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1999 第1374节

第1145章 顶尖人才

  徐良去一旁展示亲民形象去了,站他身后的雷俊立马上前与梁猛松握手。

  “老梁,欢迎加入昆仑。有你这位大才,昆仑半导体就有希望了。”

  梁猛松笑道:“过奖,过奖。昆仑是非常优秀的企业,徐总和你老雷,也都是优秀的企业领导人,可惜我一时糊涂,没能早点加入。”

  两人见过不止一次,彼此已经算得上朋友。

  称呼上也亲近不少。

  “现在加入也不晚。”雷俊笑道。

  梁猛松轻轻点头,没说话。

  到了这时,他才知道自己前段时间的迟疑有多么的可笑。

  一个愿意掏重金招揽半导体人才,并为人才建房、建子弟学校的人,怎么可能是目光短浅之辈。

  在美国白手起家,二十多岁就成为仅次于老盖茨的世界超级富豪。

  纵横全球金融,八年时间屡屡创造奇迹,把赫赫有名,横压半个亚洲的索罗斯打的没脾气……

  徐良身上的传奇实在太多了。

  现在进军硬科技和半导体,也势必会颠覆旧有格局。

  “一路上辛苦了,我代表昆仑工业集团欢迎你的加入。”

  徐良和队伍中最后一名技术人员握完手,发现他们这么多人围在一起,已经吸引了周围不少旅客的目光。

  不过因为有十几名西装革履的安保人员挡在四周,这才没让周围旅客围上来。

  “梁博士,集团已经在酒店为你们备好了接风宴,我们这会儿直接过去吧。”

  徐良走近梁猛松,笑眯眯说道。

  梁猛松连忙点了点头。

  这时他也注意到了周围越来越多的围观人群。

  徐良和梁猛松走在前面,领着浩浩荡荡一行人朝道路旁走去。

  路边停了十几辆清一色的黑色奔驰,排成一条长龙,煞是气派。

  徐良邀请梁猛松上了自己的迈巴赫座驾,打头驶出,另外十几辆奔驰依次跟上,车队朝着良木园酒店进发。

  坐在宽敞的汽车后排,梁猛松透过车窗打量着外面的风景,不由得感慨道:

  “京城发展太快了,简直一年一个样,再过几年来,怕是都认不出喽。”

  徐良:“不光京城,整个大陆都在快速发展,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未来一定会回到它原本的位置上。”

  “原本的位置?”梁猛松问道。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四大古代科技都是中国人发明的,我们有灿烂的文明,科技曾经独步全球。

  如今的落后只是暂时的,各个领域都在奋起直追,有些已经追上了,有些只是时间的问题。”

  梁猛松笑着点了点头。

  “徐总高见。别的不说,全球半导体行业,哪家大公司没有华人?

  大陆过去因为一些原因落后了,现在全力搞经济,科技这一块迟早追上去。

  徐总愿意站出来,我相信未来半导体领域的华人科学家、技术员都愿意聚拢在昆仑半导体的麾下。”

  徐良笑道:“为什么不是台积电?”

  梁猛松淡淡道:“台积电内部派系林立,赏罚不明。

  张忠谋还在的时候,台积电还能吃老底。

  等他下去了,台积电的辉煌也就到头了。”

  徐良笑了笑,不愧是台积电高层出身,对公司内部的弱点洞若观火。

  05年,张忠谋退休后,把台积电交给了蔡力行。

  结果这厮刚上任,就撞上三星的大举反攻和金融危机,严苛的绩效考核和成本优化措施引起了公司内部的强烈反弹,让张忠谋不得不再度出山,在2009年以78岁高龄重回台积电。

