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厂每天可以装订5000本。
每个月总量是15万本。
作协的这笔订单,是1万套丛书,总计18万本。
也就是说,接了作协这单,印刷厂要忙活一个多月。
每个月里,印刷厂的人工薪资成本是12万元,水电维护仓储等成本是3万元,设备折旧费是5万元。
这就是20万元了。
另外,这种印刷订单,都需要印刷厂先垫资印刷,这就需要短期借债。作协的这笔订单,物料成本就得40万元,如果借短期周转债,哪怕是半年,也有4万-5万元的利息。
别的杂七杂八的开销都不算了。
只把这些都算上,这一单也足足要65万元的成本!
李长兴对印刷厂这边的账就很了解,很着急的说:“不行啊周先生,这样不行啊!我算过,接作协的这笔订单,我们的基础成本至少就得70万。”
周浩然摇摇头,“你算错了。”
“没算错。”李长兴以为他把账给搞错了,“盛经理,账本都在你那呢,有多少成本,你最清楚!”
盛温婉紧咬着嘴唇不说话。
她总不能跟周浩然唱反调。
李长兴都快急哭了,“真不能这么搞,基础成本都要70万。要是以60万的费用来接单,这一单我们至少要亏10万。这样的价,别说海港了,放眼全国都没有哪家印刷厂能给得起!”
周浩然笑道:“那不正好吗?别人都给不起这个价,我们能给,到时候全国的出版社、书商都会找我们来印刷。到时候,咱们就不是一统海港了,搞不好就一统全国了。”
“这不赔死了吗?”
李长兴感觉气息都不畅了,生怕他的心血在周大先生的胡折腾之下破产倒闭。
他本以为拿下了作协这个订单,可以赚上几十万。
这样一来,印刷厂几个月不开工,都能有饭吃。
没想到,竟然是这样的结果!
姜雄也难以置信,睁大眼睛,“周先生,这就是你的杀手锏?”
乔诺在“战斗小组”里,充当的是秘书角色,主要是做记录,做文件的归纳整理。
见师父受到了质疑,就很不高兴。
“姜总,李总,我们在开会呢,为什么要这么激动?”乔诺手里拿着圆珠笔,精致的小脸板着,很不服气,“师父说这招是杀手锏,自然有他的道理。”
李长兴深吸了一口气,平静下来,“这个杀手锏,我真的不理解。如果想打价格战,我们可以开价80万元,就当我们给作协免费打工了。”
“80万?”周浩然瞥他一眼,“我们开价80万,三彩印刷也降价到了80万,怎么办?”
李长兴道:“他们降不了,他们的成本比我们高。我们接这单,成本底价是70万,他们至少是80万,甚至是90万。”
周浩然问:“要是那位麦总意气用事了,生气了,宁可这单生意赔了,也要来抢单,怎么办?”
李长兴脱口而出,“让他们抢啊!”
周浩然淡淡地说:“作协的订单,我们一定要拿下来!就没必要去刺激对方了,得一步到位,在心理学上这叫……嗯,拍卖会你们都去过吧?”
李长兴摇头,姜雄摇头。
盛温婉和乔诺都大眼瞪小眼。
周浩然咳了咳嗓子,说道:“这就跟竞拍一样,不要刺激对手。看好了,就直接喊出一个天价。对手看你志在必得,也就放弃了。可要是一点点的抬价,双方比着喊价,就很容易喊出火气,较真起来,就容易搞出来一个比天价还高的天价。”
乔诺小脸兴奋,脆生生的说:“对,要一步到位。直接给出60万的价格,让三彩印刷那边连跟的勇气都没有。”
李长兴苦涩又不敢相信,“真要赔钱接单啊?”
周浩然问:“赔多少?”
李长兴道:“这单至少赔10万!”
周浩然笑道:“一单赔10万,要是我们接了十笔这样的订单,赔多少?老李,你数学好,给我算算?”
李长兴有些发呆,不太懂他的意思,“一单赔10万,十单不就赔100万?”
“嗯,这是数学。不过,生意不是数学。生意的算法,一单赔10万,十单可能就赚100万了,一百单说不定能赚2000万。”
周浩然有点心累。
感觉带着这个年代的人一起做生意,真是有劲使不出。
这思维理念上的层次差距太大了。
要是放在三十年后,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对一些常见的互联网逻辑都能有粗浅的理解了。
姜雄和李长兴都是下海多年的商人呢,商业认知还太浅薄。
倒是小徒弟乔诺,眨巴着眼睛,若有所思起来。
感觉这跟她写信是一个道理。
她花一天时间,写了一封信。
如果只寄一封信,就意味着这封信占用了她一天的时间成本。
如果寄出十封信,就意味着每封信只占用她十分之一天的时间成本。
如果寄出一万封信,那她写信的时间成本都可以忽略不计了。
成本跟规模息息相关!
