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卿为拍<入殓师>走火入魔,被曝深夜对着空气讲戏》
《<入殓师>杀青夜遇怪事!冲洗出来的胶片惊现无名死者笑脸》
虽说《入殓师》并没有举行杀青发布会,但是陈卿作为金棕榈大导,但凡有点风吹草动都会被媒体知道。
《入殓师》杀青的消息,还是第一时间被媒体报道了出去。
只是有些报道,着实让陈卿哭笑不得。
走火入魔深夜对空气讲戏是什么鬼?
自己怎么不记得曾经干过这事儿?
还有胶片惊现无名死者笑脸这篇报道,这都不能称为假新闻,简直可以说造谣了。
真就为了销量啥都敢写啊!
当然,这种胡编乱造的情况只出现在一些小报杂志上,大多数媒体还是不会这么无良。
尤其是官媒媒体,就更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官媒的记者都是有编制的,学历素质普遍偏高,而且官媒对新闻的把关也很严格,断然干不出这种睁眼说瞎话的事。
不过陈卿也懒得和这些假新闻计较,他们乱写归乱写,也没对《入殓师》进行抹黑攻击,相反还贡献了一波流量。
正儿八经的新闻,哪里有胶片冲洗出死人脸这种劲爆标题吸引人眼球了?
在王流那销假后,陈卿便一头扎进了《入殓师》的剪辑工作中。
北电一共有5个剪辑室,其中最好的无疑是主楼203的国际剪辑室,里面有德国Steenbeck 9000系列35mm/16mm两用剪辑台,整个北电也只有两台,同时还有瑞士Nagra IV-S同期声磁带剪辑系统和日本的Sony Betacam SP数字编辑机。
这配置可以称得上“豪华”了。
这个剪辑室主要是给研究生拍毕业作品用的,有些设备使用还需要系主任批条子才行。
不过《入殓师》的话,条子也不用批了,也不专供研究生了,陈卿爱怎么用怎么用,在里面开派对都可以。
别说研究生,哪怕就是导演系的教授来了,都得给《入殓师》让路,去用别的剪辑室。
一样是剪辑,徐小舟的短片是什么待遇呢?
徐小舟是在表导楼地下室的“胶片剪辑区”混,这里只有6台国产长江CL-16mm机械剪辑台以及2台苏联产Konvas简易声画同步器。
剪辑台常卡胶片,同步器则是会有±3帧的误差。
别觉得条件差,徐小舟又不是导演系的,是文学系的,能有这条件还是看在跟陈卿是舍友的份上呢。
为了能够抢到机器,徐小舟和黄亮经常凌晨就过来占座,后来还是徐小舟发现了一条捷径:给保洁阿姨5块钱,就能让其帮忙提前占座。
听起来这剪辑环境比陈卿恶劣多了,但剪辑环境的好坏和影片的好坏也没有必然关系。
贾科长的《小武》就是在这里剪辑的,还因为偷剪被没收过器材。
跟《狩猎》比,学校明显的对《入殓师》重视太多,《狩猎》的时候还有一些大三大四的学生参与,这次一个学生都没有,全都是从青影厂调来的有多年剪辑经验的熟手。
2000年前后正是胶片向数字过渡的时期,在剪辑过程中有一样东西至关重要,可以称之为剪辑师的“圣经”,那就是场记单。
一次电影拍摄,胶片多达上百卷,如何在这么多的胶片中迅速定位到想要的镜头?只能靠详细标注了每个镜头场次、镜号、拍摄次数的场记单。
很多导演还会要求在场记单上详细的标注NG原因、表演情绪、特殊镜头意图等信息,剪辑师一看,就知道当时导演是什么想法,想要拍什么画面。
剪辑的时候,导演向剪辑师交付分镜脚本和“圣经”场记单。
剪辑师再去冲印厂,现场监督分辨率、色彩宽容度等胶片扫描参数。
在这个过程中数字文件画质可能受损,所以剪辑师还要提前协商可接受的技术阈值,确保介质转换不损失导演预期的视觉效果。
之后冲印厂把样片给剪辑师,剪辑师剪出无调色、无配乐的粗剪版录像给导演审看。
导演如果有什么修改意见,以书面形式反馈,而且越精细越好,直接精确到需要调整的时间码,比如“00:12:2400:15:30节奏冗余”。
别说什么“感觉少了点东西”这种主观意味很浓的话。
啥叫感觉少了点东西?
