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1999 第975节

  成立不到两年,投的公司不是很多,但也有十几家;其中不乏药康明德、海王星辰、迈瑞医疗、博纳影业等知名公司。

  不过徐良过来,不是问业绩的。

  除了季报和年报,他不关心几支基金的具体项目。

  “一个星期前们给总公司提交的改革报告,是你们所有人的主意?”徐良问道。

  “徐总,主要是我的意见。”梁思连忙道。

  “说说你的考虑。”

  梁思应了一声,组织了一下语言后。

  “徐总,在您和姜总的带领下,汉华经过多年发展后,目前咱们已经是华夏声名卓著的金融投资公司,在风险投资领域更是无可置疑的王者。

  多年来,培育出了携程、蒙牛、苏泊尔等一系列知名上市公司。

  伴随着创投市场的火热,青睐我们的初创公司越来越多,再加上我们自己的孵化器孵化出来的公司,每个月鹏城办公室收到的投资申请多达上百份。

  而且还有继续增长的趋势。

  申请投资的种类也五花八门,既有互联网、硬科技、生物制药,也有普通的餐饮、食品等公司。

  全靠4号基金和10号基金来负责这些投资申请,效率太低了。

  但如果没有详尽的调查就去投资的话,是对公司,对客户的不负责任。

  所以我觉得应该改革。

  合并4号基金和10号基金,成立鹏城办公室直辖的对冲基金部门。

  我们可以把这个部门看做是一支母基金。

  但不成立独立的子基金,而是招聘或者培养优秀的投资人,根据这些投资人的能力分成不同的级别。

  不同的级别拥有不同的投资额度。

  比如拥有一定投资经验,但从来没独立负责过项目的新手,管理额度为500万美元。

  有成功经验,且浮涨大于亏损的,管理额度为1500万美元。

  根据具体情况,划分出不同等级基金管理人。

  这样一来,鹏城办公室对冲基金旗下将彻底解决投资人不足的问题。

  到时候每个人负责六七个项目,不仅能做到更详细的考察和审核,也能提供更周到的投后管理。”

  徐良目露思索。

  他承认梁思的话有一定道理。

  目前风投部门成立最早的几支基金,管理着十几亿,甚至二十几亿美元的庞大资金,投资的项目不下三四十。

  虽然梁思、卢炳云、张颖、沈男鹏等人按照行业分成一个个独立的管理小组,来管理纷杂的投资项目。

  但管理这么多项目,对基金经理而言压力越来越大,投后管理也很难尽善尽美。

  梁思的办法就是把管理权下放给数量众多的基金经理,风投部门总监只负责项目合规,以及大型投资项目的跟踪和调查。

  分工更加明确。

  这样做的好处是提升了效率,但也难免有风投经理能力不行,造成公司的亏损。

  但总体来说还是好处大于坏处。

  而且,自从吞并了德隆的金融资产后,梁思作为鹏城公司的负责人,已经不单单负责风投业务,还需要负责证券、信托、保险等业务。

  虽然只是日常管理,但她的精力很难再像之前一样负责4号基金的投资了。

  徐良沉吟片刻。

  “其他人的意见呢?”

  “徐总,梁总的方案确实很不错,但风险投资是一个非常考校投资眼光的事,一下子引进太多没有经验的基金经理,恐怕给公司的经营带来更多的亏损。”

  说话的人穿着藏青色西装,带着金丝眼镜,一副金融精英的派头。

  “这么说邹经理反对?”

  徐良笑道。

  “不是反对,我是觉得是不是再多花点时间完善一下,看看有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邹士凯连忙道。

第845章 分歧

  作为汉华证券的负责人,他身边团结了一批原德隆的老人,在汉华鹏城办公室内也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山头。

  这样的情况,也是汉华旗下京城、魔都、鹏城三大办公室的真实写照。

  徐良也见怪不怪。

  只能通过时间,通过人员上的调整来一点点融合双方。

  这注定是个长期的活。

  “邹总既然说两全其美,就应该拿出两全其美的办法,否则事情一直拖在这,受损的是公司。”

  坐在梁思下首的梁英宇忽然道。

  “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件事一旦处理不当,会导致公司受损才要慎重。

  至于具体的方法,其实很简单,把原本4号基金旗下的各个小组独立成单独的基金不就行了?

