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男孩,他会按照苗有秀的叮嘱,把疗伤心法篇留下,若是女孩,他原就打算把这两门武功留下,反正也是得自苗家,正该合宜。
少妇握住了这卷书册,心情激荡,便在此时,怀中的孩子哭了起来,她急忙去哄,待得抬头起来,院子里已经鸿飞冥冥,袅然无人。
孙燕晚打算日后,天马帮发展到这里,想方设法多接济这对母女,不过他现在能做的事儿,也就如此而已了。
接下来,他仗着手上广有钱财,私底下买通了村中里正,补办了文书,以苏南桥的身份,留在当地,苦读了一段时间,参加了一场县试……
考试结束有人暗示:他一次可能过不去,须得上下打点。
孙燕晚在几个夜黑风高之夜,摸上了相关人士的家里,他也不知道哪些人说话有用,哪些人说话没用?反正能找上门的,都找上门去了,每户留下一百贯飞钞和一碗“毒药”,后者是他追杀血狼骑的时候所得。
待得开榜之日,果然无惊无险的中了秀才。
只是经此一场考试,积蓄就去了大半,这笔钱还是苗有秀所赠,眼看不久就是乡试了,哪来再多余钱打点?
孙燕晚也不是没冒出来过几次“劫富济贫”的念头?但每每想起大师兄所言,知道底线这东西突破一次,就不值钱了,只能咬牙放弃诱惑,昂然“裸考”,虽然考完也遇到了各路暗示,只做不理会。
本来他还以为,这一场必然折了,却没想到不多数日,乡试放榜,他居然名排“孙山”,在榜单上最后一名。
地球上那句俗语:榜名末处是孙山,尔名又在孙山外。
孙燕晚也没想到,因为自己姓孙,也享受了一回,姓孙的待遇。
孙燕晚心情复杂,半忧半喜,收拾行装,先回了崇阳城,找到了劳青山。
老劳教主可不是后世的和平社会巨婴,觉得什么事儿都得给他一个交代!老头行走江湖,见过不知多少聚聚散散,分分合合,偶尔突发意外人就没了,都是司空见惯之事。
孙燕晚忽然不见,他立刻就先换了个住处,又花钱买通了原来客栈的几个伙计,让他们随时通风报信,还给太乙观写了书信,说明了情况,耐心的崇阳城一直等待。
孙燕晚回来,老头亦不曾多说半个字,只是悄悄又给太乙观写了书信,阐明了来龙去脉,知道的事儿,一句不漏,不知道的事儿,半句不说,收拾了马车,准备赶路。
孙燕晚本想转道去京师,但想起来那位有趣儿的捕快班头,就去官衙里打听了一回,偏巧遇到武雉就在里头办差事。
武雉听得有人来访,手下还提了孙燕晚的样貌,他顿时就知道是谁来了,把手上的案子暂且放下,迎了出来,见到了孙燕晚,笑呵呵的说道:“可是关心胡家的案子?”
孙燕晚亦笑道:“我只是要走了,想着武班头人不错,不来一起吃个饭,未免有些遗憾。”
武雉忍不住笑道:“也罢!今日哥哥做东。”
他从小就在崇阳城,虽然也有些江湖人来来往往,但大多都是路过而已,几乎可算是没接触过江湖。
他倒是很喜欢,这种每天办案的日子,只是偶尔也好奇,江湖是什么样?孙燕晚算是他除了师父之外,认识的第一个“江湖人”,也算是他第一个“江湖朋友”。
武雉也想多跟孙燕晚闲聊,带他去了崇阳城最大的酒楼。
第143章 武雉的江湖观
孙燕晚对武雉也很好奇,两人落座之后,武雉点了酒菜,孙燕晚就开门见山的问道:“武雉兄,你一身武功,怎么会崇阳城做个小铺快?”
武雉笑了一声,问道:“你又是怎么小小年纪,就行走江湖,还被人追杀的?”
孙燕晚叫苦不迭,说道:“我是道士,此番是奉命给一位长辈家里送信,哪里是小小年纪,就喜欢起来行走江湖了?”
“胡家的人是想要从我身上,打听出来一个人的下落。我说了不知道,他们却死活不信,一路跟踪,我可没有跟他们结仇过啊!”
