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 第255节

  庄子敬也不在意,继续往外拿:“林老师,你看看这把梳子!”

  “现代仿的!稷山(属运城)的螺钿工艺,不超过十年!”

  只是一眼,林思成就摇头:“庄总,我自己来吧,你放心,好的肯定全给你挑出来!”

  庄子敬讪讪一笑,再没吱声。

  又拿出一件,林思成眼睛一眯:螺钿累金丝点翠手镯?

  乍一看,金光璀璨,锃亮如新。细一瞅,雍容华贵,典雅精致,粉是粉,翠是翠,咋看咋像是现代仿的工艺品。

  但别怀疑,保存较好的金制品,或是刚从墓出挖出来的时候,基本都是这种品相。

  就像刘贺墓中金银器,出土的时候,看着就像是新铸的……

  拿到手里,虽然不是很重,但明显能感觉到黄金质地的压手感。

  关键是的,这个工艺:内外胎体都是黄金,但压的极薄,然后又在上面雕琢花鸟。

  金镯内部用金丝累成,照着灯看,内里的孔洞虽密密麻麻,却一般大小。

  再看纹饰,先雕后嵌,而后打磨。设色也设计的极好,粉的是贝,黄的是金,绿的是翠。

  说句实话,就这手艺,就这精细度,给机器也弄不出来,纯手艺无疑。

  林思成顿了一下,和赵修能对视一眼。

  两人都很确定,这东西虽然看着新,但绝对是老物件,至少也是清中或清晚。无非就是保存的比较好。

  那问题又来了,就清朝那个环境,除了内务府,哪个地方还有这么好的手艺,这么精致的作工?

  关键的是,那几点翠,明显就是珐琅。

  清代的时候,珐琅点翠的工艺就只有宫里有,民间想仿都没办法仿……

  又仔仔细细的看了两遍,林思成抬起头:“庄总,这件从哪淘的?”

  “太原,有七八年了……”庄子敬仰着头回忆,“我爸看这东西挺漂亮,就花高价买了回来。但拿回店里才知道,是螺钿工艺,师傅仿不了……”

  何止是螺钿?

  螺钿工艺起源很早,能追溯到商周时期。但黄金螺钿直到明朝才实现,迄今为止发现在最早的文物,已是嘉靖时期。

  技艺虽未失传,却不是一般的难。何况还要在螺钿上点珐琅?

  有这手艺,进故宫都没问题……

  林思成还了回去:“内务府造办处的手艺,虽然是清晚,但既有黄金螺钿,又有珐琅点翠,上拍的话,拍个百来万轻轻松松……”

  “多少?”

  仿佛听错了一样,庄子敬瞪大了眼睛,“林老师,你说多少?”

  林思成有些奇怪:家里开连锁珠宝店的,亿万不敢说,几千万肯定有,不至于惊成这样吧?

  好像猜到他在想什么,庄子敬肉疼似的咧了一下嘴:“当初我妈给我,我嫌太新没要,最后给庄依了……”

  “哈哈……”林思成笑了一声,“庄总要了哪一件?”

  庄子敬一脸愁苦,指了指那对鎏金银环。

  确实。

  那件虽然是银的,但咋看都像是老物件。反倒是这只镯子,怎么看怎么新。

  但如果说价格,那对银环顶天十万……

  林思成还了回去:“庄小姐,好好留着吧。毕竟是宫里的老物件,还是相对少见的金器,过两年肯定会涨,翻一倍也不是问题!”

  庄依接到手里,甜甜的说了声谢谢。

  叶安宁就感觉,牙都快要酸掉了。

  大致又翻了翻,基本都是现仿,不过工艺都很不错。

  看完首饰,又看了几件角器和牙器,除了一只民国时期的象牙簪,基本上再没老东西。

  然后是几件玉器,这个更新。

  但无一例外,不论是首饰还是玉雕,全是手工艺品,作工相当不错。

  只此一点就能知道,这位老庄总有多爱钻研。能开连锁店,真不是偶然。

  大致看完,已经快十一点了,林思成要告辞,庄子敬拦了一下。

  “林老师,今天来的急,财务还在西京,鉴定费我明天亲自给你送过去。”

  “庄总,都是朋友……”

  但话没说完,就被庄子敬打断:“朋友归朋友,规距归规距。您这次不收,我下次哪好意思找你!”

  林思成顿了顿:竟然得财务专门来一趟,庄子敬准备是给多少?

  他叹口气:“庄总,意思一下就行了!”

  “林老师你放心,我懂!”

  庄子敬笑着,又推过来一只盒子:“知道你这次来山西,是专程来找古代工艺的,我就顺便打问了一下。也是巧,还真找到了一本。你看要合意,你就收下……”

  古代工艺?

  林思成客气了一句,顺手翻开,但刚扫了两眼,心里“咚”的一跳。

  这什么,《京师天宫志》?