  他们彼此合作多年,经验丰富,完全可以作为一支独立的基金存在。”

  说话的人是个身材矮瘦,带着黑框眼镜的中年人,坐在梁英宇对面,颇有些争锋相对的意思。

  梁英宇刚要继续,突然被旁边的梁思拦了下来。

  两人在一起共事两年时间,彼此都很熟悉。

  梁英宇看着坐在上首,神色平静的徐良,心中一震,瞬间把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负责汉华华南地区信托业务的吴东,眼看把梁英宇压下去,心中得意,继续道。

  “徐总,我觉得公司目前刚刚收购了德隆金融业务,最应该做的就是整合消化,使两家合为一家,其它的事情可以暂时往后推一推。

  尤其是涉及到调整公司管理体系这种大事,一处理不当很容易造成整个公司管理的混乱,所以我觉得,目前公司不易大动干戈。”

  徐良玩味的眼神从众人身上扫过。

  微笑道。

  “你们的意见我都清楚了,谁还有不同的意见?”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都没再开口。

  “既然都没意见,那今天这个会就暂时开到这,散了吧。”

  众人迅速交流了一下眼神,起身离开了。

  等会议室内恢复安静后,徐良拿出手机给姜晓阳打了过去。

  “会开完了。”

  “嗯。”

  “怎么样?”

  “跟你说的一样,对立有点严重。”徐良笑道。

  顿了一下。

  “你想怎么做?直接清洗原德隆一方的人?”

  “我还没决定。”

  徐良有些好奇道:“怎么,德隆那边有人才?”

  比起梁思、梁英宇这种汉华自己培养的嫡系,德隆的外来户肯定要疏远的多。

  矛盾闹大了,后者也应该第一时间被清理。

  但现在让姜晓阳为难,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德隆这边有她难以舍弃的人才。

  “邹士凯跟他的团队都非常优秀,是证券行业的人才。

  在德隆的时候曾经操盘了三九集团收购长征制药,三联集团收购郑百文,以及张裕葡萄酒、科力远新能源股份在内七家公司的上市和融资,在证券行业的经验很丰富。”

  “人品呢?”

  “目前还没查到有贪污问题。至于私下里,还不清楚。”

  “那就多调查一下,如果人没问题,能力又不错的话就留下来,尽可能弥合双方。

  但如果效果不大的话,再考虑让谁离开。”

  公司内可以有分歧,但不能有分裂。

  “嗯。”

  “梁思提交上去的报告,你跟管理层开会讨论了吗?”

  “讨论过了,基本都能接受。

  不过这两年我们管理模式几次改革,大家刚刚适应,所以都觉得不易马上推开。

  应该先从新成立的圣保罗办公室试点推行。

  先看看效果如何,等真正完善了成熟了,再一步步推广。”

  随着汉华变得越来越庞大,姜晓阳管理起来也很难再像之前一样面面俱到。

  所以也接受了徐良的建议,开始逐步把管理权下放。

  从全球一把抓的综合管理模式,向扁平化的管理模式过渡。

  施行两个中心,九大办公室和四大公司的管理架构。

  两个中心即,京城的全球行政管理中心和香江的全球投资中心。

  九大办公室则是京城、魔都、鹏城、东京、新加坡、硅谷、纽约、伦敦和圣保罗。

  四大公司即客隆超市、华夏酒业、富华地产和昆仑科技。

  南孚电池已经卖给了红岩,禹王公司规模太小,资产加起来都不超过3亿华夏币。

  跟客隆、华夏酒业和富华这些资产过百亿的行业巨头没法比。

  昆仑科技就是曾经隶属于鸿蒙的昆仑电脑。

  从鸿蒙划出来,交给汉华后,名字就改了。

  而且产品也从电脑、MP3,拓展到了U盘、笔记本电脑等诸多产品。

  获得了更大自由权的雷俊,逐渐展露出自己在经营上的才华。

  伴随着华夏消费电子产品市场的飞速扩大,昆仑科技的总收入也一路上涨。

  按照汉华的长期战略规划,将逐步把针对本地市场的投资、咨询、证券、信托等业务,下放给各大一级办公室。

  总部只负责品牌维护、财务和人事管理,各大办公室的业务协调,汉华自有资产管理部,以及太平洋对冲基金和青龙私募股权基金等业务。

首节上一节975/176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