剪辑师又不是导演肚子里的蛔虫,怎么可能知道“少了点东西”是少了啥?
为了避免一些剪辑师“越权”,导演和剪辑师还会签订书面协议,明确导演拥有最终镜头取舍权,剪辑师仅可提出节奏优化建议,不能替导演做决定。
当然,陈卿不用这么麻烦,这些剪辑师在被派来之前,领导早就挨个的做过思想工作了:剪辑过程中,陈卿的话就是圣旨,一切以陈卿为主。
虽说不用亲自动手剪,陈卿基本上每天都会去剪辑室,通过胶片样片审看拍摄成果,留下书面意见。
徐小舟也是一样,虽然只是短片,不过也是他的处女作,用心着呢。
舍友俩人每天的行为轨迹都很一致,就是宿舍剪辑室食堂三点一线。
不过,肯定是徐小舟成片先出来。
4天之后,陈卿刚从剪辑室回到宿舍,徐小舟就兴致勃勃的跑过来:“青子,我片子出来了!”
“是吗?走,去看看。”陈卿也早对徐小舟的片子好奇了,当时便去申请了一个放映厅,再加上黄亮、王流,师徒四人开始看起徐小舟的处女作来。
短片名叫《鸽子停在旋转楼梯上》,时长22分钟,故事也很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燕京某国营百货大楼拆除前夕,患有色盲症的电梯小姐总能看见不存在的4楼。
当她追随一只闯入的鸽子来到这个虚幻楼层时,发现这里陈列着90年代消失的物件:友谊雪花膏、牡丹电视机、印有“奖“字的搪瓷缸。
最终她在镜子里看见自己变成了1992年自杀的前任电梯员。
第67章 陈卿:我买下了腾迅
所谓魔幻现实主义,是一种将超现实、神话或奇幻元素融入现实叙事的艺术风格,其核心在于不打破现实逻辑,却让奇幻成为日常的一部分。
它不同于纯粹的奇幻或科幻,而是让神秘、荒诞、梦境与真实共存,形成一种独特的诗意或隐喻。
2000年前后,其实已经有电影在探索这类风格。
比如周公子的《苏州河》,融入美人鱼的都市传说、身份错位、生死轮回的叙事。角色“牡丹”死后又以另一个身份出现,现实与虚幻交织。
比如贾科长的《小武》,主角小武像“幽灵”一样游荡在小镇,无人真正理解他。结尾被铐在电线杆上,路人冷漠围观,形成超现实的荒诞感。
这种风格如果玩好了,那就是“先锋”,拿奖潜力很大。但如果功力不到家玩不好,就容易晦涩难懂,不知所云。
当然,还有点值得注意的是,魔幻现实的超现实表现手法通常会被一些导演塞进去大量ZZ隐喻,很容易触碰红线,比如姜闻的《小日子来了》,直接被禁。
“怎么样?”影片放完后,徐小舟很是期待的问老师王流,“老师,你觉得怎么样?”
“拍得挺不错的。”王流对徐小舟的成果表示肯定,“本子比较扎实,拍摄也挺扎实,可以送去一些短片电影节,看看能不能拿下几个奖。”
“青子,你觉得呢?”得到老师的认可,徐小舟很兴奋,又问陈卿,“不会拍得很差吧?”
“方方面面都很成熟,就算拿到导演系去,也是排名靠前的优秀作品。”陈卿还能怎么说,只能是夸呗,没看徐小舟一脸都写着“快夸我”吗?
而且确实徐小舟水平不差,构图、节奏、运镜各方面都可圈可点。
“抓紧时间做法文字幕,还有法文的内容简介。”王流想了想,提出一个建议:“可以往克莱蒙费朗短片节送一送。”
法国克莱蒙费朗短片节创办于1979年,是全球影响力最大的短片节之一,被誉为“短片戛纳”。
徐小舟一听见老师建议去法国克莱蒙费朗短片节,顿时更高兴了,这证明在老师眼里这短片确实不差,要不也不会让往短片届的“戛纳”送。
看完舍友的短片,陈卿又回长城时代影业转了转。
办公室已经装修完毕,相关人员也都招好,总算有点公司的样子了。
“陈导。”前台小妹正百无聊赖的坐在那,看见陈卿吓得连忙站起来。
“嗯。”陈卿点点头,也没有介意前台的摸鱼行为。
公司才刚刚运转,业务确实不多,前台的确有大把的空闲时间。
“陈导。”一个留着齐耳短发穿着百褶裙的小姑娘连忙跑到陈卿面前,“有什么吩咐?”
