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233节

  又一项计划成功施行,朱元璋却并未表现的很高兴,一副心事重重的的样子。

  众人都有些疑惑,这是咋了,遇到什么大事了不成?

  马皇后询问后得知了缘由。

  他在发愁如何保证皇储的教育。

  现在他们头脑很清醒,知道不能将儒家捧的太高。

  但万一哪个后世子孙被儒家影响,重新走上宋朝的老路怎么办?

  马皇后啼笑皆非,说道:“你能保证后世不出昏君吗?”

  朱元璋无奈的道:“不能。”

  马皇后说道:“那不就是了,道理都是一样的。”

  “后世子孙如何,我们管不了的。”

  “我们能做的,就是将眼前的事情做好。”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牛马。”

  朱元璋内心依然很不顺畅,这一点很好理解。

  谁又不希望家族永昌呢。

  于是他找到陈景恪,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他的本意,其实就是找人说说心中的烦忧,并不指望能得到答案。

  尤其是陈景恪一直强调,没有万世不易之法,也没有永昌不衰的家族。

  哪知,听到他的问题后,陈景恪沉吟良久,竟然点头说道:

  “虽然我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却有办法增加容错率。”

  朱元璋愣了一下,反应过来后连忙追问道:

  “容错率?快给咱说说,怎么增加那个容错率。”

  马皇后和朱雄英也非常好奇,竟然真有办法?

  陈景恪说道:“其实很简单,就是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一个篮子破了,还有另外一个篮子。”

  “当陛下的篮子足够多的时候,容错率自然也就高了。”

  朱元璋顿时就明白了他的意思,疑惑的道:

  “你想让咱走周朝分封的老路?你不是一直反对恢复周礼吗?”

  马皇后和朱雄英眉头也皱了起来,这可不是什么好路。

  陈景恪笑道:“若真将日本打下来了,陛下准备怎么治理?”

  朱元璋恍然大悟,一拍大腿说道:“好好好,咱明白了。”

  “哈哈,大明本土自然不能裂土封王,可海外之地可以啊。”

  “景恪你一语点破梦中人啊,这个法子好,咱喜欢。”

  马皇后和朱雄英也松了口气,只要不是在大明本土封王建制,别的都好说。

  陈景恪趁机说道:“陛下在大明分封藩王,在短期来看确实利大于弊。”

  “靠着藩王镇守地方,能快速度稳定大局。”

  “尤其是塞王,在戍边拓土方面更是有着天然优势。”

  朱元璋连连点头,这就是他分封诸王的用意。

  可惜那些人根本就不懂咱的苦心,只知道反对。

  陈景恪话锋一转,道:“可从长远来看,则弊大于利。”

  “我们无法保证,血缘关系越来越远,诸藩王还能如现在一般相亲相爱。”

  “等到藩王和朝廷有了利益冲突,更可能会酿成恶果。”

  “不论是藩王造反成功,还是朝廷削藩成功,死的都是陛下的子孙。”

  “但若将诸王分封在海外,给他们封王建制之权,则不会有这样的隐患。”

  “我相信诸王也一定会更加喜欢封王建制,而不是留在大明当一个受猜忌的藩王。”

  朱元璋再次连连点头,如果是平时陈景恪说这话,他肯定会生气。

  但现在,他只觉得说的好,分析的很透彻。

  事实上,作为皇帝他岂能不知道封藩的危害。

  可他还是这么做了。

  很简单,前期靠着藩王稳定大明国祚。

  将来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肉终归还是烂在锅里的。

  朝廷削藩成功更好,如果藩王造反成功,那天下还是朱家的。

  只是这种想法,他不能告诉任何人,只能藏在心里。

  现在,陈景恪给他提供了一个更好的解决办法。

  马皇后和朱雄英也同样连连点头,就是这个道理啊。

  尤其是马皇后,作为枕边人她岂能不知道朱元璋的想法。

  可她也同样没办法将这件事情说出来。

  有些事情,可以做但不能说。

  一旦说出来,意义就不一样了。

  她只能默默的支持。

  朱雄英想的就简单了,天天跟着陈景恪学习,他岂能不知道藩王的问题。

  可作为皇储,他不能提。

  至少在成为皇帝之前,他不能提藩王之事。

  现在陈景恪将这个隐患说了出来,他只觉得果然不愧是他的伴读啊,总是想他之所想。

  关键是,陈景恪不光说,还提出了解决办法。

  大明的统治能力有限,太远的土地打下来也无法统治。

  分封给诸王是最合适的。

  至于诸藩王会不会同意……这是毫无疑问的。

  一个天天受皇帝猜忌的藩王,一个真真正正的王,选哪个还用说吗。

  既解决了藩王问题,还增加了大明的底蕴。

  果然不愧是我的伴读啊。

  陈景恪顿了一下,给众人反应时间,才继续道:

  “如果将来哪个藩王不小心失了国,大明作为宗主国,可以帮他们复国。”

  “若大明遭遇了困境,还能靠着诸藩尝试挽回局面。”

  “说句大不敬的,就算将来大明真的没了。”

  “总不能所有藩属国也一起没了吧?”

  “只要还有藩属国存在,就可以保证朱家的祭祀不会断绝。”

  “这才是真正的,不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听完这一席话,朱元璋只觉得犹如三伏天,喝了冰蜜水一般,浑身舒爽。

  心中的那一点顽症也彻底消失了,整个人充满了斗志。

  咱还能再战二十年,为大明打下更多的疆土。

  到时乖孙也长大了,接过咱的战旗,继续征战。

  咱就不信,三代人几十年的时间,还不能打下足够的土地。

  至于朱标,这是他心中的痛。

  高血压,咱怎么舍得再将这社稷重担交给他。

  好好的孩子,将来肯定是有为之君。

  咱都想好了,再过几年就让位给他。

  可是现在一切都被朱那个畜生给毁了。

  每每想到这一点,咱都恨不得将那畜生给活剐了。

  不过皇位还是要交给标儿的,只是咱不能如以前设想的那般,将所有担子都交给他。

  咱当太上皇,帮他分担一些政务。

  等咱老了干不动了,乖孙也长大了,就由他替标儿分担政务。

  想到这里,他看了看陈景恪。

  还有景恪在,也能帮标儿分担一些政务。

  什么叫肱股之臣,这才是。

  不是一味的反对咱,而是在看出咱的问题在哪之后,还能帮咱想到问题。

  这个闺女,嫁的可太值了啊。

  不过此事非同小可,朱元璋也没有轻易就做出决定。

  他需要和人商量一下细节。

  那么谁最合适呢?

  满朝文武看了一遍,唯有徐达。

  而且他还有个身份,燕王朱棣的岳父。

  如果朱棣能封王建制,对徐家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汤和倒也忠心,可他能力是真不行,而且性格也有很大缺陷。

  以前还有个李善长,只可惜。

  算了,不提他了。

  于是他让人将徐达找来,将境外封王之事说了一下。

  徐达听完之后,脑海里瞬间就浮现出一个身影:

  “上位,此法可是景恪所献?”

首节上一节233/95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