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若楠皱眉道:“位置和地段都不错,可九千多,也太贵了吧?”
“价钱是有些偏贵,但那条街很少有房屋出手,我听坤叔说,那一块以后要修建综合市场,以后的升值前景应该不会差。”
“我还是觉得贵,要是能便宜点就好了。”
“我去搞搞价钱,能便宜点最好,不能的话,我们还是买下,你看咋样?”
周若楠白了他一眼,“那你还跟我商量什么?钱是你挣的,你一定要买,我还有啥好说的。”
“生气啦,老婆?”李长乐忙讨好的搂住她的腰,“你信我的,前铺后院的房子升值前景绝对好。
不说别的,就按照街尾那两间铺子一月七十的租金,十二个月的租金就是八百四,十来年就把本金挣回来了。
说不定还用不了十来年,等市场修建好,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几年后,一年的租金就能把买房的钱挣回来。”
“真能这样,买铺子当然是最稳妥的办法,但就怕政策又变回以前,我怕你跟我阿爸……”周若楠眼眶红了,趴在他肩头不敢往下说。
“老婆别怕,不会变回去的。坤叔说了……以后只会越来越开放,不会走老路,如果政策真的变来变去的话,顾老板也不敢买地建厂了。”
李长乐拍着她背心,不敢告诉她自己重生的事,只能把昨晚用来宽慰李父的话,跟她说了一遍。
周若楠想着总不能因为担心害怕就什么都不做,抬头吸了吸鼻子,对他说道:
“你想买就买吧!如果以后政策有变,大不了把房子交出去,只要我们一家人平平安安的就成。”
“好!”李长乐用拇指擦掉她脸上的泪水,“真要那样的话,我们就把房子交出去,我捕鱼你织网,照样能把日子过好。”
“嗯!”周若楠不好意思的揉了揉鼻子,“你去看看能不能买成,不能的话就把钱存了,别一个人带那么多钱出门,叫上阿威或是哥一起去。”
“遵命!”
“赶紧去吃饭,我洗把脸上课去了。”周若楠说罢还嗔怪的瞪了他一眼,才提起布包就朝隔壁走。
李长乐从茅厕回来,才晓得陈永威跟李长水一起出海收地笼和罐子去了,把钱装背篓里,带上八爪鱼、鱼虾蟹,骑车出门去了水路张。
到了老张家,把送他的海味给了他,跟他说好买柴油和冰块的事,这才骑车去了下桥。
紧赶慢赶的总算在约定好的时间赶到酒楼,到后厨就看到阿坤已经在那等着他了。
卖掉八爪鱼、望潮、鱼虾蟹,两人一起朝菜市场走。
“房主姓谢,昨下午我跟他去看了一下,铺子就在陈记斜对面,刚好对着菜市场大门,铺子方方正正的,听说前年才翻修过。”
李长乐点头,“位置不错,就是价钱有点高。”
“是有点高。”阿坤顿了一下,“看他的样子可能也有点急了,毕竟放出话两三月了,看过的都嫌贵。
我打听了一下,出价最高的一家给了他八千八,他嫌少没答应,结果拖到现在,也没一个愿意接手的。等会儿你看了,想要的话就跟他搞搞价钱。”
“谢谢坤叔,为了我的事,大热天的跑上跑下的。”李长乐感激的说道。
“跟我不用说这个,叔跟你投缘,愿意帮你跑。”
两人说话间就到了铺子外面,一个头发灰白的老者已经在门口等着了。
阿坤给两人介绍了一下,寒暄两句后跟着老谢进了铺子。
李长乐进去见铺面果然跟坤叔说的一样,方方正正的,他记得以前村里那些做买卖的,都喜欢租这样的铺子。
老谢指着房顶说道:“铺子上面还有一个阁楼,住人堆东西都很方便。”说着又带着两人从狭窄的木楼梯上去看了看。
阁楼上有两个门窗,看着还挺敞亮,李长乐觉得用来堆放鲞头最好不过。
下楼后,老谢又指着进门左手那面墙说道:“那边还留了一条一米二宽的过道,你买下出租自住,都不影响进出。
后院还有一道后门,打开是一条弄巷。前年翻修的时候,就把卫生间和洗浴的都弄好了,洗澡啥的都很方便。
我也没想到孩子要调到省城工作,早晓得就不花钱翻修了,白白浪费精神。”
李长乐笑着点头,“建房子的确蛮辛苦,我家也在建新房,父母都跟着受累。”
“苦也是高兴苦!”阿坤笑眯眯的看着老谢,“你就知足吧!我儿子以后要是有你儿子一半能干,我睡着都能笑醒。”
“你就别谦虚了,老话说虎父无犬子……”
老谢高兴的跟阿坤互相吹捧了几句,带着两人从留出来的过道,去了后院。
只见一个小天井,里面种了不少花草,院子角落有一口压水井,左右厢房各两间,正对着铺子那一排是厨房,饭厅,转角那间是卫生间和洗浴间。
后院的格局跟周母家的差不多,不同的是,墙体是青砖墙,不是那种老式的砖木结构,后门外是一条弄巷,没有菜地。
三人看了一圈出来,阿坤看向李长乐,“你觉得咋样?”
