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72节

  别看现在君臣和谐相互信任,等到那一天到来,情况就不好说了。

  啥,你说将来急流勇退?

  司马懿之后,就没有这个选项了。

  所以他借着这个机会,自绝于军方。

  就是为了降低自己的危险性。

  一个被军方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人,是没有能力造反的。

  朱元璋赏赐这么多东西,是给他的补偿,又何尝不是对他的做法的鼓励呢。

  朱雄英也明白这个道理,但年轻人总是充满热血。

  他觉得自己无端被怀疑,很委屈,很生气。

  可他是个聪明人,知道陈景恪为何这么做。

  正因为知道,才会沮丧。

  文明执法计划,在皇帝支持,军方大佬默许,蓝玉强硬手腕推动下,被贯彻执行。

  军官们无可奈何,只能被动的接受,心中却更加痛恨陈景恪。

  陈景恪知道,风气不是那么快就能扭转的,文明治军也不是一日两日就能实现的。

  但现在有了一个好开头不是吗。

  蓝玉面临的情况好转了许多。

  不过作为帮凶,他也被不少人痛恨。

  这也预示着,他基本失去了带兵打仗的机会。

  一个不得人心的将领,是无法统帅军队的。

  蓝玉一开始也很失落,但很快太子朱标就找到他。

  “你统帅过数十万大军作战,攻破过北元王廷,在功绩上已经没有遗憾。”

  “现在你贵为护军、梁国公,荣誉上也达到了人臣极限,封无可封……”

  “以后除非是面临国家生死存亡,你几乎没有上战场的机会了。”

  “这不是针对你个人,而是所有将领都是如此。”

  “魏国公、宋国公、颖国公,皆是如此。”

  蓝玉点点头,确实如此。

  别的不说,徐达已经六七年没接触过兵权了。

  冯胜自辽东之战结束,也就是去地方坐镇一下,练练兵。

  傅有德等人也都差不多。

  朱标继续说道:“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们对朝廷就无用了。”

  “作为国家的中流砥柱,朝廷需要你们的威望来做更重要的事情。”

  “这次的变革,若无你们坐镇不可能进行的如此顺利。”

  “而你作为雄英的外舅公,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我需要你坐镇洛阳,帮我弹压军方。”

  蓝玉彻底解开了心结,起身下拜,郑重的道:

  “敢不为殿下效死。”

第280章 来自学生的质疑

  有句话叫树欲静而风不止。

  大明想要休养生息,可外敌却不会配合。

  云南那边叛乱不断,更准确说,大明至今尚未真正征服云南全境。

  很多部落逃到了原始丛林,不服朝廷的管理。

  还有些部落口服心不服,叛降不定。

  即便朝廷制定了种种民族政策,效果依然不大。

  幸得西平侯沐英镇守,方才确保了大明对云南的统治。

  川蜀一带的南蛮部落也同样如此,不知道发什么疯,好几个部落叛乱。

  只是很不幸的是,恰好赶上傅有德镇川蜀。

  老傅一瞅这情况顿时乐了,毫不客气的笑纳了这份军功。

  一个月的时间不到,就彻底平定了叛乱。

  之后朱元璋调整了军事部署,在四川、湖广、贵州三地设立都司,防范南蛮再次作乱。

  反倒是两广、江西、福建等地,这两年没有爆发什么土人之乱。

  究其原因,还是太孙朱雄英安抚得法。

  这些土人部落,果然如之前约定的那样安分守己。

  遇到什么不满意的地方,也不再如之前那般直接造反,而是派人来找太孙告状。

  朱雄英也不是所有的条件都满足,而是分情况。

  如果他们占理,就帮他们讨回公道。

  为此陆陆续续处置了十几个不当人的贪官污吏。

  如果是他们的要求过分,朱雄英不但不满足,还会给予训斥。

  有时候还会写信,狠狠的痛骂他们的首领等人。

  挨了训斥的土人部落,不但不生气,反而乖乖的改正。

  然后送上礼物,表示一定改正,太孙您别生气。

  这让所有人无不啧啧称奇。

  很多时候,这些省份的地方官遇到和土人相关的棘手事情,也会派人来求助朱雄英。

  只要他发话,几乎没有解决不了的。

  可以说,这一份成绩,为朱雄英赚足了声望。

  尤其是云南、两湖、川蜀、贵州等地的蛮夷作乱,更是衬托的他不凡。

  不过,这些土人作乱虽然麻烦,对朝廷来说不过是癣疥之疾。

  真正麻烦的还是来自于北元的压力。

  也速迭儿杀死天元帝父子,自命蒙古大汗。

  他上位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废除了元朝国号、取消了皇帝称号,也废除从中原学习到的政治制度。

  全面恢复了蒙古旧制。

  如果认为他这么做是为了去汉族化,那就太小瞧他了。

  忽必烈击败了他的祖先阿里不哥,成了蒙古大汗,然后建立了元朝。

  他废除元朝国号,去皇帝称号,全面恢复蒙古旧制。

  就是为了否定忽必烈一系所做的一切。

  同时也让自己获得了‘正统’身份。

  既然忽必烈一系的做法是错的,那我恢复蒙古旧制就是对的。

  我才是蒙古黄金血脉的继承人。

  我杀了脱古思帖木儿父子也不是造反,而是为了维护蒙古正统。

  他这一招确实很好用。

  之前说过,虽然忽必烈建立了元朝,但蒙古人并没有大规模南迁去中原定居。

  大部分人依然生活在草原上,过着祖祖辈辈一样的生活。

  所以,蒙古人基本上还保持着祖辈的生活习惯。

  元朝皇室从中原学到的那一套政治制度,反而显得格格不入。

  以前这种情况还不严重,毕竟首都在北平。

  这种政治制度,更多是用来治理中原和南方的。

  草原上依旧使用原本的制度。

  可等北元王廷逃到草原上,这就情况就显得很突兀了。

  现在也速迭儿全面恢复蒙古旧制,反而更符合大众的认知。

  两厢一对比,可不就显得他更像正宗的蒙古大汗吗。

  接受他的统治,好像也不是什么问题啊。

  也速迭儿轻松的洗去了犯上作乱的罪名,摇身一变成了蒙古正统的维护者。

  再凭借手中强大的实力,很快就获得了蒙古各部的效忠,成为了真正的大汗。

  然后他果如陈景恪所预料的那样。

  新主上位,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必然会南下劫掠的。

  况且蒙古这两年,接连遭到大明的军事打击,损失也非常严重。

  不南下劫掠,是无法顺利熬过这个冬天的。

  从四五月份开始,他们就频繁南下。

  只不过当时也速迭儿还忙于稳定内部,南下的兵力并不多。

  主要来自于前丞相咬住和前太尉乃儿不花。

  他们这么积极,其实也是为了向也速迭儿表忠心。

  只是大明早有准备,他们非但没占到便宜,还撞了个满头包。

  即便如此,大明的边军也不敢掉以轻心。

  毕竟蒙古人给中原带来的阴影才过去不久,那种刻骨铭心的痛还没有消失。

  消息传回京师,朱元璋等人再次感叹于陈景恪的智慧。

  一次猜中是运气,两次就是实力了。

  而且还是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变化,做出的推算,更显得不容易。

首节上一节372/95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