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竟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就想出了有效的解决办法,这能力实在太强了。
之前他只是听人说朱标能力很强,文武百官都服他,兄弟也都对他心服口服。
但穿越这么久,还没有见过朱标展露自己的能力,心中难免会有怀疑。
现在他终于见识到了。
果然不愧是大明副皇帝,朱元璋最中意的儿子。
朱标显然想的更多:“这只是第一步,等应天府的百姓接受了宝钞,我们就可以抽调资源在别处继续施行此法。”
“北平、太原、洛阳、扬州、泉州、成都等等。”
“如果顺利,或许用不了一年,宝钞就可以获得百姓信任。”
朱元璋没有发表意见,而是问陈景恪道:“你以为太子此法可行否?”
陈景恪敬佩的道:“太子英明,臣以为世间再难有比这更好的方法了。”
朱元璋终于开怀大笑:“哈哈,你小子也会拍马屁啊。”
“不过咱也觉得这个法子好,兼顾全局,步步为营,非常稳妥。”
“至少咱想不出比这更好的法子了。”
朱标表情很淡定:“谢谢爹夸奖。”
朱元璋慈祥的道:“既然你有了法子,那此事就交由你来办吧。”
“明天咱就下令,让户部和宝钞提举司全力配合你。”
朱标却说道:“此事急不得,囤积所需物资就需要大量时间,若提前走漏风声,恐会为人利用。”
朱元璋颔首道:“那好,你尽管去做,此事我不干涉。”
就算按照朱标的方法,也需要提前囤积大量物资才行。
尤其是盐,更要提前囤积。
否则到时候拿不出足够的盐,也是全盘皆崩。
至于为何不提前允许以宝钞交税,原因也简单,朝廷支撑不住。
宝钞这东西已经失去信誉,朝廷通过税收回收,想花出去就难了。
若征收不到足够的钱粮,朝廷直接就财政崩溃了,到时候引起的乱子更大。
所以不论采取何种方法,都要事先囤积足够的资源才行。
以现在的生产力来说,囤积这些物资需要大量时间。
盐。
陈景恪心中一动,问道:“陛下,不知现在盐场是如何生产盐的?”
朱元璋尽管很疑惑他为何问这个问题,还是说道:
“沿海盐场为煮盐,四川的井盐据说是用两种卤水勾兑而成,具体咱也不甚了解。”
朱标补充道:“听说海边盐场发现了晒盐法,就是将海水圈起来晒干。”
“只是此法还不够完善,并未大规模推行。”
陈景恪心道好巧,这份功劳拿不到了。
从煮海为盐到晒海为盐,是一个质的进步,二十一世纪依然在使用晒盐法。
只是他对制盐史了解不多,只知道最开始是煮盐,后来变成了晒盐。
但晒盐法是什么时候出现,什么时候普及的,他并不知道,所以才问了一下。
没想到晒盐法已经出现了。
不过他也没觉得失望,不过是一个晒盐法而已,无所谓的。
事实上,原本的历史上,最早关于晒盐法的记录,是永乐年间。
彻底废除了煮盐,改为盐田法。
按照时间推算,晒盐法应该在洪武年间就出现了。
朱标又问道:“你问这个做什么,莫非你懂制盐?”
陈景恪摇头道:“臣不懂制盐,不过偶然从书中得知了一种提取精盐的方法。”
朱标眼睛一亮,问道:“此法困难吗?”
陈景恪说道:“不难,将粗盐溶解在水里……”
他就将洗盐法讲了一下,其实就是利用了不同元素的饱和度差异罢了,前世初高中的化学知识。
当然,肯定不能给朱标讲什么元素和饱和度,只是给他说,这是从古籍上看到的方法。
至于原理,我也不知道。
听到此法,不只是朱标,朱元璋也露出兴奋之色。
海盐产量虽然很大,却有毒没办法多吃,长期吃也会致人死亡。
若只是用水洗一洗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完全可以说一句造福万民了。
关键是,精盐价格贵啊。
利用信息差,完全可以从盐商和富户那里大赚一笔。
本来还在发愁如何筹集物资,这下问题也解决了。
朱标夸道:“不错,你又立下了一个大功。”
陈景恪谦虚了一句,眼珠子一转,对朱元璋说道:
“陛下,臣知道有一个地方盛产白银。”
“若开采得当,每年可为朝廷贡献百万两白银。”
“且储量巨大,可开采数百年。”
第54章 目标,倭国
银矿?
朱元璋登时就坐直了身躯:“哪里有银矿?”
朱标目光也紧盯着他,大明正缺钱币呢。
虽然白银流通性不如金和铜,可也是民间默认的钱。
哪怕不使用,只是存在仓库里,心中也安生。
总之一句话,金银铜越多越好。
在两人的注视下,陈景恪一字一句的吐出一个名字:
“倭国。”
倭国?
听到这个名字,父子俩都愣了一下,然后冷静了下来。
朱元璋皱眉问道:“你是如何知道的?”
陈景恪拿出了早就想好的借口:“臣最喜读书,不论什么书都会翻看。”
朱元璋不禁点头,锦衣卫调查里确实有相关信息。
从他第一天进学开始,留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好读书。
为了多读书,还经常更换学堂。
弃学从医之后,也保持着读书的习惯。
周围家中藏书的人家,都被他借过书。
“臣在一本游记中,看到过相关记载。”
“那书中还有一张地图,标记出了银矿的位置。”
朱元璋追问道:“游记?叫什么名字,书在哪里?”
陈景恪摇头道:“陛下恕罪,那书记载的多为海外之事,有些听起来颇为离奇。”
“当时我也只是翻了翻,并未放在心上,书名也记不得了。”
“书中的内容,大多都忘记了,只隐约能忆起一些。”
朱元璋点点头,倒是没有怀疑他骗人。
元明时期,小说这个题材已经得到广泛发展。
话本、游记、传奇小说等等,种类繁多。
关于海外的小说也有,还不少。
只不过这类书籍提起海外,多是一副趾高气昂的姿态,将海外贬低的一无是处。
陈景恪看到过类似的书籍,并不奇怪。
只是,这种东西也能当真?
陈景恪知道他不信,毕竟这么大的事情,靠一本游记很难取信于人。
可总不能给他说自己是穿越者吧?
“陛下,臣以为此事当有几分真实性。”
朱元璋疑惑的道:“哦,为何?”
陈景恪说道:“据那本游记所言,此人从北平去往高丽,在那里乘船去了倭国,游历数年后去往琉球。”
“然后从琉球到达澎湖东南侧的一处大岛,旋即又从那座大岛前往吕宋群岛……”
“在南洋兜兜转转,经安南回返中原……他游历的路线实在太清晰……”
“之前臣孤陋寡闻,只以为路线是他信口胡诌。”
“后来入了宫,曾随太孙在大善殿见过一副大明舆图。”
“此时回想起来,那人的路线竟与舆图记载一致。”
“甚至有些地方,比舆图记载的还要详细。”
朱元璋和朱标的态度登时就变了,地图在古代属于绝密资料。
大多数人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生活的地方是什么形状。
那本游记竟然能准确的标注出路线,显然不是信口开河。
要么那个人地位高,能看到天下舆图,要么他真的去过。
前者的可能性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