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说,传统这俩字,对朱元璋没有任何约束力。
他更在乎的是实实在在的利益。
只要不威胁皇权,又利国利民,他肯定会支持的。
儒生的反对?
胡惟庸案杀了几万人,赵瑁案又杀了几万。
有勋贵,有官僚,有读书人,有大地主……就是没有几个普通人。
这么多权贵官僚被杀,大明国祚照样稳如泰山。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某些事情很重要,只是我们将其想的太重要了。
实际上,它并没有那么重要。
这个道理,是陈景恪在推广剃发的过程中,想明白的。
也是他同意方孝孺的计划,抢在迁都前,全力在河南推广短发的原因。
接下来的几天,他表现的很平静,没有一点焦虑的样子。
每天在船头看看风景,和徐允恭探讨一下兵法,日子过得相当惬意。
而他的这种表现,在徐允恭看来,就是临大事而处惊不变,这是能成大事的性格。
心中对他更加的佩服。
回来是逆流而上,所以多走了两天才到达开封。
陈景恪没有下船,只是让人给方孝孺送了一封信。
告诉他一切顺利,按照计划行事。
而后继续前行,去往洛阳。
到达郑州地界的时候,能感觉到河面上往来的船只增多。
运载的基本都是各种物料。
不出意外,应该是送往洛阳的。
越是靠近洛阳,船只就越多。
等到达孟津,河面上排满了大小船只。
作为新都,自然不能随便什么船都能进,需要接受检查才行。
这道关卡就被放在了孟津。
这里是伊洛河和黄河的交界处,只需修建一道水闸,就能控制船只通行。
而且还不影响黄河自身的航运,可以说非常方便。
陈景恪乘坐的是官船,自然不用和商船一起排队。
找到负责水面秩序的官吏,亮明身份之后,直接就通过了闸口。
之后一路来到洛阳,见到了一片规模庞大的工地。
新都到了。
看着这一眼望不到边际的工地,陈景恪心中非常的激动。
亲眼见证一座新城的修筑,且还亲自参与的选址和设计,这种成就感实在难以为外人道也。
也因此,他对这座洛阳城,有着天然的亲切感。
徐允恭也同样非常的兴奋,说道:
“我之前去过凤阳皇城,那里的规模远不如洛阳城啊。”
陈景恪笑道:“凤阳皇城是按照三十万人的规模修建的,而且还未建成就停工了。”
“洛阳城可是按照百万人规模修建的,两者自然没有办法做比较。”
徐允恭赞叹道:“我之前只听说,新都是按照百万人规模修建的。”
“只是没想到,竟然如此宏伟。”
“虽然才只起了一圈墙基,我已经看到修成后的样子了。”
陈景恪说道:“修成后比你想象的还要宏伟无数倍。”
两人发表了一会儿感慨,就启程去拜见朱标。
在官吏的引领下,很快就见到了朱标本人。
他的皮肤比以前黑了许多,但身体壮硕了许多,目光炯炯有神。
显然在这里他过的很不错。
想想也是,修宫殿哪需要他这个太子亲自负责。
只需要抓个总,具体工作自有别的官吏负责。
而且躲在这里,也等于是躲开了朝堂纷扰。
每天少了勾心斗角,耳朵根子也清净。
他来这里,与其说是监工,不如说是来休养生息的。
当然,这也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本意。
自从知道朱标得了高血压,两口子就没少操心。
生怕他太过劳累,导致病情加重。
干脆就借着修新都的名义,让他到洛阳这里躲躲清净。
只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双方见过礼之后,朱标看着徐允恭的寸头,有些惊讶的道:
“没想到魏国公竟然决定亲自下场了,这可不符合他一贯的作风啊。”
徐允恭恭敬的道:“父亲认为短发势在必行,作为勋贵当起表率作用,于是命臣将头发剃短。”
朱标赞道:“魏国公忠贞为国,乃百官楷模啊。”
又说了几句场面话,他才看向陈景恪,说道:
“给我说说你的具体计划吧,我好决定如何配合你。”
第183章 军队自有军队的规矩
陈景恪的法子很简单,宣传,引导:
“……普通百姓即便想剃发,碍于宗族势力也不敢轻易尝试,军户就没有这种顾虑了。”
宗族,是以血缘聚集在一起生活,形成的群体。
而军户是以家庭为单位,随机分配在一起,管理他们的是朝廷任命的军官。
所以军户没有宗族关系约束,他们唯一要在意的,就是军官们的意见。
而明朝初期的军官,尤其是基层军官,基本都是战场上厮杀出来的。
对什么长发短发就更不甚在意了。
况且,陈景恪可是得到了徐达和蓝玉的支持。
徐允恭往那一站,大多数军官都会主动配合他们的工作。
“所以,我们要让展开宣传,让修筑新都的二十万军户,明白长发的缺点,知道短发的好处。”
“然后,再由我们这些剃了短发的人,亲自去做引导。”
“我相信,他们会做出对他们最有利的选择的。”
朱标眉头微皱,他觉得这么做就是多此一举,军官下令谁敢不剃发?
脸上刺字都没人敢说话,更何况只是剃发。
但他也明白陈景恪的意思,让将士们理解这么做的原因。
否则等新都修好回到家,他们又会将头发蓄起来,到时候一切都是无用功。
“这二十万将士,就是最好的宣传员……”
“他们的家人,已经被打散安置在河南各地。”
“将他们分成十组进行轮休,每个组休息一个月,让他们回家去看看……”
“如此,也可以让他们每年,都能和家里人团聚一些时日。”
“等他们回到家,就会向家里人宣传卫生防疫知识,影响到更多人剃短发……”
“所有迁徙来的军户都剃了短发,就能影响到更多的普通百姓。”
“再加上周王府的配合,不出两年就能完成改风易俗工作。”
朱标点点头说道:“虽然你的办法有些麻烦,但胜在稳妥,我同意了。”
陈景恪欣喜的道:“谢殿下。”
朱标又问道:“不需要我下令,让河南各地方衙门配合你吗?”
陈景恪说道:“暂时不用,等这二十万军士剃了发开始轮休,殿下再下旨效果会更好。”
朱标不再说什么,写了一道手谕:
“好,就按照你说的办吧。有这道手谕,你可以随意调动这里的人和物。”
陈景恪接过手谕,说道:“谢殿下,臣告退。”
从朱标这里出来,徐允恭问道:“现在怎么做,召集将士们?”
陈景恪摇摇头,拿出自己编写的新版《防疫手册》,说道:
“宣传需要教材,先找工匠将这份手册印刷出来,然后再进行下一步。”
这份手册主体内容和之前的没区别,只是更加的详细,更加的贴近于生活。
重点讲了长发的不便和危害,提倡剃短发。
为了吸引更多人主动阅读,甚至还写了鸡舍、猪圈、羊圈要怎么垒,怎么搞卫生。
还有一些简单的技术,比如榨油。
现代知识普及,大家都知道榨油就是蒸熟、磨碎、挤压。
剩下的就是工艺和出油率高低的问题。
这玩意儿就是常识啊,有什么可普及的。
然而在古代,这技术也同样是保密的,不是专业榨油的,很少有人知道原理。
可以说,写这本书陈景恪是煞费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