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确实很深厚,但带着一股浓浓的腐朽味儿。
这一点,从他们对新政的态度就能看的出来。
摊丁入亩的好处,傻子都能看得出来,偏偏士绅们就反对诋毁。
为什么?
不过是因为他们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罢了。
满嘴的道德文章,肚子里全是男盗女娼。
所以,在守孝半年之后,他就遵照祖命出发,一边游历一边前往朝鲜王国。
前几个月,他游历了南方几个主要省份,深入基层去观察新政的情况。
小时候他曾经跟随曾祖父去过乡下,当时见到的景象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田里的庄稼生长的很壮实,百姓工作也很勤劳。
可是大家身上的衣物破破烂烂,行人脸上也大多挂着愁苦,沿途遇到的村庄也一副破败景象。
这种反差让他很不解,明明庄稼生长的那么好,百姓也很勤劳,为何大家日子还很苦呢?
叶兑告诉他,赋税太重。
南方几省的赋税,是其余地方的两倍多。
他不明白,同样是一个国家,为何税率不一样?
叶兑的解释是,因为这里的百姓当年支持张士诚,这是对他们的惩罚。
年幼的他觉得好像没毛病,但又好像很有问题。
当初支持陈友谅的省份,赋税也很正常啊,为何就支持张士诚的地方赋税重?
他问过好几个人,得到的回答大多都是,皇帝更痛恨张士诚。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开始意识到不对。
同样是一个国家,如此区别对待,岂是正道所为?
他立志,长大从政了要解决这个问题。
只是还没等他长大,朝廷先进行了税改,全国统一税率了。
而且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减税。
表面看田税增多了,但苛捐杂税全部废除,百姓缴纳的总体赋税变少了。
时隔数年,再次游历农村,看到的是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
百姓同样辛勤劳作,但身上的衣服几乎看不到多少补丁,脸上也洋溢着笑容。
进入村子里面,到处都是织布机的声音。
几乎家家户户院子里都晾晒着纺好的线,织好的布。
村中央还有前来收购布匹的商贩。
普通百姓不会问那么多缘由,他们只知道现在布匹很值钱,价格比以前贵了一倍还多。
只要将布织出来,在家门口就能卖掉。
赚取的钱财,可以供一家的开销。
但叶云流却知道,这一切都是因为海贸兴起。
大明产的丝绸、棉布、瓷器、茶叶等等,供不应求。
百姓们不知道的是,将棉布运送到县城,价格会比商贩收购价高出五成左右。
叶云流就将此事告诉了当地百姓。
本来他以为,大家会很感激他,然后去县城卖货。
毕竟那可是高出了五成的价码啊。
然而结果却和他想的完全不一样。
百姓要么不相信他的话,要么将信将疑,要么相信却无视。
这个结果让他一时间无法接受。
百姓如此辛苦,不应该很重视自己的劳动成果吗?
为什么不愿意多走几十里路,去卖更高的价格?
要是觉得自家布匹少,不值当跑一趟,可以几家合在一起去啊。
等了解过真正原因,他沉默了。
百姓习惯了被束缚在当地,几十里外的县城,对他们来说就是另一个世界。
外面的世界对他们来说,就是龙潭虎穴。
以至于现在朝廷放宽了人身限制,百姓依然不敢走出去。
这一刻他终于明白,为何朝廷会放宽人身限制了。
就是要打开百姓的视野,让他们走出去,不至于和现在这样被一个小商贩剥削。
而且他隐约有一种感觉,朝廷肯定还有更深的用意,只是他还无法参透。
接下来他去了更多的地方,见识到了更多的东西。
他看到了汉蛮和平相处,看到了百姓安居乐业,看到了血吸虫被逐渐治理。
走过的地方越多,对新政的认识就越深。
很多以前无法理解的问题,也都有了答案。
前段时间,他终于跨过长江趟过淮水,进入北方地界。
又看到了另外一番景象。
贫穷,但精神上更加积极饱满。
那种感觉,都不需要用语言交流,只看精气神就知道,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
叶云流虽然年轻,却知道这种叫希望的东西,意味着什么。
这一切无不说明,他们对朝廷非常满意,相信通过努力能让自己的日子过得更好。
而且他发现,北方百姓普遍更加忠于朝廷。
一开始他以为,是朝廷在南方打击宗族势力导致的。
北方动乱数百年,早已破败不堪,更没有什么宗族势力。
与之相反的,南方相对太平,到处都是宗族势力。
朝廷接连打击宗族,北方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南方就不一样了,大大小小的势力打击了好几遍,百姓心中有所不满是很正常的。
但深入了解之后他发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对于当前的生活,不论南北方的百姓,普遍都很满意。
南方百姓的会说:我们终于过上应有的好日子了。
北方百姓的会说:我们终于过上好日子了。
看似差不多,但深思却发现,内核完全不一样。
南方更加富庶,百姓认为过上好日子是应该的,过不好就是朝廷政策有问题。
北方更加破败,百姓的日子但凡有所改善,就会非常感激国家。
这两种想法没有什么对错高低之分,只不过是环境使然。
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真实写照。
这个感悟,让叶云流对很多问题,有了截然不同的理解。
很多看似奇怪的政策,他也终于理解了背后的深意。
对于设计这些政策的人,更加的敬佩。
此时,坐在一个街边酒馆,听着一群庄稼汉讨论国家新政。
再次让他感受到了南北方的差异。
南方人多关心商业,关心文化。
百姓闲聊的时候,话题更多的是什么东西价钱好,谁家的孩子进学了,哪家的孩子有天份。
北方的百姓更加关注国家政策,讨论新政是很普遍的事情。
对于战争关注度也很高,哪里打仗了,胜负如何等等。
再有就是讨论农垦,谁家的庄稼好,应该怎么种之类的。
这也同样是地域差异造成的。
南方承平已久,更加的富庶,百姓多关注赚钱、关注文教。
北方的经济比较单一,就是靠农业,且面临草原边患,自然更关注政治和农垦。
这种差异看似不重要,实则对政策的影响非常大。
如果统治者不了解这些,在制定政策时候不加以考虑,很容易出现问题。
北方施行的很好的政策,到了南方就不一定适用。
南方很好的政策,到了北方就水土不服。
不过比起这些,他觉得更加紧迫的,是消除南北方差异。
长此以往,恐怕南北之争会愈演愈烈,不利于大明的长治久安。
就在他陷入头脑风暴的时候,壮汉丁路过喊道:
“你们怎么还在这闲聊呢,快去看热闹去吧。”
甲:“有什么热闹?”
丁:“徐家……就是魏国公府在卖地呢,整整七万亩,就只留下四千亩,其余全卖了。”
乙震惊的道:“什么?为什么要卖地?”
丙明显不信的道:“咋可能,他们家可都是上好的良田,水渠都修到田头的,怎么可能卖。”
甲也同样表示不信。
叶云流也不禁愣住了,魏国公府卖地?假的吧?
他连忙收起发散思维,竖起耳朵倾听起来。
丁得意的道:“这你们就不知道了吧,朝廷颁布了一道新法令,叫什么楼梯收税……”
众人一脸疑惑。
叶流云心中一动,说道:“阶梯性收税,田越多缴纳的田税就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