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恪心中一动,老朱的反应不对,竟然没有一点期待,反而有一种尽在掌握的样子。
想到这里,他心中就已然明白,自己的打算早就被朱元璋获知了。
对此他并没有惊慌,自己身边肯定有老朱的眼线,数量还不少。
一举一动,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不过无所谓,我不做亏心事,也不做损害皇权和大明的事情。
老朱派人监视,反而是一种好事,能减少他的怀疑,免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只是,他既然已经知道了,之前准备的说辞就要变一变了。
否则很容易弄巧成拙。
就是不知道他知道了多少,编算学书他肯定是知道了,算学被儒生打压他应该也知道了。
不过自己准备和儒生对着干这事儿,他肯定不知道。
嗯,有了,就这么办。
想到这里,他开口说道:“臣跟随太子殿下学习处理政务,亲眼目睹了算学的重要性……”
朱标也点头道:“算学确实很重要,钱粮计算都离不开他们。”
“只是我大明懂算学的人太少,很多职位都只能让不懂算学的读书人担任,带来极大不便。”
“若有足够懂算学的官吏,户部、兵部的工作效率能提高数倍。”
和陈景恪接触久了,他们也开始时不时的冒出几句新词。
比如工作效率、时代、华夏文明之类的。
朱雄英也忙不迭的附和道:“是啊是啊,上次户部那边的账簿数字不对。”
“倒查才发现,是一个不懂算学的小吏算错了数字。”
“就因为一个失误,就白白浪费了三四天时间。如果那小吏懂算学,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了。”
见儿子和孙子都如此说,朱元璋也多了几分重视。
陈景恪心中给两人竖起了大拇指,你俩就是年度最佳捧哏。
“臣之前和户部诸位算学先生讨论算学,后国子监、工部等衙门的算学先生亦加入进来……””
“我就想着,既然算学如此重要,不如编写一部算学书籍,以便于培养出更多懂算学之人。”
“只是此事繁琐又事关重大,臣一人无法完成,想邀请国子监诸位算学先生一起参与。”
来了来了,开始告状了。
朱元璋嘴角浮出一丝笑容,迅即又掩去:
“难得你有此心,这事咱同意了,有何困难你尽管提。”
陈景恪气愤的道:“只是程博士告诉我,算学在国子监备受儒生打压,他有心为国效力却心有忌惮。”
朱元璋装作惊讶的道:“哦,竟有此事?”
陈景恪肯定的道:“千真万确,臣不敢欺骗陛下。”
朱元璋一拍桌子道:“可恶,这群儒生不好好读书,打压其他学派成何体统。”
“咱这就下口谕斥责他们,让他们不得再打压算学,更不得干涉算学编纂之事。”
上眼药成功。
陈景恪心下非常高兴:“谢陛下。”
然后他又试着说道:“陛下,不知科举是否考算科?”
朱元璋似乎才想起这一茬,怒道:“你不说咱还没想到,礼部呈上来的考试科目,确实没有算学。”
“任昂这个礼部尚书是干什么吃的,竟然将这么大的事情都忘记了。”
朱标目光怪异的看了自家老爹一眼,只考经书不是您老人家自己说的吗?
不过他自然不能揭自家亲爹的短,而是附和道:
“大明离不开计官,算学理应纳入科举。”
“且历朝历代科举皆有算学,必有其深意在,我们不能轻易废之。”
朱雄英也积极发言道:“国子监的算学班,是唯一培养算学生的地方,必须要加以重视。”
朱元璋慈祥的看着他:“咱乖孙都能替皇爷爷分忧了,真好。”
“既然咱乖孙都开口了,那就特许算学每年可多招收百名学子。”
陈景恪更加高兴:“陛下,国子监学子皆百官子弟,他们重经学轻算学,恐怕招不到足够的学生啊。”
朱元璋意味深长的道:“你多虑了,等算学科一开,就算一千名学生都能招满。”
陈景恪这才反应过来,自己确实太高估这帮子读书人的节操了。
接下来他也没有再给儒生上眼药,儒家势大不是一天就能扭转的。
况且,操之过急只会引起朱元璋的反感。
此事可以慢慢来,反正时间多的是。
不过今天的收获已经足够大了,有了老朱的旨意,那些儒生当会有所收敛。
最关键的是,科举恢复了算学科目。
正如朱元璋所说,只要能做官,就会有人争着抢着来学。
到时候儒生再想打压算学,就没那么容易了。
事实上陈景恪不知道的是,今天他无意中挽救了算学。
前世朱元璋废除科举算学考试,算学彻底没落。
洪武二十六年,儒生们成功将算学驱逐出国子监。
要知道,国子监的算学班是古代唯一培养算学生的地方。
计官也大多来源于此。
没了这个培养机构,大明的计官素质直线下降。
财务系统一片混乱,各项数据造假严重的不忍直视。
就连最重要的人口统计,也只在洪武年间真正完成过一次。
洪武年间人口六千多万,成化年间六七千万,正德嘉靖年间还是六七千万。
事实上,根据史学家推断,当时大明人口已经过亿。
三四千万人口的差距,固然有官僚欺上瞒下,但和计官体系的没落也有很大关系。
没有强力的计官,各项数据都是混乱的。
而越乱,就越有利于官僚们谋取私利。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陈景恪不只是挽救了算学的命运,也改变了大明的命运走向。
第60章 老狐狸
目的达成,陈景恪心中不无得意。
狠狠地给儒生们上了一次眼药,又给算学争取到了一些福利。
圆满完成任务。
嘿嘿,想必国子监那群儒生被斥责的时候,表情一定……
卧槽,不对。
陈景恪猛然醒悟,那群儒生连朱元璋的面子都敢扫,又岂会因为几句口谕就‘洗心革面’。
他们听到口谕后,不但不会悔改,只会变本加厉的找算学的麻烦。
老朱那么聪明,不可能想不到这一点。
那他为何还要下口谕斥责?
答案很简单。
挑起两者的矛盾,给儒生们制造麻烦。
多给算学科一百个招生名额,估计也是觉得算学生力量太小,没办法给儒生制造太多麻烦。
增加一百个名额,肯定也斗不过儒生,但至少在国子监内部有了还手的余地。
双方斗的越狠,对朱元璋来说就越有利。
难怪他会这么痛快的又是下口谕斥责,又是给名额,又同意恢复明算科考试。
原来还有这个目的在里面。
而且此事是自己提议的,新算学教材自己也是总编纂,根本就无法置身事外。
也就是说,自己将走向儒生们的对立面。
想到这里,陈景恪苦笑不已。
果然,和这些史上留名的老狐狸比,自己还是太嫩了。
不过……
对立面就对立面,你朱元璋就算再聪明,在远超时代的布局下,也要入我的坑。
我本身就没有想过和这群儒生搅混在一起。
毕竟,我要走的路,可是被儒生批判为‘奇技淫巧’的玩意儿。
本来我还在发愁,该怎么布局。
现在有了,就从这群算学生入手。
说起来,之前儒学也包括算学,毕竟孔子六艺其中一项就是数。
只可惜,儒生自己不当人,把算学当成了敌人踩在脚下。
其实这种事情之前他们就已经做过,孔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现在也就只剩下礼、乐、书了,射、御早就被抛弃了,眼下他们准备对数下手。
可以说,‘数’是被他们生生逼到对立面的。
你们不稀罕,我稀罕啊。
我还要感谢你们的逼迫,否则还没机会拉拢算学生呢。
毕竟儒家独大,跑过去给算学生说,咱们一起和儒家斗吧。
估计会被人家当成疯子。
现在他不需要刻意拉拢,只要站在算学生一边就足够了。