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现在回头看《红高粱》,还是觉得完成度缺乏一点,如果重拍,可能会好很多……”
“我倒是觉得《红高粱》,美就美在这种懵懂与粗狂造成的大量的荷尔蒙和冲击。
你知道好莱坞的理论学者温迪简汉森就说过,对于初创者,初稿往往会很能体现创作者的初心。
我第一次看《红高粱》的时候,对于那种尽于失衡的饱满度给惊到了。
前段时间在威尼斯老马……马可穆勒聊天的时候他还感叹,没想到中国内地的导演竟然有这种狂野的尝试,这种极致绚烂的红,太有震撼力了,对比度的冲突,让人感到视觉冲击力。旺盛的生命力、强烈的欲望都一览无余。”
吴孝祖十分喜欢未修过那种失真下的《红高粱》,粗狂而又有生命力。整个构图和色彩太爆满了,炽热感扑面而来,就像是未经人事的初哥,虽然毛手毛脚,却让你感受到初尝禁果的强烈快感。
“呵呵……”张一老脸难掩笑意,但还是千层饼一样的谦虚摆手,这种夸奖,凯哥他们那些人可没有说过。
“还是吴导你的光线运用的好,站位、打光真的……独树一帜,我见过这么多电影导演,能比你做得好的没有几位…反倒是我,进步空间还很大,还需要大家多多批评。”
“你似乎一直很在意,外人对你的评价?”吴孝祖好奇的问。
“认同感吧。正如吴导你说的一样,自己的出身和经历造就了自我的性格和风格,我的出身与经历也影响了我这种性格。有时候,我特别佩服您偶尔露出的那种锋芒的……”张一顿了顿,透着一股酸楚与无奈。
对于他的话,吴孝祖心中了解。
家庭成分不好,黑五类,父亲就不说了,之前当过果党军需官,家里二伯被定为潜伏特务,大伯在湾湾当官……
这家庭成分,能走出来,属实不容易。
“我觉得我那时候学东西快,可能是因为恐惧。上初中的时候……正赶上XXXXX,调皮捣蛋的学生成了XXX,我自己出身不行,XXX也当不上,成天活在恐惧之中。”
张一的脸在好似巫山的峡气,萧森闪灭,补充一句,“不过我人缘好,倒没怎么挨打。
那时候我写大标语字写得漂亮,同时画超大伟人像非常好好。
反倒经常被各个XXX队伍征用。那时候就觉得能够被征用,特别充实,且被认可和承认。
感觉终于可以从边缘人物变成螺丝钉了。
老乡们的赞论声是我那时候最喜欢的声音。那时候我就有个意识,大致自己就是在工具化吧。”
听到小谋子畅谈以往,吴孝祖默默点头。
感情是老工具人了~
那我就一点负担都没有了。
张一确实是一个特别被工具化的人,尤其是世纪初,骂他的声音不绝于耳,简直被黑到无所不用其极。《英雄》曾经被骂到举国皆衰。
回头看看,《英雄》难道不是大师级的作品??
骂他的人很多,但你很难看到他站出来回骂谁。实际上老谋子特别符合中国人对于电影大师和文艺工作者的定义。
更不会像凯哥那样因为被恶搞,觉得触碰到了尊严,选择去硬肛带血的馒头。
这里就要骂一句张白帽~真的是手里有这种能艺术能商业的大师都不会安排出战,实在是透着一股子小家子气。
这一世,吴孝祖肯定不能落下这位德莱联盟的王牌飞行员。
故事逻辑能力略弱?
不怕!
你看看《红高粱》讲得差吗?《活着》这个故事讲得差吗?
无非就是老谋子对于剧本要求高……这个世界,还会有人比吴孝祖更有充足的题材和剧本任张一挑选嘛??
他看着奋笔疾书的张一,满眼望过去,这特么都是王牌工具人的模样…
沟壑纵横的脸以及深刻的法令纹怎么就洋溢着那股踏实肯干的老黄牛气质呢??
张白帽真的把张一当工具人使用,甚至‘分手’后,对方还欠账不还呢~~~~这样一个艺术家这么多年,甚至还没有小鲜肉赚得多……
巩皇既然离你而去,我再不收留你,我还是个人么?
吴孝祖笑眯眯的看着张一,怎么看怎么香。
写字的张一突然打了个寒颤。
“喝点热水。”
吴孝祖笑眯眯地递亲自从暖壶倒了杯热水,把白瓷茶杯递给对方,趁着还没来人,饶有兴致的主动道:“我听凯哥、壮壮他们开玩笑,说你曾经卖血买相机?真的假的?”
阿谋身上这时候的最大的瓜是什么?
原本当然是和巩皇勾勾搭搭的红杏之旅,这一举动确实败人品。
可你细看第五代,从酒蒙子田庄庄再到文艺痞子凯哥,哪个独鳝其身了?
当然~导演感情丰富一点怎么了??
这对于艺术创作迸发火花非常管用,你看,吴孝祖为何电影如此高产?
没有缪斯女神……们提供灵感,他能给观众们带来好作品?
走在艺术道路上,免不了被人家说三道四……
吴孝祖对此不屑一顾,走自己的路,让人家说去吧,总有一天,旁观者会看到你的努力
你看,《天天日报》、《港岛金融》、《港岛日报》、《新时代》、《八卦周刊》、《娱乐周刊》、《财经日报》、《清新周刊》、《E柒电视》、《青春》、《明星电影》、《时尚芭莎》……这些报刊不都是很明白艺术家的苦衷,已经很少报道相关八卦绯闻了么?
其他娱乐报纸也很少在明目张胆黑吴孝祖了?
