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唯一太阳 第54节

  首先。

  吴镇海这个角色,不同于一般的反派。

  作为反派,有着完整的生平,仿佛历史中真的存在。

  吴镇海之所以有枯木叟这个外号,是因为他早年修炼的是《枯木功》,面相显老,如同枯木,后来博采多家所长,在《枯木功》基础上,创立了《长春枯荣功》。

  不得不说,吴镇海是天纵奇才,《枯木功》并非一流武功,但经过他改进的《长春枯荣功》,变成了盖世武学,也是这部功法的神异,让他活了一百五十年。

  吴镇海生于洪武二十年,正是大明王朝初兴之时,朝气满满。

  家族在朱元璋大移民政策下,从南方搬迁来到了中原。

  曾见识过靖难之役的动荡,永乐年间跟随朱棣几次北伐。

  那个时候,虽然只是底层小兵,但也有封狼居胥安定天下的英雄气,凭借惊人才情,立下过赫赫战功,一度成为皇室供奉。

  花甲之年,亲历土木堡之变,吴镇海性情大变,抛弃家族,隐姓埋名,假死遁世。

  百岁后,因顾念家乡,便在江南流转,还重新建了家族。

  等到近些年,一百四十岁,感觉到哪怕有宗师之境,寿元也不多了,开始为延寿,也为家族谋划,成为了苏州豪族孙家的供奉宗师。

  计春华头次遇到一个反派,有这样完整的人物经历。

  不同于传统的丑角,吴镇海这个人物,虽然是功能性的配角,但从始至终都有宗师气概,哪怕临死,宗师依然是宗师,不可轻辱。

  而且计春华除了是演员外,也做过一名武术指导。

  在《督公》剧组受到冲击更大的,是沈善登在武术上的想法。

  利用技术手段,将内气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

  闻所未闻!

  至于武功等级化,计春华只觉得通俗了很多,他真正被震撼的还是生理级别的呈现方式。

  原来武术还可以这样。

  沈善登对于动作设计的理解,并非传统的武术指导,而是和技术团队结合,叫什么交叉学科。

  不再只依赖经验,也不鼓励搏命,利用科学知识,先计算模拟想要的效果。

  有体育学院,运动生物学方向的师生担当顾问,还有机械工程学院以及医学院的。

  一些危险拍摄镜头,先用什么限元分析材料的承重,然后再进行演示模拟拍摄,最后正式拍摄。

  如果是传统武术指导团队,危险镜头肯定有人受伤,甚至更严重事故,《督公》剧组却能不出意外完成。

  对于计春华这种一路看着功夫电影发展的演员来说,这种震撼是巨大的。

  有这种想法的不只是计春华,其他的武术指导也差不多。

  “我们再排练一遍。”

  沈善登再次确定了爆点。

  这场戏有爆破,前世干工程形成的习惯,安全是底线。

  至于《督公》动作设计,相比于其他人的惊叹,沈善登反而不太满意。

  他心目中的动作团队应该叫做“动作工程”团队。

  除了运动生物学、动力学、机械工程,医学之外,还要有各种人体模型,最关键是计算机模拟团队。

  一些动作设计先进行3D建模,计算机跑一遍。

  要有动作捕捉数据分析软件,不仅记录动作,更要实时分析关键力学参数,与理论模型对比,指导优化。

  然后辅助设备也要有。

  威压训练系统,高速牵引装置、瞬间重心偏移装置,动态平衡辅助系统,先让演员模拟训练适应吊威亚。

  除此之外,道具也进行科学赋能,比如兵器,优化重心分布,让挥舞更符合物理轨迹,感觉更“实在”,有质感。

  使用特殊材料,如高密度泡沫、特定配比的复合材料,模拟真实重量感和碰撞反馈,声音、震动,同时保证安全。

  理想状态,是和顶级院校合作,建立实验室,成立特效公司。

  进行3D人物建模,形成数字资产,随着拍摄越多,积累的模型越多。

  要什么效果,直接在电脑上预演复杂序列,特别是内气特效方面,用的多了,数字资产多了,大幅度降低成本。

  这些《督公》都没有。

  一个是钱的问题,《督公》剧组一千两百万制作成本不少,但要实现沈善登的想法,远远不够。

  另一个是人和时间。

  需要和影视制作结合的人才。

  哪怕有了钱和人,也需要时间。

  几个月的时间,沈善登最多优化传统的武术设计,他要首先保障电影的完成,而不是探索技术。

  比如他选取的合作对象,都是比较年轻的,接受能力强的武术团队。

  同理技术顾问也是如此。

  就算如此,传统武术团队起初也看不起技术顾问,觉得搞的是花架子,认为动作戏靠的是经验和感觉。

  经过一番磨合,吴京帮忙沟通两边,大家才渐渐能把力往一个地方使。

  沈善登要先保证传统武术指导+技术顾问,产生的效果是正面的。

  理想,先活下来才能谈。

  至于未来,沈善登希望如卡梅隆,一部戏十几亿、几十亿人民币,带动电影行业变革。

  “好了,过了。”