武雉早就问过了口供,知道的情况,跟孙燕晚说的大致不差,顿时对他又多信任了几分,笑道:“我从小就生活在这里,父亲也是捕快。”
“我小时候总见他行色匆匆,有办不完的事儿。”
“每个月总有几次,有人携带了礼物,到我家里给他磕头感恩。”
“父亲决然不收礼物,但我知道,每次有人登门感激,他都会特别开心,把人送走之后,会拍着我的头,说道:古人讲:六扇门里好修行。我就是办了一点点没缺良心之事,对他们来说却是一家的悲欢离合。”
“后来我子承父职也做了捕快,虽然办的大多数是小事儿,但仍旧非常开心。”
孙燕晚听得心头感动,举杯说道:“武雉兄,你日后但凡有什么为难之处,请一定托人来太乙观送信。”
武雉笑了一笑,说道:“我在崇阳城,能遇到什么为难之事?不过还是多谢兄弟,万一有什么解决不了的事儿,一定请你援手。”
武雉对江湖上的事儿,很感兴趣,但他是真没有渠道去问。
他随口问起江湖上的事儿,孙燕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只是他对江湖也不太熟悉,说的都是自己知道的事儿,难免就把武雉带偏了。
什么人人都精通下毒之术,喝水吃饭都须小心又小心,还取了一包毒药展示给武雉,以为佐证!
什么只要行走江湖,一定多加小心,遍地都是美貌的女侠,世家的大小姐,一个不留神就被贴上来,撵都撵不走。
对,有些丑的也贴……
什么武林的著名公子哥娶妻,都是一娶十几二个,还拿了某人作为例子。
让武雉生出了“这么离谱的事儿,我一定要打听一番”,虽然燕晚小弟不似吹牛之人,但此事也太匪夷所思了?
后来,武雉真的托人去了一次永州城,当他得知了年犀照的事情,江湖观就彻底崩了,终其一生,都没改正回来。
还暗搓搓的跟武雉说,胡家得知他抓了胡凤阁,迟早会大举报复,建议他赶紧去逼问出来胡家的武功,钻研破解之法。
武雉整个人都方了,孙燕晚说的江湖,光怪陆离,跟他想象中的江湖完全没有半点相似。
这一顿饭,宾主尽欢。
孙燕晚吃饱喝足,就回去了客栈,带了劳青山一起上路。
武雉回到了衙门,忍不住找到了师父,问道:“师父,我抓了胡凤阁,你们胡……”
“嗯,胡家会报复吗?
老衙役笑道:“怎么可能不报复?江湖上一言不合,灭人满门都是司空见惯之事。何况,你还真抓了一个姓胡的?”
武雉登时对孙燕晚的话信了几分。
孙燕晚这次去京师,一路上无事。
他穿越过来,也没交到几个朋友,跟大师兄,那也不是朋友,那是亲师兄弟,跟孙灵蝶和南梦宫,那都不是朋友,那是……家人。
嗯,跟师姒是正经的亲戚,都得叫姑姑。
年犀照什么的,他觉得自己拐了师姒回太乙观了,这交情妥妥没了。
所以分外重视这段友谊,没到了一出地方,就买些当地的特产,待得路过有天马帮分舵的地方,就把积攒的特产,派人给武雉送过去。
一路上,送了七八次礼物,就过了东海关,快要到了雒京。
孙燕晚第二次来京师,生怕再遇到阳貂儿这个命中注定的大敌,没有进入雒京,直接去了“洛县”,直接去找空蝉和尚托付的镖头了。
这位镖头出身少禅寺,是俗家弟子,姓支,江湖人称九命猫支令旗!
学了一身武功,接手了祖传的镖局,日常都在雒京。
毕竟雒京开镖局才有生意,洛县开镖局只合倒闭。
并不常在家中,但师门所托,还是空蝉和尚亲自叮嘱,支令旗不敢怠慢,给家里留了言语。
孙燕晚带了劳青山登门的时候,支令旗的夫人急忙带了家人迎了出来。
这位支夫人也是武林世家之女,性子豪迈,知道孙燕晚出身不凡,远远的就笑道:“孙道长可算来了。”
“我们家那头混账猫,叮嘱我早些收拾出来院子,还准备好些东西,但久不见人来,还以为嫌弃洛县混杂,不合适安静读书呢!”
孙燕晚笑了一笑,说道:“家师让我多下一些苦功再出来,故而耽误了些时日。”
支夫人身后跟了五六个年轻人,最大的是个女孩儿,约十六七岁,看着“虎头虎脑”,小时候想必十分可爱,其余几个孩子也都身子壮实,一望可知,是武家出身,先天底子不错。
支夫人让几个孩子,一起来给孙燕晚见礼,又赶紧令人安排了酒宴。
孙燕晚见只有支夫人带了孩子在家,就婉言谢绝了酒宴,先住进了支家安排的院落。
九命猫支令旗能在京师开起来镖局,家中颇为富豪,洛县乃是雒京的下限,购置宅院,本来就比雒京便宜,故而支家的宅院面积极大,给孙燕晚安排的院子,原本是一处佛寺,因为挨着支家的老宅,支令旗就出了一笔钱,让和尚们另选地方,盖了一座更大的寺庙,把这座佛寺盘下来,平时充作家庙。
他虽然不曾出家,但毕竟在少禅寺学武,故而家人时常也要拜佛,去外面的庙里,自不如家里有庙方便,平时这座家庙,有几个族中的老人看护,收拾的几位干净清幽。
孙燕晚带了劳青山入住之后,十分满意,再次婉拒了支夫人安排的丫鬟下人,言称自己读书,不爱被打扰,只需每日送些吃食便可。
第二天,空蝉和尚给他安排的读书先生,就登门来了!