这说明什么?
当然是说明吴导演身正不怕影子斜,说明吴导的努力,这让大家都很认同吴导的艺术品格!
()
这和有钱有多少关系?有钱就可以为所欲为?
这还是吴导打铁自身硬!嗯!反对无效。
PS:还有。
第861章 五朵金花与茶话会
PS:求推荐票,求月票。
张一与宫郦最大的瓜没了,总不能跳跃去谈葫芦娃吧?
人家阿谋现在还坚持计划生育呢~~那么除此之外最大的瓜自然就是他的从艺之路了!
张一与相机的不解之缘已经成为这时候‘执着梦想的典范了’。
“呵呵呵呵呵呵……这事儿,现在越传越邪乎。前段时间报纸上公布出来的时候,我自己看了都吓一跳,不忍直视。这报纸把我塑造的真的成了模范了。”
张一憨憨,哭笑不得的摇头,主动道:
“我从插队知青回来,成了国棉八厂工人,那时候工资……我记得好像是36块钱,后来涨到40块2角。
吴导,您是港人,可能不太了解这个工资水准。
这在轻纺系统二级工人来说,基本就到头了。我那时候每个月能攒下10块钱算不错了。
那个年代,厂子组织献血其实挺正常,健康青工,人人有份。献完血每人有20块钱补助。
我就是把这些补助放在了买相机的钱里面,我那时攒了三年多……最后再加上我母亲的赞助这才够……”
说到最后,张一自己都忍不住笑了一声。
这话像极了你问那位凭借着自己的积蓄买了一台兰博基尼,让所有人都感受到鸡汤威力的当事人,他的励志故事。
然后他十分真诚的告诉你,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再加上老爸赞助的300万买的车一样。
当然,张一确实献血了,但不是外界谣传的那样。
媒体特别喜欢树典型,为此不惜给典型蒙上一层他们加工后的鸡汤故事。
必须要深刻,必须要感人肺腑,不然,似乎不足以证明他有多热爱摄影。
这一点特别让人反感,所以为何有些时候总觉得宣传口实在是水平有限~还不如明星公关团队做得好呢~人家还会‘祸水东引’、‘主动碰瓷’、‘示敌以弱’、‘旁敲侧击’、‘吸引讨论’等招数呢~
他们宣传人就是一味的捧杀。
“我那台相机是海鸥4型双镜头反光相机,我记得特别清楚,花了186块6角,又添了几块钱买了中黄色滤镜。拍的第一张照片是渭河边老乡拉着头牛在耕地……土色很深,一道一道被翻开,质感很凸显。”
“你这一说似乎有点《黄土地》的意思。”吴孝祖笑着说。
“还真是。”老谋子法令纹挤开,沟壑纵横的脸上露出一抹笑意。
“有没有想过筹备下一部戏?”吴孝祖主动道:“我邀请你参加《女排》实际上也是让你有个缓冲。你的才华和能力足以有更大的展现。
如果在艺术上有什么述求,我可以让公司来进行投资。绝不干涉你的创作。同时,也会协调国内外的关系。”
“谢谢”
张一满脸感谢,“我去年拍摄《代号美洲豹》的时候,就发现自己对于那类型的题材实在是不擅长,所以想要继续延续《红高粱》的风格,前段时间我看了《伏羲伏羲》,认为这是一部很深刻展现人性的作品。想尝试着进行改编……”
抹辣椒面那个吗?
吴孝祖对于这部戏印象很深,这部戏对他来说不亚于恐怖片。
真的。
特别压抑而又诡异的作品。
同时,这部戏与《秋菊打官司》也被许多道学家和影评人公推为是丑化中国人的作品。认为老谋子是抹黑中国,迎合国外的最大黑手。
他的电影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愚昧无知和农村的粗鄙不堪。
这是他们的原话。
也不知道这些词他们是怎么从自己匮乏的词汇中琢磨出来,然后堂而皇之解读出来的……反正,我们老百姓肯定是不接受这种解读的。
所以吧,影评人们和这些道学家你没办法去沟通。当拍出揭露人性作品的时候,他们骂你揭露伤疤和丑态,谄媚国外电影节。
《红高粱》就是在一片骂声结束的……得奖后,张一只风光了三个月,就被铺天盖地的咒骂。批评他在电影里表现的旧时代民俗、民风,是“丑化中国人”,甚至“辱华”。另外,那些喜欢这部影片的观众走出影院后模仿片中轿夫们酒醉的样子,哼唱“不堪入耳”的小调,也是三俗的表现。
要不然,张一也不会去拍《代号美洲豹》了!
当他去拍摄商业大片拯救濒临走上艺术电影怪圈的的时候,他们又跳出来你谄媚市场和观众,没了艺术家的风骨。
那时候,他们骂,中国人永远拍出来韩国的那些电影。
问题,当初你们可不是那样说的啊??
好话全让他们说了。
因为说这种大而全的话,确实没错。当然,如果这些电影是外国人拍的,这些道学家和影评人可能就会变一种风向吧?
《菊豆》这部戏实际上是张一感情的释放。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当时他与宫郦两人感情的写照。
男主角杨天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有贼心没贼胆,偷偷摸摸,躲来躲去,外部的一举一动都让他心惊胆战,负担非常大。同时又抑制不住本能的冲动和欲望,就像被放在煎饼锅上两边煎,两边烤,结果却落得里外不是人。
你细品,是不是张一与宫郦这段感情中,他本人的写照?
“你先安排人改编剧本,然后咱们一起讨论。这片子我投了。”
吴孝祖点点头,算是同意了投资。
不过,前世这部戏被禁了。
主要是调子太灰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