小姑娘叫齐瑶,是宋临渊给陈卿招的助理。
“宋总在不在?”
“在。”
“让他来见我。”
“陈导来得正好,正想向您汇报工作呢。”宋临渊拿着厚厚的几份文件来到陈卿面前,简明扼要的汇报了下对腾迅的收购进展,“我对腾迅的整体估值报价600万美元,打包收购盈科数码20%的股份和IDG12.8%的股份,还有他们管理层的所有股份。”
“600万美元,还有没有降价空间?”陈卿一边翻着那一沓厚厚的文件一边问道。
《狩猎》海外版权有480万美元,国内票房分成也有200万美元,再加上电视、VOD等其他版权费,600万美元倒是能拿得出来。
不过他不可能把家底都投进去,他还有一公司要运营呢,还有电影要拍呢。
“降价空间不大。”宋临渊摇摇头,“MIH那边给出的估值是500万美元,我们是一家影视公司,如果价格方面不能比MIH有明显优势,是竞争不过他们的。”
“这样……”陈卿思考几分钟后说道,“我们和MIH一样,也报价500万,但给马化藤团队留20%的股份,并且这个比例不会被稀释,同时让他们保留技术决策权。”
“我们收购他们,还给他们留决策权?”
“对,给他们留决策权,他们要是没有决策权,我还不敢买呢。”陈卿沉声说道。
他可是清醒的很,他只会拍电影,让他开公司,小公司还行,腾迅这种巨头他玩不转的,让他去掌舵,只能把这一未来巨头搞死。
宋临渊虽然很专业,但陈卿也不看好他能撑起来腾迅。
最稳妥的,还是让原班人马去管理,让本来就缔造了腾迅的小马哥他们去运营。
他只要坐着收钱就好,其他什么都不插手。
保留20%的股份外加决策权果然是一把利剑,宋临渊马上就给了回信:马化藤那边同意这个方案,但是要求先支付200万美元用于清退原有股东。
陈卿精神顿时为之一振,终于要买下来这个未来巨头了吗?
就是太烧钱了点儿。
只买了一个腾迅就几乎花光了家底,阿里那边还没下手呢。
只能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啊,《狩猎》赚钱速度可以说恐怖了,花个半年赚了600万美元,这速度堪比抢钱啊。
可现在,就买了个腾迅,一下就快把家底清空了。
也幸亏公司现在人少,维持成本没那么大,要不然这公司刚开起来就得倒闭了。
“不行,赚钱速度还是太慢了。”陈卿有了紧迫感,原本还想左手腾迅右手阿里,谁曾想一个腾迅就把他榨干。
“阿里,是一定要下手的,错过这村,就没这个店了。”陈卿并不打算放过阿里,要知道互联网泡沫就这两年,耽误下去等阿里恢复了元气,再入股就晚了。
“《入殓师》瞄准明年的柏林,再拍一部去明年的威尼斯,这样版权才能卖更多,才能拿下更多阿里股份。”陈卿靠在老板椅上,思考着未来。
威尼斯电影节是明年8月份,现在已经10月份了,再像《狩猎》和《入殓师》这样花上大半年制作一部电影肯定来不及,只能拍那种“速成”的电影。
而从成本来说,陈卿也拿不出多少钱了,只能拍小成本。
又要不花钱,又要时间短,还得适合威尼斯,这么一算,得,还得是《活埋》。
原来还说看不上《活埋》呢,结果这么快就啪啪打脸了。
至于徐小舟那边,再说吧,他现在是真需要《活埋》。
第68章 冲击柏林的时候顺便把威尼斯也冲了
“在《入殓师》剪辑的同时,抽空把《活埋》拍了。”陈卿坐直了身体,做出了决定。
冲击柏林的同时,“顺便”再冲击一下威尼斯,这事情不管谁听,都会感觉是天方夜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