  巅峰之战的拍摄用了三天,出现了一些状况,但大体平稳完成。

  沈善登并不清楚,他眼里的“凑合”,在其他人眼里,是多么的惊人。

  十多天的工作,剧组上下的工作人员,深刻了解了沈善登的工作能力。

  这位年轻的导演,精力和记忆力简直恐怖。

  剧组所有大事小事,他不仅能够记住,还能清晰的掌握实时进度。

  同时,哪怕是买水的实习生,沈善登也能叫出名字。

  《督公》剧组氛围和工作成果,让参与其中的人,笃定《督公》项目的不凡,沈善登说的创造历史,正在变成现实。

  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剧组干劲十足。

  然而,对于沈善登来说,也有烦恼。

  “导演,我有个想法,苏小小开场有设计,谢幕的时候,能不能也设计一下。”

  陈好眨着眼睛来请教。

  这些天过去,陈好依然念念不舍开场的镜头,把她拍的太美了,也太舒服了。

  沈善登就是那种很有审美的导演,服化道都是一流,甚至在陈好心里,沈善登可以和张艺谋相提并论。

三江感言

  书荒上了三江,第一次上三江,多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

  谢谢。

  三江是个大频道,也意味着书荒的书能进入更多书友视野。

  带节奏的也多了,不过书荒做好了心理准备,不会自我消化,直接送禁言套餐,把情绪用在写作,不被带着走。

  而且中午晚上没什么带节奏的,夜里,上午带节奏,污染评论区,也是服了。

  还有用美国登月想要渲染书荒极端化的,他们不看我的书吗,这种小花招也拿来现眼。

  看西方科技当宗教看的,当然只能仰望。

  登月是个历史事件,和鉴定文物一样,是挑茬的。

  釉色,落款,纹饰,随便一点出问题,一票否决,那就是假的。

  有意思的是,我一提这个,有些人和国宝帮(囤积了大量赝品)反应一样。

  说这个物件(登月)有各式各样证书(名人背书),欺负苏联不在了,欺负毛子也没有话语权,随便编排。和国宝帮扯什么机构背书一样。

  然后指着某一点大说特说,证明这是真的。或者抓住某个点无限放大,想要推翻鉴定结果。一模一样。

  这是文物鉴定啊,不是找真的,是找假的。一点假,那就是假。

  作为小说有一些文学加工,但你要说我视角有问题,我是不认得。

  日耳曼赢学那套,还没兴起呢,我上本书就写了。

  南京这种重大历史题材,我写了1937,主题和现在的照相馆一模一样。电影我还没时间看,但你把主创路演说的话,和我原创的比一比,剧情细节不同,主题一个意思。而且票房和观众反应也证明书荒的观点。中国观众欣赏水平就是高,文化需求就是旺盛。

  更不用说对百亿票房电影出现的判断。

  我的很多分析,都是基于基本情况,书荒是真的认真研究分析的,所以写的也累,阻力也大。

  最后,谢谢重写后的新老书友的支持,没有你们我也撑不下去。谢谢大家。

  稍后有四更。

第54章 不小心(14)

  张艺谋是那种很会抓女演员特质的导演。

  选角时往往能从大量的照片中,一眼挑出脸上带戏的演员。

  经过电影的塑造,特质进一步展现。

  可以说谋女郎的巨大名气,和这个有很大关系。

  也是如此,张艺谋导演电影的女演员,基本都是二线以上。

  类似的还有星女郎,女演员也有惊艳的镜头,只是相比谋女郎差了点。

  沈善登的戏,和张艺谋、周星池的特点,有所不同,他更能发掘演员身上的星光,让演员闪闪发光。

  具体的效果,要等到电影上映,接受市场检验。

  陈好自己的亲身体会,反正她很想把自己的镜头片段专门洗出来。

  剧照她已经要了好几套,镜头只能等电影上映。

  也许有一天,沈善登拍摄的女演员,能够叫做登女郎。

  陈好渴望大银幕上留下更多的精彩瞬间。

  所以,三天两头地请教,想要借此激发沈善登灵感,最好能让他的创作欲望爆炸,多给她设计几场戏。

  “结束的时候有外景,统一谢幕。”

  沈善登板起脸,保持导演的威严。

首节上一节54/10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