  不过在徐良看来,蔡力行上任最大的败笔,就是把梁孟松逼走了。

  老梁是台积电有名的技术狂人,是主流芯片晶体管构型FinFET发明人胡正明的“亲传大弟子”。

  当年台积电击败IBM130纳米“铜制程”项目,梁孟松就是二号功臣。

  在台积电兢兢业业几十年,手中有500多项专利,发表技术论文超过350篇,台积电每一代制程工艺梁孟松都有过参与,妥妥的技术大牛。

  但他打死也没想到,自己后来会走和张如京一样的道路。

  张忠谋第一次退休这一年,台积电技术副总蒋尚义也退休,梁孟松觉得技术副总这个职位非自己莫属,蒋尚义也力推梁孟松。

  但没想到,CEO蔡力行想用自己人,挖来了自己在台大物理系上学时候的学长英特尔前先进技术研发协理罗唯仁。

  新官上任,为了坐稳位置,提拔几个自己人也是正常操作。

  但关键是你要看人下菜碟。

  老梁这种研发能力MAX的顶级技术大牛,对任何高科技公司而言都是最宝贵的人才,肯定是要留下的。

  像总裁、副总经理、HR这种纯管理人才,才是适合拿来立威的对象。

  但偏不。

  蔡力行的任人唯亲,对梁孟松来说简直是一种侮辱。

  毕竟我牛都吹出去了。

  已经有不少人提前去祝贺他升职。

  现在一搞,让他成了整个公司的笑柄。

  但凡要点脸,就不可能继续留下来。

  作为理工男,老梁还是要脸的。

  有媒体报道,梁孟松离开的时候,曾“嚎啕大哭”。

  梁孟松哭了,南棒却笑了。

  这时候的南棒正在全力发展芯片代工产业,虽然全球仅排第八,连中芯国际都不如。

  但三星却有魄力像张如京一样选择“逆周期建厂”。

  砸了几十亿美元建设代工厂。

  三星犹如黑暗中潜伏的鹰,紧盯着台积电,并蓄力准备发出致命一击。

  韩国的芯片产业,同样需要一个技术带头人,因为梁孟松的妻子是韩国人,所以三星派人找到梁孟松妻子,希望她劝说梁孟松到三星发展。

  三星开出的价码十分丰厚,年薪100万美元,是台积电年薪的三倍。

  除此之外,考虑到梁孟松是因为缺乏尊重而离职,还专门派了公司的专机来弯弯接梁孟松去韩国上班。

  这种礼遇和台积电形成了鲜明对比,梁孟松根本无法抵抗。

  这也是徐良愿意亲自带着雷俊来迎接他的原因。

  礼贤下士,从来都是上位者的基本操作。

  由于梁孟松和台积电有竞业协议,并不能入职三星,所以梁孟松去了韩国成均馆大学担任访问教授。

  但人都到韩国了,具体干啥台积电还能管得着?

  更何况,成均馆大学就是三星控股的。

  很快梁孟松被成均馆大学“派”到了三星半导体理工学院教书,但听他课的可不是一般学生,全都是三星的顶级工程师。

  那时候三星在28nm制程水平,正在向20nm攻关,梁孟松看了之后说你们这样跟在台积电后面根本不行,要想击败台积电,必须超越它。

  有了梁大佬的加盟,三星芯片技术提高得飞快,直接越级反杀攻克14nm,比台积电还早半年!

  就靠这半年的时间差,三星抢到了台积电的苹果A9全球首发订单,甚至连台积电好基友高通的订单都抢走了一部分。

  这给台积电带来的不仅仅是订单损失,更多的是暴跌的股价,全部损失加起来有10亿美元,当年净利润的三分之一。

  这叛将张忠谋能忍得?

  张如京我都收拾了,还收拾不了一个梁孟松?

  很快,台积电起诉梁孟松,指控他向三星泄露了台积电的核心机密。

  证据也很明显:梁孟松没去的时候,三星代工厂营收只有4亿美元,去了之后就暴涨到12亿美元。

  台积电还请外部专家制作了一份“台积电/三星/IBM产品关键制程结构分析比对报告”。

  报告显示:因为三星的技术源自IBM,所以在2009年65nm制程的时候,芯片结构还和IBM很相似。

  但到了45、32、28这几代,竟然和台积电越来越像。

  到了14nm的时候。

  “单纯从结构分析已经分不出系来自三星公司或来自台积电公司”。

  这跟梁孟松没关系才叫有鬼了。

  用台积电的法务部长方淑华的话说:“就算他不主动泄密,在三星选择技术方向的时候,只要他提醒一下,说一句‘这个方向你们不要搞了’,三星就能少花很多物力和时间。”

  2014年,法院作出裁决,梁孟松败诉,被迫离开三星。

  梁孟松这个人是搞技术的,搞技术的人都会有一种执念,突破再突破,直到达到摩尔定律的极限。

  而梁孟松从三星离开后,虽然钱不缺,却离开了自己热爱的技术事业,这对一个搞技术的人来说,比杀了他还难受。

  这时,中芯国际伸来了橄榄枝。

  2017年,梁孟松加入中芯国际,任联席CEO,负责技术研发,年薪20万美元。

  虽然钱不多,但不争馒头争口气,弄死台积电就行。

  所以,他连这20万都没拿,都捐给了某教育基金会。

  到中芯国际三年,直接复制了三星的进步速度。

  完成了从28nm到7nm的技术研发。

  28nm、14nm、12nm、及n+1等技术均已进入规模量产,特别是14nm的良品率从3%上升到了95%。

  虽然14nm比台积电的5nm还落后两代,但在制造业领域中14nm的芯片已经可以满足70%以上需要。

  不过,中芯在徐良的帮助下,张如京的地位稳如泰山,官司虽然在打,但始终没有败诉。

  所以梁孟松没去中芯,而是被他邀请到了昆仑半导体。

  徐良没在继续台积电的话题。

  “昆仑半导体从无到有,零基础开始搭建,接下来要多多辛苦你了。”

  梁猛松正色道:“徐总,你信任我,愿意把昆仑半导体交给我来打理。

  我就是拼了这把老骨头也要把昆仑半导体带到接近,甚至追赶上国际第一梯队的水平。”

  徐良苦笑,梁猛松这么牛的人,都不敢说“超越”这种话,越是了解行业越不敢乱说话。

首节上一节1374/176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