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2001:叫我导演! 第314节

  现在?

  有了一部韩国题材的电影拿下柏林最高奖项!

  哪怕导演不是韩国人。

  不对。

  沈良说不定有一点点韩国血统。

  查!

  回头必须查一查!

  不管沈良祖上是否有韩国血统,《寄生虫》都是一部讲述韩国故事的电影。

  投资方、主演、编剧都有韩国人。

  就问你是不是韩国电影?

  ……

  柏林。

  领奖台上,电影节主席迪特考斯里克笑眯眯的抱了一下沈良。

  “恭喜。”

  “谢谢。”

  接过象征着最佳影片的金熊,沈良挪动几步,站到了发言台面前,望着台下来自全球的上千位同行、记者们。

  即使沈良不停地告诫自己要淡定,淡定,嘴角还是止不住地向后咧开。

  深吸一口气后,沈良手握金熊道。

  “就在一个小时前,顾常伟导演说道,电影是梦想的镜子,我和顾常伟导演一样,也是毕业于北电摄影系。”

  “他是78级,我是97级。”

  “借用他的这句话,我想说,电影也是一面照见现实,照见时代的镜子。”

  “《寄生虫》虽然讲述的是韩国故事,但贫与富的对立,却是全世界共通的现象。”

  “就像电影里的故事那样,电影也不再被语言和地域分割,而是连接人类心灵的桥梁。”

  “一个华夏人,拍摄韩国故事,最终在柏林拿了奖,并且得到世界各地电影同行的认可,我想,这既是最好的证明,也是最高的赞誉。”

  “感谢《寄生虫》剧组的所有人员!”

  “感谢评审团的评委们。”

  “感谢柏林影展组委会。”

  “感谢这个开放、包容,生机勃勃的时代!”

  “谢谢!”

第232章 肉麻的吹捧

  就在沈良斩获金熊之际,一篇评论文章迅速成为天涯论坛的热帖。

  发帖人的ID叫luchuan001。

  版主实名认证,写这篇贴子的人就是去年拿到金马奖最佳影片的路钏。

  作为国内小有名气的六代导演,还拿过金马奖,路钏的名头远比一般的影评人要大得多。

  从昨天发布开始,贴子一直挂在首页。

  今天凌晨,沈良擒熊成功的消息传回国内,那些夜猫子,纷纷涌入这篇贴文下方。

  【记柏林之行】

  柏林的冬天总是裹着一层灰蒙蒙的滤镜,但在《寄生虫》的放映厅里,沈良的镜头却灼出了一道刺眼的光。

  身为同行,我曾以为自己对现实题材的冷峻剖析已算深刻,直到在动物园宫影院看完这部电影,这才惊觉。

  原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是一句空话。

  沈良是一个特别擅长埋线的导演。

  那些看似寻常的镜头,实际却是是精心编织的伏笔、暗喻。

  地下室防盗窗的线条切割着画面,将前景的破旧袜子与后景的窄街割裂成两个世界。

  这不是简单的环境交代,而是用构图完成的阶级审视。

  当金基宇捧着手机在逼仄空间里寻找信号时,镜头随着他的移动扫过层层门框,那些竖直的线条像一道道无形的栅栏,将底层生活困成了一座座牢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囚牢。

  这种对空间政治学的视觉化表达,比任何台词都更有力量。

  我当年拍《可可西里》时,试图用广袤荒原反衬生命脆弱,现在想想,这种手法似乎显得有些笨拙。

  ……

  沈良对细节的偏执到了令人发怵的地步。

  ……

  富人沙发上的欢爱与穷人桌下的瑟缩,两段场景通过蒙太奇交织时,异常的辛辣、讽刺。

  ……

  在镜头下,朴社长捏鼻的小动作被无限放大。

  这种充满生物本能的嫌弃,瞬间将阶级差异从社会建构拉回到生理层面的排斥。

  它比任何理论都更直抵人心。

  我突然意识到,沈良早已超越了第六代导演惯用的隐忍、克制、凝视。

  当我们还在为艺术与商业的平衡举棋不定时,沈良已经把类型片玩出了新境界。

  ……

  《寄生虫》披着悬疑惊悚的外衣,内核却是对贫富共生关系的深刻解构。

  那场暴雨中的归家戏,堪称教科书级的蒙太奇案例。

  富人驱车驶过积水路段的从容,穷人在泥泞中跋涉的狼狈,镜头切换间,好似无声的诘问。

  ……

  更妙的是,当金基泽举起刀的瞬间,前半段埋下的所有细节突然爆发。

  气味的隐喻、空间的区隔、尊严的崩塌,在这一刻汇聚成一声闷响。

  这既是个体的宣泄,也是时代的悲鸣。

  这种将社会批判融入类型叙事的能力,让我想起当年看《教父》时的震撼。

  原来深刻的主题不必靠说教。

  沈良证明了一件事,商业片也可以是载着现实重量的火箭,在娱乐的轨道上飞行。

  他用这种方式把对阶级的思考送到了更远的地方。

  ……

  走出影院时,柏林的雨还在下。

  但沈良的镜头已经在我心里凿开了一扇窗,让我看见第六代导演从未抵达的疆域。

  他的电影不再局限于个体的伤春悲秋,而是将镜头对准了更广阔的社会结构。

  《寄生虫》可以是韩国故事,也可以是日本故事,美国故事。

  ……

  当金基宇在幻想中买下豪宅,那个与开头呼应的空镜头突然变得意味深长。

  沈良用这种残酷的浪漫告诉我们,阶级的高墙或许永远存在,但电影结束的留白,又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一如那捉摸不定的未来。

  充满着无限的希望,可以是凋零,也可以是新生。

  ……

  我曾对年轻导演的崛起抱有过复杂情绪。

  但沈良的作品却让我心悦诚服。

  他没有陷入第六代导演常见的自我迷恋,而是选择了更辽阔的战场。

  当我们迷茫纠结时,他早已在国际舞台上为华语电影竖起了一座灯塔。

  沈良的成功,也给所有还在迷雾中摸索的导演提了个醒。

  真正的现实主义,从来不是简单的苦难堆砌!

  ……

  那束光,照见的不只是韩国的地下室与豪宅,更是所有在贫富夹缝中挣扎的灵魂。

  或许,这就是电影的终极意义。

  它让我们看见自己,也看见他人,在沈良的镜头里,我终于懂得,原来人类的悲欢,真的可以相通。

  ……

  ???

  是夜,结束和程好的报喜电话,沈良打开网页,看完这篇‘游记’后,那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啥意思?

  太郎被人夺舍了?

  又是灯塔,又是光,又是启示,还有什么电影的终极意义,这篇文章,看得他都有点肉麻。

  吹得太过了。

  虽然沈良看的有点暗爽,但踏马的,这像是路钏能干出来的事?

  即使他跟路钏接触不多,也从别人口中听说过太郎的性子。

  矫情的要死。

  丫鬟的身子,公主的病。

  有四个字总结的很好。

  心比天高。

  这种人怎么会写出这样一篇肉麻到极点的喇叭文?

  哪怕是江诗雄、韩三坪强按着他的头,太郎恐怕也写不出来。

  更让沈良想不通的还在后面。

首节上一节314/45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