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59节

  可制定国家政策,是真的超出他们的能力范围了。

  陈景恪将一切看在眼里,心中不禁叹息。

  这就是朱元璋团队的短板,出身是真的限制了他们对世界的认知。

  这里不是歧视出身,而是说系统的教育很重要。

  数一数之前大一统王朝的创业团队,核心班底基本都是世代公卿的权贵构成。

  刘邦的团队里面,也有大量出身六国贵族公卿的成员,比如张良就是韩国贵族之后。

  刘秀的团队就更不用提了,就是豪族世家组成的。

  晋朝司马氏、隋唐杨李、宋朝赵家,都是世家大族出身。

  他们的团队核心,也同样都是高门大户出身。

  这些人家学渊源,从小接受系统培养,对治理国家有着全面的了解。

  新朝建立之后,他们能迅速的制定一套可行的制度。

  明朝的开国团队,那是真正草根出身。

  徐达、常遇春、冯胜、傅有德这些人有天赋吗?

  肯定是有的,还都是人中翘楚。

  可他们大多都是成年之后,才有机会参加学习。

  而且学的还都是行军打仗方面的知识,对国家制度方面属实无能为力。

  文官集团倒是有不少这方面的人才,比如明初的基本制度就是李善长制定的。

  但李善长失之于狭隘,无法正视自己的错误。

  这种人是无法长期执掌国家的。

  更何况,他也只是读过书,同样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官僚教育。

  朱元璋将担子交给了胡惟庸,期望他能做出一番成绩。

  结果大家也都看到了。

  从此朱元璋对文官集团彻底失去了信任。

  他信任的人没有这方面的能力,有这方面能力的人他不敢相信。

  问题就尬住了。

  到了这个时候,他只能靠自己。

  人不是万能的,靠朱元璋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一个国家的制度建设的。

  其实还有一类人可以依靠,那就是继承人。

  一代人解决不了问题,那就两代人三代人去解决。

  刘邦留下了很多制度漏洞,文景二帝帮他修补完善了。

  刘秀的不足,有明章二帝给他兜底。

  李渊有李世民李治接续政策。

  就算是宋朝,赵大赵二之后也有真宗仁宗英宗三个帝王,给他们擦屁股。

  朱元璋呢?

  更让人无奈的来了,他的继承人方面也出了问题。

  倾心培养的朱标英年早逝,朱允主打一个叛逆。

  朱棣的军事能力毋庸置疑,但别的方面真不提也罢。

  大明的制度直到仁宣时期才初步固定下来。

  是固定下来而不是完善。

  这就意味着,即便是有漏洞的政策,也同样被继承使用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就能体会到朱元璋的无奈。

  眼下的情形,就是他无奈的印证。

  陈景恪要开讲军制课,他连忙将这些军中大佬叫过来旁听。

  难道就是为了让他们听一听,然后喊两声陈景恪牛鼻六六六?

  不是的。

  他希望这群老兄弟能给他出主意,大家一起来完善制度。

  找这些人问计,倒不是不信任陈景恪了。

  而是陈景恪自己的能力也有极限,军制二次改革就是证明。

  这已经是大明建立以来,第三次对军制动手了。

  建国二十二年,三改军制,这是什么概念?

  军队是国家稳定的基石,频繁改动军制,即便是往好的方向改,也会带来很多不稳定因素。

  朱元璋希望的是,这一次大家群策群力,尽可能改的完善一点,至少五十年不用大动。

  但事实是,除了徐达发表了一些看法之外,其他人并不能给出什么建议。

  要说他们完全没有想法,是不可能的。

  毕竟身处高位这么多年,又怎么可能没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或许是因为不自信,或许是因为怕担责任,或许是别的原因。

  使得他们不敢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但不管是哪个原因吧,他们最终都选择了不发一言。

  朱元璋心下很是失望,将目光看向徐达和朱标,期望他们能给出一些建议。

  然而两人就算再聪明,也不可能这么短的时间就想出解决的办法。

  朱雄英察觉到了他的心情,安慰道:

  “皇爷爷不用着急,国之大事需要仔细思考,大家不可能这么快就有主意的。”

  “况且现在不是已经找出问题了吗,我们进行针对性的解决就可以了。”

  “预备役我们已经准备去做了,到时候兵源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轮换制度也不难,大不了照搬前朝,军中服役三年休息一年或者两年。”

  “只要五军都督府合理安排好轮换秩序,不会有什么影响的。”

  “至于退役制,其实也并不麻烦,我们只要了解哪些人需要退役就可以了。”

  “首先是老弱病残,其次是军中的滑头……”

  “退役之后也简单,让他们加入预备役就可以了。”

  听到最后这一句话,却让众人眼前一亮。

  退役后加入预备役?

  徐达忍不住赞道:“好,太孙此法太好了。”

  “我们最担心的就是这些士兵退役后,失去了约束会成为地方的隐患。”

  “让他们加入预备役,由地方预备役系统管理,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

  其他人也纷纷称赞,这个建议确实解决了退役兵的管理问题。

  陈景恪也不禁点头,对于现代人来说,退役自动进入预备役,这不是常识吗。

  可是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个常识是前人用无数时间摸索出来的。

  我们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指指点点而已。

  如果以前没有退役加入预备役制度,又有多少人能凭空想到这一策略呢?

  被众人夸奖,朱雄英表现的非常谦虚,再次获得了众人的夸赞。

  陈景恪心中却不停地嘀咕,这家伙是真会装,心里不知道多得意呢。

  见孙子如此聪慧,朱元璋心里好受了许多。

  虽然咱有很多缺陷不足,可咱有好儿子和乖孙子啊。

  三代人一起努力,就不信治不好大明。

  他目光看向陈景恪。

  还有这个一肚子主意的谋士在。

  比起其他君主,咱的情况已经够好的了,还有什么可失望的呢。

  想到这里,他心情好转过来:

  “景恪,咱知道你向来走一步看五步,既然今日提出了这个问题,那肯定是有主意了。”

  “就别卖关子了,直接说吧。”

  “今日在座的都是大明中流砥柱,有他们帮你查漏补缺,这次定能制定拿出一个妥善的法子来。”

  众人都看向陈景恪,目光里充满了尊重。

  之前他们只听说过,国家大政方针皆出自陈景恪之手。

  但具体是怎么做的,外人就不知道了。

  今日终于亲眼目睹了全过程。

  不是利用皇帝的宠信,也没有什么花言巧语。

  从历史的角度一点点剖析问题所在,言之有物,让人不得不信服。

  这是堂堂正正的大道。

  如果说以前他们还将陈景恪,视为可堪造就的晚辈,现在已经彻底将他当做同等级别的人对待了。

  陈景恪并没有发现众人目光的不同,见朱元璋将球踢给自己,毫不犹豫的就接住了:

  “我们借着方才魏国公的总结往下说……”

  “预备役我们就不说了,五军都督府已经有了策略,直接施行就可以了。”

  “不过我还是要说一下兵源的问题。”

  “王朝初期人少地多,百姓基本都能分到田地,在本就缺少劳动力的时期,又有多少人愿意当兵呢?”

  “光武帝也面临过这个问题,我觉得接下来大明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

  “光武帝用流民囚犯充军、招募蛮夷雇佣军等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

  “但是后果方才咱们也说了,前车之鉴大明绝对不能再走他的老路。”

  众人皆深以为然,地痞囚犯当兵,那肯定是练不出好兵的,还会败坏军队的声誉。

首节上一节359/95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