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娱唯一太阳 第8节

  又来一秘书给沈善登和周奇峰上茶。

  韩三平喝了口茶道:“年轻好啊,年轻有闯劲。”

  又问沈善登:“你和我交个底,这个项目你觉得自己行吗?”

  沈善登想了想,说:“表面上看,我是个有名气的网络歌手。”

  韩三平摆手,打断:“这个层次的项目,这个没用。最后还是电影说话,我直说了,你没做过长片,在你手里剧组很可能散架。”

  沈善登解释:“我本科是土木专业的,研究生学的电影工程管理。”

  韩三平道:“我知道。”

  沈善登自信一笑:“首先,我不是导演本科,不是科班,说明不会一定失败。这样就算成了一半。”

  周奇峰把头压低,看着地面

  找蚂蚁呢,反正这个时候不好抬头。

  韩三平怔住:“.”

  有怎么说话的吗,太损了。

  五代、六代、新生代,都否了。

  这口气忒大了!

  沈善登正色道:“我有自己的大片情节,我从小看着好莱坞电影长大,其实在我看来,按照厂长的路子走,大制作、大投资,看似风险高,但却是低风险。”

  韩三平来了兴致:“哦?”

  沈善登道:“我学的是土木,在我看来,大片战略,可以类比城市建设中的基础建设,用大投资带动区域的发展。”

  “我们的电影产业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如果不迅速崛起,就会步很多国家的后尘,本土电影被挤压。民族产业撑不住,肯定是全产业的悲剧,甚至是民族悲剧。”

  “从全产业链视角来看,搞大投资,风险其实不大,只要票房和制作成本相当,就是胜利。”

  “厂长是站在电影行业发展高度上看问题,为电影行业培养人才,为本土电影产业争取时间。”

  “培养观众的观影习惯,用大片吸引观众进入电影院,培养本土电影制作团队,院线获得流动资金。”

  “算小账,那些影视公司做电影,要三倍票房。”

  “而中影肩负着行业发展任务,从全产业链来看,制片、发行,再算上培养观众观影习惯、锻炼制作团队、院线流水.全部加上,只要票房和制片成本保持持平就不亏。”

  “大片战略,是电影行业的大战略,算的是大账,战略投资,不光不亏本,反而收益极大。”

  “外界的误会,单纯是从制片角度来看,所以觉得亏,其实一点不亏。”

  “就像土木工程里,造大桥造铁路,算小账,一定亏损,除非大收过路费、过桥费,设卡收钱,把票价提上去。”

  “但把区域发展大账算上去,大赚特赚。我们九十年代修路,甚至零零年初修路,那个时候,有些胆子大的领导,往大了修,实际使用量的十倍、十几倍来修。”

  “当时都说这种是政绩工程,大大浪费。然而几年后、十几年后,都在抱怨当年建的小了,四车道不够,六车道应该改成八车道,路都堵死了。”

  “中影做的就是大局出发,从文化安全、电影产业发展的长远利益,这些行业布局,不计成本,只有国营企业愿意做。”

  韩三平看向沈善登的目光,毫不掩饰欣赏。

  好啊好啊!

  把他的想法都说出来了,说的比他想的还要好。

  韩三平脑子过了一遍,做电影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这个提法好!

  沈善登接着道:“厂长,现在古装电影,大片战略,到了更进一步的时候了,前面不管是多么危险,多么大的困难,我都愿意去闯,为古装电影,为大片战略打出一片天。”

  “做中国电影的一名闯将!舍我其谁!”

  “这件事也只有我能做到!”

  沈善登用上了几分演技,对上管理也有技巧。

  不能把对上管理认为就是简单拍马屁,纯舔的,沈善登做不到。

  就算做到了,也很容易被抛弃。

  韩三平这样的人,沈善登不知道对方私下什么样,就算知道,要做什么,也轮不到他。

  说难听点,提着猪头,找不到庙门,找到了,也打不开。

  而有一点,沈善登知道对方需要,那就是在路线上支持他,肯定没错!

