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这样的题材,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难。
容易之处在于你太容易找到打动观众的情节。难的在于如果是生硬嵌套反而会让人完全入不了戏,同时,时代所限
最起码在80、90年代,兔子们实际上还挺自卑的……
《战狼2》、《红海行动》虽然都是合格的商业动作片范畴,但你要承认,他们确实是吃到了时代的红利。
在这个时候,吴孝祖不确定,这样一部电影是否真的会得到大家认可。
这种民族自豪感是需要有共鸣的。
吴孝祖愿意拍摄这样一部戏,除了给亚运会献礼,本身也是想要留下一些什么……
可能会有人说,噢,不就是给民族灌鸡汤?
但鸡汤有时候难道不需要灌?
所以自认为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公知们往往却是最先跪倒在国外鸡汤的那波人……
况且,在亚运会之前,这样一部商业电影实际上票房不会差……当然,东南亚地区、东瀛、高丽实际上也都会很好卖。
对于《攀登者》、《华夏女排》这种励志姿态的电影,你强行植入爱情元素实际上比特么植入广告还耍流氓!
所以吴孝祖才会拉来凯哥、张一这对卧龙凤雏来辅佐。毕竟,他对那一段历史的感悟只限于资料,文字并不能传达出温度。
这对卧龙凤雏可是真正经历过那段时间他说的是女排夺冠历史,别乱想。
在加上三级美术师冯裤子、二级编剧王佳卫,一级助理林超苋……
同时有田庄庄这位编外人员,何愁一部体育电影拍不出来。
东西摆在这里,怎么用就看你自己,但是味道不能变!
什么味道?
励志的燃!
镜头不需要炫技、灯光不需要多样,你只需要拍摄出热血实际上就已经成功了!
尤其是在他看到巩皇的时候……电影稳了!
因为巩皇经过一个多月的训练、观摩、分析,此时她留着铁榔头一样的发型,一举一动都带着铁榔头的神韵。微微驼背、略八字脚、怒目时候气势万钧,笑起来则爽朗憨厚。
妥妥一小郎平。
似乎觉察到有人看向自己,巩皇微微转头,正看到吴孝祖背着手,平视着她。
吴孝祖脸上散去轻浮,表情郑重,目光凝视,好像一个绝世剑客在审视着自己即将出炉的宝剑。
宫郦转着头,看向吴孝祖。
“我曾经在《客栈》中和你说过表演,那么今天我再告诉你一点,从现在开始,忘掉你所学的所有表演知识,不要在思考你演员的身份。我会用运动员的身份要求你”
吴孝祖又看向王祖苋、许卿、蒋雯郦、俞飞虹等人,“你们也是一样。”
实际上,他的压力也很大。
揽下这样的工作,在这个年代实际上有些时候并不讨好。
可,他想要在去好莱坞之前留下点什么。
这部戏与后世陈可欣那部《中国女排》不一样,那部电影一头一尾选取了其中两场比赛:第一场是1981年第3届世界杯,中国女排在最后一场3比2战胜日本队,拿到中国三大球的第一个世界冠军。另一场是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中巴经典之战,电影中有着传承的意味。
但这部《华夏女排》肯定不行。不然,那就不是女排电影了,那叫预言故事了。
吴孝祖看着六位主要演员和一群工具人,忽然迈步走向她们
他这一动,全场焦点都望向他。
调整机器的张一、正与道具组沟通的凯哥、正低头涂改台词的王佳卫、正帮助与当地领导、记者沟通的田庄庄全都齐刷刷的看向场地的吴孝祖。
顾常未把打开的摄像机对准吴孝祖。
正在旁边接受访问的领导们也都看向一步步走向正中央的吴孝祖。
“我去年开始想要拍摄这样一部戏,然后就开始进行筹备。
我的同行劝过我,认为给内地拍摄这样一部戏有损我的艺术成就。
但我要说,难道我给自己的祖国母亲拍摄一部我想要拍摄的励志电影就会影响到我的艺术成就?
如果真的这样,那么我宁愿不要这种成就。
艺术无国界,但艺术家有国界。
我第一次在电视里看到女排比赛是在1978年,电视台转播曼谷亚运会。那时候我才14岁,坐在电视里看着女排姑娘们拼搏,每一次扣杀都让我感受到热血沸腾。
我不想说太多的掺杂ZZ的话题,但,请你们记住,这种体育精神实际上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民族精神的体现。
无论是内地、港澳台的同胞还是海外侨胞,我们根里那股中国魂,一代代前辈早就用他们的精神刻画在我们的骨髓里。
女排精神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
今年我27岁。
准备开拍中国女排的故事。
人生有时候就是这么奇妙。”
场外,白衬衫黑西裤们瞬间都正色起来,每个人都一改刚刚轻松的表情,各个严肃的看着吴孝祖,甚至不少原本的大佬都站直了……
央妈的记者都惊呆了!
扛着摄像机的手颤抖不已!
