灌木丛和冷杉混交林。

  河水奔腾,顺着台阶式的河床一路蜿蜒。这处河谷相对平缓,左边是碎石沙滩,也是动物们饮水的好地方。

  陈影和同伴的帐篷搭在右侧山壁凹陷处,面积不大,足够布置下两个单人帐篷,还能有空间放置户外炉具。

  用温水洗漱后,陈影看了眼还在休息的同伴,决定下去河边看看。

  浸骨透凉的河水很清澈,连水底的石头花纹都能看清楚。

  陈影瞅见一块石头上的花纹很像国宝熊猫,于是想找出来带回去送给女朋友。

  刚把石头扒拉上来,猛一抬头,看到对面林子里趴着的一头大猫。

  “马蒂尔?你怎么在这里?”

  陈影没有克制住自己的声音,对面的大猫沉默了一会儿后,敏捷的跳下来,朝陈影靠近。

  “唔,两脚兽你怎么来这里了?”马蒂尔跟陈影隔河相望,它甚至还抬头看了一眼山壁凹陷处的另一个帐篷,“你们是来找我的吗?”

  陈影顺手用河水清洗了下石头,然后用洗脸巾包着塞到腰包的隔水层里。

  “是啊,你的项圈不见了,我们很担心你会不会是发生了什么意外情况,所以要过来看看。”

  马蒂尔歪了下脑袋,一脸恍然,“哦,你说那个啊。我那天跟一只同类打斗的时候掉了。也幸好那玩意儿掉下来吓着那家伙了,不然我还不能轻易逃走。”

  陈影听到马蒂尔这样说,表情一愣,“这里还有猞猁?是以前放归的那只?”

  “不,不是。”马蒂尔的目光游移了一下,“它的体型更大,毛发更多更密,颜色也跟我的不一样。”

  马蒂尔说完就打算离开,明显不想再提这个家伙,看得出一向骄傲的马蒂尔似乎吃了不小的亏,这是臊着了,想躲呢。

  马蒂尔来得悄无声息,走得干脆利落,陈影还没出声就看不到它的影子了。

  不过还好,他昨晚上有做预备工作,,在河边的一棵树上布置了红外线相机,应该已经把站在河边的马蒂尔拍摄进去了。

  等到同伴睡醒之后,陈影跟他说了下马蒂尔就在这里,并且还带着他去采集了新安装相机中拍摄到的马蒂尔的照片和视频。

  “既然马蒂尔在这里生活得还不错,那么我们的目标可以暂时转移一下。我猜测附近应该有吸引马蒂尔的东西在,或许是食物,或许是某一只强壮的雄性猞猁。”

  陈影抬头看了眼马蒂尔消失处的山林,“对面山上应该有兽径,我们回到中段也需要穿越这片森林,不如就从这里开始?”

  同伴无所谓,他的工作是陪同陈影收集资料并寻找放归的伊比利亚猞猁马蒂尔。现在最重要的任务已经完成,接下来只要保持警惕,顺利穿越这片森林就搞定了。

  想要翻山穿越森林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在野外行走了两天后,他们到达了东麓一处狭窄的风口。而此时岩壁间只有一条三米多长的天然石桥能够通行,下方是高达二十余米的深沟。

  对于常年在野外行走的两人来说,通过石桥并没有什么难度,但前提是周围没有影响发挥的存在。

  陈影率先踏上石桥,但是走了两步他突然停下,做了个手势后,缓慢后退。

  身后的同伴让开空间,警惕的看着周围。

  “怎么了?”

  “前面有一具没有吃完的新鲜岩羚羊幼崽的尸体。”

  “……这说明周围有猛兽?你觉得是什么,猞猁还是棕熊?”

  陈影掏出随身携带的望远镜仔细扫视对面山林,没有发现,放下手,他拿出手机调到最大焦距拍摄了一张照片。

  如果是在平地他肯定直接过去上手检查了,但现在所站的地方很危险,一个不慎就可能跌下深沟,不死即残。

  “来之前我了解过这里,大型的猛兽基本没有,棕熊都是引进后野放恢复的。伊比利亚猞猁的身体大小不支持它们捕食岩羚羊幼崽,而且它们的主食是野兔,对有蹄类动物没什么兴趣。但另一种猞猁就不一样了,这羊羔子可是它们最钟爱的美味。”

  同伴被他的话说得一脑门雾水,眼神都涣散了。

  大概十几秒后,似乎想到了什么,发出一声怪叫,“不是,你是说可能是欧亚猞猁?”

  还好,这人还没笨到连陈影这么明显的提示都听不出来的地步。

  他在中段负责监测工作已经三年了,一次都没有看到过欧亚猞猁,总不能说是因为他运气差吧。

  那在石桥这里遇到,难道运气算好的?