  如果他没记错,这书应该还有个名:《京师天宫营造法式》,是明清两代修建类综合性科学技术著作。

  说简单点:故宫就是照这本书修的。

第227章 这就是差距

  林思成一页一页的翻书,脑海中回忆着与这本书相关的信息。

  1402年,朱棣靖难成功,决定迁都。

  四年后,朱棣下旨,命泰宁候陈总其事,工部尚书宋礼、礼部尚书李至刚辅之,营建BJ。而后历时十六年,征召工匠百万,京城皇宫才建城。

  时工部侍郎张思恭为督官之一,令样式房与算房(工程设计与管理)及时记录,编《京师天宫营造法式》。

  到万历年间,因年久受潮,原书漶洇不清,万历命工部编修。由工科给事中何士晋主持,扩增宫殿、陵寝、城墙等土木工程,后改名为《工部厂库须知》。

  雍正时,工部再次编修,令果亲王允礼、庄亲王允禄领衔监刻。扩增寺庙、箭楼、皇仓,改为《工程做法则列》。但将其中营造紫禁城的部分,也就原有的《京师天宫营造法式》单独摘了出来,改名《京师天宫志》。

  之后到了民国,冯玉祥把傅仪赶出故宫,故宫博物院接手时,《工部工程做法则列》还在,《京师天宫志》却不见了。

  再之后,梁思成和林徽音依据《工程做法则列》,译解工艺技术,但只恢复出了建筑形制和基石部分。

  即石作(台基、柱础、石雕竺)、瓦作(墙体、屋面、殿脊等)、土作(地基)等。

  其余木作、油漆、彩画、裱糊、铜铁锭铰(金属构件),乃至琉璃、雕銮、画作、竹作,已全部佚失。

  民间倒是有流传一部分,比如全国知名的样式雷(清代宫廷建筑匠师家族,多次参与清代皇家建筑设计)。不过大都是完工后工匠凭记忆偷偷记录下来的,全不全不说,数据准不准还是个问题。

  但这会儿,庄子敬突然就淘来一本,还要送给他?

  林思成暗暗惊诧,仔仔细细的翻。

  先看纸,稍有点粗,还有点厚,颜色泛黄,就晚清民国时期民间刻印本常用的竹纸。

  再看字,横画细,竖画粗,撇捺直硬,转折分明……这是民国早期流行的硬版宋体。虽然对比明显,但字体过于方正,稍显板滞,缺乏灵动。

  再看印工:墨色偏暗,黑中泛灰,洇染痕迹明显。甚至能看出刻刀余痕。

  说实话,不管是刻还是印,都不怎么好。

  而且只有一卷,算是三四分之一本,大致就是木作、油漆、砖瓦这三部分。如果只是从文物的角度来说,价值也就一般。

  但如果从宫殿营造工艺,失传技术的角度来说,这书给林思成,就是无价之宝。

  如果用心钻研两年,故宫就得请他去上班……

  越想越是古怪,林思成抬起头:“庄总,你从哪找到的?”

  “就县里,卖主姓吕,祖上是烧琉璃的,据说清朝的时候被请到京城修过皇宫……按他的说法,这书是他爷爷传下来的……”

  “但吕氏后人太多,光是咱们县开公司建窑烧琉璃的就有十三家。这还没算太原、大同、运城,大大小小,光咱们省开的吕氏琉璃公司,三十家都不止……

  竟争太激烈,所以这一支好早就不烧了,现在干建筑。我们两家算是亲戚,我一说要找和古代工艺有关的文物,他就把这书送了过来……”

  林思成眼皮一跳:“送?”

  庄子敬笑了笑:“对,没花钱!”

  林思成暗暗一叹,话到了舌根下,又吞了回去。

  如果姓吕,那就全对上了:龙门吕氏是北方琉璃匠作世家,兴于明代万历年间。《绛州志》、《河津志》都有记载:清初受召修建沈阳故宫,之后时不时的就会受召入京,给紫禁城雕砖补瓦。

  建国后,曾多次参与故宫、少林寺、晋祠、云冈石窟等古建筑修复,家族祖传的“孔雀蓝釉琉璃”获得过“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银奖。

  今年,山西申遗的传统技艺类传承十二项,运城独占两项。其一是绛州澄泥砚,其二就是河津琉璃。而且是由省非遗保护中心亲自推荐,并负责保护。

  传承如此悠久,家里有这样的东西,一点儿都不奇怪。

  再算算时间:庄子敬父亲的朋友,怎么也该有四五十。既然是从祖父那一辈传下来的,如过活着,最少也该有九十多上百岁。这书是民国刻本,也能对得上。

  唯有一点:印的不怎么好,又是建筑技术类,琉璃工艺的他们本来就会,其它的学了也没啥用,关键是不好学,所以都没当回事。

  再者早不干这一行,留着也没什么用处,就送给庄子敬了。

  阴差阳错,既然让自己碰上了,肯定没有放过的道理……

  看他只是翻书,却不说话,庄子敬往前凑了凑,“林老师,我也不是太懂,这书是不是没什么价值?”

  怎么可能没价值?

  恰恰相反,价值不要太高。

  “庄总,我不骗你:给别人,也就一本民国时的旧书,连文玩都算不上。但如果给我,价值真就挺高!”

  林思成笑了笑,“所以,庄总你开个价!”

  “林老师,你别见外……”庄子敬快人快语:“以后麻烦您的地方还很多!”

  “好,庄总,你也别见外,鉴定费什么的就别提了,不管是这次还是以后。”

  林思成再没多磨缠,连书带盒子装了起来,“以后只要有需要,我能办到的,庄总随时打电话……”

  庄子敬后知后觉:林思成竟然不是假客气?

  看来这书对他真的挺有用……

  他一脸喜色,不住点头:他放着西京不待,挖空心思的接近林思成,不就等这一句么?

  又待了一小会,喝了半杯茶,林思成告辞,兄妹俩把他们送出别墅。

  看着两辆车出了小区,庄子敬猛的拍了一下手掌:功夫不负有心人!

  说着,他又拿出手机,拨着号码:“爸,搭上线了……对,他挺满意……”

  “你放心,我不急,等再熟悉一些再说……”

  庄依站在一边,脑海中回荡着关帝签上的四句谒语……

首节上一节255/26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