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上体验店销售范围,时不时侵犯原本经销商合同约定区域,弄得下面怨声载道,后来加了个拼夕夕线上销售区域保护。
也没办法照顾到所有利益受损的中小商家,近期兼职团队持续扩张,导致的串货行为每日剧增,矛盾在加剧。
你和苏拧这场骂仗,搞不好就会挑破拼夕夕,和厂商之间的脆弱平衡,总之没你想象的那么美好加稳定。”
回想他刚才一系列动作,东哥懵了,“不会这么严重吧?”
他说的轻松,京东原本就没有家电这块市场,借助拼夕夕渠道,一口吃下五六个亿销售额,从上到下嘴都笑歪了。
正畅想美好的未来,突然被渠道商公然打压,还倒逼厂商给京东控货,东哥咽不下这口气,索性掀桌子博同情。
骂架不是为了发泄,而是树立标杆,把渠道商的敌人找出来,广泛拉拢盟友,同时给消费者传递出京东卖家电,物美价廉的信号。
只要消费者开始知道京东,并对这个网站产生好奇,同情,那么就有做文章的空间。
比如那些曾经被线下渠道商坑过的用户,一但享受过京东优质的服务,就很难再忍受传统渠道商的低效率,高价格,相对劣质售后。
但东哥从来没想过坑拼夕夕一把,两者本就互相持股,有共同的敌人,有广泛合作的基础。
尤其两位老板还是志同道合的朋友。
“你说呢!”
李泽华冷哼几声,趁机又埋怨几句,东哥虽然脸皮厚,但他又不是完全受利益支配的资本家,总归会产生一丢丢内疚惭愧心思。
某人要的就是这个结果,见他诚心道歉,挥挥手道:“如果道歉有用,还要六扇门干什么。
你信不信现在已经有厂商,接到苏拧的威胁电话,要求它们断绝对拼夕夕,提供某些特定型号商品。
要不要赌一把?”
深知那帮人秉性的刘强栋,头摇的拨浪鼓似得,“是我没考虑清楚,往后有机会一定补偿给你。”
“那行,我这现在就有个让你报答的机会。”
“我说你平时也不是斤斤计较的人,搞半天在这等着我呢?”
“那你帮不帮吧。”
“帮。”
“是这么回事……”
成功顺利拿下京东的销售网络,李泽华心满意足。
只留下刘强栋在风中凌乱,“合着你不声不响,又弄出一家智能手机工厂,下个月就上线新品牌了?”
感觉被青云集团在业务上越拉越远,有点难以追赶的意思……
苏拧确实又出招了,这次它不是一家在战斗,而是拉上全国许多中小经销商一起,代表了传统渠道商的集体利益。
国美大中五星这些大渠道商也在后面帮腔,大有一副逼迫厂家放弃电商渠道的架势。
还好,它们没失去理智,没把矛头对准整个线上,而是着重提及京东和拼夕夕两家,认为供给线上产品的价格过低。
导致上述两家电商能通过更优惠价格甩货,进而达到吞并线下市场的目的。
随后,各大厂商做出回应,明确表示给各家供货价格一致,不存在线上线下差异化。
传统渠道商对此并不接受,明确表示厂商应该拿出切实有效的行动,约束线上经销商严格遵守厂商的定价体系。
不要因为线上一点点蝇头小利,去损害全国几万家传统经销商利益。
事情到这一步,已经明显可以看出,背后隐隐有人在串联。
攻击电商渠道却不提淘淘,加上连想在数码产品领域,对京东的采购渠道厂商的施压,事情愈发清晰起来。
厂商的应对是拖字诀,线上线下多渠道销售网络,哪一块被放弃都是不可取的,譬如拼夕夕目前发展速度惊人,根本不受厂商控制。
在私下沟通过程中,李泽华明确表示,如果有厂商在某些特定畅销款,对青云系采取限制发货,拖延送货等手段影响网站正常销售。
或明确告知不再发该型产品,那拼夕夕将会在第一时间,下线该厂商所有产品,并按合同在规定时间内,扣除费用后结清剩余货款。
谁也别惯着谁,一切按合同办,没有互相信任的基础就趁早结束合作,大家好聚好散,以后再见面还是朋友。