第219章 老师和学生
这年头的出版成本很低。
最主要的一点,就是监管不严,全国各地都在积极的推动经济发展,对环境保护的力度不够。环保不够,就可以乱砍乱伐,可以放开量的生产纸张了。
物料成本低,就意味着纸张价格低。
除了高端印刷的铜版纸,国内技术落后需要从国外进口。
其中品类的印刷纸,国内都可以自主生产。
这就给造纸,以及下游的印刷出版产业创造了很大的利润空间。
就比如作协这120万元的订单。
物料成本是40万元。
其中,纸张成本是30万元,油墨成本是10万元。
这是绕不开的硬成本。
至于成本核算里的其他几个成本项,都有着很大的探索空间。
周浩然要大幅度的降价,主要就是要对其他几个成本项动手。
“好了,这些模式上的大道理都不讲,就事论事只说这一单。根据我的计划,以60万元的价格来接单,并不会造成印刷厂的亏损。”
“不亏损?”
李长兴不明白。
周浩然就起身,拿起笔去了办公室的白板前,刷刷几笔,把成本项都列了出来。
物料成本,40万元。
薪资成本,12万元。
水电维护仓储等成本,3万元。
设备折旧成本,5万元。
金融成本,5万元。
李长兴指出,在印刷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一些失误,导致错印,或者是一些其他的不可控项,还要再增加5万元的风险成本。
周浩然也写下来。
一共是70万元。
周浩然先把“金融成本”给打了一个叉,“金融成本可以先砍掉,我们为什么要去贷款?高额利息的短期债,把属于我们的利润都给吃掉了!”
姜雄给出了他的解释,“金融成本是绕不开的一关,我们账上的确有一些钱,只看这一单,的确不需要贷款。可如果我们真的给市场价打五折,别人要120万,我们只要60万。那全市的书商都一定会找上门!我敢保证!”
周浩然笑道:“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姜雄道:“我们账上的资金,不足以覆盖所有的订单,短期借债是绕不开的环节。”
周浩然摇摇头,“所以要改商业模式。”
“啊?”
姜雄和李长兴都有些晕头。
这年头,“商业模式”还是个前卫概念,大部分人都没听说过。
周浩然像个老师似的,站在几人面前,说道:“老李,之前长兴出版社印刷《少儿百科全书》差点破产,什么原因?因为垫资印刷,导致你必须要向银行大量借债。”
姜雄大方承认,“我这边运作失误,《少儿百科全书》卖不出去,导致还不上印刷厂订单的费用。这才出现了连锁反应。我要破产,他也要破产。”
“这就是问题的所在!”周浩然脸色严肃,“一个图书项目的成败,这是书商的责任,为什么印刷厂也要来承担代价?这不合理,必须得改。”
“怎么改?”
“先收费,后印刷。”
“啊?”李长兴觉得很吃惊,“垫资是惯例啊,全行业都是这样做的。”
姜雄眼睛一亮,若有所思:“如果是先收费,后印刷,就不需要去借债垫资了,就真的可以省掉这10%的金融成本。”
“这可能吗?”
李长兴神色错愕。
周浩然淡然道:“垫资印刷,这是陋习,必须得改!中博书局带个头,给全国的同行打个样!至于书商们会不会接受……我们都已经半价接单了,谁又能拒绝?”
李长兴像是坐着听课的学生。
默默思考。
姜雄很振奋,一下就看到了希望,“我觉得这样行!既可以让印刷业务规避掉不该承担的风险,也可以节省掉金融成本。”
周浩然回头,在白板上又把“设备折旧成本”给去掉了。
“设备都已经买回来了,就都是沉没成本。折旧只在做账时有用,在具体的经营里,没必要计算上。设备在那放着,接不接单,都在折旧。”
“嗯。”
姜雄和李长兴连连点头。
没太听懂。
却连质问的角度都找不到了。
“账面的亏损,不代表运营的亏损,只要现金流足够充足。”周浩然回过头,又盯上了剩下的几个选项,“用工成本不能降,可是用工效率要提高。效率的提高,就等于成本的降低。”
接下来的说法就更复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