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生产力从1981开始 第17节

  等吃完早饭,就让爷爷带着去了木材厂。

  木材厂也是靠近马路,看来队里也是考虑到以后帮别的生产队处理木头可以方便运输。

  棚子已经搭好了,跟窑厂那个差不多,地面也平整压实了。

  旁边已经堆着一些木材和待处理的原木,还有几个盛满水的水桶,这是等组装完测试用的。

  王建昆看了看环境及准备的材料,发现还可以,就让爷爷安排人把锅驼机的零件从窑厂运过来。

  在等待的时候转道去远处的碾米厂看了看,碾米厂的地方就要小点了。

  因为碾好米会直接运走,所以到时候就建个房间放锅驼机和碾米机,再建个房间放木材和临时放谷糠。

  看完就回到木材厂,只见零件已经运来,王建昆让两个读过高小的青年帮忙。

  随着5套机器建好使用,队里现在文化比较高的都分到固定工作了。

  后面如果还要再建什么机器,就只能临时培训了。

  但考虑到临时培训会出现胜任不了的情况,那么现在就要开始让这些有文化的人带出来徒弟了。

  锅驼机组装已经很熟练了,组装完就开始试机,没有出异常情况。

  让机器保持慢速运动,王建昆让人帮忙抬锯木机的零件。

  锯木机也比较简单,有一个大铁板开了个槽,锯片从那里伸出来一小半,下面是一个传动轴和齿轮系统。

  轴的一端连接齿轮,齿轮连接锯片,另一端伸出来用于上皮带与锅驼机相连。

  组装完就开始联动试机。

  先是关闭蒸汽阀门让蓄力轮停下,接着上皮带与锯木机连接。

  然后打开蒸汽阀门,加大火力,锯片开始由慢变快的转动。

  王建昆检查了下锯木机的转动情况,发现转速达到要求了,而且锯片在一个平面转动,说明可以用来锯木头了。

  王建昆问了下要开多厚的模板,父亲表示先开2厘米厚就行。

  王建昆调整了下限位器与锯片的距离,边调整边跟两个青年讲解如何调整。

  待调整完,让两个青年合力抬起圆木放到切割台上,一边靠紧限位器,慢慢往前推动木头。

  木头遇到锯片,瞬间被切割开,木屑飞速往下面的收集槽喷出。

  切开一半,让其中一个青年来另外一边接木头,接住后就往后拉。

  推木头的推到工作台边缘就放手,这是防止被锯片割到手。

  拉木头的青年待一片木板被切下来后,就让其自由往边上掉,扶住另外一边往回推。

  再由那边的青年重复刚才的动作,就这样切割了5次,就把一根圆木处理成了木板。

  尺寸都是一样的2厘米厚。

  如果同样的工作让人工拉锯开圆木,可能要花1个多小时,但是刚才大概也就5分钟。

  所以机器的力量是无与伦比的,人要善于利用大自然蕴含的能量和原理。

  为了让两人熟练运用,王建昆让两人把用来测试的5根圆木都进行了加工。

  有两根按照父亲报的尺寸,处理成8根方条,这次尺寸调整和如何加工王建昆没提醒。

  让两个青年自己想,不愧是有念过书,基本的算术和空间想象能力还是达标的,没多久就加工出来了。

  这边测试完就去碾米机厂组装。

  锅驼机组装不再赘述,都是一样的型号,很快就组装完试机。

  碾米机也不是很复杂,就是使用的时候要根据需要调整进刀量或者换刀。

  里面是带斜纹的轴,两端架在铸造的外壳凹槽里,上面盖上外壳,

  上部有个漏斗用来放加工的谷物,有一个装刀的小夹缝,调整刀与轴的距离就可以控制是碾成精米还是碾成一般的白米。

  这里说的白米其实不怎么白,还是会带点谷壳和胚芽的,稍微泛黄。

  精米就是把壳和胚芽全部去掉的那种米,看起来白很多。

  大部分人家还是吃白米的,也有部分人家会加工一点精米用来磨粉或者给小孩吃。

  下半部分是支撑架和出谷糠的地方。

  组装好照样要试机。

  连接上锅驼机后,王建昆指挥一个青年打开阀门,待转速稳定后,让另一个青年把半箩筐稻谷倒入漏斗,把另外一个空箩筐放到出料口下面。

  王建昆先自己调整好刀片与轴的距离,先放宽一点,然后让负责倒谷子的青年慢慢打开漏斗下面的开关。

  随着漏斗下部开口慢慢变大,越来越多的稻谷进入轴里,转动的力量和斜螺纹将它们往割刀上经过,谷壳就一点点被磨下来。

  出料口出来一股黄白相间的东西,那是因为割刀离轴远,大部分谷壳没有磨下来。

  王建昆用手抓了一把,有一大半没有磨到,于是他把刀往轴的方向转了转。

  再抓一把,出来的就是白米了,说明刀调整到位了。

  精米不能一次性加工出来,必须把百米再次加工,加大进刀量才可以,不然一次把刀进太多,会出现两种情况。

  一个情况是轴被谷子卡死动不了,这时就要赶紧关闭蒸汽阀门停下机器。

  另一个情况就是谷子被碾碎了,大部分是碎米,卖相和煮起来的饭不好吃,碎米还会漏到谷糠里去,减少出米率。