拼夕夕不是京东,算上城市团购项目,每个月销售额破60亿,坐拥超15万全职员工的青云集团,也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威胁。
拼夕夕则通过微博公开回应,从公司架构到运输销售环节,充分诠释线上线下打通后的优势,正是掌握物流快递优势。
拥有近三千家线下体验店,加上众多兼职员工,才能创造出如此之大的销售量。
论提供的就业岗位,给所在地的税收收入,绝对不比线下传统经销商贡献少,所谓的电子商务会造成制造业空心化。
不承担对应社会责任的无端指责,纯属空穴来风,是站不住脚的歪理邪说。
不仅如此,拼夕夕正致力于发展提振农村经济,目前已经为超过200万农户切切实实创收。
在未来还将创造更多城郊,城镇,乡村地区的就业岗位,帮助更多农民完成脱贫致富。
在最后,拼夕夕官v还不忘打个广告,放出海量的高薪岗位,面向整个社会集中招聘……
对制造业厂商来说,拼夕夕有一个代理加盟制门店所没有的优势,也是核心竞争力。
那就是从一开始,厂家为拼夕夕培训的售后服务团队,这是单独任何一家代理商没办法与之抗衡的,哪怕是苏拧也不可能做到。
维持这样一张遍及全国的售后服务网络,花费有多大,厂商是最清楚的,哪怕是它们,也心有余而力不足。
而拼夕夕的新兴增量市场,则代表新的未来,城市存量市场的竞争已经逐渐白热化,几乎每家都在拼尽全力保住自己市场份额。
借助国家家电下乡的东风,每一家都看到在广阔的农村地区,还存着一个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
但除了超一线品牌外,没有哪家有实力,单独组建一个全覆盖的销售网络,美的在四年之前提出一万家乡镇店覆盖计划。
至今还处在理论实施阶段,因为单一品牌很难在农村地区顺利生存,尤其无法单独提供售后服务,这一点对农村消费者尤为重要。
但拼夕夕可以,虽然执行过程中遭遇的麻烦不断,但它确实通过扎扎实实的上门服务,不断加深一线品牌在农村地区的知名度。
嗯,这也是一线大厂最痛恨的地方,因为这张便捷的覆盖网络,方便它们的同时,也在为一众二三线品牌,提供弯道超车的可能性。
就好像东哥心里没事骂蜂鸟那样,对这玩意他是既爱又恨,没事提供那么好服务干什么?
消费者还怎么通过差异化服务,去判断哪家实力更强?
服务上没差异,这不是逼迫大家一起内卷,提升产品技术和产品使用体验吗?
以前那种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新瓶装旧酒,糊弄消费者的愉快日子,难道要能让拼夕夕终结掉?
第312章 ,渠道大战一触即发
身处时代洪流中的个人,受制于有限且杂乱不堪,参杂大量无用信息的来源中,很难分辨当下到底发生了什么。
只有行业亲身经历者,或在未来通过历史回顾,才恍然大悟“哦”一声,原来当时发生这么多有趣的事情啊。
比如在09末10初发生的这场,贯穿春节前后,波及整个制造业大厂的销售渠道大战,它的结果,深深影响今后数十年的行业格局。
以十一月初,苏拧首先对京东商城发难为标识,拉开了这场大戏序幕。
接下来两周内,以扰乱正常市场价格秩序,无法提供正常商业服务等诸多理由,逼迫各大厂商相继停止对它供货。
对任何一个厂商来说,在电商渠道没成长起来之前,失去传统分销渠道,都是不可接受的。
所以销售量暂时只有几个亿,且明目张胆降价促销的京东商城,成为最大受害者,被迫终止促销活动。
它不是受伤害的第一家电商平台,也不会是最后一家,利益之争本就没有对错可言。
传统零售业和电商新零售之间的爱恨情仇,将在未来十几年里不断上演精彩剧集。
事情本该在这告一段落,但以1.5亿家电产品支援京东的拼夕夕,却彻底曝光在传统渠道商面前。