何曾有人这样表白祖国?
能够想象……这段话播出去……全国人民在备战亚运的关键时刻会有多么激动!
这可不是自吹自擂!
这是我们的港岛同胞,国际扬名的大导演啊!!!
吴孝祖的身份光环让他说出这些肺腑之言格外有效果。最近,国内这边对于一个港人拍摄《华夏女排》这样的电影颇有微词,甚至‘社资之论’都上升到这上边来。不然你以为吴孝祖为何在漳州开机?还不是避开京城……
你知道的,当你不做事的时候,没人会提出来任何问题……但是当你第一个站起来开始做事,总会有人挑出一百条毛病和缺点。
田庄庄、凯哥、张一等人对视一眼,这段话一出国内那些还在说酸话的人再敢出声,他们三个敢把脑袋摘下来当球踢!
谁特么说谁煞笔!
这特么是降维打击啊!
你说他是鹰犬?
拜托,人家是港岛艺术家、电影大师、几十亿身家的大富豪……国际上名声赫赫的那种……
待说不说,郭老的某些举动实际上挺有参考价值。
吴孝祖总不能拍片的时候还要考虑哪个地方突放冷箭吧?
环视一周,吴孝祖环视女演员伸出手:《华夏女排》开机,加油!”
“加油!”宫郦第一个叠手。
“加油!”
“加油!”
“…”
那些穿着白衬衫塞西裤的人也都走过来,一起伸手加油!
咔!
妥了!
内参上了!
第893章 反季节拍摄,统筹小天才
PS:求推荐票,求月票。
一月中下旬,京城。
三环内有一座临时搭建的大厂房,这里就是《华夏女排》摄影棚主要拍摄场地。
北方有句老话叫‘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杨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所以才有‘数九寒天’的说法。
从冬至吃饺子开始算,每九天为一九,其中三九四九里的那十几天最冷,真的能冻死人。
一月中旬的京城,正好赶上三九。
天色擦黑,扯着灯泡的拍摄场地内,头戴双耳帽,裹着军大衣的冯裤子这位三级美术师就呼着哈气吆五喝六的指挥工作人员抓紧时间生炉子。
柴禾秸秆搭在铁皮炉子里面,下边铺了一层泡过油的火车枕木和油亮的大同煤,用煤油喷壶或者机油淋上一点,再用旧报纸引火,火苗窜起来搭两块油枕木和小块儿的大同煤……
铁皮烟筒倒L形,另一边插到玻璃上,为此还特意在玻璃上钻了个○的口,旁边用纸壳挡住,省的漏风,不一会火势就燃起来,气温就升高了,水壶也开始窜水汽。
冯裤子左右环顾,偷摸地从怀里掏出一沓棉毡鞋垫,放在炉子上热腾……
“哎哟卧槽,北平这天太J8冷了!”
林超苋操着手缩着脖子从门外窜进来,一股凉风也跟着嗖嗖往里钻,嘴上冒着一口熟络的国骂。
针眼大的窟窿斗大的风,北平这冷风吹起来和小锉似的,丝丝的割脸。
很多时候,一进屋,耳根脸蛋都热的发胀,红彤彤的好似烫熟了似的,但实际上这是冻疮了。
“喝口领袖的热水~~”
冯裤子笑着递过热气腾腾的白搪瓷缸子,上边还印着伟大领袖毛主席,“感受感受我们伟大领袖对人民群众的温暖关怀。”
林超苋蹲着脚,围着火炉打转,鼻子吸溜吸溜,恨不得钻火炉里去
他这个港人哪里感受到真正北方的寒冷啊?港岛、12、1月、2月那是全年最舒服的时候,最冷也不过套间羊毛衫就OK了,但1月中下旬的北平是真的冰寒彻骨。
别看这里有火炉,这对于空旷的排球场地来说,杯水车薪。
早上六点多,窗外的天还黑蒙蒙的呢。
他们这些工作人员就要来这里为白天的拍摄做准备,器材组、灯光组已经摸黑开始干活了。
确实很辛苦。
《华夏女排》拍摄半个多月了,进展还算顺利。在漳州取景之后,这几日返回北平来继续拍摄。
“好冷~”
“呼呼呼……”
不一会,王仙仙、宫郦、高丽红这些女演员就鱼贯而入,个个身上都捂着军大衣。
“多订些热水壶、暖水袋,这天太冷了。”戴着线帽,裹着同款军大衣的吴导演操着手走进来,忍不住跺了跺脚。
“放心吧吴导,我已经都安排人送来了,昨天晚上就和供销商店都打好招呼了。”冯裤子谄媚的凑到身前,手里捧着一双鞋垫,“导演,刚腾好的,这脚不冷,全身都能暖和……您扶着点我肩膀,我帮您换上。”
不等吴孝祖反应过来,冯裤子就主动弯腰,肩膀留给吴孝祖的手,提着吴孝祖的棉鞋帮着塞鞋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