第144章 曾中探花郎,今入翰林院
孙燕晚并不知道,空蝉和尚担心他“学业不精”,还该他安排了老师。
支夫人早就得了嘱咐,孙燕晚一到,她就给京师送信。
支令旗昨夜得了书信,不敢怠慢,大清早就去拜访翰林院检讨李忘忧。
这位李翰林非常讲究,连早饭都没吃,欣然动身。
孙燕晚早上起来,发现院外来了一队车马,主人的排场甚大,还以为附近有什么庆典。
当这位李翰林登门,还从容报上身份,他差点以为自己什么地方漏油了?
这不对呀!?
他撸撸了一会儿,没弄明白。
这位李探花不应该是父亲介绍的路子吗?
孙燕晚把人请到了庙里,他这次出门,没带孙灵蝶,南梦宫,只有劳青山一个老头,只能烹茶上来,是没法准备精美早点了。
李忘忧也不计较,含笑说道:“这位就是孙先生?”
“不知道你四经八典读的如何?做过几篇破题的文章?诗文如何,策论如何,国论如何?”
李忘忧早就知道,这位姓孙的小子来历不凡,故而也不拿老师的乔,态度十分和气,提的也都是这个世界的典籍和科考内容。
孙燕晚忙说道:“书都看了,也做了一些文章。”
他取出来自己最近写的东西,递给了李忘忧,李忘忧看了之后,大加赞赏,说道:“今年我还会再收一个学生,乃是我同科状元苏挽红之子,虽然我没见过这位状元之子,但谅必文采不如你。”
孙燕晚顿时觉得,这位李探花好会说话,情绪价值的提供的真足。
如果不是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此时肯定心头微微有些小得意,认为这位李探花好有眼光,看人真准!
不过,李探花这两句话,也让他明白了过来,不是哪里弄错了,而是李忘忧今年答应了两头收徒,苏南桥是同科好友所托,孙燕晚是少禅寺的关系,反而主打一个来者不拒。
李忘忧正要指点文章,支夫人派人送了早餐过来,这位探花郎也不客气,说道:“刚好我也没吃,陪你吃一些,餐桌上不可说话。”
嗯,孙燕晚还是第一次,被人这么光明正大的蹭饭,反正也是支夫人送来的食物,本就比较多,足够五六个人食用,多一双筷子也无妨。
师徒二人吃过里早餐,李忘忧就开始指点起来文章。
孙燕晚在家乡,已经过了县试和乡试,虽然学习的时间短,但却凭着在地球上的学习经验,和跨越时代的先进学习方法,以及本来就聪明伶俐的大脑,进步极快。
李忘忧开始还是恭维,后来就真心夸奖起来。
下午时分,他甚至吩咐下人,回府去把自己的铺盖取来,这段时间都留在洛县指点孙燕晚读书。
孙燕晚真有些受宠若惊,他接受了半日的指点,发现这位探花郎确有才学,也极会指点人,原本他还有些不熟悉,这个世界的各种文体,但在李忘忧的解说下,他甚至有信心,在没人使用盘外招的情况下,凭真本事考上去。
忽忽就是十余日过去,孙燕晚读书进步极大,也在李忘忧的安排下,借了支家的名义,在洛县参与了京师这边的县试。
这一次他没有任何打点,也从过一次考过,第二次获得了秀才身份。
李忘忧直到洛县县试,也没等到自己的第二个徒弟,心下嗟吁不已,还写了封书信给老友,告诉了他“这个不幸的消息”。
李忘忧虽然也想过,是不是这位贤侄回去了家乡?但思来想去,还是觉得”半路出事儿人没了“的概率较大,力劝好友“节哀”。
这件小插曲,对孙燕晚没有什么影响,他很快又在李忘忧的指点下,临阵磨枪了数日,又去参加了京师这边的乡试。
非常凑巧的事儿,这一次的乡试,他仍旧是最后一名。
诚所谓:排名尽头孙燕晚,燕晚之后再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