“房子的确很好,缺点就是价钱太贵。”李长乐老实不客气的说道。
老谢听后说道:“小李,你现在嫌贵,再过几年你绝对会感谢我把房子卖给你,要不是我儿子调去省城,给我再多的钱我也舍不得卖。”
李长乐笑着递了支香烟过去,“谢叔,这价钱的确蛮贵的,价钱便宜点,合适的话我就买了。”
“不能少,我翻修就花了不少钞票,还安装了电热水器,炉灶也是新砌的,花了好几千块。”
第338章 暴风雨前奏
李长乐直接报价,“谢叔,我给八千八,你觉得可以的话,我们立马就去办手续。”
漫天叫价,坐地还钱,九千多的房子,多磨几句,起码能省几大百。
老谢没好气的说道:“八千八要卖的话早就卖了,哪还轮得到你!”
阿坤看了他一眼,“老谢,我这个中人插句嘴,阿乐是诚心来看房子的,你适当少点,阿乐再加一点,这笔买卖就成了,你也可以收拾了去省城带孙子。”
老谢想到催自己过去帮忙看孩子的儿子、儿媳,“你开口了,肯定要给你一个面子,这样吧,少三百,九千五。”
两人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后以9200块成交。
一个小时后,李长乐拿着新鲜出炉的产权证,还有钥匙跟阿坤回酒楼拿卖毛鱼的钱。
想到一条大鱼就卖了3100块,李长乐觉得九千多的房子不要太便宜,这年头只要撸起袖子干,大海就是一座大宝藏。
现在这边也有自己的铺子了,往后阿姐和丈母娘管销售,他们只管撸起袖子加紧挣钱。
攒下钱把冻库整上,买机器设备将蟹酱、虾酱、鱼子酱、蚝油啥的做出来。
再订制三四条二三十米左右的船,组成一个捕鱼队,产销一条龙,整个海鲜产业就齐活了。
李长乐越想越高兴,喜滋滋的从酒楼出来,想到接下来几场雨就开始降温,天气冷下来后,中层鱼会越来越少,大都沉底去了更暖和的深海。
如果换成底拖网,岛礁附近的海域底下暗礁多,容易挂网,挣的钱还不够换拖网的。
他又去买了几十张底层粘网、还有鱼钩渔线、下水裤,又去五金公司逛了一圈,看到这里也有电瓶灯卖,又买了五盏,卖毛鱼的钱就去了一多半。
回去时候,又去菜市街买了五花肉、卤鸭,看到现场做小膏糖的,推着脚踏车走了过去。
“阿乐老大!”陈阿毛惊喜的拍了他一下,“远远看到你的卷发,我就晓得没认错人。”
李长乐见他车后座两边的背篓装得满满当当,车架上还捆了两大包粘网,“你也来采买东西啊?”
“对!眼看就要变天,我来买两包粘网,天冷起来后还是下粘网好。”
陈阿毛说着又拍拍背篓,“我还说,回去就去沙头村请你们去家里喝酒,遇到了就一起过去?”
“这两天真没时间,我留了三千多斤鱼虾起来晒鲞头。现在天气这个鬼样子,得在家守着,把鲞头晒干了才敢出门。”
“行,等你忙完了,我们再聚。”
“好嘞!”