  他写的那篇文章,看似批评,实际上结合韩三平的报道言论,就能发现,相比于电影从业者和业界,韩三平是少有的清醒者。

  看似是批,实际上夸。

  只是这个夸,有水平的人才能看出来。

  “好,好,好。”

  韩三平接连叫了几个好,很是满意。

  聊了会。

  韩三平下午有个会,要休息,这才结束谈话。

  沈善登和周奇峰告辞离开。

  还没走远,韩三平的秘书过来了,把装着《大明颂》的U盘要走了。

  关上门。

  韩三平让秘书调好了电脑,他慢慢听着。

  第四遍!

  沈善登作为80后小登,重生而来,对未来并不迷茫,自信都溢出来了。

  而对韩三平这种50后老登来说,是完全不同的感觉。

  经历过物资极度贫乏的时候,也经历过社会的动荡,然后又见证了经济逐步腾飞。

  虽然他也保持乐观,但并不知道未来如何,也不确定雄伟蓝图能否实现。

  而在这首歌里,韩三平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自在,轻松。

  那些被定义塑造的历史,那些加诸于身上无形的枷锁,那些所有的一切。那是近代史的黑暗,也是这个古老民族的自尊

  似乎都在这首歌里了。

  “中华,我们中华啊。”

  他一声喟叹。

  久久不语。

  出了北影厂。

  “啊!”

  周奇峰忍不住兴奋的大叫一声,原定一个小时,谈了有3个小时,还一块吃了饭,不是一般的成功。

  大成功!

  周奇峰比沈善登还要激动。

  “师兄,你太牛逼了,太牛逼了!”

  沈善登见不少人好奇打量,不乏北电的学生,提醒道:“别激动,咱现在只是八字有一撇,一定要保密。”

  保密,就是保事成。

  “是,是,是。”周奇峰不说话了。

  回学校路上,周奇峰还是没忍住,像个好奇宝宝:“师兄,你真有把握把《绣春刀》拍出来,票房还能有十个亿?”

  沈善登坦然道:“这谁能说得清楚,你问我,我问谁?”

  周奇峰傻眼了,合着师兄在忽悠人啊?

第7章 地地道道山东人

  周奇峰满脑子问号:“师兄,你刚刚信誓旦旦,把行业、市场、内容,全部分析了一遍,你刚才多自信啊!”

  “还表了决心,我看韩总都动容了。”

  沈善登无动于衷。

  自己这师弟,咋怎么单纯?

  说什么就信什么?

  有人说自己2020年登陆月球呢,说就信啊!

  想着以后还要用师弟做事,沈善登解释道:“市场风云变幻不定,谁也没法保证成功。”

  “我拍过两部短片不假,但这个层次的项目,拍没拍过影响并不大。”

  正常的导演路径,一般来说要拍短片,然后拿一些野鸡奖、大学生奖项之类的。

  证明自己有一定才能。

  这个过程,短则一两年,长了不好说。

  有点关系的,会想办法申请青年电影基金支持。

  这个更是僧多肉少。

  或者遇到了冤大头暴发户,想沾点“艺术”气息。

  再或者要洗米的,捧人的,获得个长片机会。

  无背景的青年导演,拍MV、拍广告自己攒钱,砸锅卖铁弄一部长片电影,最好上电影频道,那就是电视电影,证明自己有能力驾驭长片。

  至此,也只是电视电影,后面还有院线电影。

  电影上院线,还能赚钱的导演,才能码到一些明星演员。

  到了这一步,一般要十年到二十年,很多青年导演一辈子进不了院线。

  能有一部院线电影的导演,已经是行业里的佼佼者,最上层的存在。

  沈善登抄了几十首歌,有那么一点名气,但他只是网络歌手,不走实体,社会地位和名气不匹配。

  就算是一线歌手,做导演也难。

  周杰伦能拍,除了自身名气,更是有港台两地保驾护航,而且也只是挂名。

  大陆这边,类似徐峥、陈思诚演员转导演,千难万难。

  徐峥是赶上了光线踏入制片领域,陈思诚赶上了院线踏入制片领域。

  赶上了风口的两人,也是做到了演员行业比较顶级的位置,才能有这样的机会。

  总之。

  对于个人来说,能力固然重要,但也要看平台和机遇。

  当下电影行业处于中国电影资本大崛起的前夜。

  前夜,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首节上一节8/10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