  王建昆把进刀的要点跟两位青年都讲了,然后就是让他们练习。

  先把刀松一点,再边进刀边抓出料口的米观察。

  碎米多就把刀松一松,米上谷壳多就把刀紧一紧。

  待调整到位,前面出来的部分再倒回漏斗里加工一次就好。

  两个人试了两担谷子,就可以正常操作,把谷子碾成百米或者精米了。

  测试完碾米机也到中午了,众人等到锅炉熄火后就陆续回家。

  路上王建昆建议这边的木材厂和碾米厂要尽快用起来。

  家里的谷子可以下午就拿过来让那两青年帮忙碾了,而且要让会计来测算下该怎么收费。

  比如加工一担谷子,队内可以用钱也可以用工分,队外的就只能用钱了。

  加工谷子现在家家都是用手工舂米或者用石头碾,花费每家的妇女们很多时间。

  如果来碾米厂碾,一担谷子来去半小时就可以了。

  省出来的功夫可以去照料自留地的作物,也可以在队里上工比如砍柴等。

  自己母亲也有更多时间照顾妹妹,督促妹妹学习了。

  父亲点头答应,表示这几天就会把这些安排好。

  午饭还是挺丰盛的,做了个粉蒸肉,加了红曲粉,红彤彤油亮油亮的,让人食欲大开。

  饭后王建昆让父亲去凤山一趟,把两百套座钟用的玻璃和发条带给权师傅,并从权师傅那拿1400块钱回来。

  父亲本想让王丽平去,听到有这么多钱,他也不放心了,就表示自己等下就去一趟。

  王建昆下午没什么事情,决定去山上探探元素情况,顺便看看能不能打到猎物。

  父亲已经带着玻璃和发条去了凤山,爷爷则去安排几个厂试生产及建设。

  王建昆带着气枪,往前面的山上走去。

  路上碰到了好几波砍柴的人,他们都是遇到一片比较粗的杂树,就先用镰刀砍倒。

  等太阳暴晒几天后再来把枝叶去掉,把主干部分拖到窑厂里。

  还有专门砍松树的,笔直适合做木材的就拉回去做板材,弯曲不直的就砍成几节,拉回去当锅驼机的燃料。

  王建昆尽量避开这些砍柴的人,动物不会在人经常到的地方活动。

  所以他渐渐离开有树林的地方,往没有人到过的地方去。

  这时他来到一个背阴的山坡。

  这个山坡主要是一些杂草和低矮的灌木。

  土壤是以红壤为主,说明含铁和铝比较高。

  按道理现在铝很贵,随便提炼一些去卖或者造一些日用品如铝锅水壶等也很好。

  但是王建昆不好解释来源,所以现在只能是想办法做一些比较符合当前生产力水平的产品。

  王建昆发动超能力探查这块山坡,发现5米之后下面就是岩石。

  现在随着王建昆不断使用,他已经不是必须用手触摸才能投射了。

  只要身体任何部位接触到,就可以将以接触面为中心的边长为20米的正方体内的元素投射到脑海。

  而且到今天为止,他已经可以在一天内调动1立方米的元素了。

  因为下面是岩石,所以组成元素肯定会很多,王建昆加大了探查力度。

  没多久,王建昆将这大概200亩的山坡探查完,发现地下有一个小型铜矿,里面还伴生少量的金和银。

  在投射范围内的铜元素粗略估计大概有200吨,白银大概2吨,黄金大概有20公斤。

  这么多贵金属让王建昆心砰砰跳。

  那股将其提取出来的念头无论如何都难压住。

  于是王建昆提取出了1公斤黄金。

  将其做成报纸上描述的金条的样子,王建昆打算带回家先藏起来。

  其他地下的等想好怎么利用再提取,不然取出来就是惹祸了。

  将金条收好,王建昆来到一个兔子洞前。

  刚才用超能力探查地下空间时发现地下有个空洞,里面活动的物体像是兔子。

  仔细辨别了一下,发现里面有4只小兔两只大兔子,看来是兔子一家了。

  为了活捉,王建昆再次发动超能力,将每只兔子上绑上小铁环,再生成铁丝伸出洞口。

  王建昆先用藤条现编了一个笼子,然后扯动铁丝,一只只兔子被扯出洞然后被捉进笼子。

  从安全的洞里被扯出来,两只大兔子非常不安分。

  王建昆只好拿藤条把两只大兔子的四只脚全绑一起,这样就安分多了。

  此行还是收获满满的,就是有一大笔地下财富放那,让王建昆时不时想起,该如何去合理的让其现世。

  回到家中时,父亲也到家了。

  看到王建昆回来,还拿了个笼子装着野兔,忙问道:“这是去哪捉到一窝野兔啊?”

  王建昆回到:“在生产队前面的大山里,那篇地方没长树,只长杂草和低矮的灌木,凑巧发现了一窝,全捉回来了。”

  “那运气好啊,不过这几只小的怕是也养不活,这种野兔不吃喂它的草。”

  “先给妹妹养着玩玩吧,实在养不活就扔掉好了。”

  妹妹在一旁说道:“给我养吧,我一定养活,养的胖胖的再吃肉。”

首节上一节17/25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