实际上没有刘强栋在微博曝光,以苏拧国美的尿性也不会轻易妥协,这本就是线下对电商的一次集体反击。
一个披着体验店外皮冒充线下渠道商,却依靠线上商城把产品卖到全国的拼夕夕,远比京东威胁更大。
如果任由拼夕夕顺利成长起来,一个拥有物流运输便利,体量巨大通过集中采购降低成本,无需承担巨额物业支出。
依靠线上渠道,不受区域限制将生意做到全国的巨无霸,将是所有渠道商的噩梦。
11月中,渠道商代表企业苏拧,再次给众多厂商发去一份措辞严厉的商业函件,公开指出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包括不仅限于拼夕夕违反销售区域保护制度,存在严重串货问题;通过商城抽奖赠送无限制购物券,变相拉低产品实际零售价格。
影响厂商一线大品牌的市场定位,造成消费者认知和产品价格混乱。
聘用毫无专业产品知识的兼职业务员,采用不专业甚至诱骗性手段模糊销售,造成购买产品的消费者投诉量激增。
等等一系列扰乱正常商品交易的恶劣影响,已经严重损害其它严格遵守厂家政策的经销商利益。
如果任由这股行业不正竞争之风蔓延下去,以苏拧为首的渠道商,将被迫使用包括终止合作在内的所有手段,进行商业反击。
这份正常的商务质问函,本该是渠道商和各个厂商之间的保密文件,却在一开始就在互联网上传的沸沸扬扬。
参与讨论的网民数量一度高达数百万之多,甚至出现有组织的恶意摸黑,一时间针对拼夕夕的负面信息络绎不绝,恶评如潮。
那些在外卖,快递,城市团购行业竞争中落败的对手,也不甘失败,大有借助这次事件,集体向青云系发起总攻的企图。
有限的正面言论,根本掀不起任何浪花,就在茫茫多的摸黑言论中消失不见。
这幕后,逃不开别有用心者推波助澜。
谁让拼夕夕玩下沉市场建设,试图通过绑定大多数人利益,绕开资本控制,想另辟蹊径突围?
这是不可能被接受的结局,资本希望用最小的代价,掌握最多的资源。
用最少的成本,赚取更多的利益。
别看在抢占市场阶段,资本可以闭着眼睛几亿几十亿的砸,那是因为它们知道,一但完成垄断,可以赚回无数倍。
但拼夕夕模式显然不对劲,因为它的支出大头在人工成本,这家伙竟然真的在践行共同富裕那一套。
这怎么行?
如果拼夕夕模式取得成功,将来资本的优势怎么体现?
哪怕资本主动参与其中,未来完成市场垄断,然后呢。
这家伙明显奔着雇员百万去的,再加上远超行业的薪资待遇水平。
这一百万人,未来一年人均支出算十万,光工资就得花掉一千个亿。
电商行业龙头企业,未来能不能做到万亿销售规模?
这一点,资本从不怀疑,甚至它们认为电商,可以完全取代传统零售行业,做到十万亿都不是问题。
但这个利润分配的权利,必须掌握在资本手里,总不能做一万亿,赚一千五百亿,其中的大头让全体员工共同分享吧?
那还要资本运作干什么?
干脆把股份分了,人均一份不更好?
做梦呢!
所以一般的资本根本不打算参与,目光长远的大资本,则试图加入进去后,慢慢影响改变这一结果。
比如,将来把全职员工改成劳务派遣的临时工,把原本需要缴纳的五险一金,隐形福利待遇通通砍掉。
比如蜂鸟和拼夕夕互补的商业模式就不错,持续投入产出不多的环节通通外包出去,管什么用户体验啊?
没事多花点钱给掌握舆论的公司打广告,让后者帮忙操纵舆论,屏蔽不利的信息就好了。
利益受损的个人,永远别想和大集团斗,就像李泽华开会说的那样,公司养一群法务干嘛用的?
不就是拿来对付这群看不清形势的个人么(原话是应对竞争对手恶意摸黑,违约,侵权),节约出来的成本大家一块分,多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