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1999 第1342节

  通过闸门后,前台带着两人上电梯后一路来到顶楼。

  提前接到消息的李金玲已经等在了这里。

  “李先生,王先生,请跟我来吧。”

  公事公办的带着两人进了徐良的办公室。

  “徐总,李泽湘先生和王韬先生到了。”

  徐良笑着迎上来。

  还没等他开口,李泽湘已经急上两步,主动伸出双手。

  “徐先生,久仰大名,今天一见,果然是龙章凤姿,名副其实。”

  在社会上打拼了半辈子的他可不是初出茅庐的王韬。

  后者知道徐良牛逼,但对他有多牛逼没什么概念。

  但李泽湘不一样。

  他有自己的企业,很清楚创业的难度。

  更清楚七年时间成为亚洲首富,仅次于比尔盖茨的世界第二富的含金量。

  “李教授过奖,请坐吧。”

  两人坐下,李金玲端来茶水。

  简单聊了两句后,徐良目光一转。

  “王韬,上次我们见面的时候,条件我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你还有什么异议吗?”

  王韬下意识看了眼自己老师。

  李泽湘看在眼里,心里叹了口气。

  自己这学生确实优秀,但太缺少社会经验。

  他这一眼,把自己这一方的底都露了。

  看到这里,李泽湘索性也不藏了。

  “徐先生,我方希望能拿到汉华的融资,而不是直接收购;

  另外,为了巩固我方对公司的管理权,大疆将施行双层股权结构。

  当然,天使轮释放给贵方的权益可以多一些。”

  徐良端起茶杯抿了一口后。

  “你们打算拿出多少股权融资?融资额多少?”

  “天使轮20%,融资200万华夏币。”

  李泽湘道。

  “大疆现在值一千万吗?”

  “这是红杉给大疆的估值,不是我们自己。如果不是顾虑到徐先生慧眼识珠,先找到了大疆,我们可能已经跟红杉签合同了。”

  徐良平静的目光缓缓从两人身上扫过。

  李泽湘和王韬连忙避开,不敢与之对视。

  会议室内的氛围也瞬间变得压抑。

  “以我现在的地位,已经很少参与10亿美元以下的并购了。

  上次之所以去大疆,只是从汉华的调查报告上看到了它的名字,恰好我也看好无人机的未来,所以才一时兴起找上了门。

  当然,王韬先生也确实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工程师。

  而且很有前瞻性。

  你对梦想的执着让我想到了之前的自己。

  所以才想要收购。

  现在既然你们打算自己融资来做,也是人之常情。

  等大疆做起来,你们获得的回报也更多。

  但我实在没有耐心陪着大疆慢慢成长,时间也不允许。

  所以,我们只能以后有机会再合作了。”

  李泽湘给了王韬一个眼神,示意他稍安勿躁后。

  “徐先生如果对条件不满意可以尽管提。”

  “上次我跟王韬见面的时候,条件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没必要重复。刚才我对无人机行业的规划也跟你们说了。

  我要的是投入大量资金,迅速招募起一个大型研发团队来做无人机。

  而不是打添油战术。”

  徐良微笑着继续道:“我想我这次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李泽湘默然片刻。

  “徐先生,汉华的风投业务是国内做的最好的,我们可以跟汉华合作吗?”

  “当然。

  汉华虽然是我创立的企业,但现在我已经不负责具体管理。你们可以去找汉华鹏城办公室去谈。”

  李泽湘点了点头,缓缓站起身。

  “那我们就先告辞了。”

  徐良也随着站起来。

  “慢走。……李姐,你替我去送送他们。”

  李金玲点头后。

  “两位,请跟我来吧。”

  两人点头致意后,转身随着她离开了办公室。

  时间不长,李金玲回来了。

  “徐总,就这样放弃了吗?”

  “人各有志,强求不来。……但无人机我们不能放弃,你立即联系猎头,我需要一个懂无人机的CEO。

  还有,再招聘一批工程师,尽快把研发中心组建起来。”

  “明白。”

  没有王屠夫,那就找李屠夫。

  全球人才那么多,加上他现在能提供的巨大资源,以及上辈子的见识,取代大疆成为无人机的领头羊不是什么难事。

  

  回去的车上。

  “老师,我们怎么办?去找红杉融资吗?”王韬问道。

  李泽湘叹了口气。

  “除了徐良,我们没有第二个选择。”

  “为什么?”

  看着他不服气的样子,李泽湘解释道。

  “老师承认你是天才,但再天才的人也需要人帮助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你的大疆公司现在只是一个没有半点成果的手工作坊,需要大量的人来支持你对无人机的研发。

  正常情况下。

  大疆应该经历天使轮、A轮、B轮等等,一步步募资,一点点强盛起来。

  可现在你有了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

  作为身家超过五百亿美元,掌握着鸿蒙、昆仑、企鹅、阿里、Facebook等科技公司的徐良能调动的资源丰厚的超过你的想象。

  理想的情况下,大疆天使轮募资100万华夏币,招来十几个工程师。

  但徐良可以轻松调集几个亿,甚至几十个亿,几百个工程师做研发。

  你们之间的差距太大了。

  这不是竞争,而是碾压。”

  “老师,我承认徐良是金融和商业上的天才,但他不懂无人机。”王韬不服气道。

  “他当然不懂无人机,在这方面更是差了你很远。”

  看着王韬神色缓和下来后,李泽湘话锋一转。

  “最近昆仑手机的发布会视频你看了吗?”

  “看了,非常酷的手机。我已经在昆仑的官网上下了订单,可惜要排队等货。”王韬期待之余又有些懊恼。

  “徐良也不懂手机,但他带领团队研发出了昆仑,甚至把苹果压在了身下。”

  “您的意思是说,昆仑手机是徐良的成果?”

  “嗯。”

  “不可能。昆仑手机的总工程师是周晓光,这是昆仑官网上的消息。”

  “你回去后去优酷上看看求波君的采访视频。”

  “视频我看了,不过是拍徐良这个老板的马屁他才会那么说。”

  年轻人总是固执的相信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教书育人多年的李泽湘对这一点心知肚明,也没有强硬的去纠正。

  心里叹了口气。

  “也许吧。

  我们继续说无人机。

  如果徐良不是看好无人机的未来,他又怎么会亲自找到你?

  很显然,在他心里已经有无人机的一些运用模式和盈利方式,知道它未来有很大的发展前景才会想要收购。

  你虽然也在研发无人机,但你只是出于理想,并没有清楚而现实的规划。

  只是得过且过。

  你觉得这样的你,比得上资源丰富,对无人机未来发展有一定认知的徐良吗?”

  “我……?”

首节上一节1342/176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