  两人交谈的时间总共没用到一分钟,此时,对面传来枯枝断裂的脆响,一只毛发灰色带着黑色斑点的欧亚猞猁缓慢走了出来,脚掌踩入石缝中防止自己在行走时滑落。

  它的毛发于晨光中泛出一丝银芒,站在桥的另一头,微微抬起下颌,露出咽部白斑。

  研究过猞猁行为模式的陈影知道这是猞猁对待同类时通常会采取的震慑方式。欧亚猞猁因为体型偏大的缘故,在争斗中喜欢体型压制,比如在河源的荒原上驰骋的猞猁女士对上二妞的时候,也是采用的这种威慑方式。

  而他家金雅虽然也是欧亚猞猁,但相较于生活在寒冷地带的同类来说,体型比较小巧一些。即便如此,比起伊比利亚猞猁来说,金雅已经算大个子了。

  而生活在偏南方温暖一带的猞猁,身上毛发的颜色在夏季会是明显的红棕色,部分猞猁到冬天会换上灰棕色的毛。而温差变化不大的地方,猞猁的毛色变化也不大。

  这是一头非常健康,性情有些凶猛又不失冷静的大猫。

  陈影被它漂亮的外表吸引,一时间竟然觉得自家金雅跟它很配。

  呸呸呸,别乱想,小金也很好!

  有点遗憾的从这头漂亮大猞猁身上移开视线,陈影看向同伴,挑眉,用眼神询问接下来怎么办。

  国外跟国内不一样,在野外,监测人员接受过正规的培训,更清楚如何对待野生动物不会违规。

  同伴还没来得及说话,陈影的目光又变了。

  “我的天,马蒂尔来了。”

  同伴顺着陈影的目光看过去,在自己这边背后的岩石上,漂亮健壮的马蒂尔居高临下的看着石桥对面的大猞猁。

  在对峙中,马蒂尔炸开颈毛,而后的白斑竖立,像是一双“假眼”。它灵巧的顺着岩壁几个跳跃来到陈影身边,微微伏低头颈部,露出犬齿。

  对面那头体型几乎比它大一半的欧亚猞猁也伏低身体,喉部发出无法形容的呼噜声,似乎在跟马蒂尔传递什么威胁一类的话语。

  突然,那头欧亚猞猁挥掌拍碎了原本就已经松动的碎石块,轰隆声中,马蒂尔瞳孔骤缩,后退了一步。

  “马蒂尔小心!”陈影话音刚落,那头灰白猞猁一个纵跃从桥上蹿过来,追着马蒂尔的身影,沿着峭壁蹿至沟底,而后消失在视线中。

  陈影着急的想要跟过去,被同伴一把拉住。

  “别去,你追不上它们。”

  且不说追不追得上,就是让他安全下到沟底,也需要救援绳的协助。等他顺利下去了,两只猞猁连气味都闻不到了。

  同伴拿着相机拍摄了被咬死的岩羚羊幼崽的尸体,然后抓着陈影快步离开了这里。

  谁知道那头欧亚猞猁还会不会回来吃大餐,他们继续逗留的话,说不定他俩也会成为大餐的一部分。

  一直到远离刚才那处石桥后,陈影跟同事才停下来休息,顺便选择一个好的宿营地。

  没错,他俩在刚才已经商量好了,决定在这里停留两天,看能不能拍摄到一些关于那头欧亚猞猁的影像资料。

  马蒂尔还活着并且有红外线相机的照片可以作证,但野生的欧亚猞猁在这里出没,光凭他俩的嘴,不会有人相信的。

  一路过来这么累,也是因为他俩在路上耗费精力寻找欧亚猞猁留下的痕迹。

  功夫不负有心人,还真被他们找到了一些“证据”。但这些加一起都不如一张实际拍摄的欧亚猞猁的照片来得真实。

  “已经布置了三个相机,剩下两个也要用上吗?”

  陈影咬着工具把第三个相机调试好,擦了一把头上的汗水,把工具放回包里,“不用了,这三个相机差不多够用了。万一接下去的行程里还有其他发现,别到时候没有相机布设,老板会骂死我俩。”

  同伴耸耸肩,“那行,我去弄点吃的,你想吃什么?”

  陈影拍了拍腰包,“给我一杯热水就好,速食汤泡炒米味道挺不错的。”

  东西方人在饮食上的喜好还是很不相同的。

  这位监测员同伴就是个典型的肉食主义者,随身的包里带着不少肉干,还喜欢喝酒。

  当然,他会克制自己,只有晚上守夜的时候会小喝两口,目的在于驱寒。

  这边山里别的不多,洞穴肯定管够。而且他们也不需要什么豪华大洞穴,能够遮风避雨,能够容纳得下两个单人帐篷就很不错了。

  监测员同伴对这片山比较熟,吃完饭后,他准备出去方便一下,顺便取点水回来。

首节上一节656/73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