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好东西,我也必须要有。
于是,制作留声机,求购留声机,就成了时下最热门的话题。
只是留声机需要用到玻璃杯,造价实在太高昂。
真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起的。
倒不是没有人想过用别的材质,有人用陶器,有人用瓷器。
竟然也给他们制作出来了。
只不过音质更差,很多都只能隐约听出来是人在说话,却听不清说的是什么。
这可是要传给后世子孙的,怎么能这么模糊呢。
但凡有点家底的,都选择用玻璃杯。
还好,涨俸之后百官都富裕了不少,挤一挤普通玻璃杯还是能买的起的。
而这也从侧面增加了玻璃的含金量。
为啥只有玻璃杯能记录高品质的声音?
那是因为它贵重啊。
于是,玻璃的价格出现了小幅度的上扬。
尤其是玻璃杯,价格翻了好几倍,还有市无价。
这可把老朱给高兴坏了。
近些年因为连续大变革,导致财政压力剧增。
要不是靠着印钞和卖玻璃,大明财政早就破产了。
但宝钞不能随便加印,否则就会造成通货膨胀。
那就只能从玻璃上想办法,从原本的每月出售五十件,变成了现在的每月数百件。
不过还好,外贸渠道打通之后,玻璃的销路更广。
虽然数量增多,但并没有影响到价格。
主要原因还是这属于独门生意,垄断。
想要高质量的玻璃,只能从朝廷手里买。
如果是老朱自己当家做主,他肯定会加大出货量,来解决朝廷财政困难。
但这事儿现在是朱标的团队负责,他们很清楚如何维持高价,所以一直在控制出货量。
现在玻璃需求大增,他们就悄悄的增加了出货量。
不过不是公开增加的,而是私下出售。
朝廷卖了多少件玻璃数据都是公开的,突然增加出货量,就是明摆着告诉大家这东西很多。
很可能会影响到价格。
私下出货,而且是以私人身份出售,大家只会认为是别的卖家转手。
不会怀疑到朝廷的头上。
当然,前提是出货量不能太大。
即便如此,也让朝廷赚了个盆满钵满。
已经见底的内帑,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充盈起来。
陈景恪得知此事后,也不得不感慨事情发展之神奇。
谁能想到,留声机竟然促进了玻璃的销售。
对于留声机的信息泄露出去,他一点都不觉得奇怪。
那么多人知道,是不可能守得住秘密的。
至于结构图,也没啥可说的。
他制作那个留声机实在太简易了,看一眼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儿。
更何况当时他还进行了讲解。
要是古人还复制不出来,那就太小瞧他们了。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研究是一件好事,说不定哪天就完成了技术突破,造出具有实用意义的留声机。
随着留声机的传开,自然科学也终于摆脱了歧视。
当然,也仅仅只是不再歧视,想要让这个时代的人承认它的地位,还远远不够。
但对于陈景恪个人来说,却完成了口碑上的逆转。
再没有人因为自然科目,因为洛下书院嘲笑他。
虽然他并不是太在乎别人对他的目光因为他坚信历史会给予他正确的评价。
可有个好口碑,总归是一件值得让人开心的事情。
朱元璋的研究班也终于组建好了,他找了十来名最顶级的工匠,又从道教找了五名擅长机关技巧和炼制长生丹的道士。
这其中还闹了一点风波出来。
皇帝找炼制长生丹的道士,很难不让人误会。
文武百官都吓了一跳,纷纷劝谏长生丹是假的是害人的,让皇帝不要沉迷于此。
方士那边还以为皇帝也沉迷长生,别提多开心了。
马上就有很多人自称得道真仙,有长生丹想要献给皇帝。
还有些声称见过神仙,希望皇帝能资助自己去寻找仙山。
然后他们就被老朱送去见神仙了。
非但如此,老朱还直接下旨,神仙长生皆荒谬之说,再有言此道者皆抓捕流放。
虽然没有禁绝佛道,却也让两家吓出了一身冷汗,连忙上书请罪。
说起来,因为年轻时的经历,朱元璋曾经对佛道两家是非常推崇的。
大明建立后,他在全国广建庙观,抬高佛道地位。
大明第一任大理寺卿李仕鲁乃正统儒士出身,对于佛道两家的危害认识很深,屡次劝谏。
朱元璋并不听从。
李仕鲁无奈之下请求辞官还乡,为了表示决心,还将自己的朝笏放在地上。
朱元璋一看恼羞成怒,命令侍卫抓住他撞死在了台阶下。
事情并未就此结束,大理寺少卿陈汶辉扛过了上司的大旗,继续上书反对推崇佛道。
最后也因为触怒朱元璋,被下狱处死。
但是朱元璋也不是真的愚蠢,当时只是有些上头,事后逐渐冷静下来。
回想过往历史上佛道两家的德行,他也产生了怀疑,就派人去调查两家都做了些什么。
这一查不要紧,差点将他给气疯了。
欺骗百姓、放高利贷、兼并土地……可以说是罪行累累。
于是立即下旨清理佛道两教,关闭了大批的庙观。
总的来说,佛道两教确实在洪武初年辉煌过。
可惜他们自己作死,迎来了铁拳打击。
这一段经历才过去没几年,两家都还记忆犹新。
眼见老朱真的生气了,自然不敢再乱来。
处置过佛道,朱元璋又给群臣解释,我不是沉迷长生,一切都是为了研究留声机。
炼丹师天天和金石打交道,这方面的经验丰富。
正好可以利用他们这方面的经验,来研究适合当载体的材料。
群臣依然将信将疑。
毕竟老朱是有前科的,而皇帝沉迷长生带来的危害,历史书上写的明明白白。
大家自然要严防死守。
直到马皇后亲自出面作证,大家才相信。
将朱元璋给气得不行,谁才是大明的皇帝?你们信皇后不信咱是吧?
不行,咱不能白受这个气。
于是他找到陈景恪,要求必须研究出实用的留声机:
“要不然,咱这个气不是白受了吗。”
陈景恪哭笑不得,老朱自从决定退位,就和变了个人一样,越来越像个普通人了。
事实上他能教给工匠的也不多,留声机的原理早就是公开的秘密了,太深的东西说了他们也不懂。
他能做的,也就是根据前世见过的留声机,提出了一些建议。
“材质不一定非要用玻璃,你们可以多试验一些别的材质……”
“载体不一定要做成杯子的形状,可以做成圆片,制作简单还节省材料。”
“喇叭做成类似圆锥一样的形状,效果会更好……”
将自己对留声机的了解全部告诉这些人,陈景恪就离开了。
让他们慢慢摸索研究去吧,说不定就研究出什么成果来了呢。
研究不出来也没事儿,等过几年理科有所发展,书院那边正好顺势推出实用型号。
既能打响名声,又能赚取金钱。
-----------------
忙碌中时间总是过的很快,眨眼就到了立秋。
也速迭儿如预料的那般,在完成内部整合之后,大举南下劫掠。
尽管大明早有准备,可防守难免会出现漏洞,依然对边关造成了极大破坏。
老朱气的一度想要让朱和朱棣出击,和对面来个硬碰硬。
被大家集体劝阻,才按捺了下来。
“秋天草原马正肥,是他们战斗力最强的时候。”
“且这是也速迭儿上位后第一次南下,势必会战斗到底。”
“我们此时出关与其决战,就算胜了也是惨胜,非智者所为。”
“最好的办法是坚守,利用我们坚固的城防消耗他们的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