李长乐买好小膏糖,驮着两个背篓,三大包粘网往回走,天气比早上还要闷热,连一丝风气都没有,不时有大块的乌云从头顶掠过……
村里和码头的大喇叭,片刻不停的提示出海的渔民注意风险,以及强对流天气带来的危害性。
回到南山凹,浑身上下被汗水湿透,像是刚从水里爬起来的一样。
李父见他回来,忙迎上前帮忙搬东西,“大鱼卖的多少钱一斤?”
“四十五!”李长乐跟他抬着一包粘网朝屋里走。
李父惊喜的停下看着他,“一年就涨了十五块?”
“对,一年就涨了十五块,坤叔说,一百斤以上的涨得更多。”
“前两年就很少捕到一百斤以上的,现在大船那么多,更加不容易捕到。”
“运道好,会遇到的。”李长乐笑眯眯的把单子拿出来给他,“一条鱼就卖了三千一,要是每次出去都来一条,别的鱼获就是赚的。”
“哪有那么好的事?”李父说着又嗔怪的瞪了他一眼,“铺子买下来啦?”
“买下来了!”李长乐将私有房屋产权证拿出来递给二老,“九千二买下的。”
李母看着李长乐用九千多换回来的私有房屋产权证,一时间是又高兴又心疼。
“等忙过这两天我们跟你去镇上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铺子,竟要九千多。”
李父乐呵呵的说:“买都买回来了,你就别念叨了,不管咋样一月也能租几十块呢!”
说着又看向李长乐,“铺子买回来了,让阿喜和阿金有空就把铺子拾掇一下,该置办些啥东西,你帮问问坤叔。”
“我跟坤叔说过了,等从鹿城回来,我就带阿姐和姐夫去酒楼看看,他们店里的东西比海鲜行还齐全。”
“坤叔帮了你这么多,以后捞到他喜欢吃的鲜货,记得多送点过去。”
“晓得的。”
“看样子就这两天就要变天,你们今天还去鹿城么?”
“不去了,把这批鲞头晒好装起来,雇辆拖拉机一起送过去。”
几千斤鲞头,万一被雨淋湿,影响了品质,到时候连卖鲜货的钱都卖不回来。
“也好,你们在家守着,万一变天啥的,也来得及收回家。”
李长乐把产权证拿进屋放好,去工地上把铺子买下来的事跟张得金说了,让他抽空去看看,找人将铺子粉刷一下,把货柜、货架做好。
“姐夫,前面是铺子,后面是住房,你们一大家子随便住。店铺开起来后,下学期把小雪他们也带到镇上住,以后就在镇上读书。”
张得金激动的连连点头,“好,我回去就跟你阿姐说。”
“你忙,我还要去边防派出所一趟。”
“好咯!”
李长乐蹬着脚踏车去了派出所,那位胖乎乎的林姓民警接待了他,果然跟阿冬伯说的一样,他们打算找李家订干货和鲜货。
两人定下要送的斤两以及要送货的时间,李长乐开心的哼着小戏往回赶。
经过码头时,看到不少出海作业的渔船都提前回港,码头有不少小贩守着收货。
天气异常,李长乐也不敢收海货回来晒头,不用晾晒的海蜇倒是收了不少。
李母雇了几个妇人来家,李长乐和李二哥拉着板车,将收回来的海蜇头送到海边杀洗。
天阴沉沉的,海面上风平浪静,连空气都散发着一股潮湿的气息。
兄弟俩将板车上的海蜇筐搬下来,放在那口大水坑旁边。
这里已经成了李家杀洗鲜货的专用场地,李父和李大哥还拉了些石板、石块放在水坑边,方便帮忙的妇人干活。
李长乐放下竹筐,抬头看到远处的海面时,惊喜的瞪大了双眼,“哥,你看海面上是什么?”
只见海面上浮现一座黄墙黑瓦、巍峨庄严的千年古刹,还能清楚的看到古刹甬道两旁浓荫蔽日,修竹夹道。
古刹周围,林木葱郁、奇峰叠起,云烟缭绕,一座高塔若隐若现的出现在山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